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若论造假肖传国确实不如方舟子,有意卖拐可以学学
送交者: 香椿树 2010年10月27日15:22:2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这是亦明发掘出来的。不过我看药渣方舟子的造假手段就是泼皮牛二不要脸

2005年12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署名文章,“Rule by Law: 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依法办事:在中国“怒江”寻找公众的声音》)。其实,在这篇近三千个单词的长文中,记者Jim Yardley根本就没有提到方舟子的名字,与他有关的文字,不过就是下面这句话:

“Two prominent scholars toured the Nu - on a trip sponsored by dam developers - and attracted wide public attention by attacking the environmentalists.”(见:http://www.nytimes.com/2005/12/26/international/asia/26china.html?_r=1&pagewanted=all)。

可就是这么短短22个单词,却深深地刺痛了方舟子。因为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它的意思不外是“水电势力雇凶伤人,引人注目”这么几个字。显然,那被雇的凶手,就是方舟子和何祚庥。对于如此严厉的指控,方舟子在次日发表文章说:

“2005年12月4日我接到《纽约时报》记者Jim Yardley电话,希望能就怒江建坝争议当面采访我。我当时预料该报的报道将会倾向中国伪环保人士,拒绝了当面采访的要求,要求用电子邮件采访,以便我能更细致地回答这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并自己留下问答记录。12月7日该记者用电子邮件给我发来问题,我当天做了回答。该记者答复收到了我的回答,并说如果有进一步的问题再和我联系。12月26日,《纽约时报》登出该记者写的报道《对中国的“愤怒之河”寻找公共声音》(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该报道单方面地报道于晓刚、汪永晨、马军等人反对怒江建坝的看法,把这些人的一些不实之词当成事实陈述(例如声称‘怒江是中国仅剩的两条自由流淌的河流之一’),对反对反坝人士的报道只有一句‘两位著名的学者访问怒江——行程由大坝开发者赞助——并通过攻击环保人士而吸引了公众广泛的关注。’(Two prominent scholars toured the Nu - on a trip sponsored by dam developers - and attracted wide public attention by attacking the environmentalists.)文中没有报道我的看法,也没有报道何祚庥院士的观点(据我所知该记者也采访了何院士)。”(方舟子:《就怒江建坝争议答〈纽约时报〉记者问》,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nyt.txt)。

方舟子拒绝西方记者“当面采访的要求”,当然不是因为他有先知先觉,“预料该报的报道将会倾向中国伪环保人士”,而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具有接受西方记者“当面采访”的英语能力——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发现他曾经接受过任何西方媒体的“当面采访的要求”,除非对方能够说中文。而根据方舟子“以便我能更细致地回答这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而保留下来的“问答记录”,我们发现,方舟子长达一千四百多单词的答词,在《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竟然一钱不值。难怪方舟子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就在公布《就怒江建坝争议答〈纽约时报〉记者问》的当天,12月27日,方舟子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发表了一篇让世人“大开眼界”的《致〈纽约时报〉的信(草稿)》,它以“皇家读者”事件而闻名网上。让我们看看方舟子写的第一句话:

“Sir: As a royal reader of the New York Times since I came to the US in 1990 and often citing the Times as the standard of good journalism when I criticized bad journalism of Chinese media, I am surprised to see such a biased and inaccurate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Times (Rule by Law: 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 by Jim Yardley, December 26, 2005).” (http://www.xys.org/forum/db/244/19.html)。

让亦明兄给这位福建省的语文状元当当义务翻译:

“先生,作为一名从1990年来到美国以后就成为《纽约时报》的皇家读者并且在批评中国坏传媒职业道德时常常以贵报作为好传媒职业道德的标杆,我惊讶地看到一篇含有偏见和不实之辞的报道在贵报发表,它就是Jim Yardley在12月26日的《依法办事:在中国“怒江”寻找公众的声音》。”

简言之,这篇只有七百个单词的抱怨信,后来经过新语丝众多师爷多天的、幕前幕后的努力,到2005年底终于修改完成,方舟子于2006年元旦将它发给《纽约时报》。可是,对方根本就没有搭理这位“皇家读者”。动不动就把中国媒体“立此存照”、动不动就把中国媒体打成“黑媒体”、动不动就宣布谁谁是“不良记者”的方斗士,此时只好讪不搭地老着脸皮在1月9日把这封信公布在新语丝新到资料上,并且加上了这样的按语:

“按:该信原文为英文,于2006年1月1日用电子邮件寄给《纽约时报》编辑部和记者Jim Yardley,现已一周,除了自动回复,没有收到答复,也没有见到登出。以下是译文。”(XYS20060109,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nyt2.txt)。

假如《纽约时报》这件事到此为止,则除了方舟子一如既往地出乖露丑之外,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但方舟子是位“网络奇才”、“一等一的全才”,他怎么可以不出奇制胜?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3、“高手”洗闻

1月10日,新语丝新到资料的最后一条“新到资料”是这样一个标题:“wwm.cn: New York Times blamed for false reporting on China”(《wwm.cn: 〈纽约时报〉被指责对中国进行不实报道》)。点击进入网页,其开头几段是这样的:

“New York Times blamed for false reporting on China

“From: World Wide Media (www.wwm.cn)

“January 10, 2006 - Dr. Fang Shimin (with a pen name of Fang Zhouzi), an influential Chinese scholar and outspoken public critic, blamed New York Times for one-sided and false reporting on China.

“NYT ran on December 26 of last year a lengthy story entitled "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 written by NYT's reporter Jim Yardley. The report said Chinese government had suppressed the voice of ‘environmentalists’ so as to pass a proposal to build dams on the Nu River.”(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nujiang107.txt)。

亦明兄的翻译如下:

“《纽约时报》被指责对中国进行不实报道

“来自:全球媒体 (www.wwm.cn)

“2006年1月10日。方是民博士(笔名方舟子),一位有影响的中国学者和敢于直言的公共评论家,指责《纽约时报》对中国进行了一面之辞的虚假报道。

“去年12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Jim Yardley的长篇报道,题目是《在中国‘怒江’寻找公众的声音》。这篇报道称,中国政府为了通过在怒江建坝的计划,压制了环保人士的声音。”

接下来当然就是“《纽约时报》被指责”——“被”方舟子“指责”。

那么,这个“全球媒体”到底是哪家媒体呢?这篇报道到底是哪位记者写的呢?对此,整个新语丝网站没有任何交待。几天之后,有人在凯迪网的“猫眼看人”论坛发了一个帖子,题目是:《方舟子炮制英文报道给自己壮胆,脸面丢尽乐!》,全文如下:

“方舟子为打击环保人士,可谓不择手段。凭着其三寸不烂之舌,在国内媒体逞凶一时,好不威风,俨然一幅科学大帝的姿态,让人看得难受。然而,国际媒体并不受方肘子的控制,人家《纽约时报》不买他的帐,就是不发表他的荒谬观点,以至于方某人恼羞成怒,竟然写了一封信给纽约时报。不料这家百年大报根本不理会他的叫嚷,给他来了个不于理会。

“方肘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居然在自己抛掷了一篇英文报道发表在自己的新鱼死网站上,还声称这篇报道是来自一个叫着WORLD WIDE MEDIA的网站,口气好大呀。

“方舟子魄力够大,竟然还写出了那个网站的地址:http://www.wwm.cn。可本人连续两天想上那个网站探一探虚实,发现它根本就打不开。呵呵,一个莫须有的网站呀。

“哎哟喂方舟子,人家纽约时报不理你,你就急成这样了,生造出一个网站给自己撑腰,腰不疼吗?呵呵。”(原帖已被删除,但在1月18日被转载到新语丝读书论坛。见:http://www.xys.org/forum/db/255/231.html)。

应该承认,在当时,确实有一个“全球媒体”,该网站在1月10日也确实发表了新语丝“转载”的那篇文章。不过,据该网页介绍,这篇文章的来源就是新语丝(“Source: New Thread”)。(见:http://web.archive.org/web/20060112033124/www.wwm.cn/whats_up/news_06-01-10_nu_river.htm)。也就是说,是方舟子自己在暗中把这篇稿子投给“全球媒体”发表,然后又是他自己又明着把它以“全球媒体”通稿的名义转发到新语丝。这不就是方舟子三年后整治肖传国的“洗闻”把戏吗?

那么,这个“全球媒体”到底是个怎么回事呢?下面是它的网址注册资料(见:http://www.who.is/whois/wwm.cn/):

REGISTRY WHOIS FOR WWM.CN
Domain Name: wwm.cn
ROID: 20031222s10001s00941875-cn
Domain Status: ok
Registrant Organization: 吕祥
Registrant Name: 吕祥
Administrative Email: blank[空白]@hichina.com
Sponsoring Registrar: 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
Name Server:dns7.hichina.com
Name Server:dns8.hichina.com
Registration Date: 2003-12-22 17:46
Expiration Date: 2011-12-22 17:46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连新语丝都不如的个人网站,拥有人名叫吕祥。那么,这个吕祥又是谁呢?
据 《科学时报》2002年10月25日的一篇文章——《科普期刊成长的烦恼》——介绍:

“吕祥曾是《Newton科学世界》的主编,他从1999年初参加杂志改版工作起,为这份杂志工作了大概1年的时间,作为公认的国内期刊业‘高手’……”。

原来如此。《Newton科学世界》不就是那个让方舟子的《方舟在线》荣获“2000年度‘十大科普好书’”第五名的赞助商吗?吕祥不就是那篇科学主义宣言书《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作者吗?看看这位科学主义信徒的无知:“古今中外,伪科学始终拥有一定市场,科学对伪科学的斗争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之一。”显然,这位主编连现代科学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这个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再看看这位科学主义信徒的狂妄:

“我们倡导科学的人生态度。将科学作为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专业的科学家,而是应该努力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 (见:http://site.sinodino.com/_Impunity/Info_20020041.htm)。

如果我们向这位“主编”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高深莫测的“科学的态度”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我敢肯定,我们面对的会是一副涨得通红的脸庞,上面写着这么几个字:目瞪口呆、张口结舌。

那么,《科学时报》根据什么称吕祥是一个“高手”呢?让我们先看看2000年4月26日《光明日报》一篇文章的结尾:

“据悉,《Newton—科学世界》现在的实际发行量在10万份左右,其今年的目标是上升到15万份。采访结束时,吕祥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我认为这《Newton》是一个能够让我获得成就感,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走进市场天地宽——探访〈Newton—科学世界〉》,http://www.gmw.cn/01ds/2000-04/26/GB/2000%5E297%5E0%5EDS2212.htm)。

再看看《科学时报》那篇文章的开头:

“《Newton科学世界》,刚刚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改版。该杂志从1999年中期首次与外刊合作引进这个品 牌,到现在已经快四年了。这份口碑不错的杂志的主编唐云江,在接受采访时,话语中一直流露着很深的忧虑。按初期的设想,这份杂志应该在两三年内达到8万到 10万份的销售业绩,这个限期早已过去,《Newton科学世界》简体中文的销量,在缓慢上升中,仅达到三四万份,不到预期的半数。而同是这份杂志,它的 日文版销量是40万份,台湾版在人口数量与内地悬殊的条件下,也达到了与我们相同的三、四万份的水平。”(洪蔚:《科普期刊成长的烦恼》,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223025.htm)。

看出什么名堂来了吗?在2002年10月之前,这份杂志的最大发行量不过三四万份;可是,在2000年,吕祥就对外宣称它的“实际发行量在10万份左右,其今年的目标是上升到15万份”。而更大的名堂在这里:就在他宣布“《Newton》是一个能够让我获得成就感,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之际,吕祥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专心做起传媒咨询培训、国内外传媒交流。”(出处同上)。难怪那位接任的唐主编会在“话语中一直流露着很深的忧虑”。

总之,方舟子那张被洋人抽得红肿的面孔,就是通过这样骗人的把戏,被解读成“皇家读者”方是民“精神焕发”。而更让人触目心惊的是,科学主义信徒所谓的“科学的态度”,所谓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不过就是“耍无赖的态度”、“骗子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而已。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美国学术圈也不干净
2009: 别太拿涂博士的死说事--也为浙大说几句
2008: 估计,清华这次要出丑
2008: 凭什么要永远看王元用数学知识买的那只
2007: aa88:“杨振宁谈嫦娥奔月”读后感
2007: 朋竹:我在中科院的经历
2006: 一个南开大学生对十大名校的评价
2006: 科研上【effects】and 【dosage】的关
2005: 我在美国的第一个老板
2005: 关于留学 我们该些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