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彭运生:文化沉思录(17)
送交者: 彭运生 2017年01月24日16:40:5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文化沉思录(17)


《中庸》里说:“诚”是“天”的本性。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说诚是天的本性,但人们发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难以找到诚实的人。人身上没有诚实,我们就到其他事物身上去搜寻。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指的是真话,因为“诚”字左边的部分是语言。为了鼓励说真话,古人还为说真话的人祝福,因为“诚”字的右边部分是成功的成。


北宋时代,出现了周敦颐、欧阳修、邵雍和程灏这些优雅而温和的人物,这是孔子之后仅有的现象,是春秋贵族精神的回归。昙花一现。一进入南宋,狂狷和激烈重新成为中国人的主流气质,陆九渊是如此,陆九渊的对手朱熹也是如此。

 

中国古人也观察世界,观察世界的目的,是为人类寻找学习(效法)的榜样。人类注定了要学习(效法)榜样,其实,需要学习他者的不局限于人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德经》中的名言。本来,“道”是全部《道德经》中最神圣的概念,因为它乃是万物的根源,《道德经》的作者想到“天法道”的时候,似乎突然意识到这个“道”与其说是尊贵,不如说是可怜,因为只有“道”没有自己可以学习的榜样,于是,《道德经》作者不顾及“道”的最高无上的地位,为“道”安排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自然”。

“道法自然”让历代读者困惑不已,以为这既不符合《道德经》全书的基本精神,也算是亵渎了“道”,殊不知这是《道德经》作者偏爱“道”造成的,而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偏爱,则是因为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喜爱学习(效法)”的潜在支配。

《道德经》此名言是典型中国式的。

 

进入二十世纪后,学者们争论:老子和孔子,到底谁更早一些?

文物鉴定的行家根据每一个时代的基本特色,就能大致断定一件文物产生时的年代。春秋之前的中国文化,气质上庄严而温和。老子和孔子都富有庄严,但算得上温和的是孔子,老子则是激烈的。据此,我相信孔子是在老子之前。更靠后的庄子和孟子,都是庄严少而激烈多——这是典型的战国气质。

 

中国文化奉实用为最高价值,在庄子生活的时代已经根深蒂固了。惠子否定庄子的理论,理由是:无用。庄子从诸多方面雄辩地证明了无用有自己的大用。

庄子的证明越是雄辩,我越是为中国文化感觉悲哀。庄子充分地体现了创造精神,却屈服于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传统。

 

孔子辞世之后,弟子们拿出各自的听课笔记,整理成书的结果,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

孔子生前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中,有《诗》。如果不是这样,我以为孔子的弟子们就不会有超常的鉴赏力,以至于把“知德者鲜矣”这样外表上平淡无奇的话语收进书中。更主要的是,《论语》中到处都是这一类的语句。

中国人在历史上形成了喜爱平淡风格的传统,最主要的源头应该是《论语》。

 

《庄子·齐物论》记载庄子梦中成了一只蝴蝶,蝴蝶飞舞,庄子十分快意,梦醒后,庄子疑惑:到底是庄子我刚才在梦中成了蝴蝶,还是一只蝴蝶现在正在做梦成了庄子我?

今天的我们把哲学理解为世界观和人生观。庄子这个梦也就是哲学梦。这个哲学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万物——我既可能是蝴蝶在梦中所变,也有可能是任何其他事物在梦中所变,总之,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是真正的我,这样,我不敢伤害任何事物,而只好善待万物。

这个哲学梦也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怎么过。我在梦中成了蝴蝶,这只蝴蝶只是发挥蝴蝶飞行的才能,我就感觉到十分的快意;如果庄子我是一只蝴蝶在梦中所变,我就应该发挥我作为人的才能,这样,作为我之本来面目的蝴蝶也就能感受到极大的快乐。

庄子的哲学梦是历史上最具特色的哲学。

 

解释一种现象,意味着我们已经内在地承认此种现象有存在的必然性。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一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我们就不应该去解释它。这样,我们回避了问题,却把困惑留给了自己。

朱熹就有过这样的困惑:如果说人性本善,人身上那么多不好的品行,又是怎么回事儿呢?朱熹执著于善,不去直面恶的问题。没有原因的现象只能是魔鬼,佛教的“无明”正就是这样的魔鬼,只能引起我们的神经质和惊恐。王阳明对于恶便是这样,说恶是“心中贼”,而且,这个心中贼比“山中贼”更难对付。

对认识不设立禁区、相信一切现象必有其原因,这是科学发展的潜在性前提。

 

今天,中国的美学家们发现不了关于美的真理,就说美原本是没有真理可言的,继而去研究美之外的其他东西。

五百年前,王阳明去探索竹子的真理,真理没有找到,人却大病一场,王阳明忽然明白了:竹子原本是没有真理可言的。王阳明后来专门到人心里去探索真理,今天的美学家则把希望寄托在与人心密不可分的“美感”上。

从这一前一后两个现象,似乎可以概括出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

 

理学家有这样的名言:“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意思是:我把自己的心灵打扫得一干二净,就能绝对正确地处理各种事情。

但这名言的深层意思恐怕是:既然我是在自己的心灵一干而净的情况下,也就是大公无私的情况下,去处理各种事务,这样的处理如果是绝对地正确,那固然是好的,即使你认为不好,那也不关我的事,因为这一事务实质上并不是由我来处理的。

总之,理学家所谓的圣人,与其说是言行绝对正确的人,不如说是期望对自己的言行完全不用负责的人。

但这并不是在贬低理学家们的理想,而是刚好相反。理学家们追求这样的人生理想,是因为我们凡夫俗子不能确知自己言行的正确性。这是人生的一种深刻的痛苦,敏感者必欲克服之而后快。

佛教恐惧于人们言行和思想上的错误,到了神经质的地步,这一点深刻影响了理学家们。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美国简史十九.战地天使:克拉拉.巴顿
2016: 燕京谈话
2015: IT 入门攻略 (9) 人间正道是速成
2015: D.QU著:偏格与反格"竹枝词"词谱增补
2014: 事实与原则(3) - “原则 = 完美”
2014: 我的蘋果電腦生活六年,蘋果電腦三十年
2013: 没有爱心的陈冲领养华童带回美国转手给
2013: 看了这些你会被刺痛吗?(组图)
2012: 走近量子(5)何谓纠缠态?
2012: 两个互相爱过的人 似乎可以永远保持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