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勤儉節約與鼓勵消費的經濟意義 轉帖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7年03月09日10:49: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比如勤儉節約,按照常識來說,這肯定是好事!

  但是在貨幣為主導的西方經濟學看來,這不是一件好事。老百姓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麼節儉,工廠里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這不是會導致危機嗎?

  所以為了避免生產過剩,經濟學要求人們應該多多消費,消費得越多越好。人們消費得越多,廠家就越有利潤,就越能生產,就越有錢發工資給工人,工人就越能消費。

  這看上去好像沒問題啊,邏輯也能自洽。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會發現這條路走不通?你們知道這為什麼嗎?   你們說得都很對。把你們的說法綜合在一起,再加點就是真相了。

  老百姓越消費,越能給資本家帶來利潤,利潤越多,那麼老百姓手中的貨幣越少,就越來越難以維持(勞動力商品)生產和生活。

  再說了,資本家獲取利潤圖的是什麼?賺錢也是為了花嘛。像他們賺的錢中大部分不是用來做滿足生活必需,而是滿足奢侈性消費,炫耀性消費和浪費型消費,而在這些消費中,資本家們消耗了過多的民眾勞動和勞動成果。這就導致了勞動力和資源的錯配。

  比如富人買個豪車,幾百上千萬元人民幣,汽車廠商收到這筆錢,一部分用來發員工工資,一部分用於購買零件,剩餘的利潤用於老闆的消費。而零件廠商亦是如此。也就是說,本質上這幾百上千萬元人民幣,都是用來購買別人的勞動或者勞動產品。

  那麼想想看,一輛豪車幾百上千萬,需要多少人多少天的勞動才能滿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出行需求。這樣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被用於滿足極少數人的需求。如果社會上的勞動力被大量用來滿足少數人的需求,那麼他們自己的需求誰來滿足?  還有就是導致資源的浪費。比如,美國有大量的私家車,一年要消耗巨量的石油,石油公司賺取了巨額的利潤。如果美國大力發展高鐵城際 輕軌 地鐵 公共汽車等,一樣能滿足需求,與私家車相比,節省了大量的能源。

  但是美國的石油公司聯合航空公司汽車公司等聯合扼殺了高鐵等建設的要求。這樣雖然這些公司有利潤維持,但社會浪費了大量的能源。

   貨幣是人用來購買別人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憑證,我們想一下,有人會付錢給機器人嗎?有人會付錢給機器嗎?有人會付錢給產出資源的土地嗎?

  都不會,他們也沒法接受。能夠接受的肯定是人。即使機器人接受錢財,這對它也沒什麼用。

  資產階級擁有大量的貨幣,本質上大部分貨幣也是為了購買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和勞動產品。  當普通勞動者缺少足夠的貨幣,沒有辦法維持生計,沒有辦法提供足夠數量和質量的勞動和勞動產品,那麼資產階級擁有的那麼多貨幣,又讓誰為其提供購買力支持呢?

  指望外國,是不靠譜的,即使是米帝,當產業空心化後,霸權旁落,其他國家也不會再再拿本國商品來支撐美元的購買力。那麼美國的那些壟斷資本家手中擁有的巨量美元,也就會購買力大幅降低,幣值大幅縮水

。   當我們從商品角度看待宏觀經濟,那麼一個國家的人勤儉節約,絕對是一件好事。而且從長期來看,經濟發展速度,只會高,不會低。

  勤儉節約,不等於不消費,只是鼓勵合理性消費,不鼓勵超前消費,更不鼓勵奢侈性消費和炫耀性浪費型消費。這樣的話,整個社會能進行更多的積累和投資。

  社會主義之所以比資本主義發展速度快,就是因為這一點。

  就拿中國和印度做對比,印度建國的時候,底子比中國好多了。但中國比印度發展快多了。  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速度讓所有的資本主義大國望塵莫及。從商品角度看,中國發展的一些舉措就能解釋通了。  中國投資教育,投資醫療,投資各種基礎設施,很多基礎設施都不能帶來利潤回報,老百姓喜歡儲蓄,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而且中國消費的規模不斷擴大,很多種商品消費的量是世界第一,這個事用貨幣角度是解釋不通的,用商品角度就能解釋得通了。  發展經濟,我們不應該去鼓勵消費,而應該鼓勵生產!  或許你們認為社會都已經生產過剩了,你還鼓勵生產,你這不是讓生產過剩更加嚴重嗎? 

我說的鼓勵生產,不是鼓勵過剩方面的生產,而是鼓勵短缺方面的生產!  比如中西部的貧困地區,政府對這些地方進行投資,讓這些地方擴大生產,比如讓其提供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農副產品,那麼這個地方的人是不是就有了更大能力的商品生產能力,也就能獲得更多數量的貨幣,也就更能消費了。

   用西方經濟學根本無法解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原因就在於西方經濟學過度關注貨幣指標!   比如修路,會減少汽柴油損耗,會減弱汽車磨損,好像不符合經濟學中靠消費拉動經濟的思路。西方經濟學一直認為消費能拉動經濟增長,消費的越多,就會讓生產者得到更多的市場,讓政府得到更多的稅收,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比如汽柴油消耗得越多,石化的汽柴油產品賣得越好,上交的稅收也就越多,汽車磨損得越快,開車人換車的時間就會越短,這對汽車廠的銷售是個利好,也讓汽車廠上交的稅收越多,汽車廠的工人工作越來越穩定。  你們不覺得這其中有問題嗎?

  在這個邏輯中考慮開車人的利益了嗎?敢情開車人消耗汽柴油越多越好,汽車磨損越快越厲害越好?有這樣傻逼的開車人嗎?

  看出來了嗎?說這話的人立場是站在資本家的立場上說話,而不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更不是站在國家和社會的立場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勤儉節約是美德,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只有勤儉節約,日子才會越來越好,沒聽說過,越花錢,越消費,越享受,日子越過越好,只有越過日子越差。國家也是一樣,如果一個社會把大量的物資做不必要的浪費,這國家怎麼可能越來越好。



我們再舉幾個違背常識的例子。

  比如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比如股市的普遍上漲,會讓大量的民眾看到賬上的浮盈,從而產生一種財富的增值感,繼而更敢於增加消費,而整個社會的消費預期改善,人民去購買消費更多的產品,本來就可以改善大量公司的庫存和業績,公司盈利因為民眾的消費得到改善後,反映到股票市場上,那就是股價的上漲,而股價的上漲又會產生更多賬上的浮盈,刺激更多的消費……這樣的正循環會不斷地加強下去,直到其中的某個變量與另外一個變量的趨勢出現背離,無法支撐這個循環為止。

  大家覺得這個效應靠譜嗎?  從時間角度分析,短期卻是有效,但中長期根本無效。從局部和分行業考慮,確實會有這種效應,但整體上不會出現這種效應。   我們來分析為什麼從中長期和整體全局上,財富效應不靠譜。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商品包括服務和貨物,也就是說在市場上人們是進行勞動和勞動產品的交換。

  那麼股市普遍性的上漲,投資者付出了什麼樣的勞動,來和別人增加交換勞動和勞動產品?  國家設立股市,就是風險投資,投資者投對合適的行業合適的企業,讓企業獲得發展,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商品,從而從中收取發展帶來的紅利,這是應當應分的。投資者在這過程中付出了腦力勞動,投資者獲得紅利是拿自己腦力勞動的產品和別人進行交換,這是正常的。  所以從局部和分行業看,確實有財富效應,這種財富效應本質上是股市調動社會把資源投向某個地區或某個行業。  普遍性的股市上漲,很多投資者並沒有付出腦力勞動,或者說付出腦力勞動的對象不一定正確,這樣和別人進行勞動產品交換,就不對等。  普遍性的股市上漲,就好似自我催眠。比如現今500萬的房子,設想它是1000萬,以1000萬的心理預期進行消費,這能持久嗎?肯定不能。這500萬的房子想和別人交換1000萬的勞動產品,人家願意嗎?  信用擴張帶來的貨幣增發效應,導致的資產價格的上漲,本質上就類似於現今500萬的房子,設想它是1000萬。短期,確實能看到效果,老百姓以為自己有錢了嘛,拿就擴大消費。就等到消費完,過一階段,發現這原來是貨幣導致的泡沫,那就傻眼了.   其實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推理:如果股市或者房地產的上漲,就一定代表財富的增加,漲得越多,財富增加越多,那政府為啥不盡力增發貨幣使之永遠上漲呢。
還有一個違背常識的例子,就是破窗效應。  下面這些都是引用百度百科的內容。  “破窗理論”是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作為批評的靶子而總結出來的,見其著名文章《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下面是這一段的譯文:你是否見過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B·薩姆納先生生氣的樣子?當時,他那粗心的兒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戶玻璃。如果你置身於這樣的場合,你恐怕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每個看客,看到這種局面的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如此這般地安慰這位不幸的店主:“不論發生什麼不幸的事,天下總有人會得到好處。人人都得過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幹什麼呀。”

  “破窗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損害有益”,是指,假設在市場完全飽和的情況下,一個人砸碎了理髮店的玻璃窗,這一行為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但是理髮師的不幸卻是社會的福音,它將為玻璃生產商製造商機,生產商拿到錢後又去購買其他生產商的產品。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他給社會造成的損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給社會帶來的機會卻是連鎖性的,於是得出結論:打碎一塊玻璃,提供了無數金錢和就業機會,得大於失。

  這個理論乍一看來,似乎確實很有道理。在市場處於飽和的狀態下,供需大體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給,若生產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產過剩,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就無法達到帕雷托最優狀態。而此時只要讓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損失,為了彌補這個損失,就會產生對商品新的需求,這個需求缺口就能帶來供給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達到平衡。

  這個理論與凱恩斯“挖坑理論”驚人地相似。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寫道:“如果財政部把用過的瓶子塞滿鈔票,並把這些塞滿鈔票的瓶子放在已開採過的礦井中,然後,用城市垃圾把礦井填平,並且聽任私人企業根據自由放任的原則把鈔票挖出來,那麼,失業問題就不會存在,而且,在此推動下,社會的實際收入和資本財富很可能要比現在多出很多。”他甚至還說,“如果我們的政治家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那麼,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戰爭也可以起着增加財富的作用。”宏觀調控“鼻祖”的這番言論,成了很大一部分經濟理論者崇信的教條。  但“破窗理論”的謬誤之處有三:首先其前提假設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其次災難破壞可以創造需求,但是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甚至都談不上“零和博弈”。再次“以破壞來創造需求”是一種為了獲得經濟增量而犧牲存量的愚蠢行為。破壞創造需求這種行為,會造成有限資源的浪費,產生“雙重成本”:一個是機會成本,這部分有限的資源本來可以挪作他處,用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另一個是毀滅成本,就是對已有財富的破壞形成的巨大損失。

  這種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經形成為一種理論,我們將用這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理論,我們會發現,很不幸,就是這樣的理論在指導着我們絕大多數的經濟制度。

  假定這塊玻璃值6法郎,你就會說,這個事故給玻璃工帶來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個法郎的生意-—這我承認,我絕不會說這不對。你的話很有道理。這位玻璃工趕來,履行自己的職責,然後拿到6個法郎,在手裡掂量掂量,而心裡則感激那個莽撞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得出結論——人們確實常常得出這樣的結論——說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說這能使資金周轉,說由此可以導致整個工業的發展,那就容我大喝一聲:“住嘴!你的理論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沒有考慮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於我們的這位店主在這件事上花了6個法郎,他就不能用這6個法郎辦別的事了。你沒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用修補這扇窗戶,那麼,或許就可以換掉自己的舊鞋,或者給自己的書架上再添一本新書。簡而言之,如果沒有發生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這6法郎干別的事。

  讓我們看把工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看這一事故對它的影響。法郎,這是我們已經看到的。如果窗戶沒有破,鞋匠(或別的什麼人)就會增加6個法郎的營業額,這是我們看不見的。  而如果在看得見的一面之外——這是積極的事實,也考慮一下看不見的一面——這是消極的事實,那麼,我們就會明白,不管窗戶是打破還是完好,整個工業,還有全國勞動的總量,都不受影響。  讓我們站在詹姆斯·B.先生的角度考慮一下。第一種情況,如果窗戶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麼,他從窗戶中得到的享受,既不會比從前少,但也不會比從前多。

  第二種情況是,假如窗戶沒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這6個法郎去買鞋,於是,他在繼續享用窗戶的同時,還可以得到一雙鞋。

  而由於詹姆斯·B.先生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然可以得出結論,綜合起來考慮,對享用和勞動進行一下估計,那麼,我們已經喪失了被打破的窗戶的價值。

  於是,我們得出這麼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有些東西被毫無意義地毀滅,社會喪失了價值。”我們必然會同意這麼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公理:破壞、損壞和浪費,並不能增加國民勞動力,或者簡單地說,“破壞並不是利潤”。   只要我們把經濟體看成一個整體,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從中長期看,就是很不靠譜的事。

  還記得建國初的,人民公社大辦食堂嗎?  “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這是當時人們對公共食堂的理解。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措施。  既然是一項利國利民利集體的大好事,公共食堂的發展,就有了驚人的速度。廣大農村一下子湧現出數以百萬計的公共食堂。到了年底,全國共辦農村公共食堂340多萬個,在食堂吃飯的人口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90%。

  當時有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種,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

   公共食堂為廣大農民勾勒出了夢想家園的美景,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人們的概念里,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一下子有這麼多人“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不少公共食堂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多數食堂已經寅吃卯糧了。   人民公社大食堂,這是不是拉動消費?結果消費到最後,山窮水盡,不得不寅吃卯糧了。最後帶來了三年饑荒。  或許有人說,中國當時不是市場經濟。

  好吧,美國總是市場經濟吧,美國不是奉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模式嘛。怎麼經濟越增長,對外淨債務越高?世界霸主,每年近萬億美元的霸權紅利,怎麼變成世界最大債務國?  別跟我說,是因為打了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戰爭也是一種刺激需求拉動消費。也別跟我說因為中美博弈,因為中國人當時沒能力剪美國的羊毛,中國是只是避免了被米帝剪羊毛而已。至於中美博弈中付出代價,也是一種消費拉動。

  我們聽說過中國生產,美國消費這句話嗎?結果中國人越生產,中國人就越有錢,美國人越消費,美國人就越沒錢!如果不是因為美國現在還掌握霸權,掌握國際通用貨幣發行權,美國經濟早垮了。

  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錯誤就在於,現有生產,後才有消費!而要想生產擴大。那麼必須有積累做投資,擴大再生產。

  生產 消費 積累投資,這是宏觀經濟必須考慮的因素。消費大於生產,便沒有積累,只有消費小於生產,才會有積累。  如果積累過少,甚至為負,那麼便無法擴大再生產。即使短期能做到,長期也不可持續。如果積累過多,百姓日子長期得不到改變,也會對從事生產失去積極性。

  或許有人疑問了,如果消費小於生產,那麼工廠里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掉,那不就積壓了,沒法發工人工資了。

  這裡的生產,是商品的生產,我們知道商品包括,服務和貨物,如果服務商品的生產大於消費,勞動力生產大於消費,這不也是積累嗎?貨物商品的生產做到供需均衡就好了嘛。  比如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提供服務商品,而企業和個人從建設基礎設施中獲得貨幣,用來購買工廠生產的產品。這不就是在進行投資,還進行積累嘛。

  要知道美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基礎設施紅利,美國人吃到了現在!  還記得委內瑞拉嗎?  當石油價格處於高位的時候,委內瑞拉各種福利,各種消費,經濟增長數據特別漂亮。但是當石油價格下滑以後,委內瑞拉就處於嚴重的通脹之中。因為石油價格下跌,出口收入減少,影響從國外進口。本國生產又沒有,無法平抑價格。  假如當初石油價格高的時候,委內瑞拉努力利用石油出口收入發展商品生產和建設基礎設施,委內瑞拉不會走到如今這步田地的。

  我們知道委內瑞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耕地面積268萬公頃(也有資料說是329萬公頃),人均耕地二十畝。就這樣還能食物短缺,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委內瑞拉經濟通脹嚴重食物短缺令民眾被迫“減肥”_http://www.dyhjw.com/gold/20170223-00959.html
生產過剩一般指的都是貨物商品的生產過剩,如果消費拉動,拉動也是貨物商品的消費,這樣服務商品,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就會不足。

  提高勞動者收入靠什麼提高?  我今天下鄉去一戶農戶拉稻,這個農戶承包了幾百畝地,他的家和家邊的倉庫,走一兩公里石子路才能到最近的水泥路,這石子路還很窄,剛剛比車寬一點,我開車拉一車重貨出來,走得比人走還慢。  這戶農戶靠什麼提高收入?要麼增加積累,擴大對農機的投資,要麼政府幫助他修好水泥路,搞好水利。

  為什麼不是農戶自己投資修水泥路,搞農田水利?因為人家只承包了十來年。這田地又不是他一家的,他為別人掏錢修好路,修好水利設施,可能嗎?

  但是在國家和政府不在乎,這田地是誰的,是誰承包的?國家和政府在意的是,能不能每年生產出足夠多的糧食!  不管是他個人投資農機具,還是國家投資道路和水利設施,都是投資,都是要積累。

  你能讓他怎麼靠消費提高收入?  即使是打工,老闆賺了錢,就一定會給員工加工資嗎?絕大多數都不會!加工資,只會是勞動力商品整體性的水漲船高而不得不加。  你找出一個員工靠消費提高收入的例子來嗎?  資本主義為什麼會出現中產階級塌縮?  就是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出了問題。勞動者獲得不了足夠的收入,既能維持自身生計,還能撫育出合格的下一代勞動力。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黑人是美國最偉大、最正宗的族裔
2016: 谷歌的圍棋軟件擊敗李世石九段
2015: 通過信息編碼,分析語言文字與思維的本
2015: 范兒717——育兒(Teenage之前):恆心
2014: 老子,柏拉圖與範例
2014: 漢人是中國多民族的“奴才總管”
2013: 松遼:“博愛”一詞在中國與西方
2013: 用 中 國哲 學 解 釋 康 德 哲 學
2012: 這稿子退得很叫人不服氣
2012: 欺世盜名的大騙子習近平--質疑習近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