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跟帖
四、無私無我的故事
送交者: 亦宛然 2015月09月29日09:56:5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二、知恩圖報的故事亦宛然 於 2015-09-29 09:54:42
 


四、無私無我的故事



先講故事。



1、大舅又來了



大舅,媽媽的叔伯哥哥。這是四十年前的事兒。



那個時候的農村,能吃上白面的人家很少。我家因為是城市戶口,每月能到糧站領少許回來(具體多少,老爸也記不清了。可能二十斤左右)。這點白面,我們一般情況下是捨不得吃的。



大舅有個重孫。大舅對他百般疼愛。在這個重孫學會走路、能帶出門的時候,大舅便帶上他來我家做客。



西社村到東社村二里地,來往很方便。



來做客,媽媽就招待他們吃白面。



但,僅僅是給他們吃。



我們兄妹一鍋飯:或玉米麵糊糊或麩子面饃饃或煮山藥蛋;大舅和他的重孫一鍋飯:白面麵條。白面麵條好吃呀!我們好想吃。但媽媽一口都不給我們做。我們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另一鍋里的白面。



大舅發現來我們家能吃上白面,便一次又一次的上門。



來就來吧,吃就吃吧,一個月一次,可以了吧?因為我們也吃不上白面。而大舅不是,一星期最少來兩次,有時隔一天就來一次!



一來,媽就給他和他的重孫做白面吃。我們就得眼巴巴的往肚裡咽着口水看着人家吃白面。



而且,大舅每次來,媽媽每次都是如此。不管隔天來一次還是兩三天來一次。



而且,這樣的事兒持續了最少六七年。



清晰地記得,那個時候的我(只比大舅的重孫大5歲)一看見大舅拉着他的重孫又來了,心裡便恨得“咬牙切齒”:又來了!又來了!!討厭死了!!!



我們兄妹那會兒多大呢?就從這個大舅的重孫2歲時開始來我家算吧:我弟弟3歲,我7歲,二哥10歲,姐姐11歲,哥哥13歲。3歲到13歲的我們看着一個小傢伙和一個“老傢伙”(呵呵,對大舅很不恭敬。但的確是當時的心理)吃着我家的好吃吃,而我們只能看、不能吃,好無奈好悲哀。



所以,哥哥姐姐和我一樣討厭他們。呵呵。



現在估算一下,我家那時的白面可能大部分被這二位吃掉了。



媽媽什麼態度呢?



每次他們來我家,媽媽就如同他們從未來過、好像第一次上門做客一樣好吃好喝,熱情招待。不僅沒有流露過一絲絲的不悅,且從未對大舅有過半句表示討厭的話。



六七年啊!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每月好多次!



這個大舅有恩於媽媽?



不是。他沒做過什麼特別對媽媽好的事。



大舅與媽媽兄妹情深嗎?



不是。他們並非一奶同胞,只是親戚關係。



那是媽媽傻嗎?



嘿嘿,我的媽媽聰明得很。



這種事兒,如果換做我,大舅來上三五次估計我就會給他臉色看了,呵呵。



2、我家的小院子被占了



就是這個大舅,媽對他那麼好,他卻做過一件非常對不起媽媽的事。



那是1982年。



當時我家在東社村借房子住着。我們自己的家在西社村。



大舅家就與我家相鄰。僅隔着一堵牆。



大舅家的牆(西牆)與我家的東房之間,是我家的一個小院子。



這個小院子挺大。



小時候,我們兄妹偶爾會回西社村我家玩玩。因為我家種着好幾種樹。蘋果樹、杏樹、梨樹等等。我家與大舅家的牆之間的那個小院子,則種着桃樹、杏樹、椿樹、棗樹,還種着一種叫“涼葉葉”的很好玩的植物。這是我們兄妹當年的一個小樂園。



那一年,大舅家將他家那堵西牆拆掉,要蓋西房。當然,他家這個西房與我家相鄰的位置,還應該是原來那堵西牆的位置。



但是,他們把房子蓋到了原來的“邊界線”——那堵西牆以外三米之處。也就是說,我家的那個小院子被他們占了三米左右的寬度。因此小院子被隔離的只剩下了一條窄窄的小通道。



他們這樣做時,沒通知我家一聲。因此我爸媽並不知曉。



因而,他們這種行為屬於“悄無聲息、強行霸占”。而且,面積還相當的大。



我不知道這種事情別人家遇到會怎麼處理?猜測一下:可能是怒髮衝冠,拼力奪回吧?在這過程中,很可能還會有武力衝突發生。最終,兩家關係徹底斷交。



我這麼猜,是有“參照物”的: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的著名故事“六尺巷”不就是因為兩家宅基地的地界不清而發生爭執,家人向千里之外的宰相張英求助而流傳下來的嗎?



這個事情,媽媽知道後是什麼反應呢?



爸爸告訴我:“你媽當時什麼話都沒說,就跟沒這個事一樣。”



啊?!



讓我驚訝的後面還有呢:媽不僅沒表示一點點生氣,沒到大舅家爭半句理,還派放了暑假的哥哥(18歲)和二哥(15歲)去為他們蓋房子出力。哥記得他去幫了好多天。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朝宰相張英用一封信解決了家人與鄰居的幾尺地糾紛。“六尺巷”的故事因而傳為千古美談。古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張英能當上宰相,的確有“大人大量”的因素。



我的媽媽,只是一小小平民百姓,卻也有宰相的肚量。



問:媽何以有如此無垠的胸懷?



答:媽的心中,自我與他人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我的東西你想要?



拿去吧。



你使用跟我使用是一樣的。



情不自禁為媽媽鼓掌:媽媽,了不起!



3、我家小樹被拔了



這是1986年我家從東社村搬回西社村居住後不久發生的事。



我家的正房對面,是另一戶鄰居的房子。我家房子與他家房子之間,是我家的院子。



爸把院子的一片地用柵欄圍起來,計劃做個小小的菜園子。



有一天,爸在菜園子的一條邊上,栽了三四棵小樹苗。這幾棵小樹離那戶人家的房子有一大截距離。



爸栽上樹後的第二天,鄰居家的一個人就來到我家,黑凶凶的臉,一句話不說,噌噌噌,將小樹苗一棵棵拔起來,扔在地上,揚長而去。



爸氣壞了。“我家院子種兩棵小樹,礙着他家什麼了?憑啥給我們拔掉?”



說着,就要去他家評理去。



媽攔住了:“忍忍吧!咱不和他鬥氣。不是常聽人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這句話是我親耳聽到的。同樣在憤慨中的我,聽了媽的話,一個強烈的感覺油然而生:媽媽的心胸好寬闊啊!



三十多年了,好多事我都忘掉了,媽媽的“大人”大量讓我對此事記憶猶新。



4、又一個樹被拔掉的故事



爸七八歲的時候,在祖墳上栽了八九棵樹。有楊樹,有柳樹。



1974年,這些樹已長得又高又大,鬱鬱蔥蔥,完全可以做木材了。



我的二大爺——前文講述的二大大的丈夫,爸的叔伯兄弟,從內蒙回到西社村辦事,看到了祖墳的樹,借來工具砍倒了三四棵——挑長得最好的。只剩了四五棵不好的。並且還讓爸爸給他找交通工具運送到內蒙。



爸非常憤慨。



一,這是爸栽的樹;二,他砍樹前根本沒跟爸商量;三,他砍掉了最好的。



爸越想越氣。對媽媽說:我要和他絕交!



媽勸阻了爸。並讓爸幫二大爺運送了那幾棵樹。



5、“不要說人過失”



媽一生幫助了好多好多人。做善事無數。



這些受媽媽恩惠的,有感恩的,也有相反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好像,遇到不感恩的要多一些。



這裡要寫的是媽對那些不知感恩的人的態度。若要列舉哪些人做了哪些沒良心的事,可以列出很多來。但,這裡就不寫了。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能宣傳“壞人壞事”,二是因為媽媽根本不在乎別人對她的沒良心。



我和媽媽經常有這樣的對話:



“媽,×××太沒良心了!他怎麼能這樣?”



“他困難嘛。要原諒他。”



但很多時候,某某人並不是因為有困難而做不到感恩。因為往往是舉手之勞的事兒,根本不用花錢不必費力就幫爸媽做好了,他還是不幫一下。



我義憤填膺:媽,他太過分了!怎麼能這樣沒良心!



這個時候媽媽搜腸刮肚也找不出替那個傢伙辯解的話了,選擇了默不作聲,不回應我。



但媽媽那麼大的肚量也有“消化”不了某某人沒良心的時候。這時媽會傷心的和我談論幾句某某某的“不良行為”,說一說她對這類行為的不理解。媽的這一“反常”行為很令我興奮,心想媽媽終於和我“並肩戰鬥”痛斥醜人醜事了,哈哈!可是,正當我準備在媽媽面前痛痛快快的罵一頓那個人、替媽媽出口氣時,就被媽的一句話“偃旗息鼓”了:“不要說人的過失了。這樣不好,要原諒人!”



唉!你說媽媽怎麼就那麼大度呢?別人對她不起,她不但不會放在心裡,還要替他辯解,還要隱秘他的過失,還要在我嘴上“泄憤”一下下時也不讓!



借用高中日記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媽媽,你的胸懷為什麼那麼寬廣?”你不僅自己心中無一絲一毫的怨恨,還用你如虛空般的心化解着我的耿耿於懷和憤憤不平,這是多麼純淨的一顆心啊!



6、“媽嘗一口就行了”



說起這事來更“氣憤”。我經常因為這個跟媽媽“起衝突”。



“衝突”的“導火索”是我們兄妹給媽媽帶回來了好吃的。



這不是好事嗎?衝突啥呢?



因為,我的媽媽,將這些好吃的90%都送了人!



那是2005年爸媽定居太原前在村裡的事兒了。



我們兄妹都在外地工作。回家看爸媽時都會帶回些好吃的來:蛋糕、餅乾、麻花、香蕉、橙子……我們的想法是:爸媽含辛茹苦一生,好吃的好喝的幾乎沒有享用過,我們買回來些,讓他們嘗嘗。雖然這些好吃的在有錢人眼裡不屑一顧,但對於爸媽來說,也算是“奢侈品”了。



但是,媽媽:



“二梅(我的小名),把××給×××家送點去,給×××家送點,再給×××家送點,再給……”



我一看,媽已經把好吃吃分成了好幾份,並包成了小包。再看我帶回來的,已所剩無幾。



我急了:媽,你怎麼能都送了人呢?



媽:“咱吃過人家的呀!×××家給過咱家小米,×××家給咱們送過糕面……”



我說,“不對!×××得到過你們那麼多幫助卻那麼沒良心,你怎麼也給他?”



“可憐他吃不上嘛。讓他嘗一嘗。”



“那你不能送人那麼多啊!你看,留給你自己的都幾乎沒了!”



媽送人好吃的,送多少呢?



打個比方吧:假如我買回來10根香蕉,媽就會把8根甚至9根送人。



我當然急了:媽,我“千里迢迢”背回來就是給你和爸吃的,你怎麼能只給自己留這麼一口?



“媽和你爸嘗一口就行了。”



“不行!我本來就是給你們買的,又不是給他們買的。我不去送!”



“你聽話些啊。不要氣媽媽!”



“你給人家送那麼多,人家還以為咱家有多少呢!誰家不是自己吃不完才送人啊,誰像你啊!”



媽:“我不管他們怎麼想。咱做該做的。”



再“衝突”下去,就要惹媽媽生氣了。我只好極不情願的東一家西一家的送去了。



心裡那個不舒坦!唉,真是的,爸媽只能吃上那點點!



這樣的“衝突”,這樣的“氣憤”,這樣的無奈,我每次回家都會發生。



哥姐弟也是。但誰也拗不過媽媽。



是媽媽不愛吃那些好吃吃嗎?不是。你看她吃的時候也是津津有味,很高興。



是媽媽吃得多了、不稀罕了嗎?更不是。我們回家次數有限,所帶吃的有限,爸媽並不比村里人多吃過多少。



那是啥呢?



是媽媽那顆吃了別人的豆角就時時想着回報人家些什麼的心。



是媽媽那顆有了好的東西就想着與人分享的心,是那顆哪怕自己不吃一口都送了人,看着別人享用自己就很開心的心。



這是一顆沒有自我的心。



這是一顆與“自私”二字毫不沾邊的心。



這一顆心,美麗無比。



7、媽媽的願心



媽還有一個大大的優點,讓我佩服至極。



近幾年,隨着我們兄妹各自家庭經濟狀況的好轉,壓在爸媽肩上的重擔漸漸減輕下來。



某日,媽媽對我說:



“二梅,媽媽發了個願——以前借咱家錢的,能還起的,就還;還不起的,媽就不要了。”



“媽媽這樣發願,還不起咱家錢的,就不算是欠債了。”



“二梅,你也這樣發願吧!”



我為什麼敬佩媽媽?



你看爸媽:雖然不是錢很緊張了,但他們吃的、穿的、用的,依然是竭盡節儉之能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經常為了省幾毛錢幾塊錢而動很多腦筋。



而如今,外人借的那一筆筆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錢,媽竟然表示:還不過來的,不要了!



媽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這些年,媽媽減免了外人不少的欠債。



這可不是用“慷慨”“大方”這類詞彙能描述媽媽此一思想境界的。



媽媽“無私無我的故事”就講到這裡。總結一下。



媽的無私無我,表現在兩大方面:一,不計他人過失;二,不計自己得失。面對他人的自私他人的貪婪他人的蠻不講理,面對他人明擺着的欺負與無視你的存在,面對他人過分的沒良心,媽毫不計較,甚至連怨言都沒有——難道媽就沒有不高興嗎?就一點都不傷心嗎?不是;面對他人的需求他人的困難,媽把自己的享用壓到了最低甚至完全剝奪——是媽媽不喜歡享受嗎?也不是。媽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她也有喜怒哀樂,也有欲望也有需求,只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媽選擇了“明大理,識大義”,選擇了顧全大局,選擇了忍辱負重,選擇了放下自我。媽媽沒有讀過《金剛經》(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沒有聆聽過佛陀“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開示,但媽媽待人處事的一言、一行無不遵循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人生準則,無不實踐着佛陀“一切法無人無我無眾生”的教誨(這幾句引言都來自《金剛經》。本節故事中的前六個,都是媽媽未學佛時候的故事。媽學佛後也沒有讀過這部經)。可以說,“沒有自己,只有他人”是媽媽的一大美好天性。



有人可能會說,太誇張了吧?你媽媽真有那麼好嗎?



我可以很誠實的很肯定的告訴你:我一點兒都沒“美化”我的媽媽,我媽媽真有那麼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西風東漸:可愛的Cooper
2013: 范兒352——廢除ERB(New York):恆心
2011: 溫妮燕:生兩個還是生三個
2011: 樂維: 從美國學校教洗碗想到的
2010: 寶寶最需要的朋友都有哪些?
2010: 寶寶撕書,聰明媽媽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