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海龟”VS.“土鳖”职场大比拼
送交者: 慎一 2003年11月15日17:14:2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1978年以来,我国海外留学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迄今共有50多万人出国留学。进入90年代,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批的海外留学人员开始回国谋求发展,又形成了一次次的归国热潮。据统计,目前已回国的有15万人,回国人数每年还在以13%的比例不断递增。已经回国的留学人员,俗称“海龟”,除小部分进入科研机构和自己创业外,大部分都进入了国内热闹的职场,与本土人才即俗称的“土鳖”,在各个领域展开了高端的、激烈的角逐。

  “海龟”上岸,“土鳖”滚蛋?

  纵览海归人员回国后在求职路途上的不同遭遇,让人不禁生出“今夕何夕”的感慨。

 留学人员归国大体有3个热潮,前两个热潮分别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眼下应该算是第三个。在前两个热潮中归国的留学人员,用“衣锦还乡” 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当然那时出国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考 GRE、TOFEL,还要经过国外大学的种种考察。可一旦出了国,学成归来,最起码一个人的职业路途坦荡如砥。所以那时对于出国留学,民间有个通俗的说法,叫“镀金”。只要镀了这层金,不管你实际能力如何,几乎所有的单位都会对你趋之若鹜,无论事业前途还是个人待遇,都光华灿烂得让国人眼晕。因此,“海龟”们也引起了许多兢兢业业的本土人才的心理不平衡,面对全社会对“海龟”的盲目崇拜,他们用一句“‘海龟’上岸,‘土鳖’滚蛋”,形象地表达了本土人才有些激愤、有些自嘲的情绪。

  风水轮流转。经过了这么多年让人艳羡的高歌猛进,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次浪潮中的海归们的现实状况。

 今年早些时候,中关村一家公司招聘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开出的月薪是2500元。在招聘广告里,他们随手加上了“有‘海龟’背景者优先”的字样,其实本意根本没想到会有海归人士应聘。结果令招聘单位大跌眼镜的是,居然有3个海归硕士前来拼抢这一职位。要知道,在海外几年,光学费就花了几十万元,如果回国后拿这么少的薪水,“海龟”们光教育投资就不知要多少年才收得回来。

 在“海龟”如今面对的就业市场上,这一现象绝不是个别的。海归们普遍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有关数据显示,近期到上海求职的“海龟”中,3个月之内找到工作的仅为总数的48%。而这些人,还往往是以比较低级的职位、比较低级的薪酬起步。前一阵子,更传出有海归人员开出超低薪水,与高中生竞聘酒店前台服务员的新闻。

  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名企,包括有名的跨国公司,开始注重对中国本土人才的开发和使用。许多一直被不雅地称为“土鳖”的本土人才,凭借自己不逊色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取得了令“海龟”们望尘莫及的成绩。

  仅相隔寥寥数年,为什么海归人员的境遇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海龟”不再是“空降神兵”

 对于为什么更愿意使用本土人才这个问题,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王进说:“海龟”学的东西虽然总体上说体系先进、技术一流,但他们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并且经过几年的疏离,对中国的情况不很了解,表现得有些水土不服,所以他们的优势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本土人才了解中国国情,再说这些年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能够培养出可用的人才。

  在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孙小姐时,她说,海归人员为出国都投入了相当多的金钱和时间,所以他们往往要求的薪水不薄,而每个公司都会考虑自己的经营成本,这也是“海龟”与“土鳖”在职场上竞争时的不利因素。

  此外,笔者以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年来洋文凭的过于泛滥,造成“海龟”队伍的鱼龙混杂带来了颇多负面影响。

 与早期极难成行的状况相比,现在出国留学可以说是条条大道通罗马。随着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虽然欧美国家的留学费用仍然比较贵,但如果你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也不过三五万元人民币而已。近年来,更有许多家长为了让子女免走 “高考独木桥”,自费让孩子在高中或者本科阶段就在国外读书,形成了一股“小留学生”的热潮。在这种“洋文凭”越来越好拿的情况下,它的含金量自然也就相应地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想让用人单位逮着一个“海龟”就当个宝,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有专家指出,实际上洋学历与高薪、高职之间不再有必然的联系,说明了国内企业对“海归”的认识。

  企业用人制度越来越理性。“海龟”中确实不乏优秀的人才,但总体上看无疑素质不一,良莠不齐。近年来企业消除了对他们的盲目崇拜心理,基本上让“海龟”与“土鳖”站到了一条起跑线上,从大的方面来说更有利于体现公平性,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

 英国某学院国际部主任布恩·皮勒第尔来华招生时表示,中国留学生出国后,在选择专业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学生都爱赶风潮,学习商科和计算机,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来选择自己的专业。专业的雷同性,实际上也是加剧“海龟”回国后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他们除与本土人才竞争外,在同类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剧烈竞争的态势。

  谁是骡子谁是马?

  那么,是不是“海龟”这个群体就乏善可陈了?我们是不是已不再需要“海龟”了?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的这种认识,显然也是有失偏颇的。有一项国际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三分之二的留学生归国效力、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获得信息,应是“最佳比例”,而我国目前还远未达到这一比例。

  来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笔者有个朋友小陈,他出国前有几年的工作经历,出国拿到学位后,又在国外的一家大公司里干过几年,今年要回国,求职信一发出去,结果引来了数个大公司的热烈回应。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许多企业不愿聘用海归人员,除了那些不学无术混来文凭的人之外,对于那些颇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感到不满的主要是他们的实践经验太少。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求贤若渴。如果能像小陈这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国内外企业的运作十分清楚,这样的人,在大公司看来就是真正的国际化人才,求之惟恐不得。

 事实上,无论从国家的总体需求还是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现在真正学有专长的“海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尽管近年来“海龟”头上的光环在减弱,一些人在求职上遇到了种种麻烦,人们在他们身上发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大部分“海龟”都接触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他们的行囊里充塞着对我们实现现代化很有意义的东西。绝不能由某些表面的负面现象就全面否定海外留学及“海龟”们的重要性。

 从1847年第一个留学生被派出国,中国经历了数次大的留学高潮。从这些大潮里回归的“海龟”们,对于中国由封闭落后的状态,逐步走向半开放、开放的发展和富强,可以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带来了开化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具体到现在的留学和归国热潮,“海龟”们带来了国外在各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技术,这对于我们迅速与世界经济接轨、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可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

 那么,如何解释“海龟”们在就职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呢?有关人士指出,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海龟”及他们的学识,而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进程,“海龟”们如果一味地要把高端的经验直接往中国的实际上套,就等于犯了另一种“教条主义”。无论你学的是什么,有多么先进,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即,是一个如何适应环境,将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本土化的问题。“洋为中用”,这个自与国外打交道,就被拿来讨论,已经讨论了几代人的问题,如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国外的东西学进来,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这应该也是一代代留学生远赴海外的宗旨所在。

  “海龟”们需要本土化,“土鳖”们即便呆在国内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追随世界上各个领域的先进经验,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海龟”、“土鳖”没有什么重大差别。

  “海龟”、“土鳖”究竟孰轻孰重?这样的争论其实没有意义,说白了只有那些最优秀者最重要,不论你是“海龟”还是“土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杨振宁传后记
2002: 有感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落后于印度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