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送交者: 公孙明 2017年01月05日18:38:2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2016-11-9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科学发现。恩格斯说,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两个重要根据之上的。”   毛泽东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贡献。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遵循客观规律的。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这段经典论述,简明扼要地概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然而也要看到,由于历史条件决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始的时候,为了反驳和批判论敌的历史唯心论,他们着重论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当时也是应当这样做的。可是,他们对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够,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恩格斯晚年说过,被忽略的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不够,在这方面我们两人都有同样过错。这就是说,我们最初是把重点放在从作为经济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为,而当时是应当这样做的。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这就给了敌人以称心的理由来进行曲解和歪曲。这些人胡说什么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他们就是这样把历史唯物论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还说,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预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这的确也引起过惊人的混乱。


 
 

       因此,恩格斯晚年着重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尤其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他说,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造成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


 
 

毛泽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毛泽东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曾批判过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这种理论,否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不承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也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可是,它们的地位并非是不互相转化的。否认这种转化的观点,正如毛泽东指出,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成怎样的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就是说,人们不能任意选择生产关系,他们必须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生产。马克思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也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毛泽东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例如由石头工具发展到简单的金属手工工具,再发展到较精的金属手工工具,再发展到复杂的机器工具,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人们的生产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先后出现的原始公社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都是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结果。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在新的生产力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也就不可能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而当某种生产关系出现以后,在它所处的生产方式内,也是变化和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同样也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所引起的。


 
 

      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固然有着决定的作用;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表现,是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时候,它就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这个时候,就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要上层建筑干什么?就是为了对经济基础起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批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只讲物质前提,很少涉及上层建筑,即:阶级的国家,阶级的哲学,阶级的科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的表现,是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时候,它就能够推动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时候,它就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而这个时候,就要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一般地表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然而,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为其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矛盾,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能孤立地研究上层建筑,而必须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上层建筑。只有坚持这样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深刻地揭示和阐明上层建筑的实质和特点及其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而这个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说到底要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争、分解是绝对的,统一、一致、团结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和其他事物;没有这样的观点,认识就会停滞、僵化。因此,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问题。只有抓住这个,才能发现和揭示我们的社会发展规律。毛泽东说,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提起了这个纲一切都有了统属了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败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创造性提出和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根据毛泽东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要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经常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还有矛盾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想法。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内容。这个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以及最后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性质。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国家政权,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群众;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则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工人则越来越贫困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为求得解放,就必然要进行革命斗争,反抗和消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资产阶级代表的是落后的和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在性质上是对抗的,正如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

 

      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在劳动人民内部,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之间,尽管也矛盾,但是不存在利害冲突,而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是基本上适应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所有制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在人们相互关系方面,消灭了人剥削人制度,建立起同志式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在分配方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计划管理方面,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整个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些方面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除了相适应的一面外,还有相矛盾的一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新生事物,它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形式和某些环节,也会由原来的适应而变为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这种情况,要求人们解决这些不适应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在它的发展中也必然会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及时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关系某些形式和某些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方面,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毛泽东指出,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度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经济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它还担负着对外防御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和颠覆,对内镇压敌视社会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的任务,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正确领导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保证;在意识形态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也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等等。这些方面表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除了相适应一面外,还有相矛盾的一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环节和某些形式上的不完善,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产生矛盾;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也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矛盾;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某些环节和某些形式,也会由原来的适应而变为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等等。正如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因此,我们也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某些环节和某些形式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方面,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决定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也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剥削雇佣劳动手段;而工人却一无所有,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残酷剥削和奴役。而资本家又运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统治和压迫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对抗性,决定这种矛盾只能用对抗形式来解决。就是说,无产阶级只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组织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从而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前途。因此,毛泽东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与此相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性质上是非对抗性的。而它的特点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而出现的矛盾,是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某些形式上的不完善,以及旧社会的残余造成的,决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造成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解决这种矛盾只能用非对抗形式来解决。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从根本趋势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会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后过渡到共产主义。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政治实质


 
 

      实践表明,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由于社会性质和特点不同,它在政治上必然有不同的政治实质;而在阶级社会,又必然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证明了: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过去的全部历史都是在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有对抗,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产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出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痕迹。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自身的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虽然被推翻了,但是阶级并没消灭,这些阶级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政治上必然集中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就是毛泽东指出的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这样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决定必须加强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继续革命;同时也要求革命和建设同时进行,消灭阶级,过渡到共产主义。


 
 

      以上五点,构成了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前进的。毛泽东指出,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当然,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日趋完善的过程,从而不断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的优越性。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他们不仅论述了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差别,而且还论述了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原则,也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他们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他们说,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社会产品还不是极大丰富以及旧的分工的存在,在消费品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在形式上平等,而在事实上并不平等。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经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他们也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出具体分析。


 
 

      十月革命后,列宁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存在着两种经济结构以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也论述在工人与农民之间,以及苏维埃政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列宁明确指出,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这段著名论述,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作的重要理论概括。但是,由于列宁逝世过早,他没有能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情况,还没来得及全面地考察和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也不可能充分地和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他考察和处理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社会矛盾,而且在理论上也作过一些概括。斯大林指出,我国有两种矛盾。一种是内部的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外部的矛盾,即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指出,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除了有矛盾以外,在发展的根本问题上还有共同的利益,这些共同利益抵得上而且肯定会超过这些矛盾,这些共同利益就是工农联盟的基础。所以,斯大林明确回答,我们能够而且必须用自身的力量来克服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然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斯大林片面强调苏联人民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他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才谈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他写道,以为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那就不正确了。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的,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领导机关执行正确的政策,这些就不会变成对立,而这样也就不会弄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但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他还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他以为他那个天下稳固了,我们不要以为天下稳固了,它又稳固又不稳固。斯大林这些观点,对当时的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影响很大的。他没有系统地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毛泽东第一个全面地考察和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了。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没有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呢?这个根本问题,被历史地提到我们党的面前。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科学地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他指出,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因此,他反复强调,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我们党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矛盾问题提供了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它帮助我们自觉地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

 

  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


 
 

      恩格斯指出,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同样,毛泽东的全部理论,也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产生的,也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的主要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就体现为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在阶级消灭以后则体现为新旧斗争。毛泽东提出和论述人类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来源于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马克思说,人们实际日常生活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中央档案馆藏书看,毛泽东在他阅读的《资本论》这部分论述用铅笔划些横道。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矛盾,现实表现是阶级斗争,在阶级消灭之后,还有新旧斗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生产力的矛盾,现实表现是生产斗争。人类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只要社会存在,这个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如此看来,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和方向,决定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史,从而构成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三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在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指出,现在,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的证明了的原理。同样,毛泽东是在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八千里路云和月-江苏(八十年代末)
2016: 112.太子须大拏本生(四)
2015: zt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不是李德
2015: 习总日记:自干五的思维逻辑
2014: 金水桥:谈谈抗美援朝的得与失
2014: 诸葛亮评传 (八.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
2013: 李扬:李长春仇恨汉人吗
2013: 论周英九激情演说惊呆世人
2012: 《中国即将到来的崩溃》作者章家敦预言
2012: 外公晚年忏悔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