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多聲部音樂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送交者: 果子狸 2018年09月30日09:01:1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多聲部音樂通常被專業人士稱作復調音樂,但從它的詞源來看,卻沒有任何調式的詞根。多聲部音樂的原文來源於古希臘語的兩個詞根的組合 (Polyphonie, Polyphony),Poly 意為眾多,而 Phonie 是聲音,音響的意思。之所以我堅持用多聲部而不用復調來描述這種樂曲形式,是因為它的出現遠早於調式音樂。在中世紀的模式音樂(musique modale, modal music)里,連調式都沒有,何以談起復調。

中世紀前期,西方音樂以格列高利式清唱為主流,它就是無伴奏齊唱。但是,管風琴很早就被引入教會音樂里,而單聲部的齊唱也由於唱詩班成員之間的體型差異而難以完全不偏差地實現。更重要的是,由於人的聲帶並非單頻率音叉,歌唱過程中會產生自然諧振,因此不同音高在同一時段的出現不可避免。久而久之,人耳對同時出現不同頻率的樂音開始有了認識,並且在同一曲目的創作過程中有意運用兩種或多種相互獨立的旋律,這就形成了多聲部音樂。

16世紀後,多聲部音樂逐漸取代了格列高利式清唱而成為巴洛克時代的音樂特徵,而巴赫則把這種手法所有的潛能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但是從18世紀中葉開始,多聲部的寫法逐漸被調式音樂的和弦寫法所取代,在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多聲部寫法在音樂作品中只有一種陪襯的地位。儘管如此,多聲部音樂依然被認作是現代和聲學的始祖,因此而成為西方音樂的主要特徵之一。

多聲部音樂的出現得益於特定的社會環境與音樂的文字記錄特徵。由於基督教會禮儀的需要,唱詩班被建立在每個村莊與城鎮,因此造成了音樂以及其教育的普及。每個教堂都配有管風琴和樂師,唱詩班成員的眾多形成了合唱的規模。而五線譜的寫法使得在同一時段上可以記錄不同音高的好幾個聲部的音符。此外,樂器的多樣性允許各聲部在寬廣的音域中相互呼應而不相互干擾。

雖然中世紀與教會是常被後人妖魔化,但從多聲部音樂對整個西方音樂史的貢獻來看,這個時代並不完全黑暗。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武漢長江學者李志純玩弄女學生
2017: New4補1
2016: 亮點在旋轉中凌空而落……
2016: 45.菩薩的發心
2015: 同同門老愛論速兼紀念相對論百年老命
2015: 徐罡博士:如何鑑別美國私立寄宿高中
2014: 計算機專業的用武之地
2014: duke :詩歌的翻譯問題
2013: 43.究竟忙些什麼?(三)
2013: 基因、語法、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