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彭运生:我的文学批评理论
送交者: 彭运生 2017年01月17日16:42:1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我的文学批评理论


人性是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是运用自身智慧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文学批评的实质,是到文学作品中去发现某一人性——如果作品中有这样的人性存在。一旦发现了这样的人性,文学批评的实质性工作就已经完成了。我把包含了这样的人性概念的作品称之为文学杰作。文学杰作是人性自我实现(即运用自身智慧去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方式,从根本上与诗人的人格无关,与诗人的学识和艺术素养无关。人性概念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有文学批评的功能。

文学杰作中,人性概念里的智慧表现为对某一目的所指向的事物的合理性或者价值进行隐秘论证。运用这样的人性概念进行文学作品分析,起点是:分析者感觉到一件文学作品里的神奇意味。第二步是:猜出贯穿全部作品(或作品某一部分)的某一目的,并命名之。第三步,是揭示对此目的的合理性或价值进行隐秘论证的具体内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的诗《江雪》。笼罩了全部作品的目的是“独钓”,这首诗里的玄妙意味,是对独钓的价值进行隐秘论证。渔翁想要实现独钓,就必须忍耐“寒”,也就是必须付出某种代价;更重要的是,想要实现独钓,渔翁还必须等待好时机——下一场大雪,因为这场大雪,导致了“千山鸟飞绝”,有的鸟捕鱼为生,现在,这些鸟不能飞行了;因为这场大雪,导致了“万径人踪灭”,渔翁独享一江之鱼的垂钓权,最大的障碍是其他人会参与进来,现在,没有别人能前来分享了。总之,《江雪》是“喜爱独享”这一人性运用自身智慧隐秘论证自身目的的合理性(价值)的结果,作为人性之一种的“喜爱独享”是此诗的灵魂。

已有的文学理论术语,大抵都不是科学概念,譬如“长篇小说”,它是人们眼睛和手指的产物,而与人类的智力无关。按照人性概念,通常被认为是长篇小说的东西,其实是“短篇小说集”,通常被称做一首诗的东西,其实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才是文学杰作,其余部分是可以删除的。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屈原《离骚》里的诗句。我们早晨需要饮水,但我们不是直接去收集木兰上的露水,而是等待这些露水自己从木兰上坠落,总之,我们不与木兰争抢露水,这体现出了我们对木兰的仁爱之情;我们晚上需要进食,但我们不是直接去采摘秋菊的花瓣,而是等待这些花瓣自己从秋菊上凋落,总之,我们不与秋菊争抢花瓣,这体现了我们对秋菊的仁爱之情。因为有饮食的需要,我们可以充分体现对各种生命的仁爱之情。另外,因为有饮食的需要,我们让坠露和落英这些已经完成了自己使命的东西获得了一种新的价值,从而变废为宝。“喜爱饮食”是此诗句的灵魂。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这是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诗句。鸿雁几时到?这是一个问题,“江湖秋水多”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不是一种平常的回答,平常的回答只能是“很快”、“一个月之内”、“明年”之类。这是一种委婉的回答,而且是批评性的:您不应该这样提出问题,正确的问法是:鸿雁几时到某某地方?“江湖秋水多”隐含了正确的问法:众多的水在秋季来到江湖,鸿雁几时到这里或其他某一地方?委婉让我们避免使得他人尴尬,让我们既不至于被无意义的问题所纠缠,又能实质上为他人提供示范。总之,“喜爱委婉”是此诗句的灵魂。

人性概念同样适用于现代文学作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顾城的名句。黑夜象征馈赠者,黑夜把“黑色的眼睛”馈赠给了“我”,“我”有了这黑色的眼睛之后就必须去“寻找光明”,因为没有光明,眼睛就派不上用场,总之,黑夜因为自己的馈赠而让自己成了多余的东西,成了被馈赠者急于抛弃的不祥之物。“厌恶馈赠”是此名句的灵魂。

人性概念适用于诗,也适用于叙事作品。

《西游记》第二回,写孙悟空与混世魔王打斗,“悟空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那些小猴,眼乖会跳,刀来砍不着,枪去不能伤……把个魔王围绕”,孙悟空因此轻松取胜。

孙悟空有神通,神通让人羡慕,但神通之价值,与其说在于它能带来胜利,不如说在于它来之不易:科学家把女人生孩子时的痛苦量化了——相当于一次拔下二十根头发,孙悟空的毫毛大概是一根可以变成一只小猴,所以,孙悟空一次拔下毫毛达三二百根之多,孙悟空必须忍受的痛苦有多大,可想而知;其次,毫毛变猴子是神通,但这样的神通更是以非凡为基础的——孙悟空能够显然是在短时间之内把毫毛“嚼碎”,这本身已经接近于神通了。“喜爱神通”是此段文字的灵魂。

或许可以说,幻想性的文学杰作更能鲜明地体现文学杰作的超自然本性。直到今天,各种文学批评理论最感觉棘手的,是幻想性文学作品,人性概念在这里却是游刃有余。

《聊斋志异·快刀》曰:

 

明末,济属多盗,邑各置兵,捕得辄杀之。章丘盗尤多。有一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内一盗识兵,逡巡告曰:“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兵曰:“诺,其谨依我,无离也。”盗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

 

士兵的刀十分锋利吗?的确十分锋利,因为被砍头的盗贼承认这把刀十分锋利。这个盗贼是最有发言权的,此盗贼是断定这把刀是否十分锋利的权威,因为他付出了自己被砍头的代价。如果我们自己也想成为权威,我们也只好让自己被砍头。成为权威是得不偿失,而且,成为权威的前提,是我们犯下死罪之后哀求他人帮助。总之,权威应该被否定。“厌恶权威”是此小说的灵魂。此故事的幽默意味源自对权威的隐秘否定。

人性概念也适用于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分析。特拉克尔的诗《冬夜》曰:

 

    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

    晚祷的钟声悠悠鸣响,

    屋子已准备完好,

    餐桌上为众人摆下了盛筵。

 

    只有少量漫游者,

    从幽暗路径走向大门。

    金光闪烁的恩惠之树,

    吮吸着大地中的寒露。

 

    漫游者静静地跨进,

痛苦已把门槛化成石头。

在灯火光华的照映中,

是桌上的面包和美酒。

(转引自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1004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屋子”的主人“摆下了盛筵”,目的是招待作为“漫游者”的“众人”,简言之,主人想要行善。

行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你想行善,你首先必须选择准时机——别人最需要得到救助的时候。无家可归的漫游者,在下雪的夜晚最需要食物、温暖和光明。

行善的机会也不是随时都有,因为愿意接受恩惠的漫游者是“少量”的,就是这少量的漫游者,也不是兴高采烈地前去接受救助,相反,他们心情沉重,以致于他们的痛苦“把门槛化成石头”。

行善还需要相当的智慧——你必须用无声的语言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应该前去的地方,具体做法是:你用“灯火光华”去“照映”“桌上的面包和美酒”。这样,你避免了因张扬而使自己显得狂妄自大,又照顾到了接受救助者的自尊心。

行善还有更伟大的价值:你帮助弱小者的同时,也从弱小者那里得到你自身生命所需要的养分——你像一棵“金光闪烁的恩惠之树”,通过“吮吸”,你为“大地上的寒露”提供了归宿,这些寒露也就成了有益于你的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金光闪烁的恩惠之树,吮吸着大地中的寒露”,海德格尔除了赞叹它的奇妙,没有说出值得注意的解释。实际上,没有对文学杰作之本质的了解,这样的诗句将永远显得虚无缥缈,其灵魂无法把捉。

人性概念还可以直接用于绘画作品分析,这里就不举例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八万四千法门
2016: 美国简史十三.超现实主义.新观念
2015: hare:大众与范例
2015: 文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2014: ZT: 高能粒子重力加速实验结果违法广义
2014: 温家宝说,公平正义比太阳更为光辉
2013: 简单解释为啥美国印钱, 中国涨价
2013: 药物临床试验无效意味什么?
2012: 为啥朱元璋铁血反腐败无法抑制腐败
2012: 对比中国和欧洲的文化现象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