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從中日戰爭引發的儒學思考
送交者: 仁愛 2019年03月15日12:31:5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從中日戰爭引發的儒學思考



這是緣起於五味的一個討論。雖然吵了幾天架大家都很辛苦,但還是有所收穫,日本侵華戰爭不懺悔,我們幫助它懺悔,更重要的是,通過日本迴光返照中國儒家思想,搞清楚了以前沒有認識到或者認識不透徹的問題。比如通過日本,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為什麼孝道是儒家思想之根,還有忠恕之道,近年也被一部分人認為是最重要的,但通過分析日本我們認識到,儒家思想的所有核心價值觀念,都是互為依託、互為補充、互為文本不可拆解的,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隱喻了孔子思想的整體不可拆解的特點,這些都是意外的驚喜和收穫。當然,幫助日本懺悔的過程,也是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的過程。




(上)

中國儒家文化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韓國取其義,日本取其忠。不管任何人是否承認,日本是一個高度漢化的國家,儒家思想對曰本文化的滲透影響源遠流長,如果抽去漢風唐韻,日本歷史該如何寫恐怕都是個問題。而禮失求諸野,韓國和日本社會保存了更多的中國文化歷史遺風,這也是一個不爭事實。


不過我們今天的討論主要聚焦在日本侵華戰爭所引起的儒學思考,我們的切入點首先是一個長久以來困惑世人的問題:德國總理到以色列會下跪,為什麼日本人到今天仍然拒絕為戰爭犯罪道歉?


我想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在日本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紐曲。四書是儒家經典,從前有一位日本學者,不認同孟子所說 一一一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位日本學者認為孟子之說有違於忠,當年我初初見到,也相當激賞他的看法,因為忠作為個人德操,它不應該是有條件的。


不過昨天在五味,我終於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孟子仍然正確,那位日本學者是錯的。


為什麼呢?因為上面講到的禮義廉恥中有一個恥字。一個君子的忠,應該沒有自我、沒有條件,但是,它不能沒有恥感。


日本文化的問題就出在這裡,日本人學會了中國文化的禮,忠和信也保存得不錯,但儒家思想中極為重要的恥感,卻完全沒有接受。究其原因,就是忠與恥的矛盾和對立,忠被過度抬高,恥就完全邊緣化了。


所以日本是一個沒有恥感的國家,不忠,才是恥,這是日本文化的糾結。日本人為什麼不像德國人那樣為自己的侵略戰爭犯罪懺悔呢?因為在日本人看來,就算自己做了再邪惡的事情,只要與忠不違,就沒有什麼對不起良心之處,這是日本自身的文化邏輯中危險和黑暗的一面


因為無恥感,這就已經為日本犯下滔天戰爭罪行而不認帳、不懺悔、不道歉打開了方便的旁門左道。更因為有愚忠,戰爭罪犯反而更為氣焰囂張,可以冠冕堂皇地高居于靖國神社。客觀而言,日本文化自身的這種黑暗基因,會禍害日本民族的子子孫孫,一旦出現歷史機緣,後世的日本人會像自已的祖先一樣,走向害人害己的萬劫不復的深淵。而今天的日本人,卻沒有反思自救的能力,不論和平的日子有多久,也許這就是宿命吧。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日本人也是人,日本的國民,包括參加過侵華戰爭的士兵,未必就沒有人性的天良,反戰的、懺悔的報道,幾十年來不絕於耳。但是日本傳統的主流價值中存忠忘恥的觀念,始終主導着日本人的善惡是非判斷,一些別有用心的有話語權的日本人,也就利用和放大這種觀念,無底線地為日本的侵略戰爭辯護,其所作所為,為整個人類所不恥。



(下)

然而至此,我們只討論了日本文化接受中國儒家思想所出現的問題和偏差,下面我們一起再來剖析一下日本民族自身的特點,當然這種特點,或稱為民族個性,也是在與華夏民族的比照中才顯現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日本民族在過去有一種習俗,把垂老的父母背棄到山中自生自滅,我不願意從殘忍的一面來理解這種人倫悲劇,我更傾向於認為是日本人的父母出於愛子之心而作出的選擇,果如是,這種深愛也令人感動。不過,文明與愚昧的分野線,亦正始於斯。


戰國策中有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中國文明儒道兩家所有的價值觀的成立,可以說都基於"計深遠"這三個字,當日本媽咪在想如何愛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中國的母親在想如何愛自己的孩子以及他的子孫後代。


中國古人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反之日本的先人則把父母棄之於山林,然而棄之於山林絕非僅僅關乎生養的問題。中國古人為父母守喪三年,日本先人對父母死而不葬。同樣是出於愛,文明與非文明,迥異如同白晝與黑夜。


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於日本文化有親情而無孝道,這對日本文化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首先在文化上,儒家思想的移植如同無本之木,因為孝為仁之本,孝更是忠之源,孝子忠臣,這是必然的心靈邏輯。由此我們回溯到先前討論過的日本文化有忠無恥的現象,並在此處,我們才算可以把這個問題談透徹談圓滿了。中國儒家的忠,它有一正一反的兩面鏡子,正面的鏡子是仁,反面的鏡子是恥。然而在日本文化中,忠非仁所生,恥為忠所棄,這就形成了西出陽關孤忠獨立的格局,由此便回到了孟子那一段話 一一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一一一 此處本是孟子論仁,日本學者無感於仁,棄仁論忠,於是孤忠遇上不仁的時代,禍害就出現了。正因為無仁,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正因為無恥,日本拒不認罪懺悔。一始一終,一因一果,以忠之名,罪貫始終。


古人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日本無孝道,除了對中國儒家思想取捨有誤,更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依我個人的判斷,武士道精神的試金石,是對待生命的態度。棄親於山林的硬心腸,同時也就是對待自己的硬心腸,以及對待後代的硬心腸,它是日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也是一種文化隱喻。從背死向生的一面,日本人感受到生命燦若櫻花,從背生向死的一面,日本人感受到生命滅如櫻花,美好、燦爛、短暫而無常。由於無孝道,日本人沒有對慎終的擔當,更沒有中國人那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謹守。兩相比照,我們就很容易理解日本人視若鴻毛的生命態度,而對生命的空拋和虛擲,也讓人來不及思考是非對錯,更不可能深思終極的善惡。


比較而言,因為有孝道,中國人是活得很艱難的,但上蒼對艱難的回報之一是沉穩凝重,穩重讓中國人能夠深入思考待人處世、利弊得失的長遠之道,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安仁於內恕人於外,反求諸己知恥且格。



(結語)

最後我們還是回到緣起的正題,日本人亡我大漢之心,早在明治初年就有了,如果沙盤推演應該更早,而且這也絕不是局限在日本陸軍參謀部,應該說日本的智識階層,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了預謀,其瓜分中國的構想,有很深的對中國歷史興替流變的理解。


日本侵華戰爭造成千百萬中國人離鄉背景,北望中原歸鄉無望,陳寅恪因此寫下"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端恐待來生。"的詩句。然而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卻認為"歷史上有過晉、宋、明三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沒有能活着回來的。可是這次抗日戰爭,中國一定要勝利,中華民族一定要復興,這次南渡的人一定要活着回來。這就叫貞下起元。這個時期就叫貞元之際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南渡都是因為異族侵略中國而發生 一一一 胡人、女真、滿人、日本人,每一次都把華夏文明逼入生死存亡的危機,然而為什麼偏偏是日本人,卻最終失敗了呢?如果僅僅從現象而論,各種解釋五花八門,包括貞下起元,為什麼日本侵華偏偏發生在貞元之際?


我想真正的原因是歷史的因果 一一一 胡人、女真、滿人是純粹的蠻夷,所謂野蠻戰勝文明幾乎是人類歷史的常態。但日本則不一樣,它是受惠於漢唐文化源遠流長的千年滋養而使自己擺脫了野蠻的民族,可是現在這個民族卻恩將仇報,可以想見,這是天理所不容的。一言以蔽之,日本戰敗,這是宿命,中國終勝,這是天意。





附錄:日本侵華戰爭的策劃書 一一 《清國征討方略》


清國征討方略(日語:清國征討策案/しんこくせいとうさくあん)又名征討清國策,征討清國策是公元1887年(明治20年)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計劃武力攻取中國沿海地區並劃歸日本版圖,然後進一步肢解中國,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18872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日本語:おがわ またじ)在兩次秘密偵察中國大陸和聽取謀報人員匯報後,完成《征討清國策》案,從而拉開侵華的序幕。


該計劃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清國征討方略趣旨,第二部分為進取方略,分為三篇,分別是彼我形勢作戰計劃善後


該策在第一部分說:若維護我帝國獨立,伸張國威,進而巍屹於萬國,保持安寧,則不可不分割清國,使之成為數個小邦國。清國雖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國。清人雖愚蠢不決,但受此屢戰屢敗刺激,對需培養實力已稍有感悟,近來陸海兩軍已漸有講究改良之趨勢。清國優柔,顯然不能一舉成為強國,但只要努力不懈,理應達到此境界,以當前形勢看,20年後可能完備。趁清國還幼稚,我們應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之不能動彈,我國才能保住安寧,亞洲大勢才能為我掌握,由我國維持。


作戰計劃篇中,他認為最理想的作戰就是日本海軍擊潰清國海軍,攻占北京,擒獲清國皇帝,並在清國各重要城市進行軍事占領,成為持久態勢。


在最後的善後篇中,他提出了在西方勢力介入以前,把中國中部的重要地區成為日本版圖;清政府回到東三省;明朝後裔在長江以南及長江至黃河之間建立王國;西藏和青海歸達賴喇嘛統治;蒙古以酋長為各部之長;旅順半島、山東登州府、浙江舟山群島、澎湖群島、台灣全島、揚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劃入日本版圖,以此形成有利於日本的態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0%(0)
0%(0)
    道還兄好, 那太可惜了。 - 仁愛 03/16/19 (396)
      說得好。體是活的,有用,有舊用,也有新用。 - 道還 03/17/19 (380)
  贊成儒學是一個體的說法。  /無內容 - 道還 03/16/19 (362)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兒子的博士論文
2018: “我不同故我存在” - 紀念“國際PI日
2017: “金陵金領”海外人才獵聘活動
2017: 悲催"兩會代表"點評“霧霾討論A全民科
2016: 為什麼人是“在”- 而不是“存在”或“
2016: 溪谷閒人:太空,美國的新疆界
2015: 曲氏九言絕律第三譜--壹種與曲氏九言絕
2015: 世界最快的數學計算法,為了你的孩子必
2014: 中國政府剝奪出國人民中國出生國籍人神
2014: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