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多彩人生——朋友和友誼
送交者: 花蜜蜂 2018年05月04日06:02:40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原文標題:友誼的黑暗面:“我們需要一個共同的敵人”

NATALIE ANGIER2018年4月20日

Keith Negley

友誼一般被認為是絕對的好事,像花朵和新鮮水果一樣,是生命中一種單純的快樂。最近,洋蔥網(The Onion)的一個新聞標題是《報告:擁有朋友可能是件不錯的事》(Report: It Would Probably Be Nice Having Friends)。哈哈!要是“生活中能有幾個經常一起做些什麼的人”當然“有點意思”,也“挺酷的”。

大多數人都能說出至少五六個算得上好朋友的人。按照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進化人類學家丹尼爾·赫魯詩卡(Daniel Hruschka)的說法,唯一一個沒有朋友的社會,只在C·J·切麗(C.J. Cherryh)的科幻小說《外來者》(Foreigner)系列中出現過。

但考察友誼深層性質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感情可能帶刺,有傷痕,有殺蟲劑殘留。

要說新的證據,可以是人們會選擇與自己相像的朋友,也可以是大腦中時刻出現的血液流動模式。這種“同質相吸”、物以類聚的趨勢,都加強了和諧的歸屬感和共同的使命感,彼此間能輕鬆歡笑,更能在無言之中讀懂對方的潛台詞,在快樂之中達到理解。

但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同質性也是同族意識、仇外情緒、種族主義的基礎,當你面對那些或多或少與你和你親愛的朋友們不一樣的人時,這讓你產生“排他”欲望。

這樣的衝動會帶來荒謬的結果。在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前不久的一個研究中,實驗對象被安排在寒冷的冬季里站在室外並閱讀一個關於徒步旅行者的小故事,這位旅行者或被描述為“支持同性戀權利的左翼民主黨人”,或被描述為“反對同性戀權利的右翼共和黨人”。

當被問及這位假想的旅行者是否也感覺寒冷時,如果主人公的政治派別與自己相一致,被試者則更有可能回答“是”。但是如果政治派別對立——別說他們還能不能感受得到溫度,這人有皮膚嗎?

“為什麼愛自己這類,就一定要恨其他那類呢?”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古樂朋(Nicholas Christakis)說。“我對此有過掙扎,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和學習,但大多都是令人沮喪的消息。這太糟糕了。仇外情緒和群體內偏見是不分家的。”

對此,博弈論模型有所預測,生活中的現實案例也可以證實。“要團結起來,我們就需要有共同的敵人,”古樂朋說。

不過他還說,幸好還沒有哪個模型主張圈外人士必須被消滅或驅離。“以輕度的不喜歡或勉強的尊敬來對待群體之外的人是有可能的,”他說。“建立群體內的獨特性不一定要把其他人消滅掉。”

然而,就連普通的交友也是一種排外行為,是一種主觀判斷,因此也帶有受傷的可能。

“一段友誼總會帶有一絲共謀的意味,”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亞歷山大·內哈馬斯(Alexander Nehamas)說。“我們倆在這邊,別的人在那邊,不論他們願不願意,我們都會做我們自己的事情。”

如果他們想要加入,我們可以說,不行,抱歉,這位置有人了。這是我們給朋友留的。

但這位“朋友”不一定會禮尚往來。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阿卜杜拉·阿瑪圖克(Abdullah Almaatouq)和同事最近證明,人們對於誰是自己的朋友判斷力欠佳。

研究人員要求84名大學生在同學中指出自己認為稱得上朋友的人,他們發現,被稱為朋友的那方有半數的人都沒有相應地指認回去。

類似的或者更糟的不協調性在其他研究中也有所表現,一項研究顯示66%的假想友誼都是“單相思”。

友誼還驚人地脆弱。根據對540名參與者進行詳細調查,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測定,人們每隔7.2個月,或以將近一年兩次的頻率,會與自己社交圈內的一人鬧僵,而其中40%的關係破裂在一年後都依然沒有修復。

友情發生衝突的整體比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沒有差別,但女性更可能與親密好友發生衝突,在關係破裂後更可能表現痛苦,並且在和好之前會需要有更多悔恨的表現。

當然了,愛可以意味着永遠都不需要說抱歉。但友誼是個更加嚴格的“工頭”,一句抱歉可能不夠。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男人最易忽視的癌信號
2017: 萬物有靈 植物特異功能的科學實驗
2016: zt 美國民眾第三大死因:醫療失誤
2016: 這個基因決定你是否顯老
2015: 飯後吃水果會發胖麼
2015: 世界最長壽的女性吃什麼
2014: 如此喝牛奶如服毒 10類人不宜飲
2013: 完全饒恕帶來完全醫治
2013: 尋尋覓覓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