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二十四史令一切西方偽史原形畢露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8年09月08日06:14:4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二十四史是照妖鏡,令一切西方偽史原形畢露

若干年前念中學,學習世界史的時候,便覺得古希臘十分神奇:那麼一點點地方,竟然誕生了那麼牛的“文明”。 (希臘總人口加起來也沒有幾十萬, 不如秦趙兩國一戰之兵)
近些年工作之餘,不知不覺中,讀了中國的二十四史,還看了一些其它史書,某一天頓悟了一個道理:二十四史,就是一面照妖鏡,可以讓一切偽史原形畢露。

重視歷史記載,是中華的傳統。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史通·外篇》曰:

“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於三代,其數漸繁。案《周官》、《禮記》,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最晚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建立了設置了專職的史官,建立了完備的修史制度。因此,中國史學極其發達,形成了成熟的史學流派。《史通·內篇》曰:

“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恆厥體。榷而為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

僅以傳世的史籍而論,自公元前841年起,中華大地上每一年發生的大事,史書皆有明確記載,後人難以隨意編造。僅此,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比得上?

為什麼說二十四史是一面照妖鏡呢?

《史通·內篇》解釋道: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

我們知道,所謂二十四史,指的是以司馬遷創立的“紀傳體”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

二十四史中的每一部中,皆有:

以時間為綱逐年記載當年發生的大事的“紀”,比如《漢書·景帝紀》、《宋史·仁宗本紀》;

士農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和極惡人物的傳記,比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隋書·韋世康傳》。

以上二者合為一體,便知:某年某月,某皇帝下旨讓某大臣干某事;為此,某大臣又與某某大臣之間發生了某某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歷史”。

如今充斥於媒體的關於“中國歷史”的文字,往往局限於此,挖一點或者宮廷鬥爭,或者貪污受賄,或者爭風吃醋之類的記載,總之是一些花邊事兒,再添油加醋,弄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來吸引讀者眼球,騙錢騙“流量”。

祖宗重視修史,本是為了利於後人以史為鑑,結果,歷朝歷代費盡心血撰寫的史書,被當今某些人搞得烏煙瘴氣。

其實,如果只知道這些“故事”,遠不能算“懂歷史”,更不會懂得:中國歷史記載是十分嚴謹、可靠、經得起推敲的,足以“以史為鑑”的。

不信?我們可以提一些問題,試着在史書中,直接找一找答案,行不?

第一個問題。西漢時,朝廷設有哪些衙門、哪些官員啊?官員的待遇怎麼樣的啊?

想知道這些,不難,讀一讀《漢書·百官公卿表》就行。比如吧,西漢時的丞相,是這樣的: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西漢時的縣令及以下的官吏,是這樣的: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瞧,西漢時,全國有多少個縣、鄉、亭,都是清清楚楚的。

第二個問題,東漢時,首都洛陽有多少戶人家、多少人口?全國有多少田地、人口?

很簡單,讀《後漢書·郡國志》:

“河南尹,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萬八百二十七。”

永和五年(140年),首都洛陽宮20.8486萬戶,1010827人。

至於全國人口,是這樣的,《後漢書·郡國志》:

“《漢書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縣邑數百,後稍分析,至於孝平,凡郡、國百三,縣、邑、道、侯國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併合,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別領比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東觀書》曰:“永興元年,鄉三千六百八十二,亭萬二千四百四十二。”)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應劭《漢官儀》曰:“永和中,戶至千七十八萬,口五千三百八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記》,永嘉元年戶則多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六。……光武中元二年,戶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明帝永平十八年,戶五百八十六萬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萬五千二十一。章帝章和二年,戶七百四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萬六千三百六十七。和帝永興元年,戶九百二十三萬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九,墾田七百三十二萬一百七十頃八十畝百四十步。安帝延光四年,戶九百六十四萬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萬七百八十九,墾田六百九十四萬二千八百九十二頃一十三畝八十五步。順帝建康元年,戶九百九十四萬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萬五百五十,墾田六百八十九萬六千二百七十一頃五十六畝一百九十四步。沖帝永嘉元年,戶九百九十三萬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五十二萬四千一百八十三,墾田六百九十五萬七千六百七十六頃二十畝百八步。質帝本初元年,戶九百三十四萬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二,墾田六百九十三萬一百二十三頃三十八畝。)”

有多少農田,才能養活相應的人口。還算清楚明白吧?

第三個問題,人們常說的封禪泰山,比如唐高宗封泰山,到底是怎麼回事?皇帝迎娶皇后,是個什麼規矩、場面?

關於唐高宗封泰山,請讀《新唐書·禮樂志》:

“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為圓壇山南四里,如圓丘……”

此文太長了,就不全文引用了。

關於唐代皇帝迎娶皇后,規矩是這樣的,《新唐書·禮樂志》:

“皇帝納皇后。制命太尉為使,宗正卿為副,吏部署承以戒之。前一日,有司展縣、設桉、陳車輿於太極殿廷,如元日。文武九品、朝集、蕃客之位,皆如冠禮。設使者受命位於大橫街南道東,西上,副少退,北面…..”

此文也太長了,也不全文引用了。

第四個問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水平如何?比如宋朝,是如何編制曆法的?

《宋史·天文志》:“夫不言而信,天之道也。天於人君有告戒之道焉,示之以象而已。故自上古以來,天文有世掌之官,唐虞羲、和,夏昆吾,商巫咸,周史佚、甘德、石申之流。居是官者,專察天象之常變,而述天心告戒之意,進言於其君,以致交修之儆焉。……”

此文太長了,其中關於天文學發展簡史、天文觀測儀器設備、觀測記錄等等,都有記載。

至於宋代的曆法是如何編撰的,那也是詳細得很,請讀《宋史·律曆志》。這是中國的強項,就不說了。

第五個問題,總在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論是為了稅收,還是為了發展工商業,為了做好基本建設,或者其他各方面的問題,都必須統一度量衡。於是,二十四史中的《律志》中,皆有這樣的記載。西漢時期的度量衡標準、管理制度和部門,是這樣的,《漢書·律曆志》: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其法用銅,高一寸,廣二寸,長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為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其方法矩,高廣之數,陰陽之象也。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張也。引者,信也。夫度者,別於分,忖於寸,蒦尺,張於丈,信於引。引者,信天下也。職在內官,廷尉掌之。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其狀似爵,以縻爵祿。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陰陽之象也。其圜象規,其重二鈞,備氣物之數,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聲中黃鐘,始於黃鐘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黃鐘律之實也,躍微動氣而生物也。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躍於龠,合於合,登於升,聚於斗,角於斛也。職在太倉,大司農掌之。

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以見准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機,斟酌建指,以齊七政,故曰玉衡。《論語》云:“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車則見其倚于衡也。”又曰:“齊之以禮。”此衡在前居南方之義也。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想知道歷朝歷代的標準嗎?可以讀相應的史書。

第六個問題,中國古代的貨幣制度,是怎樣的?

《漢書·食貨志》:

“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自(漢)孝文更造四銖錢,至是歲四十餘年,從建元以來,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盜鑄,不可勝數。……(漢武帝時)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奸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質,令不可得摩取鋊。……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成錢二百八十億萬餘雲。”

秦朝和西漢的貨幣發展史,乃至西漢時共鑄了多少枚五銖錢,均有記載。

第七個問題,總在說中國古代以禮樂治國,古代的“樂”到底是啥樣的?

《明史·樂志》:

“明興,太祖銳志雅樂。是時,儒臣冷謙、陶凱、詹同、宋濂、樂韶鳳輩皆知聲律,相與究切厘定。……稽明代之製作,大抵集漢、唐、宋、元人之舊,而稍更易其名。……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樂官。……圜丘:迎神,奏《中和之曲》。奠玉帛,奏《肅和之曲》。奉牲,奏《凝和之曲》。初獻,奏《壽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終獻,奏《熙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徹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燎,奏《時和之曲》。方丘並同,曲詞各異,易望燎曰望瘞。太社太稷,易迎神曰《廣和》,省奉牲,余並與方丘同,曲詞各異。……其樂器之制,郊丘廟社,洪武元年定。樂工六十二人,編鐘、編磬各十六,琴十,瑟四,搏拊四,柷敔各一,壎四,篪四,簫八,笙八,笛四,應鼓一;歌工十二;協律郎一從執麾以引之。七年復增籥四,鳳笙四,壎用六,搏拊用二,共七十二人。舞則武舞生六十二人,引舞二人,各執干戚;文舞生六十二人,引舞二人,各執羽籥;舞師二人執節以引之。共一百三十人。惟文廟樂生六十人,編鐘、編磬各十六,琴十,瑟四,搏拊四,柷敔各一,壎四,篪四,簫八,笙八,笛四,大鼓一;歌工十。六年鑄太和鍾。其制,仿宋景鍾。以九九為數,高八尺一寸。拱以九龍,柱以龍虡,建樓於圜丘齋宮之東北,懸之。郊祀,駕動則鐘聲作。升壇,鍾止,眾音作。禮畢,升輦,鐘聲作。俟導駕樂作,乃止。十七年改鑄,減其尺十之四焉。……明自太祖、世宗,樂章屢易,然鐘律為製作之要,未能有所講明。呂懷、劉濂、韓邦奇、黃佐、王邦直之徒著書甚備,職不與典樂,托之空言而已。張鶚雖因知樂得官,候氣終屬渺茫,不能准以定律。弘治中,莆人李教授文利,著《律呂元聲》,獨宗《呂覽》黃鐘三寸九分之說。世宗初年,御史范永鑾上其書,其說與古背,不可用。嘉靖十七年六月,遼州同知李文察進所著樂書四種,禮官謂於樂理樂書多前人所未發者。乃授文察為太常典簿,以獎勸之。而其所云:“按人聲以考定五音”者,不能行也。神宗時,鄭世子載堉著《律呂精義》、《律學新說》、《樂舞全譜》共若干卷,具表進獻。崇禎六年,禮部尚書黃汝良進《昭代樂律志》。宣付史館,以備稽考,未及施行。”

第八個問題,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與科舉制度,到底怎麼回事?

《新唐書·選舉志》: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凡學六,皆隸於國子監:國子學,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勛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勛封之子為之;太學,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孫、職事官五品期親若三品曾孫及勛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為之;四門學,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勛官三品以上無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律學生五十人,書學生三十人,算學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學者為之。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縣五十人,上縣四十人,中縣、中下縣各三十五人,下縣二十人。國子監生,尚書省補,祭酒統焉。州縣學生,州縣長官補,長史主焉。凡館二:門下省有弘文館,生三十人;東宮有崇文館,生二十人。以皇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為之。凡博士、助教,分經授諸生,未終經者無易業。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學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

想知道更詳細的,只能去讀原著了。

第九個問題,中國古代的刑法,是怎麼回事?

《魏書·刑罰志》:

“晉室喪亂,中原蕩然。魏氏承百王之末,屬崩散之後,典刑泯棄,禮俗澆薄。自太祖撥亂,蕩滌華夏,至於太和,然後吏清政平,斷獄省簡,所謂百年而後勝殘去殺。故榷舉行事,以著於篇。”

想知道更詳細的,只能去讀原著了。

第十個問題,隋唐有大運河,元代又有大運河,古代中國的水利建設,是怎麼回事?

《元史·河渠志》:

“……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澤,以開萬世之利,而《周禮·地官》之屬,所載瀦防溝遂之法甚詳。當是之時,天下蓋無適而非水利也。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壞,而後水利之說興。魏史起鑿漳河,秦鄭國引涇水,漢鄭當時、王安世輩或獻議穿漕渠,或建策防水決,是數君子者,皆嘗試其術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書猶可考。……元有天下,內立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為務。決雙塔、白浮諸水為通惠河,以濟漕運,而京師無轉餉之勞;導渾河,疏灤水,而武清、平灤無墊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決齧之患。開會通河於臨清,以通南北之貨;疏陝西之三白,以溉關中之田;泄江湖之淫潦,立捍海之橫塘,而浙右之民得免於水患。當時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蓋亦未嘗無其人焉。一代之事功,所以為不可泯也。今故著其開修之歲月,工役之次第,歷敘其事而分紀之,作《河渠志》。……”

同樣,想知道更詳細的,只能去讀原著了。

篇幅已經太長,這裡就不再列舉了。

總之,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由人組成的。有人,才有社會,今天面臨多少問題,古代也會面臨多少問題。

一個國家要生存,要發展,首先面臨的是吃飯穿衣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有足夠的土地,能為人們提供足夠的衣食。一個文明社會,必然有交換,高層次的交換是用貨幣。所以,二十四史,首重糧食、貨幣,於是有了《食貨志》。

一個國家的治理,無論是統計土地與人口,還是改善稅收與交通,必須要進行行政區域劃分,知道各地的基本情況,於是,二十四史中,有了《地理志》。

要想進行良好的治理,必須制定禮樂制度,使天下人按規矩行事。於是,二十四史中,有了《禮樂志》、《刑志》。

如此等等。

在二十四史中,“紀”和“傳”,僅僅是骨架,而“志”是血肉是靈魂。

只有通過這些“志”,我們才能從根本上了解一個朝代。
只要我們認真讀一讀這些“志”,就會發現,所謂的“西方古代史”,純屬“故事”。

比如,“西方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完全是一些故事。

中國的司馬遷的《史記》,除了由“紀傳”構成的完整的故事之外,其中還有《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等禮樂制度的記載。正是因為有這些,我們在閱讀《史記》時,才對當時社會形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骨架、有靈魂的認識。

缺乏“志”的歷史,必是行屍走肉、孤魂野鬼。行屍走肉、孤魂野鬼不可能構成人類社會,更不可能產生文明史。


 生民無疆


0%(0)
0%(0)
    大部分西方古歷史是文藝復興時期編造的,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09/18 (401)
      也可以說是黑暗中世紀後期為了啟蒙需要而編造的,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09/18 (359)
        那麼產生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 - 果子狸 09/09/18 (447)
          產生文藝復興的社會基礎與中國五四產不多,蒙古入侵蹂躪和瘟疫 - 香椿樹1 09/09/18 (402)
            蒙古人和瘟疫又不是腦白金。。。。 - 括號 09/09/18 (439)
              瘟疫和蒙古蹂躪讓歐洲意識到萬能羔大一無所能百無一用 - 香椿樹1 09/11/18 (410)
                中國人的五四與西方文藝復興原理相同,都是苦難催生的思考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11/18 (459)
                  54有什麼思想。。。。。? - 括號 09/11/18 (452)
          文藝復興的幾個源頭。。。。。 - 括號 09/09/18 (433)
            阿拉伯人百年翻譯純屬鬼話, 不是哲學家翻譯哲學著作幹嘛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09/18 (404)
              既沒有希臘版的痕跡,也沒有阿拉伯版的蹤影,子虛烏有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09/18 (410)
                如果不是古希臘和阿拉伯文明。。。。。 - 括號 09/09/18 (427)
                  奇怪嗎? 問問假古董字畫販子都怎麼做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11/18 (433)
                    這就好比牛頓發現了引力定律。。。。。 - 括號 09/11/18 (439)
                      在“羔大”很牛逼的時候, 牛頓那些都是異端邪說可能被燒死的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12/18 (411)
                        文藝復興的關鍵就是偽裝成古人向狗大發難,最終把狗大殺了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12/18 (466)
                          請進。。。。。 - 括號 09/12/18 (428)
                  阿拉伯人從印度學了許多,所謂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  /無內容 - 仙遊野人 09/10/18 (420)
            更正: \"獲得\"\"==\"強略\"。。。。 - 噶瑪蘭 09/09/18 (408)
          史書的描述是編造的,並不等於沒有歷史。。。。 - 括號 09/09/18 (461)
            括號請進 - 道還 09/09/18 (497)
              多謝道還兄。。。。。 - 括號 09/09/18 (473)
                呵呵,同感,和顏和仙遊的帖子也給我緊迫感。 - 道還 09/10/18 (410)
              西遊記能當歷史嗎? 水滸傳能當歷史嗎?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09/18 (413)
                well,仔細看,能看到一點點市民生活,大概是大明時的。 - 道還 09/09/18 (417)
                  文學作品中能看到有血有肉的社會。。。。 - 括號 09/09/18 (447)
                    一般文學作品有歷史的影子,但是血肉基本上都是後世貼上去的 - 香椿樹1 09/11/18 (396)
                      影子的比喻好。直觀說明了史識的重要性。 - 道還 09/11/18 (439)
                        文學影子的一個毛病是“托古”,第二個毛病是幻想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12/18 (436)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在真外仍需美和善的處理。 - 道還 09/12/18 (415)
                你不能說神話故事裡一點影子都沒有, 但畢竟是  /無內容 - 香椿樹1 09/09/18 (396)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261 內觀澄心 生道常存
2016: 自由選擇就是幸福生活
2016: 29.證道之正因
2015: 再談“為什麼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學習哲學
2015: 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直接影響他們與人的
2014: 轉貼:民國時期教育家和教授的趣事
2014: 哪些英語學習資源和方法最有效?
2013: 國家形態的自然性格
2013: 公共論壇與專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