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彭運生談藝錄(11)
送交者: 彭運生 2017年04月20日17:50:3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彭運生談藝錄(11)

 

  詩與人的因果欲

  詩的藝術價值,相當的一部分源於它對人的“因果欲”的滿足。對因果關係的喜愛(因果欲),是人的一種本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杜牧的詩《清明》。“欲斷魂”的意思是極度痛苦。這四句詩讀起來讓我們覺得是一氣呵成。詩中的那個人為什麼極度痛苦?是因為他行走在“雨紛紛”的“清明時節”的“路上”。這個人為什麼向一個“牧童”去“借問酒家何處有”?是因為這個人想要進入一處酒家。這個人為什麼想要進入一處酒家?是因為這個人需要進入一個既能讓他避雨又能讓他獲得熱量的地方——現在正下着雨,需要避雨自然不在話下,“清明時節”固然不是寒冷的季節,但這時候如果是“雨紛紛”,那還是有些涼意的,因此需要補充熱量,而酒可以讓飲者身體發熱,總之,一處酒家能夠同時滿足這個行人對避雨和補充熱量的雙重需要。末尾兩句詩相互間的因果關係不是隱隱約約的,而是明顯的——牧童之所以“遙指杏花村”,是因為有人向他“借問酒家何處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王之渙的詩《登鸛雀樓》。“窮千里目”的意思是遠眺。四句詩讀起來讓我們覺得也是一氣呵成。現在,首先來看前三句的關係: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到“欲窮千里目”,其間隱隱約約地有這樣的因果關係——我們之所以“欲窮千里目”,是因為我們想要看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的景象,具體言之,是因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所包含的都是一些巨大的事物,乃是我們只有遠眺才能感知到的景象。再來看“欲窮千里目”和“更上一層樓”的關係,我們之所以想要“更上一層樓”,是因為我們“欲窮千里目”,“窮千里目”是結果,“更上一層樓”是其原因,我們處身在低洼處,自然不能遠眺。

藝術品給人的“一氣呵成”的感覺,乃是一種良好的感覺。“一氣呵成”的實質,是隱含在各部分之間的因果關係。反過來可以說,如果詩中沒有任何隱隱約約的因果關係,我們就不會有閱讀上的“一氣呵成”之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即將推出“範例口語”一書
2016: 牛頓對宗教的影響
2015: 請紫荊棘鳥和GEORGE3000自重!
2015: 史寧中教授解讀《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
2014: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2014: 範例 - 是如何產生“飯粒”的(IV)
2013: 靜止的粒子有動量,沒有能量,聽說過沒
2013: 信仰就是放棄理性嗎?
2012: 1+2+3+...有網友指出一個筆誤,修正如
2012: 高伐林:瞄一眼剛剛揭曉的2012普利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