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纯粹悟性”认识论:从“双相对”走向“双绝对”
送交者: bunny2 2016年11月15日13:39:3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纯粹悟性”认识论:从“双相对”走向“双绝对”

人对世界的认识,首先从外界开始,然后转入内心,从感性开始,然后是理性认识,这是迄今为止的哲学史已经说明的了。

我提出的“范例哲学”,从追求智慧的意义上仍然是这一人类认识过程的继续,虽然就研究对象来说,我认为它已经为传统意义的西方哲学盖棺论定了,既,范例哲学终结了哲学的研究。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其实世界只有这一个哲学,但中国人非要称自己的思想家为“中国哲学家”,所以造成了混淆,且按下不表),是对“事物”(something)的研究,而范例哲学是对“beyond something”的研究,既我所谓对某物的“背景”(background)的研究。此文的终点并不是这些本体论的问题的研究,而是转为对认识论的说明。既,什么是“范例哲学认识论”的概括?我的回答是:范例哲学认识论的本质,就是研究认识如何从“双相对”走向“双绝对”的过程。

要清楚地阐述这个过程,我必须首先厘定这个认识过程的“四个阶段”。它们依次是:相对的相对(the Relatively Relative),相对(the Relative),绝对(the Absolute),和绝对的绝对(the Absolutely Absolute)。

伴随这四个认识阶段,我们在哲学史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认识阶段例子来说明。比如,人的认识阶段的发展首先进入的是“相对的相对”,用哲学史的词汇,它也叫“感性认识”阶段。也就是说,在人类认识的幼稚年代,我们不仅身心都处在客观的相对的世界中,而且我们的认识或看法还以人类自己的标准确定,如我们规定的物理学上的尺度,数学的进制,社会的道德的标准,政治制度等。所以从一个父亲可以为子女制定规矩,到一个社会为自己制定集体的行为准则,包括宗教的内容,都是人的认识处于“相对的相对”,既“双相对”的证据。双相对的认识观,在东方的文化中尤为明显,所以我称这种东方文化的特点为“感性文化”(见“论范例”)。

比双相对的认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称为是范例认识论的“相对”认识阶段。这个相对的性质,本质上是客观自然的性质。在认识论上,它表现为人的理性所达到的思维抽象能力的极大发挥。人类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和逻辑的力量,使自己从双相对里升华到“单一的相对”认识阶段,也就是人将自己的概括认识上升到了自然界本来的本来面目上。这时的人的认识与自然规律本质达到了同一。物理学的例子,如牛顿的经典物理,爱因思坦的相对论物理,和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物理,都是这同一阶段的证据。

单一相对认识的阶段,就是人类理性认识的阶段,就是科学的阶段,就是目前西方世界目前的现代时代。但这并不是人类认识论的顶点,尽管它是西方哲学认识论的顶点。超越在这单一相对,理性认识阶段的认识,我们就进入了“绝对”的认识。绝对的认识表现为对自然事物的“相对性”不满,人类要追求更完美,超越相对的自然界属性的性质,这就是“无限”和“绝对”的阶段,让我简称“绝对”。绝对阶段的认识,是哲学的起点,是宗教教义的根本,这就是大众的“上帝”的概念。追求上帝,是人类存有美好理想的体现,是人类追求超越自己所局限的自然世界的相对性质的结果。这种追求超越了科学,理性的经验范围,进入了追求事物的绝对本质的认识领域,所以它是更高于哲学理性认识,科学的经验认识,的认识阶段。

宗教的神学表现为大众对相对事物的不满,对绝对性追求,但这不是人类目前认识论发展的顶点。一方面,人类对上帝概念的理解,还未脱离“拟人化”的特征,也就是,还没有脱离“相对性”的自然属性范围。所以大众的宗教观念本身是自相矛盾的,这也是许多大科学家和哲学家因此并不相信宗教的结果,如斯宾诺莎,罗素,爱因思坦等。在东方,如印度的宗教文化和中国的禅宗,都将这种超越自然属性的认识称为“悟性”。悟性的本质是超越经验,超越相对,因此超越理性(或对理性认识的无知)的认识阶段。但超越毕竟有其真理性的一面,因为悟性认识是西方宗教认识的“翻版”,它们都在试图超越人类所面对的自然属性的相对性而追求其绝对性的结果,所以我称这种认识为更高级的人类认识史上的第三阶段,绝对,性的认识。

东方文化的悟性认识,如西方文化的宗教认识一样,是人对自己面对的,存在的自然属性的相对性不满,而希望达到“无限”的境界,如自然数的无限性一样。这些追求的本质都是希望在相对事物的基础上将其有限性无限扩大化,比如“力大无比”,“完美无缺”“深不可测”等等。这些追求的本质还没有脱离事物的相对性本身,它都属于寄人类对“无限性”的追求于数学性质之类的想法。这种无限性本质上还是有限的,如现代数学已经证明的“无限小数的极限集”一样。这就给从古希腊芝诺开始的“飞失不动”的悖论,到罗素的“理发师悖论”等相对事物的数学认识,都画上了“经验”的句号。待到哥德尔的“非完全性定理”和后来的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出现,则完全对“有限的无限性”彻底否定了。

人的认识是要继续前行的,如同人类文明的前进必然继续一样。人类不可冲破的“蛋壳”是用牢固的“事物(something)”建成的。但我们又不能转为问“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因为“nothing”的存在正是因为“something”存在的原因。换句话说,“something”的属性之一是“nothing”,正像我们每人都会死一样。这就是范例哲学研究“双绝对”的原因。这些都详细地写在“论范例”和“范例解释”二本书中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Please tell 我,这叫画吗?
2014: D.QU:浅析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内在格律
2014: D.QU: 浅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013: 杀光美国的中国大陆人原文及解读
2013: 住大房子为的是什么?
2012: 越是刚开始越易露出天机;谁是国家首脑
2012: 现在好像有研究说引力不是一种基本作用
2011: 生理上的不能人道通常导致政治上的不能
2011: 人生兽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