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多声部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送交者: 果子狸 2018年09月30日09:01:1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多声部音乐通常被专业人士称作复调音乐,但从它的词源来看,却没有任何调式的词根。多声部音乐的原文来源于古希腊语的两个词根的组合 (Polyphonie, Polyphony),Poly 意为众多,而 Phonie 是声音,音响的意思。之所以我坚持用多声部而不用复调来描述这种乐曲形式,是因为它的出现远早于调式音乐。在中世纪的模式音乐(musique modale, modal music)里,连调式都没有,何以谈起复调。

中世纪前期,西方音乐以格列高利式清唱为主流,它就是无伴奏齐唱。但是,管风琴很早就被引入教会音乐里,而单声部的齐唱也由于唱诗班成员之间的体型差异而难以完全不偏差地实现。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的声带并非单频率音叉,歌唱过程中会产生自然谐振,因此不同音高在同一时段的出现不可避免。久而久之,人耳对同时出现不同频率的乐音开始有了认识,并且在同一曲目的创作过程中有意运用两种或多种相互独立的旋律,这就形成了多声部音乐。

16世纪后,多声部音乐逐渐取代了格列高利式清唱而成为巴洛克时代的音乐特征,而巴赫则把这种手法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但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多声部的写法逐渐被调式音乐的和弦写法所取代,在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多声部写法在音乐作品中只有一种陪衬的地位。尽管如此,多声部音乐依然被认作是现代和声学的始祖,因此而成为西方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多声部音乐的出现得益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音乐的文字记录特征。由于基督教会礼仪的需要,唱诗班被建立在每个村庄与城镇,因此造成了音乐以及其教育的普及。每个教堂都配有管风琴和乐师,唱诗班成员的众多形成了合唱的规模。而五线谱的写法使得在同一时段上可以记录不同音高的好几个声部的音符。此外,乐器的多样性允许各声部在宽广的音域中相互呼应而不相互干扰。

虽然中世纪与教会是常被后人妖魔化,但从多声部音乐对整个西方音乐史的贡献来看,这个时代并不完全黑暗。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武汉长江学者李志纯玩弄女学生
2017: New4补1
2016: 亮点在旋转中凌空而落……
2016: 45.菩萨的发心
2015: 同同门老爱论速兼纪念相对论百年老命
2015: 徐罡博士:如何鉴别美国私立寄宿高中
2014: 计算机专业的用武之地
2014: duke :诗歌的翻译问题
2013: 43.究竟忙些什么?(三)
2013: 基因、语法、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