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转载:孔子的一生(完整版) - 《论语》破译
送交者: 欢乐颂 2011年03月31日13:14:0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原文出处:和讯博客,作者不祥,内容未经校对,仅供参考。

孔子的一生

上篇:天降圣人,自强不息,文质彬彬

2500年前,即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现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却无子,很惨。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不幸的是孟皮脚有毛病(可能与小儿麻痹症有关),无法祭祀祖先,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老夫少妻的不容易。孔母曾听闻尼山山神颇为灵验。于是与孔父至山神庙,祷告拜神,乞求早生贵子。孔子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圣人诞生对人类而言是非同寻常的,是件大事,所以就必须笼罩于神奇的光环里,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真理。只要伟人诞生,总有异相总有征兆。耶稣诞生时,就有一颗星带引数位来自东方的博士来到产房上空停住了。孔子作为圣人也不例外。

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等孔子出生时,只听得仙籁之音自天而降,萦绕不绝,五位仙人从五彩祥云中冉冉飘下显灵说:“天生圣人,天降音乐。更离奇的是,混浊的黄河水,忽然也清澈见底了,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这个不知是杜撰还是机缘巧合?

无论这些祥瑞是真是假,都没有为孔子带来幸福的童年。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孔家被那个连生九女显得人多势众的施氏掌管,施氏为人至少不具备仁德,跛脚的孟皮——孔子的哥哥,大孔子6岁,他的生母已在老爸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孤儿寡母的,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了。孔子对这段生活刻骨铭心,曾回味说:吾少也贱。孟子根据孔子苦涩的成长史,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大家听得耳朵起老茧,这成为后世打骂教育的理论基础。

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演习礼仪。但孔子学问的根基却得益于他的外祖父颜襄,他原本就是博学的老师,非常钟爱孔子,见孔子刻苦用功,寒暑不歇,于是倾其胸中所有的学问,逐步传给他。在外公的引领下,孔子渴望追求现实生活的真相,淡漠了生活物质欲望,孔子曾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除外公的引领,孔子的学问还得益于鲁国文化氛围的熏陶。

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所创,周朝的礼制就出于周公之手。鲁国建国之地殷商旧势力极重,因此,承担着周王室镇抚周边部族,传播宗周文化,推行周朝礼乐的使命。 所以在鲁国,周礼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大事小事无不循礼而动。虽有条理,但也教条。在孔子12岁的时候,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左传·昭公二年》)鲁国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是个天然的大图书馆,这是成长圣人的好土壤。

孔子15岁时,就在心中立定探究真理的志向。当时鲁国礼教文化渐衰,不得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三军为四军,叔孙、孟孙各领一军,季孙领二军。当时军、赋统一,分军即分赋,所以当时称此举为四分公室

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征在走完了她操劳的一生,没有看见儿子的成功。孔子继承了父亲一个空爵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破落贵族,因此在季氏宴请贵族时,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这一年孔子开始任委吏(仓库管理员和会计出纳于一身的职务),次年改做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人员,即弼马温)想当年,孙悟空认为自己才高八斗,这小小弼马温太憋曲自己,不单辞职,还大闹天宫砸场子。孔子却做得脚踏实地。据孟子回忆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孔子早具有社会主义工作不分高低贵贱的时传祥精神,他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身为贵族,却没有丝毫贵族的架子,圣人就是圣人。回头想想自己,读了个大学,处处以大学生自居了,很多事都驳不下面子去做了,哪有孔子对生活的那份豁达和坦荡。青年时代的孔子生活指针是: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志于道,15岁他就立定了这个目标。德与仁,对从小就受鲁国礼教文化熏陶的孔子来说似乎顺理成章。游於艺,就是学着骑马射箭弹琴绘画等。总之,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孔子对生活达观,对学问却精益求精。这一点清晰表现在他跟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上。

孔子29岁的时候,学琴于师襄子,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限于识谱弹奏,要是把握乐的旋律会演奏,又不限于演奏,要把握旋律的主旨神韵从而体验作曲者的思想境界,进而感知其为人。孔子这种学琴精神及造诣令他的老师襄子反过来对他辟席一拜再拜!

孔子30岁了,对自身的学问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知了,自称三十而立。根据《史记》记载,这年前后,他开始创办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等人。这一年的孔子可谓意气风发,浪漫又理想化,同曾参的父亲曾点一样向往桃花源式的生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唯有郑国的子产逝世,让其哀痛不已。

子产是当时的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在孔子9岁的时候,就执政郑国使其兴旺大治。那个时候的,其实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省,因此文化人是不存在国界的。子产是孔子心目中偶像,非常崇拜,好比我们对毛泽东的崇拜一样。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思想对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从历史上看,也奠定了孔子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逻辑。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古之遗爱也。他认为子产有君子之德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三十而立的孔子显然没有立在一个好时代,现实的动荡无情裹挟着每一个人。人无法选择所在的历史,也只能任命运在动荡中起伏了,没有人能够逃避,即使贵为天子也不得免。

在孔子32岁的时候,中央乱了!

当年四月,周景王卒,其子猛继位,即周悼王。但祸起萧墙,王子朝造反将之杀死想自立为天下之王。可天下不答应,晋国出兵把他赶下台,匡扶周室,立景王另一子匄(gái),即周敬王。

中央都如此乱,各地诸侯更是混乱。春秋时代,是个秩序解体信仰缺乏的时代,世风日下,道德败坏,人心不古。孔子对此还做了个古今对比。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当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人人都有种,人人都自危,人人都想摆脱礼教的束缚,却都一股脑把自己砸进生活无穷的欲望和现实无尽的恐惧中。孔子对这样的时代无不嘲讽。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你不仅要具有周恩来的气质风度,还得具备赵本山式的精明忽悠,才配在这个世道混一混。

相比之下,鲁国似乎还很平静。孔子在这份平静中,致力于教学相长中,在鲁国教育界有了很大威望。孔子34岁的时候,孟僖子,在鲁国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季平子,堪称第三号权势人物,他临死前都嘱其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好事成双,孔子还得到鲁昭公的支持,与南宫敬叔等一起从山东跑到河南,到周都洛阳去朝拜周朝文物制度。身临其境,感性接触周文化后,孔子对其的认同感更强烈了。他曾说: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期间,遇见了同时代的伟人——老聃,《道德经》的作者。

老聃姓李,名耳,一般世人都叫他老子,他的生卒不详,是春秋(公元前770—476年)末年楚国人。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他终年泡在图书中居然没有成为书呆子,反而通达的本来,通达人性,足不出户天下就能知天下。他的学问就是关于天道人道的理论。本就是高手的孔子,于关键处被老子那么一点拨,孔子体验到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无止境,学无止境的宏大。老子向孔子系统地阐述了天地万物生灭变化之根本大道的宏论。孔子深受震撼,深思了三天三夜。弟子问其对老子的评论,孔子极为崇拜地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奔.对善奔的野兽,可用网缚捉;对善游的鱼,可用钩钓取;对善飞的鸟,可用箭射获.关于龙,我不知它是如何上九天的。老子的思想,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文采,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看老子,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呀!”

老子对年轻孔子的洞察力也非常赞叹,但他看问题的方式很特别,总是一分为二。假如他中了六合彩,他会痛苦得哭,因为福之祸所依。假如他倒霉,他会释然地笑,因为祸之福所伏。非常辩证!据说黑格尔,就是在《道德经》的启发才走上伟大的辨证之路的。在孔子向他告别时,他就送了孔子一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当孔子领受了老子的叮嘱兴冲冲返回鲁国时,无情的现实冰冷冷扑来。

公元前517年,即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的平静被两只鸡给撕裂了。起因是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双方都作弊结果生了间隙,后来逐步升级,由斗鸡变为斗人。季平子武力强劲就出兵占据了郈氏的封地。郈昭伯于是向当家人昭公讨公道,要求昭公为他作主。

恰巧鲁昭公正考虑如何压制压制三恒翦除三家的势力,以恢复公室的权力。原来,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就被掌握在三桓手中。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祖上是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分别是长庆父,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中以季孙氏为大,把持鲁国的国政,代君主持祭祀。他们专权行事,僭越礼制,如三家者以雍彻。这性质好比地区长官向天发誓要对全国人民负责。孔子嘲讽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对天下负责,有诸侯和天子在,关你三恒的屁事,有了点权势就意淫,搞笑不!更严重的是季孙氏祭祖竟用了天子礼仪——八佾之舞。

所谓八佾舞,就是舞蹈者列成八排,每排八人,共八八六十四人,边歌边舞。这是周天子祭祀时用的规格最高的舞蹈。季孙氏用八佾的性质如同台湾地区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过把瘾。孔子对此曾痛心疾首,批判道:八佾之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在孔子眼里,季孙氏是鲁恒公之后,也是周公之后。周朝的礼制都出于周公之手,身为周公的子孙,是礼制的正宗守护者,不仅不懂得珍惜,反而带头破坏践踏礼制,这简直是自虐行为嘛!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虽气愤,但内在的对季孙氏的劝谏成分还是很浓的。

鲁昭公不信劝谏,信实力,隐忍了很久等待的就是一个机会。如今天赐良机,他就毫不犹豫地挂帅亲征季孙氏。三恒又岂是傻瓜,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于是三家联合反抗。昭公一对一还行,一对三就抗不住了,真是得時不成,反受其殃。兵败后他被自家兄弟逼出了鲁国,跑到齐国去了。那个为了只鸡的郈昭伯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严格说来,这场动乱就是兄弟暱于萧墙。历史上把鲁国的这次内乱形象称为斗鸡之变。《史记·孔子世家》这样记载:孔子三十五岁,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鲁乱。

鲁国乱了,孔子也因此率领弟子到齐国避难去。途径泰山的时候,遇一妇人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开此地时,不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见《礼记·枟弓下》)。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借以进见齐景公。

齐国的始祖就是钓鱼不用弯钩,喜欢愿者上钩的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分封於齐(现今山东)。齐国领地本属于东夷族,就是那个诞生战神蚩尤所在的民族,蚩尤与黄帝十战九胜,最后一战因孤军深入得太深而败,从此被华夏族兼容。姜子牙本人就是东夷人,被周武王派到齐国是其以夷制夷的战略。战略很成功,齐国临海,有鱼有盐,土地膏腴资源丰富,因此经济发达。再加之东夷人不象鲁国人文化包袱过重,天性开放爽朗自然如海,因此思想活跃。两大因数使得齐国活力十足,长时间保持政治清明。齐国的昌盛时期主要是姜太公、齐桓公、齐景公、齐威王、齐宣王主政的时期。齐桓公就是公子小白,居然敢于重用有杀身之仇的管仲为相,可见其内心的明朗。胸中城池沟壑太多是不可能如此的。管仲治国天马行空,开拓性设立了国家妓院,规模达1万七千家。古今无有。那个时候妓院叫女闾,管仲设女闾应该是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之间。这比梭伦创立雅典国家妓院(公元前594)至少还要早50年以上。因此有人说管仲是世界官妓之父,后世爱面子的我们总是以世界之最自豪,唯独对这个讳莫如深,只有妓院从古至今坚贞不渝地供奉着管仲,视其为保护神。

因此,齐国和鲁国虽近在咫尺,一个舒展开放,一个压抑保守,有天壤之别。

齐景公是齐桓公之后的复兴之主。他政治上开明,不仅善于讷谏还和祖先小白一样善于任用贤人。孔子也算是鲁国贤人,这样齐景公就召见了孔子,向他讨教政治学。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能得而食诸!。齐国的现状是人性过于自由舒展开放显得散漫放纵,当然需要加以适当的纪律约束嘛,否则自由过火走向其反面,就不是开放而是混乱了。言论的精妙不在于你内容有多花里胡哨,而在于你是否切中了现实问题。因此,孔子一句话就说到齐景公的心坎上了,他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剂药方很赏识,打算把尼溪之田封孔子,让他搞搞试验田。但因晏婴激烈阻挠,没有成功。晏婴也是一代贤相,辅佐过齐国三代君,齐景公非常敬重。因此,他反对孔子可能不是心量问题,而是政见不同。鲁国搞得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礼教,最终结局如何呢?晏婴可能看到了这副药方的副作用,还可能担心孔子搞同化。

晏婴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孔子当时提出了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24』) 的理论。但依我看来,这一句话可并不表明孔子想把齐文化同化成鲁文化。当时的齐国多,人性的自由成分太多,显得,像灌木丛;鲁国多,文是对真理的追求。追求真理是好事,可硬逼着人家追求就会压抑人性。好比学知识是好事,家长就不顾及孩子的天性硬逼着学,好事也就变坏了。为了崇高的目的而牺牲人性,仿佛一盆景,是人工扭曲自然的杰作,虽美却小器,这就。(明清两朝的历史就是搞盆景的历史,其极端便是女人裹小脚,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还有至今还当个熊猫视为国粹的京剧,把情感丰富的脸僵化成一张张冷冰冰标准化的脸谱。这都是伟大又可怜的盆景工程导致的!)

孔子的愿望是要把自由舒展的人性渐渐引领到对真理的追求上来,引领灌木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说是:齐一变,至于鲁。对真理不懈地追求就能让人获得内在把握真理的能力,而与真理同在,从而知晓自己存在的意义(知天命)而与真理共进展。所以说是:鲁一变,至於道。人人都通达于宇宙本质规律,人人都知晓自身的天命,我们就可以轻易化解现实的困境,不断超越现实,构建人间胜境,演绎真理的至善至美。

孔子对这样一幅哲学图非常憧憬,他要借助齐景公在齐国实践一番。但齐景公只爱好养骏马和烈狗,对孔子的大道理一窍不通。他只知道拿孔子当枪使,以对其日益骄纵的臣民进行纪律约束。孔子为了实践其理论,似乎也乐意被他当枪使。他和景公一拍即合,却惹毛了散漫惯了的齐国人。齐国人不敢拿齐景公出气,火都发在孔子身上。

在孔子37岁的时候,齐大夫甚至公开扬言欲害孔子,齐景公因众怒难犯,不敢继续拿孔子当枪使,婉言拒绝说:吾老矣,弗能用也。18.3)于是孔子不得不自齐返鲁(见《史记》·孔子世家)。据孟子回忆说,返鲁时形势险恶,仓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饭即提起来一面走路一面滤干。(《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在齐国的两三年,可谓是潦倒而来,狼狈而去。原因是他忘了老子为他量身打造的名言警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忘了的原因可能跟孔子年轻气盛涉世不深有很大关系。犹如年轻的医生把握了病情开出了对症之药,却因没有把握病人的心态而强行灌药,适得其反失去信任而被扫地出门。这次失败至少证明年轻的孔子还没有把握人性,还没有入人道。但孔子在齐国并非一无所获。他在齐太师处,听到《韶》乐,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韶乐,相传是舜时代的音乐,是音乐化的《道德经》,以跳动的旋律展示着真理的脉动,犹如圣灵降临人世,上帝在细语召唤,这是能让人感触真理领会真理体悟真理的终极音乐,可惜已经失传。中国神秘的推背图中有预言:神州自有中天日,万国衣冠舞九韶。那个指的就是韶乐。真心期待中国出个能重建韶乐的音乐大师!

孔子返回鲁国后,可能对在齐国的失败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从而领悟了人道,因为反求诸己一直就是孔子的座右铭。于是孔子将天道人道的学问一以贯之,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成就了自身洞悉现实的超强本领,达到了无惑的境界。

在孔子40岁的时候,自称四十而不惑,仿佛历史的画卷还没展开,孔子一切就了然于心。切不要以为孔子在吹牛,他成功预言了中国历史三千年的走向就是证据。(具体见《孔子与历史》)这是任何一个不具备现实穿透力的历史学家所无法企及的。

 

在这一阶段,周礼衰微到几乎被人遗忘。各国间没有了政治束缚,于是自由竞争,开展起大国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游戏。无数弱小的诸侯国就此湮没,在历史中仅留下一个。各国内部也因礼的衰微而内讧不已,如专诸刺吴王僚,无论谁是谁非,这样的恶性政治暗杀事件层出不穷。晋国为防止内部混乱,制定了刑法,还将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在古人眼里,鼎是与神沟通的,是神圣不可玷污的。刑书不过是人制定的规矩,怎么能刻写在鼎上呢?这性质等同于我们在五星红旗上写标语。可晋国为什么执意如此?不过是借重鼎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以加强刑书的威慑力。由此可见晋国的混乱程度了!春秋二百四十年中,有弑君的三十六次,内中有些竟是儿子杀爸爸。乱到极点!当时的国君们日子过得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日日夜夜被烧烤于内忧外患之中。

但鲁国却因昭公的死亡,局势反变得平稳。原来,鲁昭公自兵败被自家兄弟轰出家门后,就开始了他寄人篱下的流亡政府的生涯。刚开始寄于齐景公,景公就夺下一个鲁国一块地方供昭公居住,真可谓惠人不费!昭公在齐处处仰仗齐景公,还指望借助齐国的力量来复国。这使得齐景公虚荣膨胀,发展到后来,居然在昭公面前自谓主君。大家都是诸侯,周礼面前人人平等,说景公不懂礼貌太轻,简直就是对昭公的轻蔑,对礼法的践踏嘛。昭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气愤地离开齐国投奔晋国,居于乾侯(晋地, 河北成安一带)。在孔子42岁的时候,鲁昭公病死于此,结束了他从斗鸡兵败算起8年的政治流亡生涯。鲁国的季孙意如于是立昭公弟弟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从此,鲁国的高层兄弟间总算又平静下来。

鲁国政局稳定客观上为孔子潜心学问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年的孔子对现实浮华已然不计于心了,只潜心于对天道和人道的研究中,体验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快乐哲学。他对这样的生活非常满意,曾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因为是在在处处无所不在的,却又视之不见,听而不闻,传之不得的,在物为天道,在己为人道,所以只能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是加强对其的认知领悟。诲人不倦是把对天道对人道的知识加以传授。

人过中年,孔子稳重了,我们的大师定型了。

孔子46岁的时候,孔子率孔鲤与部分弟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对孔鲤与弟子们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还感慨说: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原来宥坐器,又名欹器,内中无水便不正,半满则正,水太满又倾覆了。那个时候,君常常放在身边,当作劝戒之器。孔子进一步细化了宥坐器的象征意义,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这些思想其实是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思想的具体体现。宥坐器是古代中庸思想形象化,看来,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属于独创,而属于文化继承范畴。

孔子47岁时,遇到件恶心的事情。当时鲁国的大权落于季氏,季氏又受制于家臣阳虎。当年六月,鲁国季孙意如(季平子)死了,其家臣阳虎把其子季孙斯(季桓子)软禁起来,自己专权鲁政。阳虎很能干,长得还很像孔子,但心地像曹操,是个为了个人发展可以置社会于不顾的家伙,即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负我。对孔子这样的英才,他求贤若渴,得到了不就是如虎添翼吗。因此他急想见孔子请他出山。孔子可不想为虎作伥,再说陪臣执国命能有几年好光景,因此始终不和他相见。阳虎心生一计,给孔子送上一份厚礼,利用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所谓的精神逼孔子来见。这一手很厉害,可孔子作为圣贤也不迂腐,专挑个阳虎不在家的日子去回拜。不料还是在路上遇到阳虎,大概工于心计的阳虎早防着这一手,要不哪有那么凑巧的事!

被人逮个正着的孔子不得不跟他见面了。阳虎拿着官腔绷着官脸劝孔子出仕,话说得大义凛然,令孔子找不到任何托词,于是口头答应下来,但内心却认为阳虎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对阳虎都说了,可终不仕。言必信行必果的孔子对阳虎撒谎了!后世的孟子为替孔圣人打圆场,提出了著名的命题:君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导致后世不良文人油腔滑调变成人精。

如今的孔子可不是当年17岁时那个破落贵族,可以任意遭阳虎的戏弄,因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弟子三千,在鲁国以至周天下都声望猛烈。因此孔子骗就骗了,阳虎刀枪的硬功夫面临孔子强大的软实力也奈何不得。于是有人就替孔子着急了,怎么不出来做官搞政治呢?鲁国在阳虎手中日新月异,跟着他混富贵如探囊取物,也可以由此振兴鲁国使得鲁国人民得到实惠呀。孔子找了个托词说:让人相互敬重如同孝敬长辈,让人团结和睦如同兄弟姐妹,把这种情怀广而推之,就是搞政治。我就是这样搞政治的,为啥子非要做官才叫搞政治呢?

孔子早洞悉出阳虎执政将导致鲁国政局动荡,于是便闭关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开始了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的文化继承发扬事业。

 三年后,即孔子50岁,终于将天道与人道的学问融会贯通为一,从而大彻大悟,领略到了人人之生也直(直而为万物之逆旅)的人生终极意义。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树立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积极进取的哲学思想。这一年,孔子自觉闭关已经修成正果,打算出关,去实践自身的哲学。

孔子的一生

 

中篇:圣人出关,定国安邦,厚德载物

50年磨一剑,闭关修炼的孔子到底修成了哪几方面的正果呢?中篇的故事将让你领略圣人的卓越风姿。

无恶无善,悲天怜人

在孔子透彻通达时,聪明的阳虎陷入自身欲望的膨胀中,无法自拔。自从他软禁季桓子控制季氏势力后,就一直通过季氏间接控制着鲁国国政。可他蛇心不足,想直接执掌鲁国,因此要除障去“三恒”。去三恒的理由很大义凛然,因为阳虎一向大义凛然:“三桓”家族逆历史潮流而动,为了自己的私利,在国内制造武装割据,四分公室,导致公室衰弱,国力衰微。为了加强鲁定公的核心领导地位,为了鲁国的统一强盛, “去三恒”匡扶鲁国是他义不容辞的事情。尽管身为季氏家臣受季氏恩,但大是大非面前岂能含糊,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大义灭亲。阳虎的话句句在理,你想挑刺门都没有!孔子拿这样处处“大义凛然”的人也没办法,所以一直闭关隐忍,因为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狐狸总是要露出尾巴的。

 

“三恒”向自己逐步蚕食掏空鲁国权力一样被家臣逐步蚕食掏空着,因此造就了像阳虎这样的人物。

 

仿佛一报还一报,先是各国诸侯架空了周天子,却被有公室血统的卿大夫架空,如鲁国的“三桓”三分公室。卿大夫接着被无公室血缘的外姓贵族卿大夫架空,如晋国的正卿赵、韩、魏“三家分晋”。贵族卿大夫又终被家臣架空,家臣都属于 “陪臣”范畴,如鲁国的阳虎,后世皇帝的亲戚,亲信,宠臣,太监等。到了家臣也被架空时,社会秩序就崩溃了,就无药可救了,只能依靠“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来重建。

 

“三恒”虽式微,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阳虎这些大义凛然的话只能偷偷摸摸地讲。他还阴谋杀掉季桓子,假意邀请季桓子到蒲圃赴宴,企图趁机杀之,发动政变。去蒲圃赴宴的途中,精得似猴的季桓子察觉了阳虎的杀机,便设计逃回都城内的孟懿子家( “鸿门宴”之春秋祖先版)。阳虎见阴谋败露,便一不作,二不休,劫持了鲁定公,还顺手牵羊夺取了鲁公室的宝器:一块宝玉和一张大弓,发兵猛攻孟懿子家。可是,阳虎错误估计了形势。阳虎在季氏的招牌下权势熏天,甩开这无用的招牌却又变得孤家寡人。仿佛后世的袁世凯,打着“共和“的空旗号能享受“中国华盛顿”的美名做总统,甩开要做皇帝时,却众叛亲离,被自己的北洋人挑落下马。阳虎兵败后辗转逃至自己的根据地,鲁国的驩邑(驩音“欢”,今山东肥城县)和阳关(今山东泰安县)。次年六月,“三桓”之兵攻打阳关,把阳关里三圈外三圈围了个水泄不通。阳虎自知难敌,便放火烧城制造混乱,然后趁乱逃走。据说他逃脱时得益于一守门人私下的帮助,临别时他竟回手刺伤守城人。事后等三恒追查谁放走了阳虎时,这个守门人却因伤被免除了怀疑于是感恩不尽。小智慧堆积的阳虎,拼死逃往齐国,并想借齐师来攻鲁国,东山再起。阳虎对齐景公重复了那段大义凛然的话,齐景公不傻,一想,如果有人提出要匡扶周室,那我这屁股岂能坐得长久。于是认定他犯上作乱,将其囚禁。阳虎滑得跟泥鳅似的,他逃脱了,投奔在晋国执政的赵简子,居然受到了重用!毕竟臭味相投。

赵简子何许人?赵简子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家喻户晓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的少年将军就是赵简子。赵家祖先赵衰曾跟随落难的晋国公子重耳游历列国,不离不弃。后来重耳掌了权,称晋文公,赵衰获得封赏,赵家由此兴盛起来。然而,到赵简子之时,也就是晋平公做晋侯时,晋国政坛上已出现了很多大宗族,其中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最大,史称“六卿”。六卿激烈、纷争不断。赵简子在晋国北疆修建了晋阳城,开创了今天太原城的历史。赵简子在自己的封邑内招贤纳良,借助一大批像阳虎这样的人,积极推进政治改革,为后来的赵国储备了雄厚的实力。在他有生之年,通过长达9年的政治斗争,击败了范氏、中行氏两家,构建起后来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发展雏形。

阳虎的彻底失败成就了赵简子后来的成功。但失败的阳虎成功地改换门庭重操旧业做起家臣。估计他后半生在赵简子脚下很顺畅,无病无灾富贵荣显终其天年,否则历史一定会按照恶有恶报的原则大书特书,但阳虎一生严重违反了这一定律,没有遭到任何报应。所以历史索性对阳虎的结局避而不谈,因此查找不到相关资料。

 

在阳虎的政变期间,季桓子另一家臣公山弗扰也开始“大义灭亲”,公开在费邑(今山东费县)打出“匡扶鲁室去三恒”的正义旗号。在“三恒”眼里,这是叛乱;在鲁定公眼里,这是狗咬狗的谎言;在鲁国百姓眼里,这是正义。因为“三恒”为了自身的奢侈生活对他们横征暴敛,而阳虎、公山弗扰等家臣反而采取了不少措施增加了他们的福利。

 观念总取决于你所处的立场,是非善恶又在于你的观念。

 对于出关的孔子而言,他的立场是天道,他的观念是弘道,他不参与人世的争夺,因此他没有人世任何立场,也没有人间的是非善恶。他高飞在天俯视人间的争斗,仿佛我们去掉玩乐心俯视蚂蚁大战。蚂蚁好可怜,地球那么大,相近的两窝蚂蚁却固守家园,谁也不肯开拓新的领地,为了附近有限的食物进行无情地厮杀,谁是又谁非?我从小就为蚂蚁悲哀,认为它们脑袋小够笨,长大了读历史,发觉历史不过也是部蚂蚁争战史,足球大小的脑袋看来也不够大。孔子仿佛就像进化出翅膀的蚂蚁,展翅高飞在天俯视同类相残,起了大慈悲心,收起翅膀落下地来,要拯救同类。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想阻止厮杀是不可能的,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孔子的精神。

 孔子拯救心是急迫的,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司马迁记载: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这一情况被公山弗扰得知,便暗中派人召请孔子。有了孔子这活招牌,这正义的大旗就扯得更亮了。面对公山氏的召请,孔子似乎觉得这是个好的切入点,便打算应召前往。

 

孔子的这一举动令他所有的弟子狂晕,这太疯狂了!毕竟孔门弟子几乎都效命于“三恒”,认定公山氏这是在作乱。而作为精神导师的孔子却要背弃他们前往叛乱之地。更何况,这个叛乱注定要失败,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子路说的很明白,苦口规劝道,这个叛乱没有任何前途,败局已定注定被消灭,您又为何非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山氏的命运绑在一块呢?

 

作为弟子的子路对时局都看得如此透彻,难道孔子看不出来?既然孔子看得明白,那其中隐情是什么?

 

孔子道:“你以为他召我去,我是白去的呀?如果他用我,我就不能让他洗心革面重返东周礼制社会重新做人吗?”

(《论语·17.5阳货》: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只想这去教化公山氏,挽救一颗被欲望吞噬的心,挽救一个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可以把孔子想象成一个具有白求恩伟大精神的心理医生,有病人来请即使是希特勒,他也是不会拒绝的。他的眼里只有病情大小之分,而无好坏之分。他的这一情怀还可以在后来的(17.7)中得到印证。(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注1

 

但为了人身安全和所谓的荣誉,医生的弟子们全力阻挡。所以孔子这次没有成行。

 

季氏家臣叛乱被扑灭后,“三恒”气焰大销,鲁国冷清下来。鲁定公考察干部,就任命51岁的孔子为“中都宰”(相当于一个县长),孔子便真正开始了出关后的弘道生涯。

 

宝刀不老,壮志未酬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五十年磨一剑的孔子只花了一年时间,就使得中都大治,成为模范县,吸引四方诸侯前来取经。定公发现了这样的人才,兴奋异常,私下召见他,问道:“学你这种方法治理鲁国,行不?”(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恭敬又自信地答道:“采用臣下之法,哪怕是治理天下都不在话下,何止是仅仅用于治理一个鲁国而已呀!”(虽天下可矣,何但鲁国而已哉!)鲁定公当下便含笑认定,因为他需要借助孔子这样的人把国政大权从 “三桓”手中重新夺回。“三恒”也仰仗孔子治理那些尾大不掉的家臣。在这样的合力下,孔子一连三级跳,在短时间内由一个县长升至省建设厅副厅长旋即升至省司法厅厅长。当然,周天子是总书记级别,鲁定公是省长级别,“三恒”属于副省长级别。

 

司马迁记载: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孔子52岁时,担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司法。这一年,齐景公邀请鲁定公会盟于齐鲁边境的齐地夹谷(今山东莱芜县)。当时的局势是:楚、晋两大强国抗衡于南北;齐、秦两大次强国环伺于东西。自从齐国霸业衰落以后,鲁国转而给晋国上贡。如今晋国经赵简子等这样一批人一折腾,霸业迅速衰落。齐景公就趁火打劫,想趁宿敌晋国无暇东顾之机,威压鲁国重新结盟上贡,以便恢复齐国的霸业。鲁国弱小又紧挨齐国,没有撑腰的不敢得罪齐国,只好答应前往夹谷会盟。

 

这种会盟对实力弱小的一方来说,就是个加强版的鸿门宴,处理不当要么丢人要么卖国。因为两国元首相见,是不便进行的具体讨价还价,争个脸红脖子粗的。但这的确又是讨价还价的事,因此要有人具体承担。承担这一重任的谈判官员叫“相礼”即司仪官,在鲁国一般由“三桓”卿大夫担任。可现在,“三桓”都知道景公刁滑得厉害,难以对付,于是就让孔子临时出任“相礼”。

 

孔子对那个年轻时就拿自己当枪使的花花肠子一大堆的齐景公实在是太了解。为了防止齐景公对鲁定公下手,就带着精锐部队上路。如同后世《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秦会于西河外渑池的那一幕。

 

为了显示齐国的实力,齐景公不惜工本地在会盟之地夹谷南麓的开阔空地上,修建了一个有三级台阶的高土台作为盟坛,并在四周筑起高墙,四面各开一门。

会盟在庄严肃穆地礼乐声中开始,仿佛现在两国领导人会面在两国国歌中开始一样。齐景公和鲁定公互致见面礼后登上主席台(盟坛)。双方随从官员依次分列于台下。齐景公表示齐鲁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所以应该结盟让友谊之花常开。鲁定公对这样的漂亮话自然不敢不从。于是,结盟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两国国君共祭天地,各自在嘴唇涂上牺牲之血。接着,君在先,君在后,各自将书于剑形玉板上的红字盟约朗读一遍,再将玉板盟约置于牺牲之上。这就叫歃血为盟。然后,双方互赠玉帛。礼毕,两位君在盟坛上落座,以牛角酒爵饮酒,互相道贺。

齐国相礼便唱道:“请奏四方之乐。”齐景公微笑应准,因为他给定公准备了好几道菜。

第一道:吓唬。盟坛四面门突然涌进一大群浑身文身的土著人,他们尖叫吆喝,挥舞刀剑,发出各种撕心裂肺噪音,将盟坛团团围住,群魔乱舞。孔子一见苗头不对,冲上盟坛,大声质问齐景公:“两君主友好结盟,在这样神圣庄严的场合,为何要呈上如此粗野的舞蹈?请君主下令撤去!”

 

不撤就是不友好了,孔子把话说到这份上,景公也就不得不撤下。吓唬不成,就羞辱。第二道菜便是一群娼优侏儒,给鲁定公呈上搞笑版的“宫中乐舞”,仿佛肥婆猛男跳《天鹅湖》。他们纷纷在盟坛下对鲁定公挤眉弄眼,戏耍逗乐。孔子逮住其中的毛病再度登坛,义正言辞对齐景公说:“身为卑贱之奴,却来蛊惑诸侯国君,触犯了东周宪法,依照律法当杀!请君主下令诛杀!”

孔子搬出周朝宪法,令齐景公自知理亏。这些可怜的娼优侏儒便做了两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的头和四肢被剁掉,垃圾一般被扔在盟坛两边的门外!
   

 吓唬羞辱都不成,齐景公就亲自上了第三道菜:霸王硬上弓。他吩咐手下道:“盟约上再给我加一句:我齐师出境征伐,鲁国若不派三百辆战车从征,就要按此盟约接受天地神明的惩罚!”孔子借坡下驴,立刻吩咐手下大夫兹无作揖应答:“若齐国不归还我汶阳(今山东宁阳县)之地,使我鲁国能以其地供应齐师所需贡赋,也按此盟约接受天地神明之惩罚!”

(《左传·鲁定公十年》: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汶阳三处土地本属鲁国,阳虎兵败奔齐时才被齐国强占。既然齐景公临时提出了额外的盟约条件,他也就无法驳回孔子的额外要求,他也知道鲁国有了孔子这把枪实力会大增,为安抚鲁国巩固霸业还真把吃到嘴里的肉给吐出来,归还了汶阳三处土地。

这次会盟孔子干得太漂亮了!不仅没让鲁定公丢人卖国,反而索回了原有的土地。鲁定公对孔子夸赞不已,下令在齐国归还的“龟阴”之地筑城一座,命名为“谢城”,以谢孔子之功。

 

这次外交胜利奠定了孔子在鲁国政坛中的地位。

为了弥合鲁国上层之间的裂隙,孔子向季桓子提出一个建议:挖一道沟,将鲁昭公的墓,与鲁国公室列祖列宗的墓地圈在一起,合为一处。

  

 原来当年的季平子,即季桓子之父,为了报复,对客死他乡的鲁昭公的尸体也不放过,将之埋葬于祖宗墓道之南,不让他进入祖坟地。这种报复方式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因为相关墓葬文化已经消失,但对于信奉祖先的周朝人来说,这种报复比生吞活剥还恶毒,相当于让人永不得超生。身为臣下,如此对待死去的君主,可谓“不臣”。但身为昭公亲弟的定公却又是被“三恒”推上宝座的,因此鲁定公对此非常尴尬,日久天长成为一心病。

季恒子采纳了这一意见,因为这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彰显父亲的不臣之过,又弥合了“三恒”与鲁定公的间隙。此消彼长,实力毕竟不如从前,没有飞扬跋扈的本钱了。于是,孔子便迅速下令办妥了此事。这一来,鲁定公对孔子就更加欣赏,而三恒对孔子更加倚仗了。

修补了上层,孔子下一措施便是治理下层以加强鲁国领导力。

 

孔子的战略是釜底抽薪——毁城墙。因为家臣依仗的是又高又厚的城墙,春秋时代攻城技术不发达,一溜城墙能当千军。城墙毁了,家臣也就无法拥城自重与中央抗衡了。孔子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遂将堕三都。那个时候叔孙、季孙两家的家臣侯犯和南蒯都各据其都叛乱,为了防止自家家臣拥城自居,叔、季二氏也支持这一主张,于是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省东平县南)和季氏的费邑(今山东省费县)。堕费时,费宰公山不狃乘鲁都曲阜空虚时搞偷袭,不料反中了孔子的埋伏,败后逃奔齐国。阻碍清除了,费的城墙就被扒了。可是再去堕孟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而失败。于是堕三都至此半途而废。

 

有人替孔子惋惜,但孔子达观说道: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早吃透了政治的精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众星之所而拱之。堕三都虽功败垂成,但孔子在鲁国大刀阔斧的改革,完全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不但没有激化矛盾,反而使得鲁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合昭公墓及堕三都奠定了孔子在鲁国政坛的核心地位。水到渠成。在孔子55岁的时候,鲁定公与季桓子商定,由大司寇孔子“行摄相事”,即代理宰相,掌管鲁国国政。这使得平常悲喜不由心的孔子高兴坏了,不由得喜形于色。有弟子见老师如此兴奋,便提醒道:“老师,您可曾教导我们: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的呀!”孔子哈哈笑道:“不错,我是那样说过。可我不也曾说,兴奋于正可凭借这个相位,引领鲁国人民积极向上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代理宰相不过七天,便放了一把惊天大火:不经过周天子、鲁定公及“三恒”批准,就诛杀鲁国大夫少正卯,并暴尸示众三天。

 

少正卯何许人也,竟值得大慈大悲的孔圣人对他金刚怒目,使出霹雳手段?

 

史书关于少正卯的情况记载极少,使得孔子杀少正卯成为历史一桩悬案。西汉的司马迁认为少正卯是“鲁大夫乱政者”,认为孔子这是在除害群之马。东汉反思儒学的思想家王充则说,少正卯是孔子办私学的竞争对手。他也如同孔子一样,多年在家聚徒讲学。他口才极好,讲学又风趣活泼,鲁国人都崇拜他,连孔子的学生也纷纷被他吸引过去,弄得孔门“三盈三虚”,仅剩下一个铁打的弟子颜渊。这搞得孔子诛杀少正卯似乎有清除竞争对手之嫌疑。但王充并没有向读者介绍少正卯的学说,春秋到东汉相隔好几百年,因此臆测的成分较大。假如孔子真是为了清除对手杀人,如此卑劣小人居然能受三千弟子敬仰,受后世景仰?这显然低估了中国人的智商。后来以孔门自居的南宋朱熹先生干脆否认孔子杀少正卯一事,还无聊地列举了很多间接证据,简直是掩耳盗铃不拿历史记录当真。

历史没有留下少正卯的学说,空白的区域提供给后人无尽的瞎想。但我认为,假如少正卯谈论的是真理,真理是不可能被时间抹杀的。犹如哥白尼离经叛道的《日心说》,教会的强权是压制不住的。怕就怕他的学说像李洪志的《法轮大法》一样,是貌似真理的歪理邪说。这样的精神毒品才不可能流传于世。毒品源于人脑物理构造的BUG,精神毒品源于人脑思维误区。精神毒品同毒品一样,带给你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你毁灭。法轮功的练习者不就是如此吗?孔子得到相位后能开怀大笑,恰在于他终于有资格也有能力制止像李洪志式的人物少正卯的传法活动。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杀了他,灭了精神毒品的原产地,在孔子的心目中,这是在为鲁国人民戒毒,尽管戒毒需要忍受一段时间的痛苦。

孔子为何能先斩后奏?因为根据周礼,办理刑案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书吏写成断案报告之后,先要向狱正(监狱长)汇报。狱正审理后向大司寇(司法大臣)汇报。大司寇审理后再向天子禀报审理结果。天子命三公审理三次。三公向天子禀报审理结果。天子再审理三次。然后才能定刑,并下令执行。注意了,周朝时期,诸侯都没有死刑权,仅有天子才能动用死刑权。但另有四种情形不在此例。一是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二是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三是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四是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这四种乱政及蛊惑众人的死罪,大司寇无须向天子禀报审理结果,即可杀之。

少正卯触犯了第一、三条,孔子身为大司寇兼宰相,于法杀的是有理有节,于情却触犯众怒。冷清的鲁国沸腾了!连与自己走得最近的弟子子贡都气愤质问孔子:“少正卯先生,乃是鲁国的大名人。老师处理国政,凭什么就先杀了他?”

孔子严肃告诉他:“你先坐下,我来告诉你杀他的理由。人有五种大恶不赦之罪——盗窃还不在其中:一是自我心无限膨胀且用心险恶仅把他人作为实现自我野心的工具,如李洪志让教徒自焚。二是行事邪僻且意志坚定,如要杀光犹太人以构建纯血统社会的希特勒。三是提倡极端自我主义且善于诡辩构建体系,如尼采构建超人主义。四是专门利用社会不完善或阴暗一面煽动群众造反,如89年领头搞学潮的那班人。五是无限制挑逗激发满足人性中各式变态欲望,如毒贩。这五条之中,只要某人触犯了其中一条,就不能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这五条都兼而有之。所以他所在之处,足以聚集信徒。其歪理言谈,足以让人迷狂。其煽动蛊惑足以使人自以为天下种,从而形成反现实反社会人格。这样的人是小人中的枭雄,不能不杀!所以商汤要诛杀尹谐,周文王要诛杀潘止,周公要诛杀管叔,姜太公要诛杀华仕,齐国的管仲要诛杀付里乙,郑国的子产要诛杀邓析和史付。这七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同具邪恶本质,不能不杀呀。《诗经》上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一旦让他们形成邪教组织,那更让人揪心呀!”

 孔子任大司寇期间,使得鲁国政治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现在又帮鲁国人戒了精神鸦片,使得鲁国人民面貌一新,积极向上。鲁国的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景象。从别国来到鲁国的客人,用不着求见官府,老百姓见了都会帮他们找好住处,使他们感到如同回到家一样亲切。于是,四面八方的贤人全都仰慕孔子的大名,前来投奔鲁国。鲁国在孔子手里终于开始复兴了。年轻时那幅美妙的哲学图景将要在自己的手里诞生。孔子对这样的生活非常满意,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正当孔子陶醉于这样惬意的生活时,一个春光艳丽的巨大阴谋正向鲁国静悄悄逼来。

 

鲁国的复苏使得立志称霸东方的齐景公忧心如焚,因为强大的鲁国早晚要脱离控制。要想鲁国不强大就必须消磨鲁国的意志,腐蚀鲁国的灵魂。于是齐景公拿出了终极杀手锏——倾城倾国的美女。齐国经管仲那么一折腾,美女比盐还多。齐景公于众美女中百里挑一再百里挑一,精选出八十名国色天香的人间尤物,穿着炫目的衣裳,配上二十四辆由四匹骏马做动力的香艳宝马车,组成超豪华阵容的歌舞团,跑到鲁国国都曲阜南门外开演唱会,对鲁国展开强大的消磨腐蚀攻心战。

 

一辈子在礼教下谨小慎微过活的鲁国人那经得起如此猛烈的秋波浪潮,万人空巷。季恒子也顾不得副省长的身份,乔装潜往偷窥,瞬间就被这秋波浪潮吞噬得没了魂。然后又拉着鲁定公一起享受了一整天。最后,心急火燎的鲁国君臣顾不得家传n代的礼法,瓜分了这些美女,没日没夜地荒淫迷醉在专业级别的温柔乡里,N日不朝,无可救药。

 

惬意的生活嘎然而止!

 

55岁的这一年,命运带给孔子一次蹦极的体验。多年鞠躬尽瘁的努力不敌美人轻佻一笑,眼睁睁看着刚复兴的鲁国一头就栽倒在齐国的石榴裙下,孔子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挂冠离职。鲁国没法待了,尽管同流合污还能富贵荣华饱尝人间美色,但孔子,我们的圣人,又岂是贪图功名利禄之辈!他志存高远,与真理同在,在堕落的春秋时代,他逆流而上,为人世重获真理奋斗不已。

不怨天,不尤人,收拾行李率领弟子,他积极寻找下一个救世的切入点,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伟大旅程——周游列国。

 

 

孔子的一生

中篇:圣人出关,定国安邦,厚德载物

50年磨一剑,闭关修炼的孔子到底修成了哪几方面的正果呢?中篇的故事将让你领略圣人的卓越风姿。

无恶无善,悲天怜人

在孔子透彻通达时,聪明的阳虎陷入自身欲望的膨胀中,无法自拔。自从他软禁季桓子控制季氏势力后,就一直通过季氏间接控制着鲁国国政。可他蛇心不足,想直接执掌鲁国,因此要除障去“三恒”。去三恒的理由很大义凛然,因为阳虎一向大义凛然:“三桓”家族逆历史潮流而动,为了自己的私利,在国内制造武装割据,四分公室,导致公室衰弱,国力衰微。为了加强鲁定公的核心领导地位,为了鲁国的统一强盛, “去三恒”匡扶鲁国是他义不容辞的事情。尽管身为季氏家臣受季氏恩,但大是大非面前岂能含糊,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大义灭亲。阳虎的话句句在理,你想挑刺门都没有!孔子拿这样处处“大义凛然”的人也没办法,所以一直闭关隐忍,因为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狐狸总是要露出尾巴的。

 

“三恒”向自己逐步蚕食掏空鲁国权力一样被家臣逐步蚕食掏空着,因此造就了像阳虎这样的人物。

 

仿佛一报还一报,先是各国诸侯架空了周天子,却被有公室血统的卿大夫架空,如鲁国的“三桓”三分公室。卿大夫接着被无公室血缘的外姓贵族卿大夫架空,如晋国的正卿赵、韩、魏“三家分晋”。贵族卿大夫又终被家臣架空,家臣都属于 “陪臣”范畴,如鲁国的阳虎,后世皇帝的亲戚,亲信,宠臣,太监等。到了家臣也被架空时,社会秩序就崩溃了,就无药可救了,只能依靠“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来重建。

 

“三恒”虽式微,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阳虎这些大义凛然的话只能偷偷摸摸地讲。他还阴谋杀掉季桓子,假意邀请季桓子到蒲圃赴宴,企图趁机杀之,发动政变。去蒲圃赴宴的途中,精得似猴的季桓子察觉了阳虎的杀机,便设计逃回都城内的孟懿子家( “鸿门宴”之春秋祖先版)。阳虎见阴谋败露,便一不作,二不休,劫持了鲁定公,还顺手牵羊夺取了鲁公室的宝器:一块宝玉和一张大弓,发兵猛攻孟懿子家。可是,阳虎错误估计了形势。阳虎在季氏的招牌下权势熏天,甩开这无用的招牌却又变得孤家寡人。仿佛后世的袁世凯,打着“共和“的空旗号能享受“中国华盛顿”的美名做总统,甩开要做皇帝时,却众叛亲离,被自己的北洋人挑落下马。阳虎兵败后辗转逃至自己的根据地,鲁国的驩邑(驩音“欢”,今山东肥城县)和阳关(今山东泰安县)。次年六月,“三桓”之兵攻打阳关,把阳关里三圈外三圈围了个水泄不通。阳虎自知难敌,便放火烧城制造混乱,然后趁乱逃走。据说他逃脱时得益于一守门人私下的帮助,临别时他竟回手刺伤守城人。事后等三恒追查谁放走了阳虎时,这个守门人却因伤被免除了怀疑于是感恩不尽。小智慧堆积的阳虎,拼死逃往齐国,并想借齐师来攻鲁国,东山再起。阳虎对齐景公重复了那段大义凛然的话,齐景公不傻,一想,如果有人提出要匡扶周室,那我这屁股岂能坐得长久。于是认定他犯上作乱,将其囚禁。阳虎滑得跟泥鳅似的,他逃脱了,投奔在晋国执政的赵简子,居然受到了重用!毕竟臭味相投。

赵简子何许人?赵简子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家喻户晓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的少年将军就是赵简子。赵家祖先赵衰曾跟随落难的晋国公子重耳游历列国,不离不弃。后来重耳掌了权,称晋文公,赵衰获得封赏,赵家由此兴盛起来。然而,到赵简子之时,也就是晋平公做晋侯时,晋国政坛上已出现了很多大宗族,其中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最大,史称“六卿”。六卿激烈、纷争不断。赵简子在晋国北疆修建了晋阳城,开创了今天太原城的历史。赵简子在自己的封邑内招贤纳良,借助一大批像阳虎这样的人,积极推进政治改革,为后来的赵国储备了雄厚的实力。在他有生之年,通过长达9年的政治斗争,击败了范氏、中行氏两家,构建起后来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发展雏形。

阳虎的彻底失败成就了赵简子后来的成功。但失败的阳虎成功地改换门庭重操旧业做起家臣。估计他后半生在赵简子脚下很顺畅,无病无灾富贵荣显终其天年,否则历史一定会按照恶有恶报的原则大书特书,但阳虎一生严重违反了这一定律,没有遭到任何报应。所以历史索性对阳虎的结局避而不谈,因此查找不到相关资料。

 

在阳虎的政变期间,季桓子另一家臣公山弗扰也开始“大义灭亲”,公开在费邑(今山东费县)打出“匡扶鲁室去三恒”的正义旗号。在“三恒”眼里,这是叛乱;在鲁定公眼里,这是狗咬狗的谎言;在鲁国百姓眼里,这是正义。因为“三恒”为了自身的奢侈生活对他们横征暴敛,而阳虎、公山弗扰等家臣反而采取了不少措施增加了他们的福利。

 观念总取决于你所处的立场,是非善恶又在于你的观念。

 对于出关的孔子而言,他的立场是天道,他的观念是弘道,他不参与人世的争夺,因此他没有人世任何立场,也没有人间的是非善恶。他高飞在天俯视人间的争斗,仿佛我们去掉玩乐心俯视蚂蚁大战。蚂蚁好可怜,地球那么大,相近的两窝蚂蚁却固守家园,谁也不肯开拓新的领地,为了附近有限的食物进行无情地厮杀,谁是又谁非?我从小就为蚂蚁悲哀,认为它们脑袋小够笨,长大了读历史,发觉历史不过也是部蚂蚁争战史,足球大小的脑袋看来也不够大。孔子仿佛就像进化出翅膀的蚂蚁,展翅高飞在天俯视同类相残,起了大慈悲心,收起翅膀落下地来,要拯救同类。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想阻止厮杀是不可能的,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孔子的精神。

 孔子拯救心是急迫的,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司马迁记载: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这一情况被公山弗扰得知,便暗中派人召请孔子。有了孔子这活招牌,这正义的大旗就扯得更亮了。面对公山氏的召请,孔子似乎觉得这是个好的切入点,便打算应召前往。

 

孔子的这一举动令他所有的弟子狂晕,这太疯狂了!毕竟孔门弟子几乎都效命于“三恒”,认定公山氏这是在作乱。而作为精神导师的孔子却要背弃他们前往叛乱之地。更何况,这个叛乱注定要失败,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子路说的很明白,苦口规劝道,这个叛乱没有任何前途,败局已定注定被消灭,您又为何非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山氏的命运绑在一块呢?

 

作为弟子的子路对时局都看得如此透彻,难道孔子看不出来?既然孔子看得明白,那其中隐情是什么?

 

孔子道:“你以为他召我去,我是白去的呀?如果他用我,我就不能让他洗心革面重返东周礼制社会重新做人吗?”

(《论语·17.5阳货》: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只想这去教化公山氏,挽救一颗被欲望吞噬的心,挽救一个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可以把孔子想象成一个具有白求恩伟大精神的心理医生,有病人来请即使是希特勒,他也是不会拒绝的。他的眼里只有病情大小之分,而无好坏之分。他的这一情怀还可以在后来的(17.7)中得到印证。(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注1

 

但为了人身安全和所谓的荣誉,医生的弟子们全力阻挡。所以孔子这次没有成行。

 

季氏家臣叛乱被扑灭后,“三恒”气焰大销,鲁国冷清下来。鲁定公考察干部,就任命51岁的孔子为“中都宰”(相当于一个县长),孔子便真正开始了出关后的弘道生涯。

 

宝刀不老,壮志未酬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五十年磨一剑的孔子只花了一年时间,就使得中都大治,成为模范县,吸引四方诸侯前来取经。定公发现了这样的人才,兴奋异常,私下召见他,问道:“学你这种方法治理鲁国,行不?”(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恭敬又自信地答道:“采用臣下之法,哪怕是治理天下都不在话下,何止是仅仅用于治理一个鲁国而已呀!”(虽天下可矣,何但鲁国而已哉!)鲁定公当下便含笑认定,因为他需要借助孔子这样的人把国政大权从 “三桓”手中重新夺回。“三恒”也仰仗孔子治理那些尾大不掉的家臣。在这样的合力下,孔子一连三级跳,在短时间内由一个县长升至省建设厅副厅长旋即升至省司法厅厅长。当然,周天子是总书记级别,鲁定公是省长级别,“三恒”属于副省长级别。

 

司马迁记载: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孔子52岁时,担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司法。这一年,齐景公邀请鲁定公会盟于齐鲁边境的齐地夹谷(今山东莱芜县)。当时的局势是:楚、晋两大强国抗衡于南北;齐、秦两大次强国环伺于东西。自从齐国霸业衰落以后,鲁国转而给晋国上贡。如今晋国经赵简子等这样一批人一折腾,霸业迅速衰落。齐景公就趁火打劫,想趁宿敌晋国无暇东顾之机,威压鲁国重新结盟上贡,以便恢复齐国的霸业。鲁国弱小又紧挨齐国,没有撑腰的不敢得罪齐国,只好答应前往夹谷会盟。

 

这种会盟对实力弱小的一方来说,就是个加强版的鸿门宴,处理不当要么丢人要么卖国。因为两国元首相见,是不便进行的具体讨价还价,争个脸红脖子粗的。但这的确又是讨价还价的事,因此要有人具体承担。承担这一重任的谈判官员叫“相礼”即司仪官,在鲁国一般由“三桓”卿大夫担任。可现在,“三桓”都知道景公刁滑得厉害,难以对付,于是就让孔子临时出任“相礼”。

 

孔子对那个年轻时就拿自己当枪使的花花肠子一大堆的齐景公实在是太了解。为了防止齐景公对鲁定公下手,就带着精锐部队上路。如同后世《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秦会于西河外渑池的那一幕。

 

为了显示齐国的实力,齐景公不惜工本地在会盟之地夹谷南麓的开阔空地上,修建了一个有三级台阶的高土台作为盟坛,并在四周筑起高墙,四面各开一门。

会盟在庄严肃穆地礼乐声中开始,仿佛现在两国领导人会面在两国国歌中开始一样。齐景公和鲁定公互致见面礼后登上主席台(盟坛)。双方随从官员依次分列于台下。齐景公表示齐鲁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所以应该结盟让友谊之花常开。鲁定公对这样的漂亮话自然不敢不从。于是,结盟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两国国君共祭天地,各自在嘴唇涂上牺牲之血。接着,君在先,君在后,各自将书于剑形玉板上的红字盟约朗读一遍,再将玉板盟约置于牺牲之上。这就叫歃血为盟。然后,双方互赠玉帛。礼毕,两位君在盟坛上落座,以牛角酒爵饮酒,互相道贺。

齐国相礼便唱道:“请奏四方之乐。”齐景公微笑应准,因为他给定公准备了好几道菜。

第一道:吓唬。盟坛四面门突然涌进一大群浑身文身的土著人,他们尖叫吆喝,挥舞刀剑,发出各种撕心裂肺噪音,将盟坛团团围住,群魔乱舞。孔子一见苗头不对,冲上盟坛,大声质问齐景公:“两君主友好结盟,在这样神圣庄严的场合,为何要呈上如此粗野的舞蹈?请君主下令撤去!”

 

不撤就是不友好了,孔子把话说到这份上,景公也就不得不撤下。吓唬不成,就羞辱。第二道菜便是一群娼优侏儒,给鲁定公呈上搞笑版的“宫中乐舞”,仿佛肥婆猛男跳《天鹅湖》。他们纷纷在盟坛下对鲁定公挤眉弄眼,戏耍逗乐。孔子逮住其中的毛病再度登坛,义正言辞对齐景公说:“身为卑贱之奴,却来蛊惑诸侯国君,触犯了东周宪法,依照律法当杀!请君主下令诛杀!”

孔子搬出周朝宪法,令齐景公自知理亏。这些可怜的娼优侏儒便做了两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的头和四肢被剁掉,垃圾一般被扔在盟坛两边的门外!
   

 吓唬羞辱都不成,齐景公就亲自上了第三道菜:霸王硬上弓。他吩咐手下道:“盟约上再给我加一句:我齐师出境征伐,鲁国若不派三百辆战车从征,就要按此盟约接受天地神明的惩罚!”孔子借坡下驴,立刻吩咐手下大夫兹无作揖应答:“若齐国不归还我汶阳(今山东宁阳县)之地,使我鲁国能以其地供应齐师所需贡赋,也按此盟约接受天地神明之惩罚!”

(《左传·鲁定公十年》: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汶阳三处土地本属鲁国,阳虎兵败奔齐时才被齐国强占。既然齐景公临时提出了额外的盟约条件,他也就无法驳回孔子的额外要求,他也知道鲁国有了孔子这把枪实力会大增,为安抚鲁国巩固霸业还真把吃到嘴里的肉给吐出来,归还了汶阳三处土地。

这次会盟孔子干得太漂亮了!不仅没让鲁定公丢人卖国,反而索回了原有的土地。鲁定公对孔子夸赞不已,下令在齐国归还的“龟阴”之地筑城一座,命名为“谢城”,以谢孔子之功。

 

这次外交胜利奠定了孔子在鲁国政坛中的地位。

为了弥合鲁国上层之间的裂隙,孔子向季桓子提出一个建议:挖一道沟,将鲁昭公的墓,与鲁国公室列祖列宗的墓地圈在一起,合为一处。

  

 原来当年的季平子,即季桓子之父,为了报复,对客死他乡的鲁昭公的尸体也不放过,将之埋葬于祖宗墓道之南,不让他进入祖坟地。这种报复方式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因为相关墓葬文化已经消失,但对于信奉祖先的周朝人来说,这种报复比生吞活剥还恶毒,相当于让人永不得超生。身为臣下,如此对待死去的君主,可谓“不臣”。但身为昭公亲弟的定公却又是被“三恒”推上宝座的,因此鲁定公对此非常尴尬,日久天长成为一心病。

季恒子采纳了这一意见,因为这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彰显父亲的不臣之过,又弥合了“三恒”与鲁定公的间隙。此消彼长,实力毕竟不如从前,没有飞扬跋扈的本钱了。于是,孔子便迅速下令办妥了此事。这一来,鲁定公对孔子就更加欣赏,而三恒对孔子更加倚仗了。

修补了上层,孔子下一措施便是治理下层以加强鲁国领导力。

 

孔子的战略是釜底抽薪——毁城墙。因为家臣依仗的是又高又厚的城墙,春秋时代攻城技术不发达,一溜城墙能当千军。城墙毁了,家臣也就无法拥城自重与中央抗衡了。孔子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遂将堕三都。那个时候叔孙、季孙两家的家臣侯犯和南蒯都各据其都叛乱,为了防止自家家臣拥城自居,叔、季二氏也支持这一主张,于是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省东平县南)和季氏的费邑(今山东省费县)。堕费时,费宰公山不狃乘鲁都曲阜空虚时搞偷袭,不料反中了孔子的埋伏,败后逃奔齐国。阻碍清除了,费的城墙就被扒了。可是再去堕孟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而失败。于是堕三都至此半途而废。

 

有人替孔子惋惜,但孔子达观说道: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早吃透了政治的精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众星之所而拱之。堕三都虽功败垂成,但孔子在鲁国大刀阔斧的改革,完全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不但没有激化矛盾,反而使得鲁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合昭公墓及堕三都奠定了孔子在鲁国政坛的核心地位。水到渠成。在孔子55岁的时候,鲁定公与季桓子商定,由大司寇孔子“行摄相事”,即代理宰相,掌管鲁国国政。这使得平常悲喜不由心的孔子高兴坏了,不由得喜形于色。有弟子见老师如此兴奋,便提醒道:“老师,您可曾教导我们: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的呀!”孔子哈哈笑道:“不错,我是那样说过。可我不也曾说,兴奋于正可凭借这个相位,引领鲁国人民积极向上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代理宰相不过七天,便放了一把惊天大火:不经过周天子、鲁定公及“三恒”批准,就诛杀鲁国大夫少正卯,并暴尸示众三天。

 

少正卯何许人也,竟值得大慈大悲的孔圣人对他金刚怒目,使出霹雳手段?

 

史书关于少正卯的情况记载极少,使得孔子杀少正卯成为历史一桩悬案。西汉的司马迁认为少正卯是“鲁大夫乱政者”,认为孔子这是在除害群之马。东汉反思儒学的思想家王充则说,少正卯是孔子办私学的竞争对手。他也如同孔子一样,多年在家聚徒讲学。他口才极好,讲学又风趣活泼,鲁国人都崇拜他,连孔子的学生也纷纷被他吸引过去,弄得孔门“三盈三虚”,仅剩下一个铁打的弟子颜渊。这搞得孔子诛杀少正卯似乎有清除竞争对手之嫌疑。但王充并没有向读者介绍少正卯的学说,春秋到东汉相隔好几百年,因此臆测的成分较大。假如孔子真是为了清除对手杀人,如此卑劣小人居然能受三千弟子敬仰,受后世景仰?这显然低估了中国人的智商。后来以孔门自居的宋朱熹先生干脆否认孔子杀少正卯一事,还无聊地列举了很多间接证据,简直是掩耳盗铃不拿历史记录当真。

历史没有留下少正卯的学说,空白的区域提供给后人无尽的瞎想。但我认为,假如少正卯谈论的是真理,真理是不可能被时间抹杀的。犹如哥白尼离经叛道的《日心说》,教会的强权是压制不住的。怕就怕他的学说像李洪志的《法轮大法》一样,是貌似真理的歪理邪说。这样的精神毒品才不可能流传于世。毒品源于人脑物理构造的BUG,精神毒品源于人脑思维误区。精神毒品同毒品一样,带给你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你毁灭。法轮功的练习者不就是如此吗?孔子得到相位后能开怀大笑,恰在于他终于有资格也有能力制止像李洪志式的人物少正卯的传法活动。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杀了他,灭了精神毒品的原产地,在孔子的心目中,这是在为鲁国人民戒毒,尽管戒毒需要忍受一段时间的痛苦。

孔子为何能先斩后奏?因为根据周礼,办理刑案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书吏写成断案报告之后,先要向狱正(监狱长)汇报。狱正审理后向大司寇(司法大臣)汇报。大司寇审理后再向天子禀报审理结果。天子命三公审理三次。三公向天子禀报审理结果。天子再审理三次。然后才能定刑,并下令执行。注意了,周朝时期,诸侯都没有死刑权,仅有天子才能动用死刑权。但另有四种情形不在此例。一是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二是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三是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四是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这四种乱政及蛊惑众人的死罪,大司寇无须向天子禀报审理结果,即可杀之。

少正卯触犯了第一、三条,孔子身为大司寇兼宰相,于法杀的是有理有节,于情却触犯众怒。冷清的鲁国沸腾了!连与自己走得最近的弟子子贡都气愤质问孔子:“少正卯先生,乃是鲁国的大名人。老师处理国政,凭什么就先杀了他?”

孔子严肃告诉他:“你先坐下,我来告诉你杀他的理由。人有五种大恶不赦之罪——盗窃还不在其中:一是自我心无限膨胀且用心险恶仅把他人作为实现自我野心的工具,如李洪志让教徒自焚。二是行事邪僻且意志坚定,如要杀光犹太人以构建纯血统社会的希特勒。三是提倡极端自我主义且善于诡辩构建体系,如尼采构建超人主义。四是专门利用社会不完善或阴暗一面煽动群众造反,如89年领头搞学潮的那班人。五是无限制挑逗激发满足人性中各式变态欲望,如毒贩。这五条之中,只要某人触犯了其中一条,就不能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这五条都兼而有之。所以他所在之处,足以聚集信徒。其歪理言谈,足以让人迷狂。其煽动蛊惑足以使人自以为天下种,从而形成反现实反社会人格。这样的人是小人中的枭雄,不能不杀!所以商汤要诛杀尹谐,周文王要诛杀潘止,周公要诛杀管叔,姜太公要诛杀华仕,齐国的管仲要诛杀付里乙,郑国的子产要诛杀邓析和史付。这七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同具邪恶本质,不能不杀呀。《诗经》上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一旦让他们形成邪教组织,那更让人揪心呀!”

 孔子任大司寇期间,使得鲁国政治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现在又帮鲁国人戒了精神鸦片,使得鲁国人民面貌一新,积极向上。鲁国的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景象。从别国来到鲁国的客人,用不着求见官府,老百姓见了都会帮他们找好住处,使他们感到如同回到家一样亲切。于是,四面八方的贤人全都仰慕孔子的大名,前来投奔鲁国。鲁国在孔子手里终于开始复兴了。年轻时那幅美妙的哲学图景将要在自己的手里诞生。孔子对这样的生活非常满意,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正当孔子陶醉于这样惬意的生活时,一个春光艳丽的巨大阴谋正向鲁国静悄悄逼来。

 

鲁国的复苏使得立志称霸东方的齐景公忧心如焚,因为强大的鲁国早晚要脱离控制。要想鲁国不强大就必须消磨鲁国的意志,腐蚀鲁国的灵魂。于是齐景公拿出了终极杀手锏——倾城倾国的美女。齐国经管仲那么一折腾,美女比盐还多。齐景公于众美女中百里挑一再百里挑一,精选出八十名国色天香的人间尤物,穿着炫目的衣裳,配上二十四辆由四匹骏马做动力的香艳宝马车,组成超豪华阵容的歌舞团,跑到鲁国国都曲阜南门外开演唱会,对鲁国展开强大的消磨腐蚀攻心战。

 

一辈子在礼教下谨小慎微过活的鲁国人那经得起如此猛烈的秋波浪潮,万人空巷。季恒子也顾不得副省长的身份,乔装潜往偷窥,瞬间就被这秋波浪潮吞噬得没了魂。然后又拉着鲁定公一起享受了一整天。最后,心急火燎的鲁国君臣顾不得家传n代的礼法,瓜分了这些美女,没日没夜地荒淫迷醉在专业级别的温柔乡里,N日不朝,无可救药。

 

惬意的生活嘎然而止!

 

55岁的这一年,命运带给孔子一次蹦极的体验。多年鞠躬尽瘁的努力不敌美人轻佻一笑,眼睁睁看着刚复兴的鲁国一头就栽倒在齐国的石榴裙下,孔子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挂冠离职。鲁国没法待了,尽管同流合污还能富贵荣华饱尝人间美色,但孔子,我们的圣人,又岂是贪图功名利禄之辈!他志存高远,与真理同在,在堕落的春秋时代,他逆流而上,为人世重获真理奋斗不已。

不怨天,不尤人,收拾行李率领弟子,他积极寻找下一个救世的切入点,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伟大旅程——周游列国。

孔子的一生

 

下篇:圣人弘道,不即不离,不可为而为

 

齐国庞大的美女阵腰肢屁股一扭,孔子便被挤出了鲁国。

 

卫国是孔门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孔子出入和停留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卫国在今河南省北部,国都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内),系周康叔之后,与鲁国为兄弟之国(鲁国始祖周公与康叔与周武王是兄弟)。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周公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朝歌便是商纣酒池肉林的都城。

 

 卫国的历史出了不少昏庸的君王,最有名的便是善于扒灰的卫宣公和养宠物的卫懿公

 

卫宣公为人淫纵不检。作公子的时候就与其父卫庄公的妾夷姜私通,乱伦生下了长子公子急,寄养于民间。登基后就立公子急为嗣子(相当于皇太子)。公子急十六岁时,聘了齐僖公的女儿宣姜为妻,卫宣公淫性不改,因得知宣姜美貌,就中途截获自己迎娶了。公子急老婆盼到了,但却变成了妈。后来宣姜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聘。卫宣公因为宠爱宣姜就想废了公子急的继承权,改立公子寿。但公子寿和公子急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情深似海,小公子寿死活不愿意,这样就没能公开进行废立之事。但公子聘有野心,与爸妈宣公和宣姜阴谋合计加害公子急。计划是假意派公子急出使齐国,暗中却指使刺客埋伏在他必经的水边,一见到公子急象征使节的白牛尾便动手。阴谋天衣无缝,但偏偏被公子寿探知,忙向兄长通风报信。偏偏公子急又君子过了头,宁愿自己死也不愿逃跑,以免让他那个毫无名誉可言的父亲名誉受损。无奈,公子寿情急之下将其灌醉,拿起白牛尾假扮使者,于是被刺客杀掉。公子急酒醒后赶到现场,在弟弟的尸体面前向刺客亮明身份,于是也被杀死。

很多人会嘲笑这两兄弟傻,我却被这两兄弟的傻劲感动得落泪。

刺客邀功领赏,两儿子血淋淋的人头就这样呈在父亲面前。卫宣公连折两子,不久便结束了淫乱的一生。公子聘如愿继承了君位。可卫国人嫌恶阴谋,不服其统治赶他下台。他逃亡后又借助舅舅家齐国的力量杀回来搞复辟。死后由儿子赤继位,这便是因爱养宠物而国破家亡的赫赫有名的卫懿公。他养的宠物是鹤,养到众叛亲离的程度。翟人来进攻,士兵却不抵抗,大臣们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说:“君主喜欢养鹤,就让鹤去抗击敌人吧。”翟人于是攻进了卫都,杀死了懿公。

 

卫国被翟人占领,齐桓公小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就率领诸侯维和部队赶跑了翟人。但卫都朝歌已毁,于是卫国人在丘(河南省濮阳县境内)新建都城。

 

卫国传到卫灵公,也许继承了祖上的淫乱基因,这个灵公更神,是个双性恋。卫灵公的男宠名弥子瑕,生得俊美异常,卫灵公自然对他千般宠爱。有一次,弥子瑕得到消息,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就擅自驾着卫灵公的马车出宫探望母亲。私用君王马车,按当时的法律性质恶劣,是要砍掉双腿的。可卫灵公非但不责罚他,反而大声赞叹道:多么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甘愿冒如此危险!又一次,弥子瑕吃一个桃子觉得很美味,就将剩下的给了卫灵公。卫灵公不但不生气,还称赞弥子瑕爱我哉,有好吃的东西也不忘君王。由此,分桃一词便成为男同性恋的首个代名词,后来又陆续出现“龙阳”“断袖”,发展至今又称呼为“同志”,可惜了革命年代那么一个神圣崇高的名词,被变迁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然而花无百日红,等弥子瑕年长色衰时,偶犯了一次小错,灵公就变脸说:“这个家伙,从前居然敢私用我的专车,目无主上;还把吃剩不要的桃子给我,蔑视君主,真是可恶!” 这么一清算,弥子瑕想不完蛋都不行了。

 

卫灵公就是这样一个活宝!在孔子来卫国不久前,他还讨了个孙女般大小的艳丽老婆,名南子。南子是宋国宗室的美人,待字闺中时,本和宋国公子朝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无奈宋国弱小,为讨好卫国,竟牺牲青春的南子,把她嫁给老态龙钟的卫灵公。南子被剥夺了爱情,来到卫国后浑身上下充满了叛逆色彩。这点和英国王妃戴安娜倒有几分相似。无奈卫灵公人老心不老,比她还淘,纵容她的叛逆。这对老少活宝就构成了卫国政局一道怪异的风景。

 

君主无道,但好在卫国地处中原,物产丰富,且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卫地自古多君子,卫国仰仗这些君子倒也不至于坍塌。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志同道合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这个看法和孔子的看法近似,

 

孔子初到卫国,已经身为卫国高官的弟子冉有亲自为老师开车。一路上,孔子看见卫国物质生活水平很高,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就像搞过“菜篮子工程”一样,非常高兴,赞叹道:“庶矣哉!”冉有就问:既然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发达了,那么该如何做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孔子答道:“有了物质的基础,人民不再为生计发愁,那就该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了。引领人民摆脱物欲化的生活,把心胸扩大成海洋,映照夜空无限星光,格物置知,去认识宇宙无穷的美,感知人生的意义。”冉有又深入发问:假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风风火火,又该如何?孔子笑道:“教之,在引领人民认识宇宙无穷美感知人生意义的同时,还要引领人民去创造无限的美以实践人生的价值呀!”

 

 对于政坛中的明星,君子中的楷模,文化界的泰斗——孔子一行的到来,卫国省长卫灵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还当场给予孔子在鲁国一样高的年薪。孔子十分高兴,踌躇满志,没想到这个救世的切入点来得如此轻松。可雷声大雨点小,卫灵公脸上的热情遮不住内心的冰冷,他压根憎恶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为何他要拥抱孔子呢?

 

孔子的那套政治主张翻译成现代文是:君主是人民的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君轻民重,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这样的主张外用当胭脂擦一擦,标榜标榜,把自个涂抹的漂漂亮亮的,是当权者都乐意受用的。可真要内服却没有相应的精神境界做支撑,没有人能够真正承受,是要吐的。卫灵公好色不好德,只想高高在上把卫国当作大奶牛养,如何让奶牛高产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欲贪,倒是卫灵公真实心境。怎么能把自己贬低矮化为仆人,去伺候那看不清摸不着的概念混乱的“人民”呢?因此,卫灵公仅乐意把孔子当化妆品外用,绝无丝毫内服的意思。这就是他对孔子丝毫不感兴趣地加以热烈拥抱的原因。

 

孔子在卫国这十个多月里,总被卫灵公拉着出席各种热闹的会议,宣扬政治主张,却从未实质参与卫国的政事。拿着高薪却啥事也不做,孔子这盒卫灵公的高档化妆品还惹得某些卫国官员眼红,有人就在卫灵公面前诬陷孔子是鲁国为图谋霸占卫国而派来的内应。机警的卫灵公于是怀疑化妆品有毒,开始派人监视孔子的行动。医生最无奈的是得不到病人的信任,孔子一看便知已失去卫灵公的信任,于是便在这一年的十月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在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境)时,孔子被匡人当成了阳虎,因阳虎曾欺压匡人太甚,所以匡人复仇的火焰错误地铺天盖地而来。形势危机,孔子让弟子们先撤,自己坦然面对一切,并说了句非常经典的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为弘道,孔子哪把生死放在心上,大无畏面对一切惊涛骇浪。可弟子们一个个死心眼,衷心维护,生死关头不离不弃,铁杆弟子颜渊还挺身做起后卫。险些致命的误会解除后,颜渊回来,孔子悲喜交加。

 

 

祸不单行,在匡地致命的误会解除后,再经蒲地时(也在长垣县境),恰逢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又被围困。逃脱后不得不返回卫国。

 

在离开卫国时,“德高望重的孔子居然被猜忌而走”这一事件很快在卫国的君子中炸开了锅,人人都责难卫灵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使得卫灵公脸面无光。如今,孔子一行突然又折返回来,化妆品失而复得令灵公欣喜万分,他采用了诸侯最高的欢迎仪式——郊迎,迎接孔子归来。

 

卫灵公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再把孔子当化妆品了,因为用化妆品免不了接触,而一接触,孔子就把自己当病人一样唠唠叨叨开出好多药方,弄得大家都不愉快。他改为把孔子当招牌,矗立在卫国的土地上,自己则躲得远远的。

 

孔子被高高挂起,却又不受灵公待见,上不得下不得,很难受。这当口,卫灵公的老婆——美丽的南子利用孔子的这种焦虑心态,派心腹前来传递热心话: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寡小君即南子的自称。(邦君子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孔子来自鲁国,是异邦人,所以南子自称寡小君是非常符合礼节的。但她的话却直白露骨,您要想取得卫灵公信任,必须先与我会晤。而我,也期盼这次会晤,以玉成好事。

 

不满20的美少妇南子向奔60的孔子抛了个鱼饵,孔子救世心切,一口就吞了。南子精心策划,把会晤变成两人私下的相见,仿佛在幽会。南子约见孔子,假如于大殿之上,或是与卫灵公一起,绯闻是不可能诞生的。可她偏偏安排在秘室之内,撇开了年迈的老公单独会见。这下性质就大变了,一个天大的绯闻就此产生。绯闻是什么?绯闻就是说不清的传闻。似有非有,云遮雾障。当事人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司马迁的描述更是让整个事件暧昧不清: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美丽的南子身处帷中若隐若现,当孔子进来向她行礼时,南子也欠身多次还礼,俯仰之间,满身的玉佩叮叮当当……)当然,司马迁走笔至此也不得不停下,因为后面的事实无人得知。

 

瓜田李下的,双方都有作案工具,女方还具备强烈的作案动机,加之双方身份特殊,因此猛料十足,极具眼球吸引力。于是瞬间,这则绯闻在卫都爆炸,满天飞舞。好面子的孔门弟子无不大惊失色,急性子的子路也指责孔子和南子这样的女人搞到一块,自取其辱。孔子百口莫辩,无奈只得对天发誓:如果我干了见不得人的事,我就不是人,天打雷劈!我就不是人,天打雷劈!” 

 

三千年前的南子成功地制造了与孔子的绯闻。美丽聪慧的南子也许仅出于一颗有点野的少女玩乐心,才有意制造了这起绯闻。但这个绯闻流传之广泛之深远可能是她有生之年所不曾预见的。

 

和孔子的另类链接,使得她轻易就流芳百世了!今后伴随中国国学的复兴,伴随世界对孔子的再认识,她的芳名仍将流芳下去。从这个角度讲,她高超的女人式智慧的确令我景仰,景仰之情有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了。看看当今五花八门的娱乐报刊——绯闻的策划制造传播大本营,生产的绯闻遮天蔽日,哪有一条比得过南子,能让神州大地津津乐道三千年?手法太拙劣!

 

这一老一少的活宝夫妻还策划了一个更绝的公关活动,为最大利用孔子这个大活招牌,他们居然把孔子拖上街头,招摇过市!可怜的我们的孔圣人呀,像有钱人卖弄珠宝首饰一样被卖弄着!至此,孔子对卫灵公心死,自我解嘲道:“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好德之人却追着一个好色之人的屁股跑,如今我却开了这一新河!唉,该结束了。看着君荒淫无道,想想故国鲁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孔子一语双关:鲁国卫国的确像兄弟呀 

 

56岁的孔子在卫国被人涮了,还涮的特难堪!历史总是很幽默,孔子这样的圣人居然诞生在春秋,犹如卫生球蹦进了臭水沟。

 

孔子不得不离开,继续自己的寻找。又不得不返回,大动荡的背景下,卫国还算是一方净土。孔子几进几出,自己习惯了,卫国也习惯了。

 

就在这一年,南子爆出丑闻,引来杀身之祸,还为后来卫国的动乱埋下伏笔。

 

南子和公子朝本是对令人心碎的苦命鸳鸯,假如他们发乎情,止于礼,那将成就一段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凄美爱情。但他们不顾及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坚持走到了一起。如此一段纯美的爱情就走味成为“私通”。世上有些事很怪,合理的不合法,合法的又不合理。尤其是南子,一花季少女而已却不得不被动承担国母之尊,男欢女爱的事本属性情所然,但不顾国母之尊苟且行事也不好说。

 

私通不是绯闻,是丑闻!这严重伤害了卫国宗室的面子。尽管卫灵公性观念很开放,满不在乎。可他的长子,身为太子的蒯聩觉得很伤自尊,为了平息丑闻,他决意刺杀女儿般大小的后妈。这次刺杀可没有象黛安娜那样的成功,原因是派去的刺客以为是在刺杀白雪公主,居然怜香惜玉不忍动手!阴谋就轻松被南子识破,卫灵公于是把太子赶出了家门。

 

过了三年,在孔子59岁的时候,卫灵公没留下遗嘱就死了。南子害怕太子蒯聩继承大位,就打着灵公遗嘱的招牌想立灵公的小儿子公子郢为君。无奈公子郢不仅不识抬举,还故意戳破她的谎言,于是不得不立太子蒯聩的儿子辄,这就是卫出公。

 

被逐在外的蒯聩得知父亲已死,儿子即位,没有哀痛也没有欣喜,他关注的只是自我权势,居然借晋国之力,与儿子争位来了。卫出公唯恐失掉王位,立马发兵把父亲挡在国门之外。为人民服务本是个苦差,可如果仅挂在嘴边,那就是个美差。父子都把卫国当作私有财产,于是你争我夺,骨肉相残。卫国出昏君的特征便再一次得到验证。

 

这期间,孔子及冉有、子贡、子路等弟子都在卫国从政,碰到如此敏感棘手的问题,心里都没谱。父亲明显不守君臣之道,而儿子拒父明显不顾父子天伦。礼教两难的问题在现实中发生,令孔门弟子发晕。于是老师孔子的态度成为孔门的风向标。大家推举与孔子走得近的冉有去打探。可孔子却保持沉默,不置可否,令冉有更迷糊,不得不求救于子贡,子贡爽朗答应了。

 冉有问的太直接,假如孔子回答“为君”,就会使自己卷入到人世的纷争中,违背自身“为而不争”的政治理念。回答“不为”,此刻孔子身为卫国国士,理当为君分忧,为自身信念却逃避自身责任,同样不妥。孔子与弟子探讨学问平易近人无所不谈,但问得太直接,令孔子受了现实的局限而无法作答,不得不保持沉默。冉有不明就里,见老师三缄其口,更是困惑。子贡聪明,看出了其中的蹊跷,于是假借伯夷、叔齐“礼让为国”的典故发问,巧妙地使老师摆脱了现实的局限,能自由阐述自己的意见。

 

伯夷是孤竹君的老大,叔齐是老三,父亲要把王位传给老三,老三则让回老大,而老大又谦让不受,结果双双为让国出逃,王位留给了老二。这是在春秋时代流传很广的“礼让为国”的经典故事。在“父子争国”的现状下,子贡对春秋时代一个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典故明知故问,影射性非常强。

 

此时,孔子重申对伯夷叔齐的肯定与赞赏,表白了自己对“礼让为国”的尊崇,从而间接表达了对“父子争国”双方的不屑。

 

在孔子眼里,谁都不对,属于“国无道”,孔子为他们感到悲哀,身为君子应该“无道则隐”,置身事外超然中立。由此,子贡便知晓了老师的本心。孔子是来救世的,是要平息人间这样的私利纷争。既然平息不了,又岂有掺合进去的道理。于是他告诉冉有答案,老师不会支持卫君。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离开了卫国前往宋国。他没有强迫弟子们随行,把去与留的选择权留给了他们自己。这样一部分弟子留下来了为国尽忠,一部分弟子追随老师的信念而选择离开,如颜回、子贡、冉有、子路等。

 

宋国国君对孔子很赏识,请孔门整顿宋国的政治,然而这引起宋国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部长)桓魋的嫉恨。一日,孔子教弟子习礼于一棵大树下,桓魅派兵去砍大树,想制造一起天灾加害孔子。孔子不得不在其弟子可以速矣的催促声中,微服过宋。生死危急,有弟子被吓得尿了裤子。孔子便为弟子壮胆,天生德予予,桓魅其如予何”! 他希望弟子能处变不惊,逃跑可以,但不要把魂也跑丢了,要跑得有风度。我觉得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太高了,要想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能在生死关头谈笑自若,仿佛登山者遭遇雪崩临死前还能欣赏雪崩的壮美,必有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只能建立在对“生”的彻底理解之上:生死相随,死生相依。这样的理解又只能建立在对宇宙运作宏观认识之上:生即死,死即生,无生无死。试问世间能有几个释伽摩尼,几个老子,几个孔子,几个苏格拉底,几个耶稣,几个爱因斯坦,几个毛泽东,能达如此大自在的境界?

 

孔子于宋国脱险后,经过郑国到陈国的途中,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便一人独自站在东郭门外等,子贡四处寻找,有位郑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个人,长得九尺六寸,它的额头像尧,头像皋陶,肩像子产,而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他很失意的样子,像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之后,便把郑人的话转告老师,孔子自我解嘲欣然笑道:是啊!是像丧家之犬。
  

  在孔子60而耳顺的时候,孔子一行抵达陈国。这一年,鲁国季桓子病倒了,从美人堆里幡然醒悟,后悔未能重用孔子而影响了鲁国的振兴。临死之前,叮嘱其子季康子一定要召回孔子以相鲁。但季康子把父亲的遗嘱当耳旁风,孔子的良药太苦口,老爸活着的时候不吃,死后反倒让儿子吃,哪有这样的道理。于是派人到陈国改召孔子的弟子冉有。

 

  孔子留在陈国受到陈惠公礼敬,无奈陈国的外部环境太差,处于晋、楚、吴三强争霸的漩涡区,常被侵扰。陈国弱小无力自保,局势动荡不安。孔子在陈国三年一无所成,不得不离开前往邻近的蔡国。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就派人聘请孔子,打算封以700里土地。如此机遇,百年难遇呀。这一年,孔子63岁,于是应邀南下前往楚国。这引起了陈、蔡两国的恐惧,三年来,他们深知孔子的治国能力,假如楚国得到这样的人才一定国力倍增,一定会使陈、蔡两国有覆灭的危急。于是两国翻脸,发兵阻止孔子进入楚国。

 

  孔门于是被困于陈蔡之间,断粮断炊,个个饿得不成人形。惟有孔子处变不惊,一如既往讲经诵史,弹琴高歌。但子路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回想这近十年来颠沛流离,抱着救世的信念,东奔西跑满世界乱窜,还朝不保夕的。自己都救不了,谈何救世?子路于是向老师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君子即使遭遇天大的艰难险阻决也秉持内在的信念坦然面对,坚守而不动摇,而普通人则会把持不住,心慌神乱,变成热锅上的蚂蚁,手足无措。

 

  后来子贡颁来楚军相救,危急才得以解除。孔门死里逃生,胜利抵达楚国,却高兴不起来。原来楚昭王敬重孔子,一心想重用孔子,但遭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国相子西认为,孔子有实现周公事业的想法,如果给他封地,再加上贤能弟子的辅佐,将会对楚国后世子孙构成巨大威胁。无双国士在阴谋论者眼里反成为楚国最大的隐患,黑白就这样颠倒了。楚昭王被阴谋论浇灭了热情,于是凉拌孔子。

 

孔门只得离开,掉头北返。

 

 

孔子的一生

尾声

 

孔门在北返的途中坚定了内在信念,却失去了外在的目标。列国该敲的门都敲遍了,无人应答,孔子于是想去那些文明还未开化的蛮夷之地碰碰运气。有弟子不同意,因为那里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条件艰苦。孔子笑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正当孔门僵持不下之即,好消息传来,卫出公有请。原来留在卫国的一部分弟子成功捍卫了卫出公的政权,深得器重,为孔门添彩。因此卫出公特想拥抱孔子,借孔门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统治,弥补因父子争国而在国内制造的裂痕。柳暗花明,孔门喜出望外,子路沉郁的脸开朗起来,他兴奋问孔子: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在卫国吃了那么多瘪,居然还能如此乐观,我很佩服圣人这种越挫越勇的年轻态。

 

但卫出公只是继承了爷爷卫灵公的思想——外用孔子。孔子年岁大了,也不再挑剔,于是在卫国安定下来。子路也谋得一份美差,在卫出公表哥,孔文子的儿子孔俚手下当宰邑。

 

在孔子68岁的时候,被季康子召回的冉有率领左军击溃了齐国的侵略,为鲁国立了大功。鲁国百年来,备受齐国侵扰,此战一扫百年屈辱,大快人心。季康子一直以为孔门只会说教,没想还能出个战将。于是他就询问冉有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是跟孔子学的。季康子一听孔子居然还懂兵法,于是派高官携带巨款去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十四年颠沛流离屡败屡战的周游。

 

孔子返鲁后,受到国人空前的欢迎,被尊为“国老”。他一方面给年轻的鲁哀公和季康子当政治顾问,有问必答;一方面,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化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传道授业解惑。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孔子也深信后生可畏, 但新一代弟子的状态实在令孔子忧心忡忡。

 

唯有与鲁太师(乐官)论乐,才让孔子找到了知音。孔子悟出了音乐的最高境界,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

 

七十岁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内在的修为非常高了,但世事的风暴对一个70岁的老人毫不留情。

 

儿子孔鲤死了,使孔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铁杆弟子颜回病死,才四十一岁,孔子哭之恸,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风暴并没有因此停歇,一个接一个扑向老人。孔子齐国的陈恒(又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孔子劝鲁哀公及三桓讨之,以正君臣之义,毫无结果。在齐国的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那个大嘴巴的宰予死于这次动乱。卫国的太子蒯聩秘密潜回发动政变,赶走了儿子卫出公,直性子子路死于这次动乱。世道败坏,天降麒麟。管山林的人在曲阜附近的森林捕获一只怪兽,据说是麟,孔子说:吾道穷矣!于是绝笔,停止了修《春秋》。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一代伟人孔子在对世事的感叹声中,卧病七日而死。这一天是夏历二月十一日,这一年孔子七十三岁。

 

虽然孔子穷其一生的努力归于零,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孔子伟大的精神如胜利的旗帜,迎风飘展在华夏大地的历史进展中,感召着华夏的儿女们,感召着活着的每一个人。

 

 孔子去世,弟子们非常悲痛,他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为老师守丧,三年期满后许多弟子仍不愿意离开,子贡独守了六年。

三百年后,司马迁深情写道:《诗》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我没能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但内心无比向往。我读了孔子的书,能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饰、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朝圣的心情徘徊留恋,不忍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贤人也够多的,活着的时候个个声名赫赫显贵荣耀,死后却湮没无闻。孔子仅是一个平民,但他的名望代代相传至今,探求人世真理的人仍尊奉他为宗师。普天之下研究文化探讨学问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的标准。孔子真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呀!

 

在司马迁衷心景仰孔子的时候,以孔门自居的董仲舒把孔子学说改头换面成孔孟之道,又添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私货,制做了一面仁义的招牌呈现给喜欢割男人生殖器的汉武帝。持剑的武帝大喜,接过招牌,成就一生的文攻武略。标准统治者的形象至此完美了:一手低持滴血的剑一手高举仁义的牌,以力假仁,文攻武略。

 

后世的作法归根结底是为了自身的统治。抗着圣人的大招牌,无形中就拥有了神圣的话语权,在剑的配合下就形成了绝对的统治权,这就是政治的核心奥秘。这个奥秘早被卫灵公知晓,他一早就开创了外用孔子的先河,但他绝对没想到后世会如此发扬光大,连死了的孔子都利用得如此炉火纯青。老子为防止圣人这一BUG,早就发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警告,无奈却抵挡不住三千年滴血的剑。

 

在剑造就的权势与血腥下,“仁义”的招牌充满致命的诱惑和死亡的恐惧,国人尊孔因此也显得真真假假、暧昧不清。扑朔迷离中,真正的孔子离我们渐行渐远。国人对孔子的感受,可以形容为爱恨交加。中国文化因此也陷入这爱恨交加的漩涡中,停滞了。按拿破仑的说法是东方的雄狮睡着了。

 

对孔子偏执地理解造就了愚昧,造就了落后,等我们被西方文明打得落花流水时,孔子还成为我们廉价的替罪羊。我们把一切罪都归结到三千年前的一死人,多么可笑又可悲。

 

时至今日,你可能会反问,孔子是2500年前的人物,不过一典故而已,封建时代远去了,我们不需要对他顶礼膜拜了,他与我们现实又有何关系!但我要郑重告诉你,虽然孔子被人当作招牌滥用,但孔子的真正精神其实早浸染于中国文化中,穿越时空的阻隔,潜伏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构建一个个伟岸的中国人。正是这种潜在的伟大精神使得我们的民族历尽苦难,却依然屹立不倒。可惜的是,我们毫无知觉地生活在圣人伟大的精神里,如同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却毫不察觉。有一天,当你突然认识到你内在的精神其实就是孔子所展示的精神,发觉你同人人一样都是宇宙最华美的诗章,与富贵同在,与永恒同在,一股热泪将夺眶而出,恭喜你,你悟道了。

  

孔子的精神必将感召人类,因为那是人类灵魂的归宿。在外流浪的灵魂也终将意识到那是人类灵魂唯一的归宿。

 

圣人不死,叶落归根,圣人只是回到他诞生的地方,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与永恒为伴。

 

(全文完)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在耶稣基督里的爱与这世间里的恨:
2010: pzzdm.com,再问你这个问题呢
2009: 言兄谁不下地狱我下地狱的精神,反省汉
2009: 致反言的网友,既然他的言论是垃圾,你
2008: 客观比较中美两次击落卫星的难度 zt
2008: 闲谈清华精神
2007: NCAA:看看无知无畏的万能专家如何批中
2007: 刀子:谁在毁灭同济医学院(二)
2006: 为纯科学呼吁 (1)
2006: 为纯科学呼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