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决战孟良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送交者: hebeiman1 2015年02月01日12:36:4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决战孟良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沈听雪:老电影《红日》背后的故事

影片《红日》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了解放军指战员们最喜爱的影片之一。一年之后,《大众电影》杂志还报道了莱芜人民争看《红日》的消息。然而到了1966年,《红日》就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产物,说其美化了敌人,丑化了我军。历史,就是这样扑朔迷离。

影片《红日》主要描写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这三次战役,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电影推进来揭开当年的历史大幕吧。

在影片的开头,1946年初冬,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大举进攻苏北解放区的涟水城。解放军沈振新军奋起抗击敌人,但国民党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解放军被迫撤出战场,涟水终于失守。因在苏北无法立足,解放军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由于战斗失利,且离开家乡,很多指战员的思想都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他组织全军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战术训练,准备有朝一日再与整编第74师一决雌雄。

在真实的历史上,提到涟水保卫战,就不能不从整个华东的形势说起。1946年6月,蒋介石自恃在军事力量上占有着绝对优势,又有美国支持,于是决心消灭中共及其武装力量,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悍然发动了内战。8月,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相信战争不会拖的太久,共军以八十万对政府军之三百万,在战争的历史上是没有侥幸的,共军非以一抵十不能获胜。”蒋介石自己则更加自信,他在召见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时说:“相信能够在六个月内粉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

面对如此形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这时候怎么看呢?当外国记者询问他时,他说:“战争是要打下去,因为人家要打。”他的战友们也和毛泽东的心情一样沉重,彭德怀当时就说过:“我们不会失败,但是,我们确实不可能打赢。”

该来的总要来的,只有战场上见胜负了。

当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统帅部持的是全面进攻战略,于全国各个战场对中共武装力量发起围剿。其中在华东地区,国民党军将作战重点指向了苏北和山东,企图速战速决。其主要指挥机构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是抗战名将薛岳,下辖23个整编师(军)62个旅(师),共52万人。与之相对抗的,是张鼎丞、粟裕、谭震林指挥的以新四军为基础组建的华中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兵力近15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近4万人;陈毅、饶漱石、黎玉指挥的以山东军区八路军和新四军调入山东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山东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兵力约20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约7.4万人。

战争之初,毛泽东并没有完全放弃和平的可能。他还想力争实现“以打促和”,把蒋介石打回到谈判桌上来,因而决心以攻对攻,制定了在“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在“北线夺取三路四城”的战略部署。即在北线,以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贺龙指挥的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条铁路和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在南线,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余人,粟裕、谭震林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主力4万人,合力出击津浦铁路的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蚌埠至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随后乘胜渡淮河南下。这个企图规模宏大,确实是在当时形势下只有毛泽东才敢拿得出来的大手笔。

刘邓和陈毅接到中央命令后,都很快率军出动到陇海铁路沿线进行配合作战。按中央规定,华中野战军在战略行动上归陈毅指挥。因此,陈毅打算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主力在徐州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遂下令华中野战军西移至淮南地区准备出击津浦铁路。然而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却另有主张,在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华中局领导人商议后,打电报向中央建议:苏中根据地的经济地位很重要,华中野战军主力如移兵淮南恐会丢失苏中,那样对淮南也不利。不如先在苏中内线打几个胜仗,等刘邓部和陈毅部在外线打开局面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再西进转至外线作战。毛泽东经过考虑后,采纳了这个建议,命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这样一来,粟裕就开始了他一生的辉煌时期。

粟裕的资格很老,曾参加过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参与创建了中央苏区,在红军时期也是军团级将领,但却远没有林彪、彭德怀、陈毅等人名气大。抗日战争初期,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部队在镇江以西的韦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20多人,击毁敌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十余支,取得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当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闻讯后,即赋诗赞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在华中地区坚持作战,相继开辟了苏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的7个主力师中,粟裕的第1师战绩最佳,歼敌最多。不过,仅以这些历史战绩而论,将来到了55年授衔时,能不能跻身大将的位置就难说了。然而,解放战争给了粟裕进行表演的辉煌舞台,他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突然爆发出来,由此踏上了共和国第一大将之路。

中央批准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作战之后,粟裕集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迎头痛击了侵入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李默庵所部5个整编师(军)15个旅12万余人。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一战宣泰,二战如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一气呵成,歼灭国民党军6个师、2个交警总队共5.3万余人,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对此评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当粟裕部在内线作战七战七捷的同时,外线各战场却接连失利。北线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发起集宁大同战役失利,被傅作义部打得很惨,以致还丢失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和重镇承德;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发起泗县战斗也败于桂军之手,山野主力第8师伤亡较大,部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淮北形势更显恶化。再看其他战场,李先念、王震、王树声指挥的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损失惨重,失去了集团战斗力;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失利,被杜聿明、廖耀湘等指挥的国民党军一直追到了松花江以北,当时林彪等人还有万不得已时退到苏联去的打算;只有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战绩尚可。相比之下,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动歼敌,连战连捷,一时非常抢眼。毛泽东对之相当重视,在经过深入思考后,开始调整外线出击战略方针,认为“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

就在此时,电影中的主角登场了:张灵甫指挥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该师是国民党军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为抗战初期在淞沪会战时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曾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和雪峰山会战等,战功赫赫,有“抗日铁军”之誉,荣获过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在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编纂的正式官版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中,多次提及与第74军的作战情况,称其为“支那第一恐怖军”。陈诚曾代表蒋介石视察过第74军,在公开训话中说:“三、六、九三个战区发生战争,委员长在地图上先找74军的驻地位置。为什么?必要时,要使用你们这个部队。从这可以知道委员长对你们的器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第74军奉命空运南京受降,并担任南京守备任务,因而被称为“御林军”。

抗战胜利后,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的陆军整编方案,第74军整编为第74师,下辖3个旅6个团和师直属队,共3万人左右。全师换装了美械装备,连以上军官大多由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毕业生充任,士兵全部是18~28岁的精壮青年,身材、体重都有严格的要求标准,还必须具有相当年份的作战经验。部队军纪严明,并享受良好待遇。仅以士兵为例,每人每天即发牛肉罐头一听、好香烟四支,以及饼干、果汁露、零用钱、毛巾肥皂等,大米白面敞开吃。这样一支历史辉煌、素质优秀、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纪律严明的部队,当时就被称为是“模范师”、“精锐中的精锐”。蒋介石在高级将领会议上曾指名要以第74师为标准,建设好军队。国民党内部也流传着“有74师,就有国民党”之说。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甚至吹嘘说:“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

整编第74师的师长更是一位传奇人物:张灵甫。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与林彪、刘志丹、曾中生、段德昌、伍中豪等红军名将是同学。张灵甫多年投身第74军,在抗战中表现非常英勇,曾率部重创过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上还负重伤而瘸了一条腿,可以说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武汉会战后,著名作家田汉以张灵甫指挥的张古山之战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真姓出现,一时名声大噪。不过张灵甫当年曾有过杀妻疑案,遭到法律惩处,成为了多年解不开的谜团。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张灵甫坚毅敢斗,有勇有谋,因而才成为了第74师的主官。从性格上说,他又比较刚愎高傲,耿介暴躁,和多数军界同僚的关系搞得都不好。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苏北中共军队,薛岳特别向蒋介石请求,调整编第74师加入徐州方向参战,得到了蒋的同意。1946年8月初,张灵甫率全师开赴苏北战场。九个多月后,张灵甫和他的第74师覆灭在孟良崮上。一个优秀将领和一支曾经是民族精英的部队,就这样殒落在了时代悲剧中。

张灵甫和整编第74师上来的第一仗就是“两淮穿心战”。两淮指位于徐州以南苏北腹地的淮阴、淮安地区,属于中共的两淮解放区,当时淮阴还是中共在华中根据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国共谈判时,毛泽东甚至考虑到了将来一旦和谈能够成功,要把中共中央机关从延安迁到淮阴,这样去首都南京往来比较方便,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奉薛岳命令,国民党军李延年兵团分三路向两淮解放区发动进攻,迅即东进宿迁,摆出了一副要直逼沭阳进行决战的架势。陈毅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判断国民党军的主攻方向在宿迁至沭阳一线,是欲切断华中与山东两解放区的联系,因而将山东野战军主力北移到沭阳方向准备迎战。粟裕得知后表示强烈反对,和谭震林等人几次打电报给陈毅,认为山野主力北移将造成两淮空虚,国民党军极有可能进犯两淮。然而陈毅、宋时轮未能虑此,仍坚持原来的作战计划,并表示有把握。当时华中野战军在七战七捷后也已非常疲劳,急需休整。但毛泽东希望华中野战军仍能在内线积极打几仗,以策应其他解放区作战,因而几次来电询问。粟裕、谭震林决定执行中央的指示,准备进攻海安和如皋,继续在内线扩大战果。当得知陈毅、宋时轮坚定北移的态度后,粟裕、谭震林只好发电给中央和陈、宋,请求放弃攻占海安,华中野战军主力准备北移到泗阳地区以巩固两淮。然而这时中央又发电指示要乘刘邓部在定陶战役大捷之时,山东野战军一部和华中野战军在淮北及苏中南北配合,巩固两淮。粟裕、谭震林见中央还是想让他们在内线打,就再电中央和陈毅,建议待打下海安后再北移。结果陈毅回电要粟、谭“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毛泽东先后接到粟、谭打和不打的两封电报,便也依次回电,可以不打,也可以打,注意休整。就在三方来回电报进行讨论之际,战局已急转直下。

张灵甫率第74师一直跟在南路的桂军第7军后边,隐蔽企图,悄悄前进。待山野主力北上后,两军突然南下,直扑两淮。第7军位于左翼,一举突破了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的防线,攻占泗阳,并盯住山东野战军主力。这时右翼的第74师突然加入战斗,动作迅猛,急趋防御较薄弱的淮阴以南,再次强行突破了第9纵队的运河防线。到了此时,陈毅方如梦初醒,急调部队南下增援。然而山东野战军主力却被第7军缠住难以脱身,而且通向淮阴的王营大桥被国民党军破坏,部队无法过河。陈毅后悔莫及,只能是“五内俱焚”了。谭震林紧急统一指挥就近的几支不同建制部队保卫淮阴,与第74师杀得难解难分。这时粟裕指挥华中野野战军主力2个师也迅速北上增援淮阴,但因路途太远,沿途都是水网地带,天又不断下雨,前进速度缓慢,眼看是来不及了。结果张灵甫指挥第74师首先突破淮阴城防,两军展开了激烈巷战。粟裕带少数人赶到淮阴,与谭震林会合,经研究后认为再打下去也只能是徒然消耗,遂决定放弃淮阴,撤出战斗。淮阴既失,再守淮安也无意义。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只得后撤至沭阳、涟水一线休整。两天后,第74师又进占了淮安,与第7军隔运河会师。

丢失两淮对华东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政治上受到很大损失,解放区依靠运河税收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切断,而且华中和山东之间被国民党军拦腰横斩,大片解放区都变成了游击区,苏中解放区陷于被三面合围的境地,要坚持下去已很困难了。陈毅、粟裕第一次与张灵甫指挥的整编第74师交手,就已经感到了对手的与众不同。认为该敌战术运用诡诈,攻击意识旺盛,炮火较强,非常难于对付,不愧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

拿下两淮后,张灵甫的企图心更加强烈,一个月后又挥兵直取涟水城,企图彻底孤立苏中解放区。不过,这却不是影片开头的涟水之战。影片中的是第二次,这是第一次。两淮失守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人都意识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集中兵力联合起来,攥成一个拳头打击敌人。在毛泽东的努力促成下,两支野战军准备联合作战,先打淮北东进之敌,攻占津浦铁路,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河以西地域。就在这时,张灵甫找上门来了。他趁华中野战军抽调部队北上作战之机,指挥本师3个旅加第28师1个旅,兵分三路向涟水发起进攻。然而张灵甫没有料到,粟裕早就盯上了他,紧急将野战军主力调回,集中了28个团兵力要吃掉第74师。双方在涟水周围进行了整整半个月的拉锯战,最后张灵甫寡不敌众,只好且战且退撤向了淮阴。这一战华中野战军统计歼灭了第74师及第28师一部共8000余人(国民党军统计损失约在4000人左右,其中第74师2000余人),自己也伤亡了6000多人,并且牺牲了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可谓是一个惨胜。这是双方打的第一个真正的硬仗,粟裕集中了如此优势兵力仍未能歼灭第74师,进一步认识到了其强劲的战斗力。粟裕在多年后回忆道:“回想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敌先头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后来在孟良崮能够歼灭它是我军经过宿北、鲁南、莱芜三个大歼灭战,我军的装备、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大歼灭战的经验,才以五倍于它的兵力,达到全歼该师的目的的。解放战争开始,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张灵甫是何等样人,岂能善罢甘休!一个半月之后,张灵甫率第74师再次杀向涟水,这就是影片开头的涟水保卫战。这一次从大的形势上说,是薛岳协调了徐州绥靖公署所属的各兵团,集结了12个整编师(军)28个半旅(师),兵分四路向鲁南、苏北发起大举进攻,重点是指向苏北。而经过两淮失利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已决定联合作战,粟裕等人一面指挥部队进行防御战确保淮北和苏中的联系,一面将苏中解放区的机关和物资向山东转移。随后粟裕赶到山东野战军总部,和陈毅等人研究先打哪一路敌人。陈毅经过泗县和两淮战斗失利后,已确知自己指挥才能有限,因而更加重视老战友粟裕的意见,全力支持他组织战役指挥。面对国民党军正面拉开300多里的进攻阵势,在详细研究之后,陈毅、粟裕决心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共24个团兵力,先打从宿迁向沭阳、新安镇方向进攻的胡琏整编第11师和戴之奇整编第69师。在两敌之中,胡琏的第11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强,又处处小心,很难一口将其吃掉;而戴之奇的第69师急功冒进,单兵突出,易于被分割包围。因此,决定以一部兵力阻击拖住第11师,集中主力分割围歼第69师。这就是华野历史上著名的宿北战役。

宿北是指当时宿迁城以北的来龙庵、晓店和曹家集一带,其西边是骆马湖,东边是开阔地,公路两侧有几个小高地,村落小而密,房屋不坚固,可谓无险可守。再加上运河,沭河贯穿其间,难以徒涉,更增加了被分割包围的危险。戴之奇就晕头转向地把部队带到了这一地区。陈毅、粟裕指挥各纵队、师对第69师发起分割包围,同时顽强阻击第11师,生生将两敌的联系切断。经4天激烈战斗,一举歼灭了戴之奇师,并重创胡琏师一部,共歼敌2.1万余人,整编第69师师长戴之奇战败自杀。粟裕当时还想乘胜南下将第11师也包了饺子,但胡琏不愧为国军名将,迅速收缩部队,凭借运河、六塘河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一时难以分割。因部队连续作战也需要休整,陈毅、粟裕才遗憾地命令各部撤出战斗。宿北战役是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联手之后的第一战,可以说是初战大胜。这次胜利令陈毅几个月来的郁闷心情一扫而光,兴奋地说:“谁说陈毅老了,不能打仗了!”而粟裕在战役中显示了卓越的大兵团作战指挥才能,赢得了各级将领们的信任,为日后的两军合并指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奠定了重要基础。粟裕对宿北战役的胜利非常看重,几十年后谈起来,还评价其为“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

然而,宿北这边打胜了,涟水那边却打败了。面对强敌第74师的声东击西加偷袭战术,防守涟水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王必成部没能顶住,阵地被突破,伤亡较大,只好放弃涟水撤出战斗。与此同时,陶勇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第1师奉命从盐城赶来增援涟水,结果到达时涟水已经失守,而盐城也被国民党军乘虚袭取。这下,华中解放区已基本沦陷,华中野战军不得不北撤山东。

影片开头攻占涟水城后,张灵甫等人得意洋洋地在一座古塔前合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塔名为妙通塔,是一座佛塔,位于涟水城内西南角,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该塔共七层,高32米,全为石砖结构,是当年涟水城的地标性建筑。古诗中有“中柱涟城半壁天,晓昏青锁万家烟”,即指此塔。因该塔是城内的天然制高点,在战时常被作为机枪火力点。1948年7月,在解放涟水的战斗中妙通塔毁于战火。2002年,当地政府在原址又仿建了一座妙通塔,并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了塔名。在真实的历史上,第74师攻占涟水后确实留下了一张众人在妙通塔下的合影。当时背景中的古塔已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有五层塔身被炮弹炸穿砖墙,几乎只剩下骨架。在塔下合影的有第74师副师长蔡仁杰、副参谋长李运良和其他几个人,但却没有张灵甫。

在影片中饰演张灵甫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舒适。他在解放前就是名演员了,曾在上海、香港两地的40多部影片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在演张灵甫时,舒适认为不能把著名的敌方将领演得窝窝囊囊,那样就是打败了他也没什么意思。因而他注意演出了张灵甫沉着、能干、一丝不苟的职业军人素养,塑造了一个比较精神的国民党将领,同时又突出了张灵甫骄傲狂妄的性格,以致这个角色被称为是当代影坛上的“反派三杰”之一。因为舒适演得像,日后张灵甫的遗腹子张道宇到大陆投资经商,还专门拜访了他,请他吃了饭。

在60年代的中国政治氛围中,连正面描写敌人的影片都不多见,更别说是赞美敌人了。影片《红日》能拍成后来那个样子,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编剧瞿白音光剧本就连改了五稿,付出了极大心血,令当年的同事们深为感动。然而到了文革中,美化敌人这条罪名还是缠上身来。

影片中的解放军军长沈振新和他的部队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华中野战军第6师及副师长王必成。王必成是湖北麻城乘马岗镇人,和许世友是邻村老乡,一起当了赤卫队员,参加了黄麻起义,进了红四方面军。抗日战争的时候王必成去了新四军,成了粟裕的爱将,在多年征战中带出了号称华野三只虎之一的第6纵队(即第6师),就是2004年被裁掉的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王必成的作战风格硬朗勇猛,因而人送外号“王老虎”。二战涟水,王必成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伤亡达5000余人,遭到重创,这下他就和整编第74师结下了血仇。后来见到粟裕时,王必成坚决表示:“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

影片中饰演沈振新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张伐。早在40年代,他就是中国演剧社享有“八大头牌”盛誉的话剧演员,是解放前最受欢迎的男明星之一。像他在张爱玲电影剧作经典《太太万岁》中饰演的那个有了外遇的小市民丈夫,白面儒雅,实在是难和后来英谋善断的解放军军长挂上钩。在拍摄影片《红日》时,张伐为了避免将我军高级将领神化,而着意演出了沈振新深沉、稳重、质朴的性格,并高难度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这个角色成为了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典银幕形象。

经过宿北战役,打垮了四路国民党军中间威胁最大的一路,在其自北向南的半包围圈中撕开了一个缺口,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联系不但没被切断,反而将进攻的国民党军分割成了山东、苏北两大坨,造成了较为有利的战场态势。与此同时,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都集中到了苏北地区,完成了从战略配合到战役协同的转变,两支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也合并为了一个。这样,以军力论,华东地区的野战军已成为全国各解放区中最大的一股力量。陈毅当时就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过去的问题是山东部队常不安心南下作战,华中部队亦不肯入鲁作战。数月来的矛盾,由于战局演变,现已解决,今后可集中从鲁南向南打。”

宿北战役尝到了甜头,两军上下都有再打一场胜仗的迫切愿望,下一步如何作战就成为了紧要问题。毛泽东对此也很重视,宿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他就致电陈、粟:“第二步作战似以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得到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发展,逐步收复苏北、苏中一切失地。”当时从鲁南方向向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进攻的,是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和第1快速纵队。其中以马励武的整编第26师为主力,配属第1快速纵队突出在前。整编第69师被歼灭后,马励武感到自己部队的态势暴露,不敢再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构筑防御工事。薛岳虽再三命令进攻,马励武仍按兵不动。其他几个师见马励武不动,便也都停步不前。

当时陈毅、粟裕截获了一份情报,说薛岳已向张灵甫下令,命其率领整编第74师迅速攻占沭阳,协同第7军、整编第11师夹击苏北的陈、粟所部。因为两淮、涟水战斗失利,华中野战军上下都恨透了第74师。粟裕当即向陈毅建议,主力暂时留在苏北,先打掉即将北上的第74师,然后视情况回援鲁南。陈毅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并致电向中央军委请示。毛泽东很快回电,赞成先打第74师,只要有好仗打就争取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然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等人不同意打第74师,认为该敌较强,一旦打成僵持,而鲁南之敌趁势攻占临沂,截断陇海铁路,两大野战军则北退无路,南进不能,将立即陷入极为被动之境地。眼看陈毅、粟裕决意要打第74师,陈士榘有些着急。他是从秋收起义时就追随毛泽东的亲信,因而独立拥有与中央联系的电台。陈士榘当即和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联名发了一份长电给中央,建议调山东野战军主力回援鲁南,等巩固了鲁南后再南下配合华中野战军歼灭苏北之敌。这下,等于刚会合的两支野战军又要分开。陈毅知道后,非常生气,在电话中对陈士榘大发脾气:“你们有电台,你们能发报,你们向党中央告我的状!” 陈士榘只好向陈毅解释,他也是本着对全军负责的态度,并反复分析了利弊。

毛泽东接到陈、唐的电报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等了两天。就在这两天中,粟裕又得到情报,第74师不但没有北上,反而在涟水以北修起了工事。此时,已过了上次情报中薛岳规定第74师夺取沭阳的期限。战机既逝,继续留在苏北已无意义。陈毅、粟裕再电中央,决心集中两支野战军主力先打鲁南之敌,攻占枣庄、峄县、台儿庄。这时毛泽东终于回电,同意先打鲁南之敌,但认为不应分兵迎敌,而应该集中能集中的主力专打一路,以打整编第26师为宜。毛泽东先前接到陈、唐电后没有立即回电,实际上还是尊重陈毅、粟裕等前敌统帅的意见,如真能在运动中打掉第74师,对于全局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促进。现在情况既然已经发生变化,那么就应决心转向山东作战。陈毅、粟裕终于明白,毛泽东的构思比他们想像的要宏大得多,是要求两支野战军坚决合并打大仗,并将山东作为主战场,不要同时还想着几个方向。只要能在山东大量歼敌,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巩固鲁南,以后再南下、北上或西进就都有了行动的自由。此后陈、粟不再犹豫,立即命令野战军主力秘密兼程北上鲁南,并调鲁中和鲁南附近的几个师都过来会合,从而集中了27个团兵力,向已进至峄县以东的整编第26师包围过来。

马励武本来已接到情报说有共军正向鲁南方向运动,因而命令全师及第1快速纵队收缩防线,形成了东西长25公里的狭长防御阵地。当时马励武比较得意的就是手中有第1快速纵队,可以自如机动,火力猛烈,因而并不怕陈、粟来攻。所谓第1快速纵队,就是由1个步兵旅、1个炮兵团、1个参加过滇缅公路作战的美式坦克营,以及搜索营、工兵营、汽车营组成的装甲摩托化纵队,这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无疑是非常现代化的合成兵种单位。蒋介石总共组建了3个这样的快速纵队,其中第1快速纵队的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也最受蒋的钟爱。马励武自恃手中有本钱,开始轻敌大意,竟然忙里偷闲跑回了百里外的峄县去过1947年的元旦。结果,当他还在城里看京戏《风波亭》时,陈、粟野战军已突然发起了猛攻。

马励武一时惊慌失措,想回前线又过不去,他就怕蒋介石当宝贝的这个快速纵队有什么闪失,那可就交不了差了。在请示了薛岳后,他命令第26师在快速纵队和空军的掩护下撤回峄县。此时,陈、粟野战军已在宿北战役中缴获的大炮火力支援下,连克外围制高点,从南北两翼切断了整编敌26师与周围几路国民党军的联系,急急包围过来。第26师接令后立即组织撤退,以快速纵队的坦克在周围巡回掩护,步兵乘汽车和炮兵、辎重车辆沿公路撤退。然而他们刚脱离阵地,天气就变了,雨雪交加,大雾弥漫,本来应该掩护他们的空军根本无法出动。这下撤下来的国民党军着了急,也顾不得排成队形沿公路撤退,而是团成一个大方阵沿公路及两侧田野平行开进。粟裕看到这种天气可乐坏了,老天助我呀,当即命令计划不变,各路部队饭也别吃了,勇猛穿插,给我追!结果追来追去就把第26师和快速纵队给压缩在了一个叫漏汁湖的洼地附近。本来鲁南地形平坦,很适合坦克车辆运动。像漏汁湖虽是水草地,但干旱时就是一片平原,通行无阻。要是在平时,以快速纵队的机动性和火力,陈、粟部队还真就围不住它。但现在不同了,雨雪一泡,平原已变成了泥泞松软的沼泽地,车辆、坦克进去没多久就都给陷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结果,只有最前面走公路的7辆坦克逃脱,后边的快速纵队全成了零速纵队。此时陈、粟部队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一举歼灭了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共3万余人,缴获坦克24辆、美式重炮数十门、卡车200多辆。陈毅高兴极了,跑到前线跳上缴获的坦克留影一张,并赋诗一首:

          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
      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

此后,陈、粟野战军乘胜穷追猛打,攻克峄县,活捉了马励武。粟裕不肯甘休,眼睛又盯上了这一路的另外3个师敌人。当时位于峄县以南台儿庄方向的是冯治安部2个师,已收缩到运河南岸凭借防御工事固守,一时打不着。而在峄县以北固守枣庄的周毓英部整编第51师,因奉薛岳命令不敢撤退,已态势暴露。粟裕立即挥兵直取枣庄,先后集中了16个团兵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连续爆破,经10天战斗攻克枣庄,歼灭了整编第51师师部和2个团,生俘师长周毓英。这一战中涌现出了一名爆破英雄,一个人就抓了100多名俘虏,他就是叶飞的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战士杨根思。将近4年之后,杨根思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小高岭阵地上抱起炸药包冲向蜂拥而上的美军,勇士辉煌化金星,一举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仅有的两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

鲁南战役,陈、粟野战军连续歼灭了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1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缴获了大量坦克、重炮、汽车和辎重,粉碎了薛岳组织的鲁南攻势。此后,国民党军一时未再贸然北上。陈、粟趁机休整部队,并进行了统一整编,于1947年1月底分别成立了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其中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参谋长为陈士榘,政治部主任为唐亮,下辖9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万人,是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人数最多的野战军。另外华东军区下辖六个二级军区,总兵力也达30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华野的特种兵纵队就是由鲁南战役缴获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大量装备的基础上组建的,下辖榴弹炮团、野炮团、汽车大队、战车营等单位,火力和机动力都很强。由此,华野的实际战斗力也在当时全国各野战军中首屈一指。

影片中在北上山东时,像王茂生这样的苏北籍战士还恋恋不舍,一会说苏北的水好喝,一会又看不上山东的大枣,结果惹怒了山东籍战士秦守本,批评王茂生的家乡观念太重。在小说原著中,关于两大野战军合并时的种种矛盾还写了不少,但在改编成剧本时按照军委的指示基本都删去了。剩下王茂生和秦守本之间的简单矛盾,加上杨军的开导和大家吃煎饼卷大葱时的场面,算是略微反映出了一点史实。

在真实的历史上,华中野战军部队北上山东后产生的问题是相当的多。光军服就两种颜色,山东部队是黄军装,华中部队是灰军装。生活习惯上的隔膜就更厉害了:南方人讲话绵软,还说地方方言,山东老百姓听起来像鸟啼;华中部队都留头发,好多人还是小分头,不像山东部队都剃光头,看上去像是学生兵;江苏是鱼米之乡,生活富庶,华中部队不少人有丝绸衬衣,还盖着五颜六色的绸面丝棉被,结果被山东老百姓误以为是“资产阶级”、“腐化堕落”;华中部队吃惯了大米,吃不惯面食,更吃不惯小米。炊事员也不会做小米食品,做得小米饭非常难吃;华中经济发达,部队手中零用钱不少,但山东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买不到什么东西。而且华中的钞票到山东买东西时商店还不要,造成军地矛盾突出。特别是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是打了多场胜仗的,却要离开家乡到山东,而原来的根据地则大部分都落入了敌人手里,亲人遭到了国民党军的欺压迫害,广大指战员们是非常愤懑的。当时部队中就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影片中上级给刘胜团派来了政委陈坚,当刘胜得知陈坚是知识分子后,还有意见,认为“我们和他们搞不来呀”、“知识分子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难搞”等。沈振新当即批评其是“糊涂观念”,“以为别人什么都不行,自己什么都好”,这是典型的打了一些胜仗之后的“骄傲自满”情绪。真实的历史上两支野战军会合后,确实出现了上述问题,工农干部看不起知识分子,不尊重政治工作人员,有的干部觉得自己能打仗,有本事,就不喜欢讲道理,不服从制度管理等。从本质上说,是不服从党的领导的问题。因为中国革命特殊的历史环境限制,各个根据地是从分散割据到走向联合统一,造成了革命队伍中山头林立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游击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这是需要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加以克服的。后来在影片《红日》拍好后,文化部电影局领导看了还觉得刘胜与陈坚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人物性格不连贯。实际上按照军委的审查标准,表现我军内部矛盾的情节都属于“调子消沉”,要删掉,能留下刘胜的几句报怨已是很不容易了。影片中饰演刘胜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里坡,曾出演过《回民支队》、《英雄虎胆》、《海鹰》、《林海雪原》等影片,在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饰演了董卓,并在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担任了猪八戒的配音,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饰演陈坚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康泰,当年出名的影坛帅哥,以影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者卢嘉川和《渡江侦察记》中的侦察兵周长喜等角色而为观众们所熟悉。演完《红日》后,陈坚的儒将形象也很受解放军官兵们的喜爱。53岁的时候,康泰又在影片《第二次握手》中饰演了苏冠兰,帅哥虽老,风采依旧。

在真实的历史上,对于部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陈毅、饶漱石、粟裕等人花大力气进行了思想整顿和集中教育,批评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主义等错误观念,号召全军服从党的领导,加强团结,建立整体观念,实行统一集中领导,加强政治工作,加强群众观念和群众纪律等。应该说,在大方向的领导上,陈毅气魄大,有震摄力,能容人,能服众;饶漱石善于做组织工作,细节抓得很紧,工作效率高;粟裕则长于军事指挥,又在大政方针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华野后来打了那么多好仗,牵制了那么多敌人,华东成为了模范的解放区,这几位主要领导的密切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陈毅和粟裕,互相尊重,互相补充,成为了中共军队中继刘伯承、邓小平之后的第二对黄金搭档。此后陈毅放心地将战役指挥交给了粟裕,在战役决策上也充分尊重粟裕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一句口头禅:“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坚决执行。”

回头说一下张灵甫。前边陈毅、粟裕得到情报,薛岳命令张灵甫率领整编第74师限期攻占沭阳,但后来张灵甫按兵未动,令陈、粟准备歼灭第74师的计划落了空。实际上这个情报究竟准确与否还是两说。当时张灵甫不但没有率军北上,反而放下部队回了趟南京。公开原因是住进了医院治伤,后来又奉召去见了蒋介石述职。这时期还有点事,就是蒋介石想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军长邱清泉调职,原第74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军务局局长俞济时推荐了张灵甫接替邱清泉的位子。因为蒋介石正准备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此事就暂时搁下了。张灵甫不知道,他这就又得罪了人。谁呢?原第74军副军长、现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这个人是黄埔三期毕业,在第74军的资历和职务都一直比张灵甫高。当初该军整编成第74师时,李天霞自觉师长非他莫属。然而蒋介石的心腹、第74军的两任老军长俞济时和王耀武都推荐了张灵甫,结果李天霞吃了个瘪,只得去了整编第83师当师长。这次第5军要出缺,李天霞正走门路想去当军长,又被张灵甫插了一杠。原来在第74军时李天霞就与张灵甫不睦,又添上了新仇旧恨,这梁子就结下了。日后张灵甫在垛庄的后路被断,只得上孟良崮困守之时,负责掩护他的李天霞却阳奉阴违,救援动作迟缓,不能不说有昔日恩怨的重要因素在内。

张灵甫回南京期间,还回了趟家,与已身怀六甲的妻子王玉龄团聚了短短一个星期。不久,张灵甫就奉令赶回前线,准备参加他的蒋校长对山东共军发起的新攻势。结果,这一去就再没能回来。

影片《红日》的第二个高潮到来了:莱芜战役。国民党军又从南北两线大举夹击过来,沈振新军奉命攻击莱芜以北的吐丝口镇,截断北线敌人的退路,配合主力将其歼灭。接到命令后,很多人都为这次打不着74师而遗憾。当兄弟部队已和敌人打得热火朝天时,刘胜团却当了总预备队。刘胜、陈坚、石东根等人都急得如坐针毡。因攻击吐丝口战斗不顺,刘胜团终于拉了上去。他组织突击队,直插镇内敌人的核心阵地,经过激烈战斗一举将其端掉。莱芜方向的敌人逃了过来,沈振新军全线出击,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莱芜战役解放军取得大胜。秦守本、王茂生活捉了国民党中将司令官。在南线进攻的张灵甫得知后大骂:“活该,三天六万人,赶鸭子也没那么快!”他只得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胜利后石东根喝醉了酒,用刀挑着国民党军官的帽子纵马狂奔,被沈振新喝止,遭到了批评。

在三野历史上,莱芜战役是一个经典的歼灭战。鲁南战役后,蒋介石判断虽然连吃了两个败仗,但华东共军损失也必然很大,急需休整。此时一定不能让其有喘息之机,务必继续攻击。于是,他命令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调动南北两线23个整编师(军)30余万军队,企图夹击华野主力于临沂地区,迫使其进行决战。其中南线欧震指挥的8个整编师20个旅为主要突击集团,兵分三路同时向鲁南推进,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督战。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就位于中路;北线由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出兵,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指挥3个军9个师(未整编,军相当于整编师,师相当于整编旅),组成辅助突击集团,向临沂以北的莱芜、新泰进攻,配合南线国民党军夹击华野。

对于南北两线国民党军的汹汹攻势,陈毅、粟裕起初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南线,准备乘鲁南战役胜利之势,先歼灭南线之敌中的一路,打乱其阵脚。制订的作战原则是:先打孤立突出之敌。然而陈诚已决心在临沂与华野决战,因而命令各路紧密靠拢,齐头并进,等北线部队南下时再发起决战。陈毅、粟裕反复研究却找不到南线之敌的空隙,眼看其越逼越近。这时,毛泽东发来电报,要求华野不要急战,而是诱敌深入,必要时可放弃解放区首府临沂。本来因为临沂是有政治影响力的重镇,陈、粟还不敢轻易放弃,在构思战役计划时就有些束手束脚。毛泽东的指示一下,二人顿感浑身轻松。形势很明显,敌强我弱,华野只能在运动中调动敌人,寻机歼敌,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而固守一城一地与敌死打硬拼,那只能是自陷被动绝境。蒋介石认为华野不会放弃临沂,还在做着“鲁南决战”的梦,这就给了华野主动歼敌的机会。陈毅当时提出,既然南线敌人重兵云集,不好分割,不如转回北线,集中优势兵力先打掉北线较弱之敌。粟裕经过考虑后,认为北线之敌威胁到了华野及解放区的后方,南线不好打,那么先解除北线的后顾之忧对于全局也是有利的。统一了认识之后,陈毅、粟裕即调整部署,命陈士榘指挥2个纵队兵力伪装成华野全军,在临沂以南展开防御,摆出死守临沂的架势,节节消耗杀伤敌人。待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放弃临沂,迅速向北转移;集中华野主力7个纵队,秘密兼程向莱芜、新泰地区集结,对北线敌人形成合围;同时布置地方武装在兖州以西的运河上架桥,造成华野将要抢渡黄河,逃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假象,以迷惑敌人。

双方开打后,陈士榘指挥2个纵队轮番作战,顽强抗击北进之敌。而南线国民党军战术依旧,稳扎稳打,推进速度缓慢。这下,正中了陈、粟之计,为华野主力北上展开包围争取了时间。打到2月15日,陈士榘看差不多了,临沂的党政机关也都撤完了,于是命令部队放弃临沂向北转移。南线国民党军进入空城临沂后,兴奋异常,开始狂吹取得了“临沂大捷”。在对外公布中,竟然说已歼灭了华野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蒋介石和陈诚被陈、粟的一连串假招所迷惑,此时已然昏了,判断华野残部已北逃沂蒙山区,势必要向西窜向晋冀鲁豫。机不可失,于是命令南线国民党军继续北进,并催促北线国民党军配合向南压,要一举将华野歼灭在沂蒙山区。

王耀武素来谨慎,开始就不同意北线兵团南下,是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才不得不出兵。陈诚则明确命令北线兵团要占据莱芜、新泰,阻挡华野北窜。就地理上说,从济南方向出兵,走这条路向临沂推进是直线,最近便。然而该路线两侧山峦重叠,只能从峡谷中的公路走,回旋地域狭小,首尾不能相顾,非常容易被装入口袋。王耀武向陈诚提出了异议,但陈诚不听,李仙洲兵团也只好走这条路线南下。华野放弃临沂后,南线国民党军一片欢腾。然而王耀武从种种迹象中判断华野并未受大的损失,而且还发现了其有向北集结的趋势,可能是奔李仙洲来的。所以他未向蒋介石、陈诚请示,就急令已进至莱芜东南颜庄、新泰一线的李仙洲兵团后撤。当时华野部分部队已进至莱芜附近,粟裕的作战预令也已下达。见李仙洲兵团又往回缩,叶飞、许世友等将领担心敌人跑了,因而建议立即发起攻击,将其尾巴吃掉也好。粟裕则大将沉着,他判断北线敌人还在犹豫彷徨中,此时华野各纵队尚未集结到位,贸然发起攻击只能是打草惊蛇。要吃就吃个大的,一举扭转战局,而不是图蝇头小利。粟裕命令各纵队继续持重待机,不要轻举妄动。关键时刻,陈诚帮了粟裕的大忙。他得知王耀武命令李仙洲兵团后撤,非常恼火,责令北线兵团恢复原部署继续南进。王耀武无奈,只得令李仙洲兵团返回颜庄、新泰一线。结果李仙洲兵团连续往返折腾,部队中怨声载道。粟裕接到报告后,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正确,敌人并没有发现华野的意图。他根据各纵队到达的位置调整了部署,规定于2月20日发起总攻。

到了2月19日,华野各部已秘密接近莱芜两侧,即将完成战役包围。此时王耀武才通过哨探和逃回来的俘虏之口得知了共军的真实意图,大惊失色。他只得采取紧急措施,命令李仙洲兵团主力迅速向莱芜收缩,以避免被华野各个击破。粟裕也获悉了敌军动向,立即调整部署,令各部前堵后截,于20日15时发起总攻。因李仙洲兵团第73军1个师正经博山南下莱芜归建,这样该兵团主力2个军会合后就有可能抢先后撤至吐丝口镇,越出华野各纵队的包围圈,战斗遂于20日13时提前打响。在粟裕指挥下,华野各纵队向各自预定目标发起穿插攻击。可惜的是,因有2个纵队没有及时赶到指定位置分割敌人,使李仙洲兵团主力的第46、第73军先一步集中到了莱芜,兵力密集,一时吃不动,又有可能抢先北逃。当时在友邻纵队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叶飞指挥第1纵队以寡击众,反复攻击,死死拖住了莱芜的李仙洲兵团主力,为其余各纵队赶到指定位置赢得了时间。与此同时,如影片中演得那样,王必成率原第6师改编成的第6纵队直取李仙洲兵团的后方基地,也是其后退路线上的要点吐丝口镇。防守该镇的是兵团后卫第12军1个师,系抗战时的伪军出身,很会打防御战,以致第6纵队的攻击战斗进展不顺,迟迟没有拿下吐丝口镇切断敌人退路。

李仙洲是黄埔一期出身,为一期中年纪最大的毕业生之一,资历高于顶头上司黄埔三期出身的王耀武。他的性格耿直,循规蹈矩,很适合当老大哥,但不一定是合格的大军统帅。按照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来说,当发现华野有围歼该兵团意图时,李仙洲就应该迅速放弃新泰、莱芜,将主力向吐丝口镇及以北收缩,与位于胶济铁路张店、明水一线的兵团后卫第12军会合,前可继续攻击,后可回撤加强济南方向的防卫。然而李仙洲摄于王耀武命令,不敢机动专行,坐失时机。后来王耀武亲自乘飞机到莱芜上空观察,发现华野各部正向莱芜方向频繁调动,情况危急。他判断莱芜城小,粮弹缺乏,难以坚守,而济南已兵力空虚,无法派部队增援李仙洲。遂决定趁吐丝口镇还没有被共军攻占之时,命令李仙洲立即放弃莱芜经吐丝口镇后撤。李仙洲则认为后撤路线地形非常不利,极易被共军野战合围,不如在莱芜坚守,等南线兵团打上来就可解围。然而他既不敢违抗王耀武的命令,又架不住下属要求后撤的撺掇,于是命令放弃莱芜撤向吐丝口镇。在南京的蒋介石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是不利的,但他不好强行更改王耀武的命令,只得表示同意。这时候出了一个问题,李仙洲下属的第46军军长韩练成是秘密的共产党员,他以部队没有准备好为由,要求迟一天后撤。李仙洲耳朵软,又答应了。这下好,华野各纵队就在这宝贵的一天内插至指定位置完成了包围。粟裕在22日下午再次调整了部署,决心集中5个纵队发起总攻,同时准备强攻莱芜和歼敌于莱芜至吐丝口镇之间。

2月23日,李仙洲兵团2个军离开莱芜开始后撤。关键时刻,韩练成脱离了指挥位置,使第46军率先陷入混乱之中。从莱芜至吐丝口镇只有15公里,但左右地域狭窄,地形平坦低洼,无险可守。李仙洲兵团的人员、火炮、车辆、辎重都挤在一起,队形乱糟糟的,根本展不开兵力和火力。还在其缓慢出城之际,有将领就向粟裕建议,可立即出击,将李仙洲部截为两段。而粟裕早已看好,在野战中歼灭这样的敌人更为有利,而不能使其一部又缩回莱芜固守,还得耗费力气强攻。因而命令各纵,一定要等敌人全部离开莱芜城,才能发起总攻。接下来,就是一场痛快淋漓的包饺子战斗。李仙洲兵团被压缩在莱芜以北南北不过20里,东西不过5、6里的狭小地域内,遭到华野各纵队的猛烈向心攻击,顿时溃不成军,已完全丧失了斗志,只能四散奔逃。战斗仅仅打了3个多小时,这一大坨子国民党军就被全部歼灭。李仙洲也像电影中那样,骑马逃跑时被打伤,一头栽下来成了俘虏。

3天之内,陈毅、粟裕指挥华野歼灭了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前进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其中俘敌中将2人、少将7人;缴获各种火炮414门、轻重机枪1869挺、长短枪支15700支、枪炮弹30多万发、汽车56辆,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同时华野伤亡了8400余人。这一战役的俘敌数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都创造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也不怪影片中张灵甫骂什么赶鸭子,历史上王耀武骂得更是气急败坏:“5万多人,不知不觉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粟裕本来还想继续吃掉徘徊于胶济铁路张店、明水一线的李仙洲兵团后卫第12军主力,但该敌在王耀武命令下一夜撤退百余里,华野追之不及,被其侥幸逃脱。华野乘胜收复了周村、博山等县城12座,控制了胶济铁路中段250公里,使鲁中、渤海、胶东、滨海四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大大改善了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后来粟裕在莱芜战役初步总结中还扼腕长叹:“早知道王耀武用兵大胆果断,我们就应该穿插到济南附近,这样那第12军也就无法逃跑了。”陈毅则兴奋异常,在战后接受山东《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盛赞了粟裕:“……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毛泽东闻知莱芜战役大胜后,致电陈毅、粟裕、谭震林:“极为欣慰。”5年后,汤晓丹和成荫执导的另一部电影作品《南征北战》,就是以莱芜战役为历史蓝本而创作出来的。

影片中沈振新军打下了吐丝口镇的大部分,就奉命去截击退下来的敌人主力,而没有表现攻占全镇的情节,这是历史的真实。王必成的第6纵队虽竭尽全力攻击,仍然没有在李仙洲兵团主力撤下来之前全部攻占吐丝口镇,并且让守敌第12军1个师的部分敌人逃脱。而影片中石东根醉酒纵马挨了批评、上交缴获的手表、给解放战士训话、秦守本向王茂生学习枪法等情节,也都深有寓意。在真实的历史上,华野频繁转战,却越打越壮大,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以战养战,夺取敌人的装备和物资武装自己,争取俘虏兵加入人民的军队,“掉转枪口打老蒋”。每次战斗后,部队中都会大量补入俘虏兵以补充人员消耗,也就是所谓的解放战士。因而,对解放战士的改造和教育是当时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这才有了影片中石东根对解放战士训话的情节。因为部队在战斗中缴获很多,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出现了不少私自截留和破坏的现象。陈毅就重点抓了这个问题,要求部队的所有缴获必须上交,统一保管,造册备查。一切出于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的破坏行为都要予以严厉追究。影片中石东根让警卫员李全把他缴获的手表上交,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体现。而秦守本向王茂生学习枪法,则寓意着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后的紧密团结。最有意思的就是石东根喝醉了酒纵马狂奔那段情节,很有生活感。后来电影在部队中放映时,有不少官兵就反映“这小子真像个兵”。当初影片拍好了审查时,有人担心这段会有损解放军的形象,要求删去,但导演汤晓丹坚决不同意。好在陈毅副总理看了片子后对此也没有说什么,于是就保留了下来。如果说影片《红日》中有哪个情节最令人难忘,恐怕多数人都会给这一段投上一票吧。比较令人费解的是,近年来在网络中和电视台播出电影《红日》时,有不少版本却剪掉了这一段。难道今人的觉悟竟还不如当年吗?

另外,影片中的解放军官兵胸前都佩戴了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个字的布胸章,这属于穿越了。解放军统一佩戴胸章要到1949年下半年才开始,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在1947年时也只是提出,还未正式在全军冠名。

接下来就是影片最精彩的重头戏:决战孟良崮。莱芜战役后,国民党军集结了60个旅兵力,再次对山东解放区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华东野战军步步后退,诱敌深入。张灵甫骄狂冒进,率第74师脱离左右两翼突出于前,闯入了沂蒙山区。华野主力已与国民党军交了手,沈振新军却在鲁南敌后休整,帮老百姓收割庄稼。华野大军云集,准备围歼第74师。张灵甫发觉遇险,立即率部撤退。因为他的轻敌,率全师改道回撤上了孟良崮,结果耽误了一个晚上。而沈振新军奉野司命令,连夜奔袭垛庄,及时截断了第74师的退路。华野各军合围孟良崮,发起勇猛攻击。张灵甫困兽犹斗,命令部队拼命突围。双方反复争夺,刘胜在战斗中负伤牺牲。华野官兵高喊着“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从四面八方发起最后突击。石东根、杨军带战士们冲上山顶,将负隅顽抗的张灵甫击毙在指挥部山洞内。国民党军王牌第74师终于全军覆没,华野夺取了孟良崮战役的最后胜利,全军将士在孟良崮主峰上欢呼跳跃。

在真实的历史上,莱芜战役后,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民党军经过八个月的全面进攻后,虽然占领了解放区的105座城镇,但同时也损失了66个正规旅(师),连同非正规军共损失了71万人。而且国民党军是政府军,攻下每一座城镇后都要留兵镇守,还要保障交通线安全,结果就是机动兵力越打越少。蒋介石已抽调了所有的战略预备队,使进攻各解放区的兵力增加到了219个旅(师),但用于一线作战的部队却由内战开始时的117个旅(师)下降到了85个旅(师)。为了改变这种战线过长导致用兵捉襟见肘的局面,从1947年3月起,蒋介石将全面进攻改为了重点进攻。即对晋察冀、晋冀鲁豫、东北等解放区转为守势,集中兵力对山东、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在蒋介石的眼里,重点进攻就是要先打共军的首脑所在地和消灭其最大的一股军力。显然,除了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外,山东战场已成为了蒋介石最关注的“匪军”主力集中地区。

因薛岳在华东数战失利,蒋介石果断将他撤换,同时撤销了徐州、郑州两个绥靖公署,而新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集中了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师)45.5万大军,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和第5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同时,蒋介石又进行了一次大折腾,下令将9年前阻止日军南下时炸开的黄河花园口大堤重新堵上,迫使黄河回归了山东故道。这一下就将晋冀鲁豫解放区截为了两块,淹没了解放区沿河滩区10个县的237个村庄,并将刘邓野战军主力隔在了河北。国民党军则迅速出兵占领了黄河南岸,由此切断了晋冀鲁豫和山东两解放区的联系,造成了重点进攻山东的有利局面。蒋介石将之吹嘘为“可抵四十万大军”的“黄河战略”。

为了贯彻蒋介石的意图,顾祝同拿出15个整编师(军),组成了3个机动兵团,为别由汤恩伯、王敬久、欧震指挥,向山东解放区逼来。并吸取了以往进攻时搞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却被华野分割后各个歼灭的教训,这次国民党军采取了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成弧形一线阵势,非常谨慎,一天推进不到10公里,慢的时候只有2、3公里,使华野无法将其分割与各个击破。

对于蒋介石临阵换将,粟裕如此评价道:“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上的更迭,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最后必然会走向崩溃。”

面对国民党军迎面扑来的汹汹之势,陈毅、粟裕还是老习惯,第一感觉就是先打强敌,在运动中调动敌人,伺机集中兵力先歼灭五大主力中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和第5军的一个,折断国民党军的进攻刀锋。据此,经研究后,陈、粟带领华野主力从鲁中隐蔽南下,准备以一部进入宿北威胁津浦铁路,吸引敌人回援;以主力集结于鲁南地区待机,伺机歼灭东西两路敢于来援的第74、第83师或第11师、第5军。然而事机不密,有个补充到指挥所直属队的解放战士逃回去向国民党军告了密,导致华野主力在南下时被敌发现,已无法实现原定计划。陈、粟只得更改部署,以陈士榘率3个纵队组成西线兵团转向鲁西南作战,主力组成东线兵团留在鲁中待机,求得分散敌军兵力,在运动中寻机歼敌。

陈士榘指挥西线兵团首先包围了孤悬于国民党军阵线西翼的重镇泰安,里面有国军杂牌第72师,准备围点打援。然而顾祝同不为所动,未调动周围部队增援泰安,而是继续从东、南两侧向鲁中的蒙阴、新泰地区逼过来,企图逼迫华野与其决战。结果西线兵团打下泰安,歼敌第72师2万余人,仍未能调动国民党军分散。陈、粟根据敌军动向,将华野东线兵团沿临沂至蒙阴公路一线展开,实施阻击作战。国民党军齐头并进,东线兵团的阻击战打得非常艰苦。陈士榘指挥西线兵团在外围连续攻城克地,顾祝同还是不为所动。打到紧张处,粟裕想调西线兵团过来参战,但又被国民党军隔开。由于国民党军靠得很紧,无法分割,陈、粟遂机动转兵,集中4个纵队南下直扑汤恩伯的第一兵团,企图长途奔袭打其一个冷不防,一举吃掉先头的张灵甫第74师和李天霞第83师。然而张灵甫部一经接战就退至临蒙公路两侧山地凭险据守,与华野部队展开缠斗。负责掩护张灵甫的李天霞更是胆怯畏战,率部擅自撤退。因华野部队全靠步行,迂回穿插动作较慢,未能将敌分割包围,只在青驼寺吃掉了李天霞部1个半美械团。由于华野特种兵纵队在西线,东线兵团缺乏重武器,且兵力集中不够,也难以突破张灵甫部防线。加上后续国民党军一部已跟了上来,再打下去就要形成僵持,陈、粟遂决定主动撤出战斗。其后粟裕又指挥4个纵队围困进占新泰的整编第11师,因王敬久的第二兵团迅速来援,难以速战取胜,也只得主动撤围。

从3月底到5月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华野在东西两线频繁机动,时南时北,竭力调动敌人,寻机歼敌,并粉碎顾祝同企图与华野决战的图谋。然而国民党军持重稳进,华野虽反复与其机动周旋,仍未找到有利的出击空隙。这一段双方可以说是互相试探,不分上下。陈毅当时将华野的这种战术称为是“耍龙灯”,即引诱敌军像长龙一样左右回旋,上下翻滚。不过,华野如此往返机动,虽然没打上什么大仗,也把部队搞得很疲惫。一些官兵不理解,顺口溜又出来了:“陈司令的电报嗒嗒嗒,小兵们的脚板嚓嚓嚓。”“机动机动,只走不打,老耍龙灯。”因为粟裕的指挥决心多变,也引起了一些高级将领的不满。第9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就在粟裕打来的电话中骂娘:“手在地图上一卡一卡就下命令,当兵的可用得是两条腿!”说完就摔了话筒。结果陈毅不得不出面批评许世友,维护粟裕的威信。另一方的国民党军也被耍得够呛,因为他们是互相靠拢推进,一处转动处处转动,折腾起来比华野尤甚。从发起进攻开始,国民党军在鲁南到鲁中间往返走路达上千公里,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很多人哀叹道:“照这样下去,不被打死也得拖死,不拖死也得累死!”

因为一直打不开局面,陈毅、粟裕非常着急。他们打电报给中央军委,建议分兵进入鲁南、苏北敌后,扯散敌人,再寻战机。毛泽东很快回电,要求陈、粟不要急,不要分兵。敌人密集不好打,就后退休整待机,不要正面硬顶敌人,使敌放胆前进。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只要集中力量打破敌一路,则全局好转。据此,陈、粟检讨了前一阶段作战中的急躁情绪,坚定了集中兵力歼敌的决心,遂调整部署。因原先担任机动牵敌任务的王必成第6纵队离主力较远,便命其就近秘密南下,隐蔽到鲁南敌后待机;华野主力则脱离与敌军接触,向东集结于沂蒙山区,依托有利地形待机歼敌。这也就是影片中别的部队与敌人打上了,沈振新军却向南走,并消消停停地帮助老百姓收割庄稼的原因。当时谁先想不到,第6纵队潜入敌后这一不起眼的冷招,后来却成了敲上第74师棺材板的钢钉。

果然,国民党军在新泰、蒙阴一线会合后,发现华野主力已向东向北撤退。蒋介石和陈诚即产生了错误判断,以为华野连续腾挪,不敢决战,必是“攻势疲惫”,有向北逃过黄河和向东逃往胶东之势。遂命令顾祝同组织兵力加紧跟踪进剿,并改“稳扎稳打”战术为“稳扎猛打”,务必将华野主力歼灭在沂蒙山区或迫其北渡黄河。顾祝同判断华野主力集结在沂水一带,因而很快拿出方案,以汤恩伯的第一兵团直取位于蒙阴东北侧的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先打掉华野指挥中枢,然后与其余2个兵团协同围歼沂水地区的华野主力。汤恩伯奉令后,将所属8个整编师沿120公里地域一字排开,由西南向东北推进。其中以第74师、第25师为先头部队,由整编第25师师长黄百韬指挥,限期拿下坦埠。

陈毅、粟裕指挥华野主力撤到沂蒙山区后,曾设计过两种歼敌方案:如敌放胆前进,则集中主力歼其一路;如仍密集靠拢,就准备再退一步,以打潍县为饵,诱敌出援,半路歼之。当时粟裕发现汤恩伯兵团右翼的桂系第7军和整编第48师已沿河阳向沂水方向推进,态势比较暴露。粟裕有心先打该敌,并视机围歼增援之敌。然而桂系部队不但战斗力顽强,而且向来打滑头仗,和他们作战伤亡大,又很难有缴获,前次陈毅指挥山野在泗县一战就吃过大亏。粟裕不愿意打这种消耗仗,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然而华野情报部门很快侦知,汤恩伯的第一兵团全都动起来了,且通过电台截获了其具体部署。粟裕判断,从这次国民党军的部署看,是要以中路的第74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下,实施中央突破,先打掉华野在坦埠的指挥中枢,从而配合后续部队聚歼华野于混乱中。粟裕的指挥特点是胆大包天,心细如发,他顿感期盼已久的战机出现了,不由非常兴奋。经过深入思考,粟裕认为,从主观上说,既然第74师这个老冤家主动送上门来,那就决不能再让它跑了。打掉第74师,对华野全军将是一个巨大的振奋;从客观实际上说,国民党军虽在整体上占有数量优势,但第74师从中路突进,与左右多数部队均有一、二天路程,态势已呈突出。华野主力正好位于第74师正面,不用作大的部署调整,即可在局部对其形成五比一的兵力优势。该敌已进入山区,其重装备就逐渐失去了作用,有利于华野歼敌。第25师、第83师虽靠第74师较近,但张灵甫一向骄横,敌人间矛盾较深。只要坚决阻援,左右之敌未必会奋力救援第74师。

粟裕将决心告诉了陈毅,打算集中主力来一个猛虎掏心,从敌人重兵集团中楔入,将第74师分割出来,坚决歼灭掉。陈毅对此非常赞同,这种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役,非常符合元帅诗人的胃口。粟裕随即调整部署,决心集中5个纵队加特种兵纵队打主攻,对第74师实行中央突破和侧翼包抄;以4个纵队分别钳制和阻击各路国民党援军,坚决将第74师歼灭在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这个战役决心确是胆大包天,要以华野27万人去吃第74师3万人,而外围还有40多万国民党军在靠上来。这要是啃不好,真的会迸掉几颗牙。然而粟裕的指挥特点就在这里,战役直觉敏锐,算到六、七成就敢打大仗,这与林彪不算到九成以上不动手的谨慎指挥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影片中表现张灵甫骄狂冒进,不把参谋长董耀宗的提醒当回事,宣称“我们是中路的先锋,必须迅速抓住战机,明天一定要到达坦埠。”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据当年一些被俘的第74师将领回忆,张灵甫不但未显骄狂,反而对这次进入沂蒙山区作战忧心忡忡。他曾向顾祝同提议,先以小部队向坦埠搜索前进,把情况搞清楚,主力控制在界碑平原地区,相机推进。然而参谋总长陈诚认为第74师战斗力强,即使共军来打一时也吃不下,只要能坚守待援,造成战术上的有利态势,周围友军会迅速会拢过来,与共军展开决战。他坚持令第74师快速进军,完成攻占坦埠的第一阶段行动任务。军统大特务毛森当年曾随汤恩伯部行动搜集情报,也回忆说,张灵甫曾向其大倒苦水:“我是重装部队,如在平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二、三十万人都来打我,我也力能应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从当时的战区地理上看,第74师占领了临蒙公路上的要点垛庄后,向北距坦埠只有30余公里,中间还有一条汶河阻隔。这要在平原上,以第74师的机动能力,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能走完这段距离,顶多是在汶河上架桥再费点事。然而现在不行了,垛庄与坦埠间山地纵横,根本没有公路可走,只有狭窄的山间小道相通,重装部队无法通行。张灵甫得到的命令是作为兵团先锋,要在两天内拿下坦埠,时间非常紧迫。此际张灵甫是否骄狂已不重要,他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能尽忠职守。张灵甫命令部队连夜沿孟良崮西麓扩修一条十多公里长的急造军路,直通汶河南岸的唐家峪子。即使如此,这条路还是走不了大型车辆。张灵甫只得将大部分车辆留在了垛庄,全师辎重改用骡马驮运。另外师属美式榴弹炮营和战车连等重兵器单位在山区根本无用武之地,放在垛庄又不安全,张灵甫命令它们直接回了临沂。影片中解放战士马步生几次称道第74师的美式装备,还与其他战士发生争论。实际上,第74师在整编初期确实是美械装备,也在与华中野战军的几次战斗中发挥了威力。然而以国民党军当年的后勤保障能力,美械装备难以长期正常使用,特别是在战斗中因耗弹量大而容易出现供给不上弹药的问题。为了平衡全师战斗力,张灵甫在出师山东前已将全师多数步兵武器换回了国械装备,只保留了汤姆逊冲锋枪、山炮、榴弹炮、战防炮等美械武器。如此一来,在向坦埠进攻时,第74师的实际战斗力已大打折扣,为其最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1947年5月11日,张灵甫指挥第74师向坦埠推进,开始了他生命的最后6天之旅。起初还算顺利,第74师只与华野部队发生了小规模战斗,大部分时间是浪费在了艰难通过山地上。12日上午,第74师先头渡过了汶河,在河北岸山地遭到了华野部队的顽强阻击,当天未能有所进展。至此,已超过了兵团下达的攻占坦埠时限。张灵甫通过审问战斗中抓到的俘虏得知,共军在坦埠方向集结了大量部队,远远超过了兵团原先提供情报中的兵力数量。为防万一,张灵甫向汤恩伯建议,师主力暂停在汶河南岸,以过河的先头部队打打看看,一旦真遇到了共军主力,也可随时沿来路退回垛庄。然而汤恩伯代表国防部驳回了张灵甫的建议,并限令第74师在14日中午前务必要攻占坦埠。无奈之下,张灵甫只得寄希望于左右翼部队能靠拢上来,掩护他的侧翼。然而左右离他最近的黄百韬第25师、李天霞第83师都耍了滑头,观望不前,使得第74师已单骑突出。激愤之下,张灵甫命令第74师在13日全力发起进攻,打个好仗让那些不以“党国大业”为重的人看看!

粟裕就等着张灵甫上钩呢。他命令许世友的第9纵队、陶勇的第4纵队以梯次配置在汶河北岸正面阻击第74师,节节诱敌北进,为其他纵队集结争取时间。13日,第74师发起了全面进攻,双方在汶河北岸山地展开激烈争夺。至当日晚,第74师已推进至距坦埠只有不到10公里地域。13日晚,奉粟裕命令,叶飞的第1纵队、王建安的第8纵队向第74师左右两翼纵深猛插进去,割裂其与第25师、第65师、第83师的联系;王必成的第6纵队星夜飞兵,兼程北上,协同第1纵队奔袭垛庄,切断第74师的退路;许世友的第9纵队、陶勇的第4纵队从正面发起反击。战役成败,在此一举了。

实际上,张灵甫在13日夜里就通过部队的报告发觉到,从正面到左右翼都有兵力较多的共军在活动,似有将其包围的企图。而黄百韬和李天霞依然动作迟缓,导致第74师的左右侧翼都非常脆弱。张灵甫意识到了危险,当即命令过河部队放弃白天攻占的阵地,收缩回汶河沿岸,摆出可进可退的架势。同时将新出现的敌情和友军情况报告给汤恩伯,希望上边能改变给第74师的限期进攻命令,让其先和左右友军靠拢,再图进攻。然而汤恩伯也无力改变国防部的命令,只是要求张灵甫不要误信不实情报,继续准备次日的进攻行动。同时答应督促其左右友军向第74师靠拢。张灵甫虽然还是不放心,但下不了决心公然违命,就把部队又在原地停留了一夜。历史证明,这一夜终于要了他的命。

因为黄百韬和李天霞虚于应付,布置靠近第74师左右两翼的兵力太少,又无战斗决心,一打即缩,结果叶飞和王建安纵队进展迅速,深深切入了第74师的左右两侧。到了14日拂晓,张灵甫刚下令第74师继续向坦埠进攻,就得到报告,正面前沿遭到了共军强大兵力的猛攻。不久,又接连接到报告,左右两侧各山地要点都遭到了共军进攻,后方基地垛庄方向也有共军的活动迹象。张灵甫这时终于确定,陈毅真是要来一口吃掉他了。此时再向上边来回报告纯属浪费生命,张灵甫不得不咬牙抗命,下令全师分三路向南急速后撤。华野第9、第4纵队从后追着第74师连续猛攻,但王牌师名不虚传,阵脚不乱,在空军掩护下且战且退,直奔垛庄。此时,华野第1、第8纵队尚未攻击到位,第74师一旦抢先撤回垛庄,凭借临蒙公路机动,与左右友军联结,历史上也就不会发生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了。然而这时出现了两个事情,终于让历史没有改变。

第一个事情,华野独立师的临机决断,逼迫张灵甫上了孟良崮。叶飞的第1纵队担负右翼穿插任务,负责切断第74师与第25师、第65师之间的联系,其中包括了抢占孟良崮和垛庄两个要点。第1纵队在前一阶段作战中属西线兵团,当时刚从鲁西南赶回来,部队非常疲劳。本来粟裕是想让其作为全军预备队,但叶飞上来就抢任务,还要抢最艰巨的右翼穿插任务。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要比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战斗力强,离第74师又最近,一旦不能将两敌分割,整个战役就泡汤了。然而叶飞部是粟裕在新四军的嫡系,其战斗力深受粟裕信任,这个任务是当仁不让。为了加强第1纵队,粟裕将华野独立师配属给叶飞,这样第1纵队就有了4个师。叶飞命令1师负责切断蒙阴方向敌整编第65师与第74师的联系,自己率2师、独立师南下切断第25师与第74师的联系。

因为独立师出发后没有向导,向指定地点集结时晚了几个小时,导致叶飞率纵队主力出发延迟。结果到了第二天,第74师也开始后撤,几乎和叶飞部平行南进。最险的时候第74师走山岗,第1纵队走山脚,双方已互相发现。第74师部队以为下边是第25师的人,既没问口令,也没打枪。叶飞命令部队全速前进,一刻不停。当时真要是打起来,第1纵队地形不利,会受到很大损失,完成任务也更加困难。到了14日拂晓,第1纵队各部猛插急进,连续抢占尧山、黄斗顶山、天马山、蛤蟆崮、黄家峪、界牌等要点,切断了第74师与第25师、第65师之间的联系。但是第74师撤退速度很快,已直奔孟良崮而去。一旦让其越过孟良崮,就靠近了临蒙公路的平坦地带,无论是回垛庄还是和第25师靠拢都呈进退自如之势。粟裕非常焦急,连派3名作战参谋向叶飞传令,要其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孟良崮,将第74师堵在孟良崮山脚下。然而叶飞率2师左赶右赶,还是没能跑过张灵甫,被其先到达了孟良崮。关键时刻,奉命抢占垛庄的独立师1团在插到孟良崮西侧山地时,发现了先前第74师修的那条至汶河南岸的急造军路,并且看到了第74师大批辎重队伍正沿这条道路向南急赶。团长王诚汉认为这是第74师的必经之路,不能让敌人逃跑。遂临机决断,改变原定计划,迅速抢占附近要点285高地,摆开了阻击阵势。与此同时,独立师3团抢占了孟良崮西侧要点330高地,进一步切断了第74师和第25师间的联系。这时已是14日中午。第74师发现归路被断,连续向1团、3连阵地发起了多次冲击,整个下午双方都在激战。

影片中张灵甫率第74师回撤时,发现孟良崮东西两侧出现大批华野部队占领阵地,已不能通过。在观察了地形后,张灵甫不听参谋长董耀宗的劝阻,执意改道前进,命全师登上孟良崮,当晚在山上宿营,第二天再南下垛庄。在真实的历史上,南下的急造军路被华野部队切断后,确实令张灵甫非常震惊。此时北面华野第9、第4纵队正压过来,东西两侧与友军的联系也遭到分割,南面唯一的退路又被共军阻断。第74师2万多部队被压缩在孟良崮旁狭小的山谷中,处境非常危险,必须迅速决断。当时第74师的将领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迅速打通道路突出去;一种是先退上孟良崮稳住阵脚,再集中兵力打出去。张灵甫在此前已令先头部队向华野独立师1、3团的阵地发起连续进攻,但一直没能取得突破。张灵甫考虑到,先前莱芜战役已有李仙洲的失败教训,长时间顿兵于山谷绝地中,一旦共军发起猛烈攻击,第74师首尾不能呼应,极易遭到速败。而先头多次向南攻击,一直没能打开道路,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打开,大部队却不能长时间停在绝地。最后,张灵甫采纳了后一种意见,全师先上孟良崮稳住阵脚。既然垛庄还在手里,只有前方一有突破,大部队就可翻山而下,龙归大海。于是,张灵甫命令全师3个旅立即占领孟良崮及外围要点,带不上山的火炮等重武器统统就地销毁。

应该说,张灵甫的上山考虑在当时确是可行的方案。虽然从结果看,他此际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强行从华野独立师阵地打开缺口南撤。攻击285、330高地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黄昏。第74师总算夺取了285高地,并攻占了330高地一半阵地。独立师1团改到285高地以南公路两侧继续实施阻击,3团与敌在330高地上对峙。如果张灵甫连夜集中兵力再猛烈突击一次,是极有可能打通道路退回垛庄的。然而,这时候催命鬼来了。在得知张灵甫退守孟良崮后,从蒋介石、陈诚到顾祝同,都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正好可以第74师为饵,吸住共军主力,在孟良崮地区与其展开决战。于是他们连续给张灵甫发电,要求其在孟良崮至少固守3天,发挥“磨心”的作用,吸住共军主力,协同周围友军来个“中心开花”,聚歼共军主力于孟良崮下。张灵甫当晚虽有心连夜突围,但终究不能违抗校长和国防部的重命,也只能安心做“磨心”了。至少他对第74师的战斗力还是有自信的,认为共军一时吃不下它,只要友军来得快,是有希望实现“中心开花”的。这样,他和第74师的唯一生路也被断送了。

影片中饰演参谋长董耀宗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老艺术家程之。他从艺50年,曾在《夜店》、《腐蚀》、《我这一辈子》、《鸡毛信》、《魔术师的奇遇》、《铁窗烈火》、《笔中情》、86版《西游记》等百余部影视片中饰演过角色,还为《三剑客》、《王子复仇记》、《牛虻》等多部译制片配过音。42年后,他的儿子程前又在崔永元制片的《电影传奇》中饰演了董耀宗的角色,向自己的父亲致以了敬意。

下面要说第二个事情,就是鲁南还藏着一个华野第6纵队,断了第74师的要命后路。当初王必成和第6师在涟水城与第74师结下了血海深仇,一直是念念不忘。这回粟裕命令第6纵队协同第1纵队星夜兼程北上抢占垛庄,去打第74师,可把王必成和6纵官兵们乐坏了。接到命令后,王必成立即收拢部队出发,硬是2昼夜跑了200里山路,终于在14日黄昏赶到垛庄。因为华野独立师的临机奋战,为第6纵队争取了半天宝贵时间,没有让第74师抢先退至垛庄。半夜时,第6纵队突然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了垛庄守敌第74师辎重团6个连大部,攻占垛庄,缴获了囤积于此的大量弹药和军用物资。坚决把张灵甫和第74师装进了棺材,王必成和6纵官兵们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打到15日拂晓,王建安的第8纵队也攻占万泉山,切断了第74师和第83师的联系。至此华野5个纵队打通了联系,最后合拢了包围圈,将第74师合围于孟良崮山区狭小地域内,并对其左右两翼的第25师、第65师、第83师形成了阻击防线。与此同时,外围组援的第2、3、7、10纵队亦各自展开,分别吸引、阻击国民党军第83师、第11师、第7军、第48师、第5军等部。鲁南军区部队也进迫临沂,威胁国民党军后方。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来临了。

影片中当野司下达奔袭垛庄的命令时,沈振新正和高博饰演的丁政委下围棋,这个情节很有意思。在真实的历史上,因为军长陈毅的带动,新四军中下围棋的风气很盛,不少指战员都能来几手。像邓子恢、张云逸、叶飞、方毅、陶勇、梅嘉生、张劲夫、夏征农、汪道涵、胡立教、金明等中高级干部,都是棋迷。《红日》的作者吴强当时是新四军第6纵队宣传部长,也爱下围棋,所以后来在小说中塑造出了这个情节。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后陈毅担任了外交部长,在中日还没有建交时就以围棋为纽带,大力促进了两国的民间交流。陈毅当时的忘年棋友中,还有日后的一代棋圣聂卫平。1963年,日本棋院为了感谢陈毅对中日围棋交流的贡献,特别授予他“名誉七段”称号。陈毅逝世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日本棋院又追授给他“名誉八段”称号,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

孟良崮属蒙山山系,位于蒙阴东南60公里的芦山山区,其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相传北宋将领孟良曾驻扎于此,因而得名。在孟良崮周围,还分布着万泉山、芦山、雕窝等山峰,山区东西宽40~50公里,南北纵深30~40公里。这一带清一色都是石头山,群峰耸立,怪石嶙峋,人烟稀少。孟良崮山势陡峭,多悬崖峭壁,山上草木稀疏,水源只有一处泉眼和一个池塘。就军队进行防御来说,山峰陡峭虽然有利,但在石头山上无法构筑工事,只能用石块堆砌成简易火力点,更重要的是水源太少,几万人难以久守。张灵甫命令部队沿孟良崮前沿的285高地一线至雕窝、芦山、520、540、600等高地形成环形防御,以孟良崮主峰为核心阵地,凭险固守。他也知道,现在是生死悬于一线,就看自己的部队能挺多久,左右友军的救援速度有多快了。

陈毅和粟裕此时也并不轻松,虽然终于围住了第74师,但周围已有10多个师国民党军正向孟良崮围拢过来,最近的只有几公里路程,华野外围阻援纵队已全部和敌人交上了火,情况非常紧急。这是一场双方70多万人参加的大会战,决定着华野主力的生死存亡,也决定了整个华东战场的命运。陈毅当即提出了“歼灭74师,活捉张灵甫”的战斗号召,要求部队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孟良崮。粟裕也带着指挥所一直进到了前线艾山脚下一个山洞里,直接观察战场和指挥战斗。陈、粟决心于15日凌晨3时发起总攻,力争当日上午结束战斗。

与此同时,在南京的蒋介石亦如坐针毡。现在按他的预想在孟良崮山区与华野展开了决战,这是一喜;然而各路进剿军能否同心效命,全歼共军,而不是赔掉他的王牌第74师,这是一忧。蒋介石发下严令,要求顾祝同、汤恩伯、欧震、李天霞、胡琏、黄百韬、张淦等将领必须督促部队从速向张灵甫靠拢,合击共军,否则要按职问罪。并派空军从徐州和济南方向出动,空中支援第74师作战并空投食品和弹药。同时命令汤恩伯亲自赴前线就近指挥,协调各路部队。汤恩伯此人在打仗上有自己的一套,但在政治上也是一个欺上瞒下之辈。他乘车出临沂不远,便得知垛庄已失守,前方就是共军,遂将前线指挥权交给了第一兵团副司令李延年,自己掉头打道回府。

5月15日凌晨3时,华野部队向孟良崮发起了总攻。5个纵队全部发起攻击:第1纵队在西侧,第4纵队在西北侧,第9纵队在东北侧,第8纵队在东南侧,第6纵队在西南侧和南侧,四面合击密不透风。这5个纵队可谓是华野的精华,都是最能打的纵队,全都拉上来,确实太看重第74师了。华野官兵们高喊着“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口号,向孟良崮守敌各阵地发起勇猛冲击。然而,第74师名不虚传,战斗力确实强大。其火力配置合理,战术动作熟练,预备队增援及时,反冲击速度很快,与华野部队在各山头阵地反复争夺,一次次把冲上来的华野部队压了下去。双方来回拉锯,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将孟良崮各山头打成了一座座血丘。《第三野战军战史》对此记载道:“战况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少见。”时任华野第9纵队25师73团团长的孙同盛也非常感慨:“我团打过的蒋军,其战斗力没有超过74师的,比整编第11师、第5军都强,不愧为蒋介石的‘御林军’。”

这次作战,也让张灵甫见识了华野的炮火威力。粟裕命令将特种兵纵队和各纵队的榴弹炮、山炮等重炮集中起来,向第74师占据的山头猛烈轰击,势如排山倒海。第74师的阵地在华野部队的连续猛攻下遭到逐步压缩,渐次猬集到了东西向不过数平方公里的狭小山头地域内,人员密集,一颗炮弹就会造成较多伤亡。而且山上全是石头,炸开的碎石四溅,更加大了伤亡,真是苦不堪言。张灵甫在先前的战斗中没有和华野炮兵如此正面遭遇过,未曾感受到华野部队已大大提升了的战斗力。这回终于知道了,可惜再没有他翻本的机会了。

眼看华野各攻击部队越逼越近,张灵甫真急了,连续向汤恩伯呼叫增援。实际上汤恩伯并非不卖力督促各路援军来救张灵甫。15日一大早开始,他就接连电令黄百韬、李天霞、张淦等部迅速前进,为第74师解围。当时张灵甫自己也还有点信心,对部下说:“汤司令指挥不动桂系部队,指挥其他中央军嫡系部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确实,汤司令想指挥桂系部队是很难。张淦是白崇禧的爱将,面对汤恩伯的紧急电令,一劲推说遭到共军(侧后牵制第7军和第48师的华野第7纵队)强大火力攻击,损失较大,正恶战胶着,当天抽不出兵力向孟良崮靠拢。令张灵甫想不到的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同样不靠谱。李天霞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清楚,指挥第83师不但不向孟良崮靠拢,反而越跑越远。他倒是有理:“张飞(指张灵甫)不是顶有办法的吗?我李天霞平生不主张打硬仗,以少胜众是为上策。”实是令人哭笑不得。当时华野第8纵队在阻援时对第83师进行了袭扰,李天霞就借口遭到了共军重兵攻击,正奋力阻击,以此来搪塞汤恩伯的查问。黄百韬的第25师离孟良崮最近,只有5公里,第74师又暂归他的第4纵队指挥,黄百韬也不算是个打滑头仗的人,按理他应该是卖力的。然而开始时黄百韬却保存实力,只派了1个旅前去解围,主力则隐蔽未动。张灵甫向他喊话时,黄百韬竟然还引用曾国藩的话教育张灵甫要“先求稳当,次求变化”。等张灵甫急了,黄百韬就让部队向孟良崮打出一阵炮弹作为应付。就这样,因为第25师出动的兵力不足,难以撼动华野部队西南侧的防线。国民党军队中“胜则争功,败不相援”的一幕又出现在了孟良崮战场上,真是叫张灵甫和他的蒋校长情何以堪!

打到15日下午,面对蒋介石亲自对第25师下的严令,再加上部下提醒,黄百韬终于又增加了1个旅前去解围。当时叶飞的第1纵队要集中兵力攻击孟良崮,又要挡住外围前来救援的整编第25师、第65师,兵力使用上是捉襟见肘。在长达60公里的对外正面上,只有1师指挥的4个团进行阻援。黄百韬在加强了攻势后,经过反复争夺连续突破了覆浮山、蛤蟆崮、界牌等阵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与第74师只隔一座天马山了。1师师长廖政国已用上了所有的预备队,手里只剩下几个警卫员了。眼看着国民党军已爬上了天马山半山腰,真是心急如焚。就在这时,廖政国发现有一支部队正沿山沟向孟良崮方向前进,立即将他们拦住询问。原来这是第4纵队的1个营,奉命跑步前进去攻击孟良崮。廖政国也不管不顾了,说自己这边情况紧急,要求该营听他指挥阻击敌人。对方的营长考虑了一下,决定为了整体利益执行廖政国的命令。亏了这个营上去,在最后关头又将国民党军赶下山去,令黄百韬功败垂成。中共军队的优良作风,在关键时刻得到了充分体现。打到黄昏,黄百韬不敢夜战,以受到共军万余增援部队压迫为借口,将部队撤了回去。

15日当天,陈毅、粟裕接连指挥发动了三波强大总攻,都被第74师顽强挡住了,不要说上午解决战斗,打了一天也只攻占了孟良崮外围阵地。面对四周国民党军越逼越近,如果不能及时攻下孟良崮,那几十万华野将士的命运是不堪设想的。陈毅和粟裕商量后,横下了一条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把第74师吃下去。鉴于当日攻击中各纵队间协同不够,各自为战的问题,决定由叶飞统一指挥第1、4、6、9纵队,总攻孟良崮。再次总攻时间定于16日1时。

第74师也打得快山穷水尽了。当天在华野部队的连续猛攻下,外围阵地全部丢失,只得逐步收缩,全师伤亡严重。更要命的是,因连续多日天气干旱,骄阳如火,山上的泉眼干涸了,唯一的池塘也落到了华野部队手中。张灵甫组织力量反击了20余次,也没能夺回池塘。第74师官兵焦渴难耐,只得杀马饮血,甚至喝自己的尿……由于没有水,需要注水降温的马克沁重机枪也打不响了,导致阻击火力大为减弱。山上的粮食吃光了,弹药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因为双方阵地已呈犬牙交错之势,国民党空军轰炸助战的效果很差,而且连续空投的物资大部分落到了华野部队的阵地上。张灵甫曾尝试着组织部队向南和西南方向突围,但都被华野第1、第6纵队挡了回来。影片中张灵甫命令集中炮火轰击540高地掩护部队突围,还猛的一拳砸到了桌子上,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实际上,那个时候第74师已只剩部分迫击炮等轻型火炮,炮弹也严重不足,根本打不出影片中的那种威势了。到了这个时候,张灵甫的心也凉了,对部下表示:“看来我们又上了友军的当了!”黄百韬来电询问情况,张灵甫如此回答道:“大势已去,干到最后为止,希望各方面的援兵能提前来最好,晚了就来不及了。”

16日凌晨1时,华野5个纵队发起了第四次总攻。华野的猛烈炮火打到各高地上,但见四处硝烟蔽空,乱石横飞,令人胆战心惊。第74师伤亡惨重,伤员、非战斗人员、骡马、辎重撒得漫山遍野,已呈整体混乱之势。究是如此,第74师的抵抗仍非常顽强,与华野部队反复争夺着每一个阵地。外围前来救援的各路国民党军也在蒋介石、顾祝同、汤恩伯的再三催促下,向孟良崮艰难推进,与华野阻援部队激烈交战。陈毅、粟裕高度关注战局,每隔5分钟就打电话向各纵队询问一次。粟裕还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团一级,直接查问一线的战斗进展情况。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搏斗一直打到了黄昏,弹尽援绝,饥渴疲惫,第74师纵是铁打的部队也终于垮掉了,最后全师尽墨。张灵甫和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在600高地靠近山顶的岩洞指挥部中死于非命,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等将官被俘。

战斗刚刚结束,孟良崮地区即电闪雷鸣,大雨、冰雹倾盆而下。第74师盼了多日的雨水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时候来了。大批被俘的第74师官兵真是欲哭无泪,此乃天要其亡呀!按照粟裕原来的计划,在歼灭第74师后,还要乘胜扩张战果,再打掉第25师或第83师。然而孟良崮一战打得部队实在太疲劳了,又没有预备队,加上东、西、南数路敌军正全力向孟良崮方向围过来,队形密集不好分割。陈毅、粟裕遂决定不再恋战,指挥各纵队连夜脱离战场,后撤到坦埠、马牧池以北地区进行休整。等周围国民党军终于推进到孟良崮后,战场已被大雨洗刷干净,而整编第74则灰飞烟灭了。顾祝同等人震骇非常,只得令各路人马全部转入防御态势。战后,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被蒋介石撤职,黄百韬、李天霞也都受到了处分。张灵甫则被大肆褒扬。后来国民政府败退到了台湾,还将张灵甫入祀了台北圆山忠烈祠。

军史记载,在孟良崮战役中,华野全歼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歼灭整编第25、65、83、48、11师一部,其中毙伤13000人,俘虏19676人,合计歼灭32676人;缴获山野炮28门、步兵炮和战防炮14门、轻重迫击炮235门、轻重机枪987挺、长短枪9828支、火箭筒43具,以及大量弹药、物资。同时华野部队阵亡2043人,负伤9300人,加上其他减员,共计伤亡12189人。双方的战斗伤亡几乎相等,可见这一战是如何的残酷激烈。

1952年,当地政府在孟良崮山脚下建立了一座烈士陵园,收集安埋了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2859名烈士。截止到现在,烈士陵园共查到了2700余名烈士的姓名。粟裕大将逝世后,也将一部分骨灰撒放在了烈士陵园里。影片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在当年可谓是脍炙人口,创作者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等人正是在烈士陵园里找到了灵感,你一句我一句地搭出了歌词。歌曲完成后,又找了上海歌剧院歌唱演员任桂珍来演唱,在影片公映后立即红遍了全国。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卫星上搭载了31首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名列之首,响彻太空。

在孟良崮战役中被俘的19000多名第74师官兵,后来有很多人加入了华野部队。因为其优良的军事素质,在日后的战斗中也多有出色的表现。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张灵甫是怎么死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著名的历史罗生门,至今尚未有定论。战史上通常有三种说法:一是被华野部队击毙;二是被华野部队俘虏后遭某干部泄愤枪杀;三是命令下属向他开枪自杀。其间的各方叙述资料颇多,读者可自行检索阅读。笔者则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因为其证据链形成相对最为可靠。

这一仗打下来后,陈毅如释重负,感叹道:“嗨呀,这三昼夜总算是熬过来了!”“以后我儿子长大了,不能让他带兵打仗,这不是人干的!”

胆魄惊人的孟良崮战役,更成为了粟裕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典力作。在当时的中共高级将领中,敢打这样一仗的,粟裕是第一人。能成为共和国第一大将,是那么容易的吗!

影片在华野部队攻占孟良崮后的欢呼雀跃中结束了,本文也该结束了。最后,用陈老总在战后写就的《孟良崮战役》一诗来作为结尾吧: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看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古人的相术中认为,有一种面相可称为万
2014: 袁隆平与和平奖
2013: 要贪官吐出你的银子,要保护你的女人不
2013: 奢华与亡国并行的晚清
2012: 二十世纪的吴三桂, 毛sell东
2012: 司马南,方舟子,孔庆东,芙蓉,凤姐
2011: 中国的霸权梦
2011: 也谈抗美援朝的真实目的--兼评兰冠云的
2010: 1975年,毛泽东嚎啕大哭为哪般?
2010: 章士钊筹给毛泽东的两万银元到底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