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关于“虎妈”的争论,来自于竞争焦虑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02月19日15:56:3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如果虎妈的观点,在十九世纪写出来,不论中国与美国的母亲,都会赞同;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來,美国母亲会愤怒反击,中国母亲仍然会赞同。为什么,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美国父母感到很受震动和启发,而相反,华人父母反而多不以为然呢?这是因为:竞争环境不同了


  老高按:最近,妻子的弟弟们移民来美,侄子正进入青春期,关于子女教育的问题,在我们家又声浪高涨起来。
  去年此时,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引起轰动,这篇文章是美国耶鲁法学院讲座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的节选,主要介绍她如何采用严格、严厉的方法教育女儿。几乎同时,中文版《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在中国出版。此书上市首日,就在亚马逊获非虚构类排名第1名。作者迅速成为媒体追逐的红人,《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CCTV、新华网等中美媒体竞相报道,更触发了一场中美家长育儿经优劣的大争论。仅《华尔街日报》网站就有4000多篇评论,facebook两个月内出现大约10万篇评论。
  非常引人瞩目的是:大争论中,支持蔡美儿的主要是美国人,而反对她的主要是华人。据某网站读者投票显示,60.7%的美国读者认同蔡美儿介绍的“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称许她的“十大家规”;而在中文网站上,更多出现的是“我们不是虎妈”“蔡美儿不能代表中国妈妈”一类对“虎妈育儿经”不以为然的标题,有人谴责她已接近“虐待”女儿。
  很快,包括蔡美儿本人及女儿在内的人士就澄清,她的观点被媒体管中窥豹,被读者误读误解了。而实际上,蔡美儿这本自传性书籍的良苦用心,是以亲身经历诉说教育子女的苦与乐、失与得,在书的后半部分中她对严厉管教方式作了深刻反思,并介绍了自己如何适当改变。
  误导也好,误读也罢,这本书引起美国人与华人如此轰动的回响,本身就说明这个话题在人们心中的极重份量。在教育子女上确实存在着“两条路线”的分歧甚至斗争。归纳为“中美之争”“东西之争”,固然简单化,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或者东方更倾向于其中一种——东方传统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美国或者西方倾向于另一种。
  蔡美儿书中涉及“圈养”还是“放养”的分野。“可怜天下父母心”,个个家长无不祈望孩子有比自己更好的人生,但是怎么叫“比自己更好”?怎么样做到“比自己更好”?两条路线却大相径庭。
  在培养目标上,中国家长重在增强孩子的社会竞争力,而美国家长则强调让孩子认识生活的真谛;
  在代际关系上,中国家长坚信“子不教,父之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不懂事,父母必须详加指引、严加管教,甚至有“不打不成器”之说;而美国家长则相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便在家庭中也有自己的平等人格和权利,父母应该尊重其个性和意愿。
  由这两条,派生出在许多问题甚至细节上,泾渭分明。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在理论上都明白,两条路线各有优劣,不能彼此绝对排斥,而应该做到平衡,兼顾二者。但是在教育子女的具体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很难拿捏得恰到好处。
  我想起去年我曾在一封给国内亲友的信中,谈到这一话题,今天看看,似还不无道理。这里贴出来,就教方家。


××,你好!
  收到谈对虎妈的看法的来信,讲得好,切中要害。尤其是谈到虎妈不能代表当今华人父母,只是中国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我大体上同意。我也联想到一些另外的相关问题。
  媒体上摘录出来的虎妈的书稿的章节,看法极端,引起了西方社会轰动。这有环境背景,有她个人因素,有媒体因素……这件事并不能看成是媒体炒作。《华尔街日报》不过发了这一篇而已,就引起成千上万读者的共鸣,反应热烈;后来有家美国电视网发现这个话题,去采访了她,又引起更多的读者参与讨论。这两家媒体,并非一个老板,不可能“串通作案”;美国也没有中国那么庞大的“水军”,实际上从我给你们的中文文章也可以看出,写作者都是有感而发,不是奉命(或拿钱)而为。所以,这件事之所以轰动一时,并非媒体人为炒作,而是媒体有眼光,抓准了当前民众有一肚子话但又还没有想到如何讲出来的话题,确实搔到了民众的痒处。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只是虎妈书中的一节,是她的探索实践中的一段,在她的书的后半部分她作了反思,认为自己当年的举措有些过份。但《华尔街日报》选取这一段,正是因为它太反(美国)传统了,太惊世骇俗了,就像毛泽东所引用的枚乘《七发》中所讲的道理一样,媒体和作者,要对沉睡陶醉、浑浑噩噩的美国人“击一猛掌”,不得了啦,你们啊,生了大病啦!弄不好,要丢命呀!
  现在看,这个效果是达到了:美国人确实激动起来了。

  作者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讲座教授,在其专业领域无疑是顶尖专家。她所写的这本书,敏锐地看到了美国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我相信,美国各级教育部门都会极其重视这场从下而上的民间大讨论,未来可能对教育的目标、标准、教育方法甚至考试制度,都作出某些重大调整。
  虎妈可能如你所说,不能作为当代华人母亲的代表(更严格地说,不能作为当代华人知识分子母亲的代表),说她是“中国妈妈”,这个符号并不真实。但如果撇开她的教育方式中那些具体的离情悖理的严苛做法不论,应该说,这位虎妈的总体思路,体现、表达了东方传统教育观念的核心,这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根本途径,就是培养子女未来在市场上的素质——用另外一种概念,就是竞争力。
  我觉得,美国人在这个时候对这个问题这么激动(当然不是都赞成),而华人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往往都持反对虎妈的态度,有很深远的原因。

  如果虎妈的观点,在十九世纪写出来,我相信,不论中国与美国的母亲,都会赞同;
  如果虎妈的观点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來,我相信,美国母亲会愤怒反击,中国母亲都会赞同(或许某些开明父母除外)。你不妨问问父母,可能他们会对虎妈的“十诫”中的某些具体条款认为不妥,但对其总体精神,我相信是觉得有道理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美国父母感到很受触动和启发,而相反,华人父母多不以为然?
  这就是因为:竞争环境不同了。

  十九世纪,人生成功的标准,是社会设定的、公众认可的标准,人们要提升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只能靠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前途——在美国就是学本事,找到更体面的职业,在中国就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有了更充分的空间,主流之外有了更广大天地,容纳那些选择各种生活方式的人,个性解放、快乐和自由是二战之后婴儿潮一代人的旗帜,而且只要有一技之长,或者只要有劳动的意愿,社会既然富裕到这个份上,决不至于让他穷困潦倒。美国领先各国又如此之远,让其它各国望尘莫及,美国就有了资本:让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变成“快乐就好”,两代人关系“和睦就好”,干嘛要督促学生、子女做功课,闹得都不愉快?
  而中国在那个时代,还得靠教育——唯一只能靠教育——来改变子女的地位。我记得,我母亲在“文革”后恢复高考时怎么郑重其事地告诉子女,这是改变你们命运的生死一搏。我也曾写过一首长诗,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歌卷,标题就是“一分”:两个好朋友,小A多一分考上了,小B少一分没有考上,结果,两人的命运就有了云泥之隔……
  好,又过了半个世纪。中国尽管政治上的管制不敢放松,但社会开放、转型之后趋向宽松——远远没有达到世界通行水平,但人们的出路开始多样化,教育资源扩大了,人们上大学容易了,人们的观念也更新了。虽然市场竞争仍然激烈,农村青年的出路仍然限定就那么几条,但在城市白领中,在从温饱到小康之后,对子女的期望值有了很大改变,明白了钱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传统定义的狭义的“成功”也并非终极目标……
  美国的情况却大不一样:竞争环境开始紧缩啦:人们发现来自外国的压力越来越大,弄得就业和市场日益紧张,找工作越来越难——要找像样的工作,就要有很好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而在多年的“快乐就好”之后,许多美国年轻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惯了,缺的就是这两样。而美国市场又已经非常成熟与饱和,再想另辟蹊径,走盖茨和Facebook创办人的路,白手起家,难度甚大,风险甚高,成功率甚低。我有两个朋友,各自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去创业,家长先后给之投资几十万美元,几年后惨败而归,现在又老老实实寄信求职受聘,好在他们还都受过高等教育,求职不难,但要找到自己合意的饭碗,也要花点工夫。而许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就惨了!
  美国人看到了许多中国孩子的成功——本来就是邻居、就是自己子女的同学么。他们当然要琢磨,怎么人家的孩子就那么好?在学习阶段被家长督促着,似乎比较遭罪,博得周围同学投以同情的眼色;但是成人之后,倒是他们如鱼得水!这是怎么回事?
  还不止如此。美国作为国家的竞争力,也似乎在来自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冲击下摇摇晃晃——以前我给你们的信上谈到过美国领导人如何忧心如焚,这里就不多说了,只从民众、个人的角度来看,美国人为什么对虎妈话题这么感兴趣。
  虎妈的核心论点,在于催促美国人在对子女教育问题上,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必须对之施加压力,因为子女未成年,他们不具备判断和抉择的能力,家长不起主导作用,就是对子女不负责任。
  可想而知,这撩起了美国人内心深处多少忧虑和烦恼!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虎妈的根本迷失,在于对子女的期望目标——为了所谓“成功”,就逼迫她们竞争,使她们迷失了人生的根本价值所在;她说,我就不这样,不逼我的两个孩子,他们愿意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不想读书,就不读,又怎么样呢?
  我说,如果是在一个封闭环境中,你可以这样想。美国如果富强、先进到别国只能望洋兴叹,也就等于一个竞争者进不来的封闭环境,可以将“快乐”“自在”“舒适”作为目标,但是,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就很难混下去了,因为,谁没有竞争力,谁就落后。现在全球化,别的国家的劳动力、资金、人才,都会进入美国,而且占据上风。即使社会进化到做到更为平等地尊重每人的人格尊严,但是社会上层的人毕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一代一代的积累,后果会有多大悬殊?而差别,就来自最开始的“一念之差”!
  我没能说服他,他也没能说服我。
  我认为,这就是“虎妈”引起轩然大波的大背景,你看,是不是还很有意义?我的看法可能有片面性,欢迎批评!

  老高 (2011年)×月×日于新泽西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1: xilihudu0:讨论一个简单的电磁学问题
2011: 小品:方剩人过情人节(不好笑别笑)
2010: 對達耳文理論支持者提個簡單的問題
2010: 不知道大家对地外生命这个话题有没有兴
2009: 空军大院:真理论
2009: 申时行:(社论)批判Newton三定律(作者保
2008: 浅谈中共吹捧的:伪干细胞研究(创原)
2008: zt 君子爱生 得之有道--饶毅博士撰文悼
2007: 我在科学院的痛苦
2007: 一个清华女生当“小姐”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