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皇帝──神人之际(二)
送交者: 连天飞雪 2017年01月27日07:34:33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作者:台北商业大学教授 邱宜文

、帝

帝,在甲骨文中写作 等,是一个“天”或“大”字,中间加上一个大大的眼睛。

有学者研究甲骨文字之结构,提及甲骨文中常以一横代表天的基准面,而另一“上”表示是从上面而来、从上头而来的意思。以“雨”字为例,“雨”字之上部可归纳出两种主要构形(注三):


小点(代表水点)+上面一横是
小点+“上”的甲骨文字是


也就是,祖先画了“雨”字的甲骨文字图形,表示从天而来的水点。

“大”字,上加一横天之基准线,是“天”字。或加“上”字,亦“天”字之另一形态。表示这人形是从天而来、从上头而来,称作“天”,是天字的造字初义。这人形不是指一般人而言的,因为一般人不是从天而来。

同样的逻辑,“帝”字亦有上加一横天之基准线及加一“上”字之字形,,“帝”字里的眼形视线是从天、从上而来,所以也绝非属一般人。而是上帝之视线向四面八方投射审视之意,为“帝”字之初义。

这个见解也非常符合古籍中对于“帝”字的意解,《说文解字》:“帝,谛也。”而“谛”字,《说文》则解为:“审也。”。如《关尹子‧九药篇》:“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文中“谛”字乃是“视”、“观”,“详审”之意。

《诗经》描述周民族成为神选之邦的诗〈皇矣〉,其文曰:“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意思是“那位发着光的上帝,威严无边地君临下土。祂审视四方,发现民间的灾厄疾苦。”既佐证了“皇”字的“光芒”义,又说明“帝”字的“洞澈”内涵。

“帝”是“洞澈”、“详审”之意,且是由天而来的视线;被称为“帝”者,代表的是他具有这样的洞澈能力。假设皇是“头上有光芒的人”,那么帝是否可定义为一个“开了天目的人”。

虽然在百姓心中,皇与帝均非常人,但能力与高度显然还是有所不同。“皇”本身就像天一样,是光焰无际的人,而“帝”则是承接上天之力而能洞察四方,超越一般视角的人。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何三皇的时代过去后,包括五帝及夏商的统治者,称帝而不再称皇?这应该不只是个更换名头的自然趣味而已。皇与帝名号的更迭,不仅意谓著一个权柄的过渡,更标示了一个文化进程的递嬗:神权过渡到人治的程序正在进行,统治者的形象改变了;神在人中的局势正一步步地消失。

最早被称为帝的是传说中的五帝,五帝的说法甚多,大致可分为:
(一)、黄帝、颛顼、喾、尧、舜–(《春秋国语》、《史记‧五帝本纪》、《世本》、《易传》、《礼记》)
(二)、少昊、颛顼、喾、尧、舜–(《尚书‧序》、《白虎通义》)
(三)、黄帝、庖牺(伏羲)、神农、尧、舜–(《战国策》)
(四)、黄帝、颛顼、太昊(伏羲)、少皞、炎帝–(《礼记‧月令》、《吕氏春秋》、《淮南子》)
(五)、黄帝、颛顼、喾、尧、少皞–(《资治通鉴外纪》)

去除曾经被纳入三皇的伏羲(庖牺、太昊)、神农(炎帝),五帝的说法最为普遍,也最早的当属《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颛顼、喾、尧、舜;另有相传为黄帝之子的少皞。然而无论是哪位,其形象已不如三皇奇特。

五帝基本上都是与常人相同的形貌,但具备着较高的智慧与异能。最早的几个帝还同时出现于神话与历史的记载中,其能力介于半神半人之间,但至颛顼绝地 天通事件发生后,帝便与常人愈来愈接近了。五帝中的最后一位:舜,不仅没有特殊异能,继位前还要接受尧的几次考验,以确定其智慧足以承接领导地位(注 四),至于其后的夏商之帝则除了大禹有因治水而列入神话的相关记载外,其余都没什么特殊力量了,他们充其量只是流着神之血脉,可能较为聪慧或仁德之人而 已。

五帝承袭三皇,主要的作为是继续为人类建立制度与生活法规;较突出的表现有统一各氏族,扩展疆土,带领百姓在天灾(洪水)中生存下来等。例如黄帝平 服蚩尤,尧睦九族、订历法,舜德化百官、顺蛮夷,并且长达数十年的治理洪水;他们所为不像三皇是一种文化的“发明”或阶段跳跃,而类似一种人类英雄的救世 与决断。

帝进入神话层次的记录包括黄帝与蚩尤之战(《山海经》)(注五),颛顼绝地天通(《国语‧楚语》)(注六),共工与颛顼争帝(《淮南子‧天文训》) (注七),禹平定共工之祸(《山海经》)(注八)等,……其中展现的神能已不同于创世的绝对力量,而较像同等层次半神半人之间的善恶斗争。到禹之后的夏商 之帝,其表现就更为逊色了;禹子启(夏后开)还曾经有上天取得神乐《九辩》与《九歌》而下的神话(《山海经》) (注九),其余后代则连神话也无;他们透过祭祀或占卜与天沟通,但不能直接改变天象或号召神物。

“帝”之所以能力逐渐下降,据古籍所载是与人类世界整体逐渐脱离纯净,道德隳坏,对神的恭敬消失有关。据《国语‧楚语》下所载“观射父论绝地天通”所述: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 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 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 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这段文字所论述的显然并非个人想像,而是一个当时广为人知的传说,观射父只是补充事件内涵的说明而已:上古是一个人神同在的世界,人与神是可以相互 往来的,一些非常洁净而品德高尚之人(巫觋),为人类做为中介与神沟通,同时也传达神的智慧来教导人民,然而蚩尤的作乱毁掉了这一切。九黎作乱造成的破坏 不单是战争而已,更严重的危害是“乱德”。表面上黄帝与蚩尤之战是黄帝胜利了,但百姓的本质已受到污染,人类开始道德败坏,自大而不敬神,“民神杂糅”, “家为巫史”,人人都敢与神平起平坐,甚至连神也受到影响而变得不洁净: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 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 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颛顼绝地天通一事,不只是禁制了人去亵渎神,同时也在挽救神不受人污染,使“无相侵渎”。但留在人间的半神领导者显然便无法避过这污染了,再加之人间与神已从此隔绝,他们的能力当然也会逐渐丧失,不断下滑的结果,最后终成了普通人类。

汉朝大儒孔安国曾于《尚书‧序》中有同样关于统治者素质下滑的论述: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

三坟、五典、夏商周书都是“上世帝王遗书”(注十),三皇传的《三坟》所言为“大道”,至五帝时的《五典》所言已是“常道”,到夏商周时层次就更低 了,那个时代已“设教不伦”,不过还保留着一些对于美善的追求而已。换言之,人类领导者的教诲一步步地远离了最美好时期的社会状况,或一步步背离了神与神 能,正如老子对道之分殊与变异所做之形容:“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第三十八章)

周朝以后,领导者与神的界限已完全确立,统治者不再称“帝”而改称“王”,“王”的地位与意涵又比“帝”再下降一个层次。

“王”字的甲骨文,是一个高大直挺站在地平线上的人。《广韵》:“大也,君也,天下所法。”可以说,王就是一个视觉上极为高大的人,人们可以追随他的身影前进。演变到金文与小篆后,王字成为三横一竖的结构,,《说文解字》载:“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也就是说,王的意义是一位能领悟天地人法则的人,但不是个具有特殊神能的人了。

班固《白虎通德论》对于帝与王曾提出一个层次上的见解:

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注十一)

帝与王都是称号,称号是用于表彰功业与成就的,“帝”的高度是“德象天地”,与天地一般美好,“王”的高度是“仁义所在”,具备人中最好的品德:换言之,“帝”还可以跟天地比肩,而“王”的伟大仅在人的层次之中而已。

《帝王世纪》载: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注十二)

这是更清楚的说明:因为“皇”道没了,所以才有“帝”:“帝”还是天神的名号,而王只是人的名号了。周“王”的另一个称谓叫“天子”,但“天子”可不真是上天之子,那只一个人中的“爵称”,也就是人自己封的政治地位等级而已。

若说“皇”,是人类记忆中所见的神,那么“帝”,便是具神能的半神或英雄了,至周朝统治者改称为“王”,则彻底宣告神人同在的时代全面终结。

纵观中国统治者尊称演进的相关记述,神话所试图透露的最真实讯息是:在开天辟地之初,三位大神(三皇)依次降临直接教导人类,缔造了最关键的文化; 接着五位(五帝)具有与天沟通能力的半神人带领人们完善了群居制度,并统合了不同部族。到周时,人类已完全失去直接与神相通的力量,领导者不仅需以祭祀传 达讯息,更开始强调“德”之修养,建立礼、乐等能普遍提高人们素质的学习模式,以维持其文明之不坠。

三、结语

在中国历史中,统治者的称谓分为几个进程:皇→帝→王,以及最终的合并名称:皇帝。这个称谓的发展可以说也标示了人类社会由神权到人治,天地由创世到分殊,最后各文化系统纷纷到位,并同时强制进入翻转的过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订下了“皇帝” 的称号,使统治者地位再次攀上高峰。嬴政其实是宣告了自己的神位,他是各宇宙天体的至高主宰,具统合三代以来所有神族子嗣的无上权柄。在司马迁《史记‧秦 始皇本纪》记载中,秦始皇正好也有个“祖龙”的神话传说。“祖龙”,名义上即众龙之首与源头;而龙不但是中国传说的神物,也是造人始祖神伏羲女娲之局部造 象:

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皇帝”一词,自秦以后便成为中国历代正式王朝的君主尊称。有趣的是:在中国,历任皇帝所建立的从来不是一个国名(国名始终为中国),而是朝代之 名;各朝各代所管理的区域,或意识上企图总汇开启的通常也不设定为单一一个国家,而是自居为总掌四围区域的朝堂;它是各方国、各种族文化的枢纽,其兴替也 常常就是一段时期文明特色的转换。

“皇帝”,其内涵不只是一国之主,乃是一个处于人神之际,肩负重大使命的,应在人中行神事的至尊无上者。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马英九南海行燃烧最后光芒
2016: 妄语:林豆豆一念之差改变中国历史
2015: 日军眼中的“十大抗日名将”
2015: 张灵甫算不算的抗日名将
2014: 抗美援朝战争中阵亡的四位高级将领
2014: 吕后死后两月吕家遭灭族
2013: 文革广西武宣县红卫兵吃人肉事件
2013: 蒋介石捕杀杨虎城 竟是斯大林在背后使
2012: 湖南衡阳南岳寺的签最灵,看官不可不去
2012: 英媒:谁怕中国?现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