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愛孩子的父母 愛父母的孩子
送交者: 花蜜蜂 2018年01月30日08:39:21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原標題:會診“過度關愛”

80後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還是美國排名前50大學的研究生,卻從10多年前開始不再回家過年,6年前與父母決裂。

近日,他寫下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在他成長過程中對他充滿“控制”的愛。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後大學生,面對兒子的遠離與決裂,卻不知道為什麼……

“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父母與孩子為什麼會演化成今天這種局面?”“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責任還是孩子的心理問題?”昨日,王猛的父親也在網上看到了這組報道,他表示,不能把過去簡單地看成廢墟。即使是廢墟,也應該用心清理;王猛昨日下午則表示,接下來會再仔細考慮是否“回家”。

與此同時,成都商報梳理了網友評論和質疑較為集中的問題,邀請多名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共議父母教育,會診讓這個家庭走向決裂的“過度關愛”,力促雙方和解……

多方問診

“決裂”癥結在哪?

“這是兩代人的代際衝突”

張小元(四川大學新聞學教授):其實很難說是非對錯,這裡面涉及兩種不同文化方式之間的衝突。在父母看來,他們沒有做錯什麼,都是小問題,孩子不該以這樣強烈決絕的方式進行對抗,父母都是出於愛你。但從兒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價值文化體系在思考,這是兩代人的代際衝突,兩代人都認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會發展太快造成了兩代人之間思維脫節。

“與同齡人相比,兒子行為有些非常態”

王雪飛(池州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因素非常多,目前信息不充分無法下明確判斷。根據現有文章信息來看,這個主人公跟30多歲同齡人的普遍特徵相比,他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有些非常態。從文中看來,父母對他內在的情感需求沒有給予足夠關注,而且雙方溝通方式有些“暴力”,這不是指產生肢體衝突,而是父母的表達方式侵犯了孩子的自我感,影響了他長大後對很多問題的處理,比如人際關係構建、職業生涯規劃等,他始終無法明確自己的真正需求。比如他說想學心理學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最終只得出了類似“父母毀了我”這樣的結論,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

“父母包辦行為與孩子獨立人格產生衝突”

楊海宇(獨立兒童工作顧問):一方面,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護,幫助他們在成長中抵禦自己無力抵抗的風險;另一方面,孩子也一直在努力尋找可以立足的空間,獨立去面對和處理各種狀況。於是,孩子的能動意識和獨立人格與父母‘為孩子好’的包辦做法之間形成了拉鋸。家長要為孩子做主,幫助他們做決定,形成事無巨細的“周到”。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無機會參與到自己生活的塑造過程中,自己的觀點和聲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傳統的家長尊嚴和服從長輩的理念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矛盾。孩子逐漸長大,對獨立和自主的要求不斷增長,而父母依然覺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需要什麼的人。對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依然沒能給予重視和支持。

“目標化管理、功利性教育,情感滋養缺乏”

巨紅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會未成年人心理諮詢專家):這個家庭的教育可以說是比較嚴苛的,父母給孩子積極的情感關注很少,更多是行為上的要求和約束,不斷設立目標或者糾正孩子的問題。雖然孩子越來越優秀,得到很多誇獎,但這種誇獎和表揚比較功利性,導致孩子內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養和支持。在父母目標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過頭抱怨父母。注重成績和完成目標,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我們當前的教育體制很接受這樣順從的孩子,孩子雖然心裡感到不舒服,但社會的認可和外界的表揚會讓他們懷疑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錯的。

多方問診

關心與控制界限在哪?

父母的關心,為何演變成孩子眼中的“控制”?

楊海宇:傳統的育兒之道中,家長總被認為比孩子知道得更多,孩子的角色相對要被動得多。以此觀點出發,有些家長的育兒理念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為孩子規劃並落實一個人生成長計劃。這個計劃由家長主導制定,依照家長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來實施,落實過程中很少考慮聽取孩子的意見和看法。這種以父母之愛的名義制定實施的人生計劃,在父母的嚴格執行下,變成了對孩子成長的一套規矩,不可商量的規矩。

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生活,控制欲強有何後果?

王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一般來說,如果父母過度干預、控制孩子,孩子一般會走向兩個方向。一種是孩子會出現自閉、內向、敏感、退縮等症狀,不願對他人敞開心扉。還有一種是完全處於一種對抗狀態,只要父母干預、控制,孩子就會反抗。父母越想控制他,孩子越不會聽話,不會按父母預想的路去走。無論哪種結果,對孩子成長都有一定不利影響。父母在一些選擇上,可以引導孩子,告訴他哪種選擇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或者提供建議,但最後的決定權應給予孩子,讓他自己去體會。這是出於對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沒聽取意見或建議,最後受到挫折,父母也不應馬上批評和指責,而要給予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愛,先安慰孩子,再一起分析原因。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良性互動?

巨紅琳:孩子遇到困難時,最需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如果孩子受到挫敗,感到孤立無援,求助父母又得不到回應,那他就可能會越來越孤單,對父母失望,甚至徹底切斷和父母的聯絡。而我們說支持,不是指包辦一切的支持,而是給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教會他解決問題的技能,陪伴他增強面對困難的意志。

王婷:具體來說,當孩子需求比較強烈,在訴說一件對他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情緒還因此事受到影響時,那就要跟孩子好好互動一下,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感受到家人的關心,給他一個及時的反饋,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互動。如果家長在忙,可以明確告訴孩子,父母現在有其他事情,可不可以等一下,或者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一下,讓他有一個自省的過程,也是幫助他自我成長。要注意的是,即使父母參與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也不是包辦一切,替孩子做決定。而是要給他分析利弊和成因,以及以後怎麼做才能更有效地規避問題。

敏感、內向性格除了遺傳,還有哪些因素?

王婷:家庭氛圍非常重要。此外,還有接觸的環境、學校、與老師同學的相處以及突發事件因素。但孩子的相處方式還是源自他和父母之間的關係,由此演變而來的人際交往方式。有些孩子在成長中意識到了,會開始自我調試,如果沒意識到,就可能會沿襲此前的交往方式。

楊海宇:現在有許多人在談論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但需要提醒的是,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只是諸多影響因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還需要考慮那些超越家庭的影響,綜合考慮整個社會和文化對於家庭育兒和家庭關係的建構,綜合設計相關公共服務去移風易俗,幫助支持兒童的能力提升。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的不僅是原生家庭的努力,也需要整個社群和社區的積極參與,更需要來自兒童本身的積極性與參與。

多方問診

和解路徑在哪?

“社會、父母和孩子是三大系鈴人”

楊海宇:解鈴還須繫鈴人,要樹立父母與孩子正確積極的相處之道。

第一系鈴者,是社會習俗和育兒傳統做法和觀念。有必要在全社會展開育兒習俗轉變的宣傳和倡導,用新的民主式養育觀念替代舊的家長式包辦作風和做法。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是朋友,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親子關係;

第二系鈴者,是家長。有必要加大針對家長的育兒理念與實踐培訓輔導,提升家長的育兒能力。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支持需要提上社會服務的議事日程。家長需要轉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由“權威”型的照顧者向“益友”型的支持者和同行者轉變;

第三系鈴者是孩子。在兒童成長中,需要關注兒童發展、保護和參與這三方面。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具有關鍵意義的是兒童在生命和社交技能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兒童需要學會自我認識、與人交往、與人合作、建立韌性、解決問題、決策、計劃與行動、批判性反思等生命技能,這才能讓他們更加自信,去展開自己的人生之旅。

“孩子做父母的父母,反哺父母學會愛”

巨紅琳:目前兒子處於表達憤怒的階段,下一步他要學會化解內心的憤怒,通過自我學習或外部引導,尋找愛的力量,學會和自己和平相處,然後以更大的胸懷理解父母,接納父母曾經的行為,從而化解矛盾。現在父母成了孩子的角色,孩子要做父母的“父母”,教會父母如何去愛。也許就如孩子父母所說,他們覺得已經把最好的東西給予了孩子,已給了孩子足夠的愛,他們真的不懂。而對父母來說,應當意識到問題,主動去補充學習,進而處理和孩子的情感關係。通過學習,家長可以對傳統的教育經驗有所選擇,揚長避短。

“建立系統專業的‘父母崗前培訓’”

王雪飛:現在有不少人很關注家庭環境、教養方式、親子關係等,但畢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崗前培訓,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需要調整。我們建議父母要學會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制訂規則、讓孩子自發地想要努力和有所成就,同時主動關注、及時回應孩子,從生命和人格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幫助孩子樹立長遠的理想,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呼籲社區等機構建立系統、專業的“家長學校”體系,並且推廣開來。

成都商報記者 趙瑜 杜玉全

最新進展

父親:應用心清理過去的“廢墟”

兒子:會再仔細考慮是否“回家”

昨日,王父也在網絡上看到了報道,在給成都商報記者回復的信息中,他稱,“希望稿子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他會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對待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過去簡單地看成廢墟,否則斷壁殘牆會阻隔視線,形成隔閡。即使是廢墟,也應該用心清理,還可以發現基礎、設計、施工中間的諸多問題。這樣才能為明天鋪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觀。”

事實上,在成都商報報道之前,王猛與父親之間可能很難有這樣公開對話的機會,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後,他會“回家”嗎?昨日下午,王猛在電話中向成都商報記者表示,接下來會再仔細考慮。


~~~~~~~~~~~~~~~~~~~~~~

中國有句話“沒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孩子”,就是說,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是多數。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有,但是不多。蜜蜂看見過非常多這樣愛孩子的父母,但是卻很少看見過不愛這樣父母的孩子,有時候,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但是,父母孩子雙方是應該合理回報的。

呵呵呵!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牡丹,Botan, Botany
2015: 女兒的獨奏首演(配視頻)
2015: 女兒的獨奏首演(配視頻)
2014: yellow witch:德育教育真的不重要嗎?(
2014: 中日母親教子比較
2013: 美國醫院的嬰兒護理(與國內大不同)
2013: 寶寶冬季最該吃的食物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