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中军: 谁误传了的美国育儿观念
送交者: 中军 2013年06月01日09:29:0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谁误传了的美国育儿观念

 

  近日,朋友介绍一文章“一个误传了很久的美国育儿观念”,她说,“挺有道理的。”我看后回她,“不仅没道理,而且实属误解。”因为作者要是没到过美国,有这样的看法,是人家的遥远的感知,不能非议,但作者说自己在美国生活,有育儿经验,且以否定别人为基础的。

  误解有四点:一是文章改变了“扶还是不扶”的环境前提,误解了谈论话题的基础;二是文章孤立地看一个现象,误解了“不扶“的本质;三是文章之所以会这样的误解,在于作者没有把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同整个美国的社会理念连在一起;四是作者不仅误解了别人,也误解了作者本人对自己的引证。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小孩子跌倒了父母怎么办?扶还是不扶?这原本应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在中国的父母之中引发了很多争论。

  扶的一方认为,这是关心、是爱、是孩子需要的心理安慰,况且孩子真的要是摔疼了,不扶便是冷漠,扶则是在给孩子以身作则,否则将来孩子长大了遇见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会想“反正他自己能挺过去。爸爸妈妈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于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找到了道德的制高点:如果大家都不去帮助别人,那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

  而不扶的人则认为,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坚强、独立,摔倒了要靠自己重新站起来,因为父母是不会跟着孩子一辈子的。对孩子的爱未必是宠爱,有时候需要放手。如果家长素来对小磕小碰泰然处之,孩子多半会自己爬起来接着去玩,这不仅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处事的自信和自主能力,也不会变相纵容孩子的依赖和娇气。而且,持不扶观点的家长祭出了一个最有力的佐证:你看,美国的家长就是这样做的。

  一时间,不扶的观点好像占了上风,因为在幼儿教育领域,美国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在世界上的确占据着领先的地位。那么美国家长真的凭任孩子摔倒而不管不顾吗?

  我不知道是谁最先开始宣传这是美国家长的做法的,我也看过一些没有第一手养育经验的海外华人隔靴搔痒地介绍所谓的美国育儿经验,我不知道大肆宣扬这类理念的目的是什么,或者仅仅是无知或想当然,我非常不赞成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和勇敢精神的猜测,我只是觉得这件事情和很多事情一样,割裂了发生的背景和前提孤立地去做猜测,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孩子摔到扶与不扶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美国养育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竭尽全力去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把安全设施作足,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美国的幼儿园、家里、游乐场、公共场合等都非常重视为小孩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例如电源插座都用塑料插头封上,地上铺软垫,尖锐的桌子角包好,楼梯口装门等(见《看看美国的幼儿园》一文),所有的儿童用品从吃的到用的都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细致和严格的监测。比如在幼儿园的婴儿班,总会辟出一个特定铺有厚垫的区域让孩子爬,四周有安全的隔离物,那个地方只有家长和保育员才能进入,还必需脱鞋才行;在幼儿班,房间里除了厚厚的垫子和必要的设施(儿童小桌椅)玩具外,几乎空无一物,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走路还不稳、易摔倒。美国儿童的游乐场也是按年龄分的,1-3岁的地上全部铺了塑胶,滑梯什么的都很矮小,孩子玩的时候即使摔下来也不会受伤。4岁以后的游乐场也会铺上厚厚软软的碎木屑,滑梯的高度也得严格遵守儿童建筑设施的安全规定。

  写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明白了吧,美国小孩子摔倒了的话,美国家长不去扶不是因为要去锻炼孩子的勇敢精神,根本是因为安全设施做足了根本不大可能受伤的缘故罢了。

  但百密一疏,偶尔也会有意外发生,孩子真的摔倒受了伤,美国家长肯定比谁跑得都快,抱起孩子赶紧自己处理或上医院,若是发生在学校或幼儿园还要追究责任人,而更重要的是去分析发生的原因,堵住在安全设施和制度上可能的隐患。譬如丫丫学校曾有一个孩子从体育馆前台的舞台上跳下来把脚扭伤了,虽然是孩子顽皮,但孩子的家长则反问:既然存在掉下来摔坏的风险,为什么孩子会被允许到舞台上玩?从那以后在舞台前面醒目的位置上便立起了一个警示牌子,告诉孩子不准上去玩、可能受伤之类的。

  只有把安全隐患都消灭掉,小孩的安全得到最大程度保证了,美国的家长才会看到孩子摔倒了任他们自己去爬起来,所以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时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那背后的原因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学习的精华所在。

  下面的照片是在小城住宅区的游乐场里拍摄的,地面按不同年龄的游乐区分别铺设了塑胶海绵、仿生地毯或碎木屑等,游乐场用栅栏等封闭,在设计上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所以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玩,孩子摔倒了不会摔伤,自己会爬起来,大人则凑到一起聊聊天或自己看书等。

  原文发表在《读者原创版》2013年第六期。

  显然,文章的论点是:“美国家长不去扶不是因为要去锻炼孩子的勇敢精神,根本是因为安全设施做足了根本不大可能受伤的缘故罢了”。

  由于“根本不大可能受伤”,美国父母就不去扶摔倒的孩子,是不是有点像动物园的饲养员的味儿道?反之,那我们做父母的去扶孩子起来,难道是因为孩子真的摔伤了?既然我们做父母的知道心疼孩子,那美国父母不知道吗?如果美国父母也知道心疼孩子,为什么在能去扶时而不去扶呢?

  如果作者不指责别人是“没有第一手养育经验的海外华人隔靴搔痒地介绍所谓的美国育儿经验,我不知道大肆宣扬这类理念的目的是什么,或者仅仅是无知或想当然”的话,这不算误解。但作者十分断然地否定了人家的“养育经验”、质疑人家的目的、无知等,显然是他的误解不浅。

  误解的表现:

  一是文章改变了“扶还是不扶”的环境前提,误解了谈论话题的基础。既然作者是对已有的观念质疑,那就必须尊重这种观念诉说时的前提。人们在谈论的“扶还是不扶”的问题时,显然是以没有其危险为前提的,如有危险的话,那“扶还是不扶”还是问题吗?除非你是傻瓜。人们谈到“扶还是不扶”的前提条件,就是指在安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既不会摔掉牙,也不会擦出血,即孩子没啥事儿的情况下,这是任何“没吃错药的脑袋”都能理解的情况。看看上面作者自己列出的两种观点,哪一种不是以“安全”作为已有前提的?并且,这孩子的“摔倒”,不是只在什么幼儿园、游乐场等地方,就是指在普普通通的路面上,林荫道、人行路等地面,孩子跟父母走着时摔倒了,美国父母不扶,与危险勿涉也。这怎么能扯到“安全设施做足了根本不大可能受伤的缘故罢了”呢?这个问题问的就是,即使在“安全设施做足了”的条件下,孩子摔倒了,“扶还是不扶”;事实是美国父母不扶、那中国父母不扶孩子吗?

  即使就算把“安全做足了”当成美国父母不扶的原因,那也只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就是说,美国父母的“不扶”,首先是以不摔伤为基础的,但这没有回答“不扶”的真正原因哪,因为在美国父母眼中,这摔倒在地的不是一条狗,不是一个无关的人,甚至也不是他们的大孩子,而是几岁的小幼儿,他们不心疼吗,他们怎么就在能扶孩子时而不去扶呢?并且,说这种“美国父母不扶”的是我们中国人,说者的脑袋里的潜在对比就是“我们的父母遇到了,即使孩子的安全没问题,肯定也会扶孩子”的,那么,我们要想让“安全做足了”成为美国父母不扶孩子的根本缘故,是不得事先假定美国父母对待孩子“犹如一条狗”,或者“真狠心啊!”否则,作为必要的基础条件,怎么能成为替代决定“不扶”行为性质的充分规定呢?一幢大楼,没有地基不行,这是必要的,但是,这地基怎么就能替代楼身呢?

  二是文章孤立地看一个现象,误解了“不扶“的本质。作为中国父母,我们不要说扶了,很多七、八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儿,系鞋带、背自己的包等等,我们这样的父母、可能包括作者不也是替孩子都做了吗,有多少父母连孩子上大学选专业,都替孩子提前做了。如果不是这样,你要是也能不替你的孩子做这些事儿,那你不想想,你为什么呀,仅仅是安全问题吗?如果能问明白自己,你就能明白美国父母为什么不扶摔倒的孩子,因为这种“不扶”是与诸多的“不替系鞋带、不替背孩子的包、不大包大揽、甚至自小就与父母分床睡觉”等等连在一起的。在美国,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扒开父母给的糖果,随手就把糖纸扔了,父母发现后,会让他自己回头去拣起来。网上的博客也经常介绍这方面的实例,真的在美国有育儿经验的人,不可能不感兴趣、不知道的。那么,美国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拣起来,也根本上是“安全做足了”的原因?

  作为一贯的行为整体、行事态度,美国父母的“不扶”、让孩子自己起来,如同让孩子自己去捡糖纸一样,不是很明显为了孩子的独立成长吗,再笨的人也不会扯到 “根本是因为安全的原故”的。否则的话,作者不仅误解了美国父母为什么“不扶”的心理原因,而且会误解很多事情的,比如,以为“安全设施做足了”就行了,那会不会以为“GDP上去就行了”、“腰缠万贯就成人了”?

  三是文章之所以会这样的误解,在于作者没有把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同整个美国的社会理念连在一起。在美国的文化中,孩子不是个物,也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不是父母想咋地就咋地的,我儿子从小学一年起,就知道他可以跟我说不,到了十多岁,就更不服从了,学校老师鼓励的也这样啊。可你要是细想想,美国社会是个什么社会,小的时候,你不让他独立,学会游泳,那长大了进入社会的大海,能行吗?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说成功不成功,就是作为一个人,他没有独立性,他会很好地与别人相处吗?如果不了解美国的文化环境,根本不可能理解是什么东西在孩子摔倒的那一刻,拦住了美国父母的内心的痛爱,你以为美国父母不是人啊?其实,美国人看得远啦,例如,我陪同江苏教育局长团访问一所中学时,校长特意领着我们参观了一个木匠房,里面全是各种木工工具,还说这是他们的骄傲的教室,为什么?这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不扶摔倒的孩子”只是美国父母诸多“不干预孩子”一种表现,从小时候不替孩子做事,到初中、高中不为难孩子的兴趣选择,再到大学里不干预孩子对自己的追求,为的就是孩子能成长成真正的人。从“人”的培养来看,孩子们不需要这间教室吗?校长和老师不该为这间教室骄傲吗?

  四是文章自己都承认“扶还是不扶”就有两种观点,而且各有理由:扶的一方认为,这是关心、是爱、是孩子需要的心理安慰;不扶的人则认为,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坚强、独立,摔倒了要靠自己重新站起来。对孩子的爱未必是宠爱,有时候需要放手。” 如果你要说人家“误传了美国育儿观念”,至少你得说明这种“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坚强、独立”的看法是不现实或不合理的,那才能导出美国父母不是这样想的。所以,作者不仅误解了别人,也误解了作者本人对自己的引证。

  需要顺便说一下的,你提到的“不扶便是冷漠,扶则是在给孩子以身作则,否则将来孩子长大了遇见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会想‘反正他自己能挺过去。爸爸妈妈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于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找到了道德的制高点:如果大家都不去帮助别人,那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的这种看法,更是一种适合作者思维的误解,不仅把爸爸妈妈当成了机械的功利者,也把孩子当成了消极的功利者。为了“以身作则”,就去“扶”,那“扶”出来的结果呢,孩子会“以则作身”吗?看看我们兄弟姐妹中那个对家里、对父母最关心的人,难道是父母“扶”的最多的那个吗?孩子长大后“不去帮助别人”,仅仅因为父母没“扶”他,那孩子的心里只停留在“相互交换”的层次,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人”的独立,根本不懂得父母怎样“把他作为人的”培养。有时恰恰相反,知道心疼父母的,总是帮助别人的,还就是那些没怎么被父母“扶”大的人,因为他经历了那些被父母“扶”着的人没有机会经历的锻炼,在内心里懂得了什么是“人”。这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走过黑暗才懂阳光、经过痛苦才知道幸福的道理所在吧。

  美国父母这种“不扶孩子”的做法,首先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他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接着,孩子才能懂得“什么是应该的、不应该的”;再接着,孩子才能从内心里“长出感谢”来。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几”,就不会懂得“自己的应还是不应”;心里没有“应还是不应”这个界限标准,就不会从心里生出“心甘情愿的感谢”;一个不懂得感谢的人,即使腰缠万贯了,他会去真正的帮助别人、领养、捐赠吗?他不去“包二奶、养三妾”,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另一方面,如果作者真的理解美国,由于“不大可能受伤”,美国父母就去不扶,那么,有许多父母都知道会伤害孩子的行为,父母咋不强烈制止呢?例如,青少年的性行为,大学中途退学行为等?

  由上可见,误解美国育儿观念的不是“没有第一手养育经验的海外华人”,而是《一个误传了很久的美国育儿观念》的作者本人。


魏中军

201361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1: 黄万里的学术成就高不高?
2011: 争议肖传国:名利于我如浮云 --广州日报
2010: 什么是无神论的科学证据?
2010: 要勇于探寻修真之路------李德胜毛泽东
2009: 居然有人问一个无限大加另一个无限大等
2009: 为什么人因为渺小而伟大?
2008: 显性的坦诚和隐性的失职--也谈范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