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孙策死时,周瑜为何要将兵奔丧?
送交者: MaggieS 2017年01月09日23:18:27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孙权与周瑜,在民间一向被认为是君明臣贤、琴瑟和谐之楷模。两人合力,一主政事,一主军事,将江东治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如山。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大军南下,迫降刘琮,收取荆州,直逼江东。孙权与周瑜君臣定议,发兵拒曹,终于在赤壁一把大火,歼灭曹军主力,保得国境无虞。又追至荆襄,苦战而下江陵,据长江而抗中原。三分之大势,由此而兆端。

周瑜亦因为赤壁之胜,得名传千古。苏东坡一曲《赤壁怀古》,虽然怀错了地方,但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活脱脱染出一风流倜傥之青年英豪,雄略无双,立下旷世之武功。纵千载之下,读之仍令人意气霓生,心向往之。



孙权一生,十九岁继位成为江东领袖,至七十一岁崩逝,统领江东五十二年,论年头实乃三国第一。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看,帝王之在位年限,亦属前列。孙权于历史或民间记忆中,武功均非其长,但亦因为赤壁与夷陵两战取胜,也成为一代雄主。

可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孙权与周瑜的面目,以及二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那么单纯。我们还得回到那段历史中,才能看清这二人的不解之缘。

首先孙策之死,极为仓促,白天被刺,夜间便丧命。因此孙策托付后事,也只能托付于当时在吴之人,包括孙权、张昭等。其余尚有在外之重臣,便不能领受遗言。张纮当时尚在许昌出使未归,而周瑜屯于巴丘、程普屯于石城、吕范在鄱阳。

在外之重臣,听闻孙策死讯,便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赴吴奔丧,第二种是不奔丧。奇怪的是,上述诸位行动之记载,均不相同。周瑜为“将兵赴丧”,吕范是“奔丧”,虞翻是“留制服行丧”,程普则无记载。

当然,各人因地制宜,选择奔丧与否,并无高下,但史书中的表述,却颇堪玩味。周瑜最为特异,带兵赴吴奔丧,其意欲何为?如果是公心,可以解释为怕都城不安定,恐生变乱,而带兵抚镇。如果是私心,那便有点逼宫的意味。

但从各人之表现来看,周瑜之带兵,想必不是出自孙权和张昭的命令。虽然张昭亦怕天下不服,而令孙权祛丧服而上马巡军,以定人心,但没有明确命令请各地驻守将军带兵吊丧,吕范、程普便无带兵之举。将兵赴丧,实乃春秋笔法。

周瑜此时屯驻巴丘(与周瑜丧命之巴丘不同),位于豫章、庐陵两郡之交,这也是一年前刚打下来的地盘,仍属于深险未服之地,否则孙策也不会派周瑜来镇守。巴丘与虞翻所处之吴、会稽两郡之交的富春相比,形势好不到哪去。周瑜与虞翻所处环境相似,但采取之行动,截然相反,既然虞翻之行动史书颇有赞许之意,更可反观周瑜行动之异常。

从结果来看,周瑜带兵赴丧,便与张昭共掌国事。张昭掌国事,乃孙策明言托孤,可谓顺承;而周瑜掌国事,却看不到任何法理依据,仅书于带兵赴丧之后,颇似逆取。两年之后因为遣子任质之事,吴太夫人让孙权以兄事周瑜,不过这也说明在这之前,太夫人并未说过同样的话。罗贯中于此都看不下去了,只好穿凿一个“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来为周瑜辅政正名。

孙权此时只是个十九岁的年轻人,刚刚接过权力,还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本来只听命于师傅张昭行事,但这位长自己七岁的周瑜,兄长生前的义弟,手握兵权的大将,忽然以强硬之姿态来到面前,只怕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但孙权亦极有韬晦,把不满藏于心中,未与周瑜发生正面冲突,而是表面上仍尊周瑜于辅政之位,但却是尊而不用。

孙权建安五年继位,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均是巩固政权,讨平不服的阶段。

周瑜则名义上为将率,与张昭同领国事。但实际上却被孙权雪藏,至少有六年时间,未见周瑜有何任用。

周瑜本传记载中,建安十一年之前,周瑜未参与任何战事。其间孙权方面至少有三场大仗,一是讨平皖城李术,二是击破黄祖舟军及附属战,三是遣贺齐平定建安诸县及其他。其余各将领讨伐山越,平定叛乱,则未可胜数。三场大战,周瑜均未参与,这与在孙策帐下,每战必从,已有大不同。

这六年之间,周瑜行踪不明,亦未见任何作为。只能推断为,仍留居吴,名义上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治事。实际上,孙权对周瑜明尊暗藏,束之高阁。张昭乃治政之士,类于萧何,留京掌政事,实是恰当。周瑜乃将帅之徒,类于韩信,却冷冻于身边,不让其参战,颇堪寻味。

这段时间,孙权展现出政治家的杰出才华,抚安当地大族,延揽名士,扶持年轻将领,打造属于自己的文武团队。军事方面,镇抚四方不服,打击周边势力,保持地盘范围。几年时间,便稳固了孙家政权,以及自己在集团中的领导地位。周瑜于大局亦已明瞭,因此转强硬之姿为低调之态,对孙权极为恭敬,甚至不惜失了体统。

直到建安十一年,孙权才让周瑜重新带兵出征,率领孙瑜讨麻、保二屯。建安十三年春,周瑜作为前部大督,随孙权讨伐黄祖。这说明,经过六年冷藏,周瑜韬光养晦之策略,还是得到了孙权的认同。而孙权此时,年龄已是二十五岁,权力亦已牢牢握于手中,因此对周瑜也不那么忌惮,可以有限度的任用。

其间还发生过曹操派蒋干前来,刺探周瑜心意的故事。曹操本是极善用间之人,亦极敏锐,官渡一战,便颇得其效,详见拙文《官渡疑云》。他盯上周瑜,亦是察觉到周瑜此时,在孙权手下不得志,因此谓“可游说动也”。周瑜对蒋干所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其实他欲报的是孙策知遇之恩,而非孙权。因为孙权既谈不上知己之主,也谈不上骨肉之恩,言听计从更是笑话。

建安十三年上半年,孙权讨江夏,击杀黄祖,既为其父报仇,亦除身侧大患。这次攻伐乃赤壁战前,东吴最大规模的战役,战果也最为卓著。名义上是以周瑜为前部大督,但除了这几个字之外,史书中仍找不到其他关于周瑜有何表现的记载。反而是甘宁、吕蒙、凌统、董袭、冯则这些小字辈建功立业,或献策谋,或骋疆场。战后一应人等,均有赏赐,周瑜寸赏皆无,看来此一前部大督,基本也属于挂名而已。

赤壁之战,无疑是东吴最为重要的一战,亦是周瑜成名之作。后世凡认为孙权与周瑜琴瑟和谐者,无不奉赤壁之战为圭臬。



孙刘联盟于乌林、赤壁破曹,实为鲁肃之本谋。刘表一死,鲁肃便主动请缨,去荆州结好刘备,劝其与东吴并力抗曹。刘备深以为然,派诸葛亮到京口见孙权,此时联盟大计便已初定。回到京口后,又是鲁肃力劝孙权抗曹,此时孙权之意实已决。当时周瑜尚在鄱阳,亦是鲁肃劝孙权追回周瑜。周瑜回来后,当然亦力主用兵,与孙、鲁谋同。

定计之后,遣将调兵。此时论资历,论声望,论能力,主帅当然非周瑜莫属。但孙权还是派程普与周瑜同领大军。周瑜在孙家班中甚得人心,唯独与程普不睦,这个在东吴想必也不是秘密,孙权自然没有不晓之理。就算《江表传》记载二人最终摒弃前嫌,但此时是否已和好,却殊未可知。

而以二人作为左右督,那便是不分高下,互为制衡的格局。而东吴帐下,战将如云,即使资历、地位堪比程普的,亦尚有朱治、吕范等人,何必单单派一个有过节的程普,分周瑜之权?其实单派周瑜为主将,或者派朱治、吕范与周瑜并力,都未尝不可。

可以看出,虽然面临生死之战,孙权对周瑜,仍不能放手任用。关于交给周、程之兵力,史书中有两万、三万两说,具体兵数,无关大局。当时东吴兵力如何,举几个例子可窥端倪。同年蒋钦与贺齐同讨黟、歙之贼,光蒋钦便率领万人,贺齐之兵亦当不少于此数。当年底,周、程攻南郡时,孙权、张昭又分兵围合肥、攻当涂。可见,派给周瑜、程普之兵力,亦远非举国相托。

幸亏周瑜不负众望,率领这支部队,用火攻之计,以少克多,战胜曹军,保得江东安宁。其后又进攻南郡,用一年多时间,逼退曹仁,夺取江陵。

夺取南郡,屯据江陵,为建安十四年事,据周瑜之死,亦不过一年耳。此一年间,再无战事,赤壁南郡之战,实乃周瑜一生之绝唱。



虽无战事,但这一年中周瑜仍有两次献策。

第一次乃刘备赴京口见孙权,实为求地而来。周瑜献策,软禁刘备,供其美女财宝,消磨其意志,瓦解其势力,其时吕范亦同持此议。但鲁肃劝孙权借地给刘备,孙权最终同意了鲁肃的意见。

第二次乃周瑜临终之前,亲自赴京口见孙权,请命西取蜀地。孙权同意了周瑜的建议,但周瑜返回江陵的途中,病死于巴丘。此策得失高下,众说纷纭,本文姑且不论,但从孙权态度进行分析。

孙权以前,从未考虑过取蜀,江东亦无一人提起过取蜀。便是有东吴“隆中对”之称的鲁肃“榻上策”,亦仅目指荆襄,而未窥巴蜀。因此孙权此前未做此想,亦属正常。而周瑜仓促间提出这个战略构想,也未向孙权请兵,那当是以自身荆襄之兵力,而图取蜀地之意。孙权一改以往重大决策均需大家讨论的惯例,便直接同意了周瑜的建议。



赤壁、南郡战后,周瑜功勋卓著,使本来就对周瑜不放心的孙权,更加疑惧起来。他自己便与刘备说,恐周瑜不久为人臣。而仿佛看到裂隙的曹操、刘备,更是趁机散布谣言,离间其君臣。

当然,周瑜对此亦心知肚明。于是本来是自己的谋划,但不敢自任统帅,生怕孙权怀疑自己有不臣之心,便拉出老部下奋威将军孙瑜做挡箭牌。孙权稍觉心安,但对取蜀亦不存信心,姑且同意之,坐观其变而已。

这次取蜀,以周瑜道卒而终止。史书记载周瑜乃是病死,很可能与南郡战时之箭伤有关。则周瑜到献取蜀策时,已是临终时的光景,没过几天便死于巴丘。



周瑜死后,倒是恩荣不断。

孙权素服举哀,费用无限制供给,又数次出言恩恤。周瑜两子一女,孙权将自己大女儿孙鲁班嫁给周瑜长子周循,为自己长子孙登迎娶周瑜女儿;周瑜小儿子周胤亦妻以宗女。

周瑜一死,孙权之疑心病已除,又想到周瑜的功劳及忠诚,不禁感由心生。因此他说的那些话,赐的那些赏,倒也未必不是发自肺腑。但其对周瑜既用且忌,亦充分体现其雄猜之主的本性。

而周瑜本是孙策义弟,正在鸿图大展,如果孙策不死,则周瑜首席辅臣之位当无虞。而如果孙绍长大成人,也许还没孙权什么事儿了。但天不遂愿,孙策早亡,继者孙权又是猜疑之人,周瑜便只好夹着尾巴做人。

周瑜虽极有能耐,但孙权却对其颇为冷淡。一生之中,几次重要献策,不是被孙权当枪使,便是不予采纳。相比鲁肃,可谓天上地下。夹缝中求生存,已属不易,而周瑜仍能奋发,抓住仅有的一次机会,便力挽狂澜,成就盖世奇功。真不枉千载之下,苏东坡之倾心赞美。

历史有时便是这样真实而丑陋,远不如民间传说那样清纯。但我们拨开重重迷雾,看到残破的真相,却仍能发现其中闪烁着的光芒,也不禁在内心深处感动着。

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孙权有无因此猜忌周瑜,向来见仁见智,但是周瑜临终向孙权提出与孙瑜共同取蜀,但是孙权向刘备知会后才派孙瑜进驻夏口又撤兵;周瑜临终向孙权推荐鲁肃,但是孙权只听一半,南郡太守由程普接任,奉邑及部曲始归鲁肃,周瑜长子周胤则授兵千余人──以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完全继承周瑜,而是三人瓜分周瑜遗留的位置。吕蒙后来有提多人分权会「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因此孙权若完全相信周瑜,恐怕不会如此平衡配兵,这从周瑜一生总是助攻也能得知。讲得好听是周瑜督导孙瑜,事实上孙瑜在建安九年就已经领丹阳太守,众万余人,周瑜赤壁战前方请兵万人,两瑜同时出战,谁带谁打仗可能还有疑问。如果孙权真的相信周瑜,让曹操掉箸的荆州都督就不应是刘备,而是周瑜。

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因为这句话,被刘备曹操利用,离间君臣,若不是君臣早有裂痕,如何离间得了?

怪不得周瑜之死有孙权阴谋害死的论调也不奇怪了。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老罗写的三气周瑜气人的不是诸葛亮,应该是孙权。周瑜若活到陆逊那年纪,看看陆逊下场。倒真是三气周郎了,只不过气人的不是诸葛,而是孙权。



周瑜带兵入京,肯定不是谋反,而是借此事来换取政治上的筹码。最终他应该也做到了。

文韬武略,万人之英,少年开国之勋。羽扇轻摇,百战成威名。任他几多艰辛,笑挥手,云开天晴。春归处,宾主共饮,微醺亲抚琴。 一顾,琴曲误,佳人相伴,无语倾心。旌旗电扫,气贯三军。遥忆点兵赤壁,虎狼师,一片心惊。临风立,江东烟云,皆感周郎情。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佳对及四字歌各一首记万维某论坛
2016: 看懂了《让子弹飞》,就明白毛泽东及其
2015: 习总日记:为何是江泽民?
2014: 江青自曝罗曼史:我上海男朋友可多
2014: 吴三桂的命运和悲剧
2013: 老百姓痛恨贪官污吏,希望反腐肃贪。
2013: 李扬:地球是设计制造的
2012: 中苏友好同盟特别协定》全文
2012: 不是我们国军笨蛋,是土共太狡猾,太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