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邏輯思維與創造思維的物質機理
送交者: 理解与尊重_518 2019年06月12日19:27:2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邏輯思維不等於抽象思維,不等於概念、判斷和推理。只有這樣明確,我們才能了解和掌握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的具體形式,也才能在生理機制中找到抽象思維的具體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各自的物質(功能)來源。抽象思維僅限於「概念」,而「判斷和推理」則屬邏輯思維。要在生理機制中找到抽象(邏輯)思維的具體形式形成的物質機理,須將「概念」與「形象」結合在一起理解,將「判斷和推理」與「創造思維」結合在一起理解。「概念與形象(成象)」的生理機理前文已介紹,本章將主要探討「判斷、推理」與「創造思維」的生理機理,即「思維學」稱為「思維技術」的物質機理。為什麼要將「判斷、推理」與「創造思維」結合在一起來理解,這是因為它們都與人腦認知(加工)活動的基本形式(基本機制)有關。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提到過,「聯繫」是人腦實現各種認知活動的基本思維形式,「聯繫」是以神經突觸的連接關係為自已的物質基礎。人腦(人類)的各種創造性認知思維活動,都是通過各種「有意(故意)無意(隨意)」的「聯繫」來實現(完成)的。邏輯思維中的「因果聯繫」通常為「故意聯繫」,很多藝術和科學技術創造也是通過「故意聯繫」來實現的;而通常所說的靈感或下意識活動(聯繫)則為「無意(隨機)聯繫」。除「有意和無意聯繫」外,在人腦(人類)的認知思維活動中還存在「簡單(單一)聯繫和複雜(重複或連續)聯繫」之分。邏輯學中「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都屬「複雜(重複或連續)聯繫」,「辯證(矛盾)思維與系統(呋I)思維」也屬「複雜(重複或連續)聯繫」。「簡單(單一)聯繫」較普遍,也很「低級」,如當我們見到某張「面孔」便聯想(聯繫)到他是誰或像誰;動物的所謂「條件反射」大多是建立在「簡單(單一)聯繫」的機制之上的。雖然「簡單(單一)聯繫」是動物性的,是「低級的」,但我們必須要明確任何高級的、複雜(重複或連續)的聯繫都是建立在「簡單(單一)聯繫」的條件(機制)之上的。人腦之所以能優越於其他動物腦,其中一主要原因(條件)正由於人腦能進行「複雜(重複、連續或多頭)聯繫」!無論是「簡單聯繫」還是「複雜聯繫」,在大腦(人腦)皮質的神經網路中都能找到「根據」。但僅從神經網路的連接關係考慮還不足以理解「聯繫」是人腦認知思維活動的基本機制。因為神經網路(神經元與突觸)雖然負責信息的「載體」和「連接(聯絡)」,但它不負責信息的「處理(意識或感知覺)」。這就是說,信息在神經網路(神經元與突觸)上的存在不一定具有實際意義,只有神經網路(神經元與突觸)將信息(能量、興奮)傳達給了「意識功能體」,才能形成(意識)對信息的感知覺,因此只有某個「信息單元」與另一「信息單元」同時或相繼在「意識功能體」中出現,即兩個(或多個)信息神經元同時或相繼向它周圍的神經膠質細胞釋放能量(電磁波或電磁場),才能實現(出現)信息在意識(感知覺)中的「聯繫(聯絡)」。人腦能理解(處理)語言文字,主要在於它具有「語言聯絡皮質區」。而人腦能進行(實現)推理、呋I、計算或複雜的設計(創造),除了它具有複雜(繁多)的神經(信息)網路,還因為它具有「寬闊的信息展示平台(空間)」,這個「平台」便是它的「平展面積與厚度」。「大腦皮質的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其中1/3(750平方厘米)露於表面,2/3(1,450平方厘米)位於溝裂的壁和底(VonEconomo,1929)。……從進化上看,最早出現的皮質是嗅性的,主要調節內臟活動,魚類即已出現。爬行類出現非嗅性的新皮質萌芽。在以後的進化過程中,新皮質的面積增加很快。因而到了高等哺乳動物,新皮質的擴展已顯得極為突出。人類的新皮質大約佔全部皮質的96%(ФHЛNMOHOB,1951)而原始的嗅性皮質則佔地極為狹小,一部分被排擠至腦底面上的較小地區,另一部分甚至捲入側腦室。」[1]「大腦皮質的擴展是代表進化的特徵,從大腦皮質的面積、厚度和重量可見它的擴展是巨大的。如嚙齒動物的大腦皮質面積約為3~5c㎡,貓的大腦皮質面積約為100c㎡,人的大腦皮質可達1100c㎡。大腦皮質的厚度亦相差很大,大白鼠的大腦皮質厚度約為1mm,人的大腦皮質可達3.5mm。」[2]「人類大腦新皮質面積可達2200c㎡,約為52c㎡直徑的一把圓傘的面積。……如此廣闊的大腦新皮質,除基本初級的感覺邉訁^之外,聯絡皮層大大發展。近20年來,大家都認為新皮質的柱狀結構/功能的元件單位(modulos)是普遍存在於不同機能的皮質區的。每一垂直柱狀的元件腦單元約為300~500μm的直徑,為一定數目的神經元組成。」[3]——順便談一下我對「皮質柱狀單元」的理解。我認為「皮質柱狀結構」是起「擴大器」的作用。我們知道,信息(能量、興奮)是可以通過單個神經元傳遞的,但單個神經元在皮質中所釋放的能量(電磁場或電磁波),恐怕是不易激活眾多的神經膠質細胞(意識功能體)的。因而是起不了傳達(展示)信息,產生「感知覺」作用的。為此,我認為皮質柱狀神經單元是起對特定信息(信號——頻率與波幅)「擴大」的作用。很明顯,如果以某一空間單位(如300~500μm)為信息展示或信息感知單位,人腦皮質的面積與厚度是有利於同時(或相繼)展示(或感知)多項信息的。儘管信息在皮質中展示或神經組織(神經元)在皮質中的興奮,在時間上具有「相繼性」和「延時性」,但一方面「相繼性」會受空間的限制,而「延時性」也有時間限制。人腦皮質的面積與厚度有利於「同時」展示和接收(感知)多項信息,這樣便能將多項信息結合(聯繫)起來理解(處理)。我認為,人類的各種推理、咚恪⑦籌、規劃、設計是必須要將多項信息結合(聯繫)起來理解(處理、認知)的,而人類之所以能進行各種推理、咚恪⑦籌、規劃、設計,也正是由於人腦皮質能「同時」展示和處理多項信息。人們說:猴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選大);猴子聰明不知解頸繩。我認為動物的這種「低能」,就是因為不能將多個相關信息結合(聯繫)起來理解(思考、認知)的原故。人們還說:「智者多慮必有一失,愚者多慮必有一得。」我想,這前者是因為事物具有「兩面(或多麵粉性」,而後者則無疑是因為實現(進行)了「多項信息聯繫(處理)」的結果。除「單項與多項」聯繫外,在人們(人腦)的認知思維活動中還存在「經驗與隨機(創造、創新)」、「有意識與無意識」聯繫。我們的很多推理、計算、設計大都建立在「有意識聯繫」機制上的,而靈感、下意識活動則通常建立在「無意識聯繫」機制之上。「經驗聯繫」指熟悉的反映(聯繫),如將一首熟悉的歌曲連續唱出來,或將一篇熟悉的文章連續的背讀出來,都是「經驗聯繫」;而當我們將眼見(面前)的某物任意與他物「聯繫」便為「隨機聯繫」。「隨機聯繫」具有「創造性」,靈感便是它的產物。那麼,這些「有意識與無意識」、「經驗與隨機」聯繫又是如何實現的呢?對於有意識聯繫,我在「論意識的來源與作用」中講述的「意識的作用」機理,可以作為理解的基礎。「有意識聯繫」包括兩方的機制,一是「意識功能體」(神經膠質細胞集體)在意識(清醒、興奮)狀態下,以「牽引」或「擠壓」的方式將「甲信息神經」連接到「乙信息神經」上,二是被連接的「甲乙」兩「信息神經」興奮所釋放的「信息」(能量)同時或相繼展示在「意識(功能體)」中。「無意識聯繫」在前面「潛意識或靈感與夢」的成因機制中也已講到。它主要是兩個以上「信息神經」自主興奮或傳入的能量(信息),在皮質「意識功能體」中同時或相繼展現的結果。這種「自主」興奮或傳入的信息(興奮、能量)如果不被「有意識」機制處理——注意或連接,通常無意義,也不能被回憶,許多夢中過程便是這種結果!「隨機聯繫」也分「有意識與無意識」,它們在前面的「靈感、夢和意識的作用」機制中已反映,這裡不需重複。而「經驗聯繫」,就是在皮質中代表信息或技能的特定神經之間已建成了相對固定的連接(突觸)關係。它們能自動或在「顯意識」的調動下同時或相繼興奮。我曾經提到過在皮質中的神經元不都是起代表信息的作用。我認為在人腦皮質網路中的神經元或組織,有些是代表或傳遞(和複製)信息的,有的是承擔加工(調節)信息的「技能」作用。我認為皮質中「信息神經元」只能起傳遞或展示信息的作用,不能自主(有意識)實現目的(有意義)連接。這就是說,信息間的有些連接是在「有意識」的操作下進行(實現)的。我們通常所說的「注意、推理、計算、回憶等」都是「有意識」活動,「有意識」思維活動與「無意識」思維活動的根本區別,是前者是(能)有目的的調控信息的「來去」或關係(聯繫、連接)。如果說信息的「有意識(有目的)」來去與聯繫(連接)是由皮質神經膠質(意識功能體)的「擠壓和牽引」作用來實現的,那人類(人腦)的「有意識(有目的)」聯繫(連接)還存在一項「技能」機制,這「技能」機制就是建立在「經驗聯繫」之上的。——這種「經驗技能」可能有一定(少量)的「遺傳性」。神經之間的聯繫(連接)可以形成相對固定的關係(聯繫),這種「固定關係」就是「經驗關係」。人出生以後,在其生長和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在皮質中建立起相關的神經聯繫(或突觸聯繫),這些聯繫一但確定便是「經驗」,不論是感覺(包括語言)與邉舆是感覺與感覺或是邉优c邉又g,聯繫(突觸連接)一但建立,便易準確而快速地反映(提取)。但在人類的聯繫思維活動中,會建立(存在)一定的「專業聯繫技能」機制,這種「專業技能」機制不是起代表(傳遞或複製)信息與信息間的聯繫(連接)作用,而是專門調節(連接)信息間的相互關係。例如「演繹推理」或「歸納推理」等,它們都是一些相對固定的聯繫(連接)形式,這種聯繫(連接)形式(通過培訓或學習)會在人腦中形成固定的「技能(功能)」機制。它能在理解(處理、連接)各種相關的信息的關係中發揮獨立的作用。也就是說人們(人類)面對的許多事物都需要相關的「推理等形式」去「聯繫、連接」。那麼這些不代表信息的相對固定的「技能聯繫(連接)」機制在人腦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神經生理(解剖)學早已明確,人腦皮質具有六層結構:「在哺乳動物中等級愈高者,新皮質愈發達。古、舊皮質是三層皮質。新皮質為六層。由於人類的新皮質高度發達,它約佔據全部皮質的96%。」[4]「每一層均有特殊的作用:①分子層保證鄰近表面處的聯繫;②第三與第五層即錐體細胞層,是效應層;第三層司皮層間的信息,第五層將命令傳達到皮層下各級中樞;③第二與第四層為顆粒細胞層,具有傳入作用,第二層接受來自皮質其它區域的信息,第四層接受來自下位各級中樞,尤其是丘腦的信息;第六層細胞借聯合纖維為媒介保持半球間的聯繫。」[5]「第二層與第四層……具有傳入作用」。我在「論意識的來源與作用」中已講過,第二層接收「非特異神經(能量)的傳入」,第四層接收「特異神經(能量)的傳入」。前者起激活「顯意識」的作用,後者起傳達「信息」的作用。如果第四層和第五層建立的「經驗」(神經)聯繫有利於信息與信息,或邉优c邉樱蛐畔⑴c邉娱g的聯繫(連接),那我認為第二層與第三層中建立的「經驗」(神經)聯繫則有利於認知「技能——思維學中的『思維技術』」的組枸。試想,激活「顯意識」的能量輸入皮質第二層,那與第二層相鄰的一層和三層的「膠質」都會被激活「顯意識」的能量激活。如果「顯意識」要在皮質中調控(調節)信息與信息、或信息與邉雨P係,自然要對信息傳入層即第四層,和邉樱ɑ蛐畔ⅲ﹤鞒鰧蛹吹谖鍖訉嵤┳饔谩:苊黠@,如果在皮質第二和第三層(主要是後者)建立起相對固定的神經組織聯繫(連接),是有利於引導(帶動)「意識功能體」完成(實現)各種「技能式」的認知反映活動的。即實現「技能式」的目的性選擇(調控)信息和邉印_@些「經驗技能」如果與信息(感覺)神經元或組織「自發」互動(興奮),將是一些「靈感或下意識」活動形成的機制。因此我認為人類的「技能性」的認知功能(如習慣性推理)是建立在皮質第三層的「經驗(神經)聯繫」機制之上。——所謂「天才」的功能,我認為與此機制有很大關係。當然不僅僅限於此,抽象(概念)與形象(想像)的感知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所謂「天才」是完全可以人工(人為)的培養(訓練)的!當然也不是無條件的,將動物和先天有明顯智障的人培育成「天才」是絕對辦不到的。或者說我們是很難滿足其條件要求的。「意識功能體」除了能被作用(清醒和感覺)和反作用(擠壓作用),它還具有「自主連接(聯繫)」功能,但它必須依靠神經纖維的引導才能實現各種連接(聯繫)活動。引導它實現各種連接(聯繫)活動的除信息神經外,還應有一些專門的連接——「橋樑神經」。這些「橋樑神經」應與「意識功能體」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才能實現各種有效地認知反映活動。「意識功能體」應與「信息載體」和「認知技能」形成互動關係,即相互作用又相互協助。皮質中神經膠質與神經元和神經纖維(各種突觸)便是建立在這種互動關係之上的。在邏輯(抽象)思維的基本形式(機制)中有概念、判斷和推理,前面已談了概念與推理的生理物質機制,那判斷又與生理物質機制存在什麼關聯呢?概念思維中分離了「意識」(機制)以後,就是「信息」;推理思維中分離了「意識」(機制)以後便是「聯繫」。那判斷思維中分離了「意識」(機制)以後,又是什麼呢?我認為是「作用」。我認為「判斷」是邏輯學、心理學或哲學概念,它不是物質(物理)概念。因此要在人腦(生理物質)中明確它的具體機制,必須將其轉換成物理(物質)概念,而「作用」才是物質(物理)概念。判斷是意識(功能體)對出現(展示)在「意識」中的信息進行「處置」,如果意識是獨立的物質功能體,判斷自然是一個物質功能體對另一個物質功能體(信息載體)實施「作用」。在「論意識的來源與作用」中,我已談過意識(功能體)是通過「擠壓作用和牽引作用」來實現對感覺(信息)和邉拥恼{節(調控)作用。當然它只是一些簡單的「起動和連接」作用,在人類(人腦)中還需要(存在)一些相對複雜的「起動和連接」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綜合作用」。我認為「綜合作用」包含兩種形式,一是「聚合」,二是「結合」。前者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抽象概括」,後者即是「歸類組合」。這些在人類表現最為突出的認知思維活動是如何在人腦中存在(實現)的呢?我認為它在人腦中也是建立在「聚合和組合」機制之上的。也就是具有抽象和綜合功能的人腦的特定皮質區是建立在神經組織「聚合」關係上的。它好似人體內神經系統的「塔尖」,體內的各種「高級」的內外感覺和邉佣紩笗邸沟竭@裡。這個「器官」便(主要)是「額葉皮質」。「前額區在進化上很新,靈長類才發展,人類特別發達。它與人的抽象思維和高級智力活動有關。對前額區功能的了解,多來自前額葉切斷術的病人。本世紀40年代這種手術盛行,用以治療精神病或其它方法不能止痛的惡性病變。……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切割8、9、10、11、12、45、46、47、區與丘腦背內側核的往返聯繫。止痛作用多包括內臟痛。內臟衝動上行到下丘腦、丘腦的背內側核等處再投射到前額區。切斷此種聯繫,患惡性病變的人不再叫痛,但詢問時,仍知道痛。手術後病人情感常改變,一方面淡漠地無動於衷,另一方面可有特別的欣快。如病人對社交往來冷漠,不關心個人儀錶,對批評無所謂,對家庭經濟困難毫不關心,動作緩慢,作事拖拉。……此外,病人智力下降,判斷能力低下,抽象思維能力減退,不能集中精力並喪失主動性。」[6]學過神經解剖學的都應知道,「丘腦背內側核」是神經核團,人腦皮質的前額區與它建有密切的往返聯繫(連繫)。我認為神經核團具有「調頻」作用。也就是說,下級感官傳入該核團或皮質傳入該核團後再輸出的「信息(能量)」,如果是「多路」的且頻率與波幅又不相同的,該核團將對它進行「調頻與調幅」。經調頻和調幅(聚合)後的信息傳入皮質特定區(如前額區),必然在該區成為「點」。這「點」與下級感官的多個感受器或皮質中多區信息神經的連(聯)系便是一種「聚合(抽象概括)」關係。因此該區在人類(人腦)的抽象認知思維活動中起作重要作用。但孤立的該區同樣是沒有意義的,必須與其他組織、器官合作!——自然,與神經核團形成「相反」聯繫(連接),即傳入某核團的是單一的神經或「波頻」,而輸出(傳出)的即是「多項」(多路),那便是「擴散或弧射」。如上行丘腦(核團)的非特異傳出,即在「顯意識」活動中形成「彌散架構」。順便在此談一下我對「記憶機制」的理解。關於記憶的生理機制,本應用專文來講述,但因「特殊原因」,就在此簡單講講。關於記憶的生理機制,現有生理心理理論將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並依據一些「表面實驗」認為短期記憶由「海馬」負責,而長期記憶自然在皮質中。我認為如果說「海馬」參與或影響記憶是合理的,但說它負責(存貯)記憶恐有些牽強。因為我們問信息的短期(早期)是貯存在「海馬」,後期又到了皮質,那信息是什麼,它是如何「搬動」的?恐怕這是任何人都不易回答的!我在這裡介紹的理論中已明確提出「信息」分為載體和能量(或遞質),載體自然是神經元,而能量便是「電磁場或電磁波」。載體負責信息的轉化、傳輸和貯存,而能量則負責信息展示(表達)。如果神經元負責信息的貯存(複製),那它在海馬中「生成」後又搬到皮質,自然是與現有神經生理機制不符的。那麼海馬在記憶中究竟起什麼作用呢?在回答此問題前我們得先弄清實現「記憶」的各種條件。我認為除載體和能量以外,在實現記憶的生理機制中還應有「提取、貯存與複製」機制。「提取」分意識提取和神經提取,意識提取自然是由「意識功能體」(神經膠質細胞集體)的剌激作用來實現,而神經提取則是「信息神經」和「技能神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貯存與複製」也涉及到兩種機制,一是「神經聯繫(突觸連繫)」,二是「物質複製(分泌)」。所謂「神經聯繫」就是神經之間形成(建立)突觸連繫(聯繫),「一端」興奮將引活「另一端」。所謂「物質複製」,就是負責信息存貯的神經元(或組織)除要與相關聯的神經建立相互聯繫,還要在其「體內」構建能複製(分泌)獨特的信息的能量(「頻率與波幅」)或物質(遞質)。我認為,海馬的作用就是讓信息貯存神經元(或組織)構建複製信息的物質(遞質或元素)和連接關係。即它通過向皮質信息複製(貯存)神經輸送神經元素和給予強化(電磁場)剌激,讓皮質中負責信息存貯(複製)的神經對信息的復現(表達)實現「專門化」。海馬的病損或缺失,使皮質中負責信息複製(存貯)的神經得不到應有的生理物質(元素)的供給,與「專門連接」的強化訓練,因此必然造成新信息存貯(記憶)的缺失。細讀讀神經生物學便知道,所謂「海馬負責記憶」,主要依據的是海馬的病損會導致近事記憶的缺陷或喪失。如果說初始信息是存貯在海馬,那剌激海馬就應出現回憶,但我們找不到這樣的實驗報告。海馬的病損使近事記憶缺損只能說明它參與或形響了記憶活動,並不能說明它完全決定或負責近事信息的記憶(存貯)的全部功能。總之,我認為海馬與「邊沿系統」在人腦的記憶活動中,主要負責提供記憶(複製)所需的生物物質(神經細胞複製元素與能量),或對皮質記憶機制進行專門化的「強化訓練」,而不是負責信息的存貯(復現或複製)。我們知道,在生理學中海馬與相鄰的所謂「邊沿系統」一起通常被稱為「內臟腦」,它們對身體內臟活動具有一定的調節(調控)作用。要對身體的內臟進行調節,恐怕免不了要汾泌各種神經物質(遞質、調質)。因此我認為「海馬與邊沿系統」具備生產、提供神經生長和複製信息的物質與能量的條件。人類的智能原理,人類已苦苦探索了數千年,儘管人類已知道人腦是決定人類智慧的器官,但卻無法明白和掌握它的工作原理或咦鳈C理。近幾十年人類科學界將人腦稱為「黑箱」,原因就是不明白它是如何「咿D」的。我在這裡提出的:論意識的來源與作用,靈感與夢的生理機,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物質機理,邏輯思維與創造思維的物質機理,幾篇文稿。可以說是對人腦認知思維活動的各種基本機制(基本形式)所作的較全面與具體的講述(探索),因此,不妨將這幾篇文章合稱為「黑箱理論」(或「認知生理學」的基本內涵)。這個「黑箱理論」是建立在人類智能和人腦機能的結合基礎上的。也就說是,它是將人類的各種心理認知思維形式與人腦的各種神經機理密切結合的產物,它是建立在同一個「有機系統」上的。過去之所以沒有了解人腦的「咦鳈C制」,是因為研究心理形式的學者不能研究生理物質機制,而研究生理物質機制的學者又不研究心理認知思維形式。——確切地說是不能將它們兩方面的形式和機制實現有機結合。當然,無論是記憶還是人腦的其他認知思維活動,都有很多問題要探討,要細講。但它是需要以專箸的形式才能實現的,不是三兩篇文稿就能完成的。我在這裡提供的幾篇文稿只能給出人腦認知思維活動的基本框架。如果科技界、政府、社會民眾覺得我提供的原理(思想)有一點點意義和價值,我才有必要對此原理進行深入的細化研究。但是,我提供的僅僅是理論,有很多原理是需要實驗科學的密切(互動)配合的!——實驗驗證的方法:一是自然生理實驗,二是人造物理(如像生產「電腦的工作原理」一樣進行)實驗。當然,還須採用(配合)「多因邏輯」的原理或標準去進行或評定!——我認為,我提供的「黑箱理論」是迄今為止人類唯一具體的和較全面的一套「腦科學理論」,它直接「根植於」現有實驗科學的相關原理之中——或基礎之上。若能得到社會、政府和科技界的理解與關注,在一些相關專家和實驗科學的配合(驗證)下,如果不能被否定,將很快能進入實際哂谩6淖饔脮婕暗皆S多重要領域,如醫學、教育學、人工智慧及社會學等。將使人類的腦科學和智能科學實現革命性變化。相反,若得不到理解與關注,既使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會沉入大海……毫無疑問,我提出的所謂「黑箱理論」是有突破的。它讓一直躺在哲學中「神密的」意識實現了物理(物質)化,也讓邏輯學中的推理(抽象)思維與創造思維、靈感思維、形象思維等實現了有機結合。這些都突破了人類的「經典」,突破了「極限」。然而沒有突破那來創新!任何創新都必須建立在「突破」的基礎上!無論是牛頓,達爾文,還是愛因斯坦,他們的創新無一不是建立在「突破」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突破」人類的科學事業還能發展嗎?中國政府、中國科技界和中國人民,如果沒有坦然面對和應付「突破」的準備與能力,中國的科學事業有希望嗎?中國的科學能走在世界的前面?能為世界科學的進步做出重大貢獻嗎?中國能有人拿「諾獎」嗎?主要參考文獻:[1]、張培林 主編《神經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年 384頁[2]、蔡文琴 李海標 主編《發育神經生物學》科學出版社 1999年 178頁[3]、萬選才 楊天祝 徐承燾主編《現代神經生物學》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9年 415頁[4]、鄭思競 主編《人體解剖學》1984年 399頁[5]、陸純惠 主編《生理學》1985年 67頁[6]、張培林 主編《神經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年 422頁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8: 中国人-你们的问题在逻辑!
2018: 川金会将给美国带来什么
2017: 活着如何做一个不是恶霸的大地主 (二
2017: 彭运生谈艺录(54)
2016: 皮皮:转基因食品感想
2015: Beautiful Mind vs 美丽的心灵 --- 胡
2015: 北雁高飞: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2014: 康德先验体系实践理性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