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宰相是什么官?压根就不是正儿八经的岗位
送交者: jim 2018年01月24日00:58:3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经常会遇见一个令人感到头大的问题,那就是对史书上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官职名称搞不清楚。

  每当一个主人公升迁或者贬谪,他的官职名总会让我们感到脑袋痛,这个官职是干什么的?是虚衔还是实衔?大官还是小官?即使有人把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给你解释清楚了,可没过多久,我们就又全忘了。

  为什么?因为百分之八十的人连我们今天国家的公务员岗位都没整明白,更别说古代的官职了!在这里,我们就以唐朝为背景,为大家掰扯清楚一个官僚系统中最大的官——宰相。

  一、宰相是个什么官

  说起宰相,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名词,可是我敢打包票,即使你翻遍二十四史,也压根儿就找不到这么个官职。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宰相压根就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岗位,而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泛指一些权倾朝野的大官。

  而在大唐王朝,可以被称为宰相的,只有两种人。

  第一种:三省长官三省是什么?

  中书省,老大叫中书令。

  尚书省,老大叫尚书令。

  门下省,老大叫门下侍中。

 

  其中,因为尚书令权力实在太大,再加上唐朝初年某个小伙子就在这个职位上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然后当了皇帝,于是尚书令就成了一个十分敏感的位置,谁坐上去就跟架在火上烤一样,结果,尚书令就成虚设了,而尚书省的日常事务,也渐渐的交到了尚书令的下属,也就是左右仆射的手中,毕竟有两个人,可以互相制约嘛。

  所以,在唐高祖的武德年间,宰相基本上指的就是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左右仆射,一共四个人!对了,左右仆射那个射,不读she,读ye。

  第二种:兼职宰相。

  什么?宰相还能兼职?是的,能。

  这种情况叫做以他官入相,也就是说你本来可能只是一个某部的小侍郎,并不是三省长官,但是皇帝大人觉得你这个小同志姿势水平不错,将来大大的有前途,所以就给了你一个加衔,批准你可以和三省的宰相们一起议论国家大事,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就代表着你也是一名光荣的大唐宰相啦。

  这种情况最初发生在贞观年间,刚开始的动机是李世民同志刚刚登基,需要把自己秦王府的那一班人马插入国家体制中,但是人家宰相早已经有人了,就算你是新皇帝要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得有个过程,起码表面工夫要做到,直接就把人家换下来,这吃相太难看了。还有就是自己的幕僚们实在官职太低了,直接就坐火箭一样的升到宰相,难免让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

 

  李世民得想招儿。他果然想了一个招儿。就是给这些老战友们加一个“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之类的衔儿,这样既没有提高他们的官职,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这相当于是打了个国家的擦边球。

  除了提拔秦王府旧人这种动机外,还有就是爱护退休的老同志。比如贞观八年,军神李靖退休后,李世民就给了老人家一个“三两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的衔儿。所谓平章政事就是议论国事的意思,这个衔儿的意思合起来念,就是老人家虽然退休了,可是您依旧可以每过两三天就能来一趟门下省和中书省一起跟宰相们议论一下军国大事呢。

  唐太宗崩后,到了唐高宗的时代,加衔变得正规起来,一般情况下,有两种衔,第一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原本,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加衔的目的只是给大臣当宰相提前做个准备以及给退休老干部的荣誉称号,可是到了唐高宗时期,一旦加了这两种衔,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宰相了,正规的不能再正规。

  再后来,到了大历二年,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从原本的正三品升为了正二品,这样一来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光这名字上就有点不伦不类了,所以,唐朝宰相发展到了最后,基本上就统一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上头了。

 

  所以说,在唐朝,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当朝宰相,其实看的就是你是否有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额外加衔。如果没有这个加衔怎么办呢?那你就不是宰相了!你可能会执拗地说:“我就算没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可我当一个三省长官,不照样是宰相吗?”

  这个嘛,你对了一半。事情是这样的,刚开始三省长官确实是宰相,这点没有错啦,可是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发展的,在高祖、太宗时,左右仆射就是正规的宰相,可到了唐高宗的时候,渐渐的繁衍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但凡是左右仆射,那就必须加“中书门下三品”。

  到了武则天时期,当时有一位哥们儿叫豆卢钦望,他当尚书省左仆射的时候,因为诏书上没写“同中书门下三品”,这让豆卢钦望有点纳闷儿,所以这哥们儿在家里头不停的琢磨,我这情况到底是算宰相嘞?还是不算嘞?最后纠结着纠结着,终于,豆卢钦望决定,还是不去政事堂议事了,这样相对而言比较保险嘛。

  就以这件事为节点,唐朝官场上就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如果左右仆射没有加衔儿的话,不准到政事堂去参议国事。再后来,连门下侍中也没有逃过毒手,也被摒弃在宰相行列之外,只有中书令始终坚守在宰相的位置上,茕茕孑立。

  二、宰相办公在哪里

  如果你已经当上一名光荣的大唐宰相了,你就要去政事堂办事儿了。政事堂是个啥?

  唐代的宰相与秦汉时的最大不同,那就是秦汉时期的宰相,是一个人,属于独相制,而唐代的宰相是好几个人,属于群相制。

  既然是群相制,那就必须大家在一起讨论,而这个讨论政事的地方,就叫做——“政事堂”政事堂刚开始,是设置在门下省的,因为门下省的职能是封驳奏疏,所以宰相们很容易在门下省扯皮,为了方便让宰相们骂的痛快,结果就把政事堂放在门下省了。

  后来,到了永淳二年,裴炎担任了首席宰相,所谓首席宰相。

 

  在裴炎执政事笔的时候,他就把政事堂移到了中书省,为什么呢?因为裴炎此时的职务就是中书令。(裴炎移政事堂的时间有争议,这里取较普遍的时间)再后来,到了开元十一年,张说担任宰相的时候,又把政事堂改成了中书门下,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把中书省和门下省给融合在一起了,我们教科书上给我们教的三省六部制,到了此刻,已经面目全非。

  收拾完中书省和门下省外,张说为了集中权力,还在中书门下这个新机构下面,设置了吏房、兵房、刑礼房、户房、机枢房,完全就是按照尚书省六部的模板对着设立的,这样就相当于把尚书省也给架空了。

  这样一来,原本互相制约、互相分工的三省制度,基本上就被张说给合并成一省,结果三省的权力都让张说给握在手中了,此刻,宰相的位置也获得了隋唐时期前所未有的尊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张说以后,会有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可以相继独掌朝纲的缘故之一。

  三、处理公务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政府文件由秉笔宰相签署文书,然后由其他宰相署名,这样就可以生效,在唐代,中央的公文叫做“堂贴”,地方上的公文,则叫做“堂案”,而政事堂宰相们的工作,就是不停的处理这些“堂贴”和“堂案”。

  如果实在有些事无法处理,就可以上朝和皇帝商量,这是宰相的权力,按照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等,每天都要在宣政殿(或者含元殿)朝见皇帝,称为“常参官”,后来改成了单日朝见,双日休息,等到上朝奏事结束,百官退散去吃光禄寺准备的午餐(廊下食),宰相便可以留下继续议论政事。

 

  还有就是每月初一、十五时,除了常参官,但凡是九品以上的在京官员,都得朝参,这叫做“朔望朝”,开元以前在宣政殿举行,开元以后,就在紫宸殿举行了,等到百官奏事结束,宰相就可以留下和皇帝商量事情了。

  说到这里,相信你对唐代的宰相制度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最后再补充两个概念。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也是宰相,而且属于正一品,但这个是虚的,没有实权,基本上相当于荣誉称号,如果你被赋予了三公的称号,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被皇帝忌惮了,他在给你玩明升暗降呢。

  使相也是宰相,指的是在地方上任职,身上依旧兼任宰相的人,在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一般都会兼任宰相,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使相”。

  好了,如果你明白了这些,再去看唐史,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搞明白的问题,现在就会清晰很多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据公安部姓名查询系统,全国最爆笑的人
2017: 血的神话--公元一九六七年湖南道县文
2016: 毛泽东:林彪:林豆豆:三访九厂
2016: 呼吁两岸统一从网络开始,开放两岸网络
2015: 俄国的外储外债表危机
2015: 中共打赢内战之真相解密
2014: 大跃进造成的三年大饥荒究竟饿死多少人
2014: 对薄熙来几百人挖地三尺,对温家宝,为
2013: 晒晒装货高伐林(一)
2013: 何新:扒公知精英伪善的皮,论票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