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陈小鲁:“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送交者: 芨芨草 2018年04月19日19:23:03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陈小鲁: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2014年北京老三届的文革道歉与反思

叶维丽

 

陈小鲁去世,八中同学会邀写纪念文字,我在回信中说,会写,为小鲁,也为我们曾经共同做过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件事由2014年初的两次会议组成,事关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一)“拱卒”

2013“818”------一个对我们这代人有特殊含义的日子------北京八中老三届校友网上登出几张1966年夏八中学生在校园里批斗和强迫老师劳改的照片,引起众多校友震惊和不堪回首。八中老三届同学会会长陈小鲁在第一时间给同学会秘书长发邮件,表示他当年作为八中学生领袖和校革委会主任对校领导和一些老师、同学被批斗,被劳改负有直接责任,建议校友会安排与老师们开一次会,郑重道歉,并问秘书长:不知道校友们是否授权我做这样一个道歉?回信中陈小鲁还写道: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为文革翻案的思潮……违反宪法,侵犯人权的非人道主义行为不应该以任何形式在中国重演!否则谈不上人民幸福,民族富强和中国梦!一连两个惊叹号。

2013107号上午,八位八中老教师和同学会十几名校友代表聚会一堂。陈小鲁在发言中援引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和第八十九条,强调了对文革的两点批判:违宪和侵犯人权。会上,八中同学在陈小鲁带领下向老师鞠躬道歉,小鲁说:感谢在座的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道歉的机会

在座的老师们接受了道歉,场面感人。

消息一经传出,媒体纷纷上门,陈小鲁一概接着。一时间,陈小鲁道歉成为新闻热点,引发了公众对文革的批判反思和争论,小鲁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毁誉不一,正面反响为主。

陈小鲁後来告诉女附中同学,道歉事在校友会网站商议过程中,被媒体挖掘出来,弄得他们很被动,只得大大缩减参会人数;并说,在有关部门打了招呼不要报道的情况下,会後仍有大量媒体登门来访;还说,我的道歉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八中校友,但因为红二代身份老爷子的名头,他本人受到媒体格外关注,以老子的职务界定个人重要性是中国的悲哀,但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对于这个现实,女附中同学早有领教,并在後来持续领教。

196685号,在北京师大女附中校园发生了文革中北京市第一起学生暴力事件(八五事件),导致卞仲耘校长惨死。八中老三届同学会在其网站上称该事件为中学生在校园中暴戾行为的典型和缩影文革史中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一个污点

我对八五事件做过一些调查和写过文章,并逐渐与四位女附中同学形成一个五人团队,共同调查和思考八五事件;同时,有五百余名女附中师生集资为卞校长塑像,过程历时数年,2011512号在学校举行铜像落成仪式。女附中师生做的事并不为社会广知。

我一直关注文革道歉消息,特别是与我们这代人有关的。如果记得不错,2010年秋,原北京外国语学校一些学生站出来向当年他们伤害过的老师道歉,媒体有报道,但社会反响不大。

我不认识陈小鲁,曾在一套书中看过他的口述自传,他诚恳的态度,反思的精神,80年代後半期参与政改的经历,都给我深刻印象。口述里有一句话——当然不是他说的,但他数次重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开始留意八中道歉事,也读到陈小鲁的媒体访谈。比起前几年外国语学校学生的道歉,这一次八中引发的社会反响要大很多。女附中和八中相距不远,就算没有陈小鲁,八中老三届学生的活动也让女附中人关注,更何况这一次它与文革道歉有关。

我冒出了个想法,201311月下旬某晚发电邮向包括宋彬彬在内的几位女附中同学试探:咱们能否和八中的人座谈交流一下,也请其他一些老三届人参加,谈谈女附中的事,和我们在做事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几天後我又写:世人对文革的记忆越淡漠,越扭曲,越荒唐,就越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50年了,我们能不能超越小小的女附中,作为文革那代人说些什么?第一封电邮里我没提陈小鲁,当时也没想一定要请他。

那封电邮发出後,第二天一早醒来(我人在波士顿),就看到宋彬彬转来的陈小鲁回信:愿意参加。此时女附中同学内部尚未充分通气,开会的想法在第一时间捅给了陈小鲁,他马上表态支持,就滚动起来了,一发而不可收拾。大家纷纷为开会出谋献策,热气腾腾。一位四中同学写了两大篇纸,从座谈会主旨的高度谈了看法。这位朋友多年来以各种方式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已经成为好兄弟。提议开会时我心里没底儿,话虽出口,还在犹豫。是陈小鲁毫不含糊的支持让我们立刻进入状态,没有瞻前顾後,这让那位四中老友很满意,用他的话说,受到感染,另外一位长期支持我们的四中朋友也加入了备会行列。我们对要不要请媒体很纠结,小鲁提了具体细致的看法和建议。後来我们请的三位媒体人中的一位,就是他推荐的。

这里要提一句宋彬彬。女附中的情况比较特殊和复杂,不仅因为卞校长是文革暴力最早受难者之一,还因为宋要武这个文革符号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大家希望座谈会能够超越女附中、提供一个同代人反思文革的难得机会,但不管怎样,女附中的事绕不过八五,也绕不过宋要武。宋彬彬同意在座谈会上发言,并认真准备发言稿。她能够跳出小我顶着极大压力往前走,离不开大家的鼓励和支持,陈小鲁功莫大焉。

老三届同代人座谈会201414号召开,《记忆》做了完整准确的报道(第106期,师大女附中文革专辑四)。主持人——她是负责卞校长塑像的召集人之一——直面历史,抢救记忆,拒绝遗忘十二字作开场白,它也是会议的主题。此时虽然已经有人赞美文革,但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还不是文革卷土重来,而是严重失忆,因此要强调拒绝遗忘。包括女附中和八中同学在内,共有十五名同代人出席。会场气氛严肃坦诚,陈小鲁的发言再次强调文革的根本问题是违宪,并说八中校友要争取如实还原八中文革历史,以告诫後人。其他人也做了恳切认真的发言,有位朋友说我们要用拱卒精神推动文革研究。会议开了整整一天,仍言犹未尽,延长了一个多小时,散会时天色已暗。

今天努力去回想,陈小鲁在会上没有任何惊人之语和特殊表现,发完言他就静静地听别人讲。都是同代人,彼此没有陌生感,倒有亲切感,特别是为了反思文革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休息期间我和陈小鲁略做寒暄,没多交谈。散会後人们还聊个不休,我没注意陈小鲁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宋彬彬在回家路上接到陈小鲁洋洋洒洒谈感想的电话,他显然受到会议氛围的感染和激励。第二天彬彬给大家转来小鲁一封很长的电邮,里面说女附中是研究文革的好典型值得八中学习”——同样的意思,小鲁在会议发言中已有表达;他还特别对宋彬彬说,要克服心魔,不怕曝光,不要指望人人都会支持你,肯定会招来骂声,但要相信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如果彬彬站出来,不仅对女附中文革研究有意义,对全国文革研究也是一大推进!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会议筹备过程中有个情况:虽然大家对参会人数把得很紧,怕人多影响气场,虽然最後决定请媒体参加,但他们不得发言提问,可是当一位朋友提出请几个博士研究生来,并允许他们在会上提问题时,大家都同意了——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够了解文革,接着我们做下去。结果是,跟某著名大学现代史研究生一说,没人肯来,盖因做文革研究,一不能发表成果,二对找工作无益。与会的老三届人均已年过六旬,仍以拱卒精神自励,但後继人在哪里?

(二)再不开就来不及了!

会後陈小鲁给宋彬彬的电邮中建议:卞校长忌日那天,大家每人献上一朵鲜花,宣读祭文,为卞校长扫墓;小鲁还建议,对女附中文革进行整体性研究,把时间段拉长到1968/69年老三届离校时。开过会後,大家都在思索下一步该做什么,有人提议做道歉网站,有人提议深入思考“17年教育问题,等等,总之,思绪被激活了,在继续滚动,推手越来越多,光是女附中同学就增加了好几位。八中校友不愧为我们的好兄弟,在他们的校友会网站上及时报道了14号的会,还郑重其事地加了编者按,其中说:唯有正视这段历史,深刻反思文革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中华民族才可能真正复兴,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18号中午女附中同学和两位四中朋友在一起总结了4号的会,之後包括我在内四人去看望女附中J老师。谁都没想到的是,一个原本的礼节性拜访变成了策划会,导致女附中老三届师生见面会在仅仅三天後召开。这一次是老师推动我们,像旋风一般,现场办公,现场拍板。当我们表示希望什么时候也开个像八中那样的会,师生在一起共同直面文革、向包括卞校长在内的所有受到摧残伤害的老师道歉时,J老师说,要开赶紧开,再不开就来不及了!我们一下子明白,老师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老三届师生见面会的名字是在场的W老师起的,避开道歉两字,让现任校领导听起来不那么刺耳。老三届几个字的含义也许年轻领导不懂,可我们懂,这就是讲文革呀!

老师的积极主动雷厉风行令我们兴奋和激动,文革初期当过女附中学生负责人的同学脱口而出: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主持14号会议的同学说,这一次咱们开会,在直面历史抢救记忆拒绝遗忘後面再加上宽容和解吧,大家连连称好。这十六个字成了女附中老三届师生见面会的主旨。

陈小鲁不在北京,听说要开会很为我们高兴,在电邮中说,老师愿意参加,说明公开、正式、隆重道歉的必要性……。祝你们成功!小鲁还特别叮嘱,一定要向老师表示集体感谢而不是道歉,因为文革并不是人人有错,所以不能人人道歉。我想他的意思是:他陈小鲁该道歉,其他在文革中负有各种责任的人也该道歉,没有责任的普通同学则不该道歉,但是,对老师表示集体感谢不可缺!听小鲁讲话,语调平和,在文字里带叹号,一定是他下笔时怀着强烈的情绪。

四中的那位老友送来祝愿:希望女附中12号的道歉能继八中之後,将国人对文革的反思推向新高。这一次我们不打算闭门了,朋友纷纷帮助我们联系各方媒体,这里可以提几家:《炎黄春秋》,《共识网》,《南方周末》。

112号的会在女附中校园安放卞校长铜像的会议室召开,会後有很多报道,包括《记忆》增刊(第108期,师大女附中文革专辑五),一位女附中校友写的博文,报刊文章等等,不赘述,这里只提让我格外难忘的几幅画面和几个发言:参会老师中有位正在病中,停止打点滴远道而来,寒风中被人搀扶着蹒跚走向会场;会议主持人一上来就说,文革过去快50年了,我们都老了,再不开就等不及了;文革中女附中学生正副负责人为没有保护好老师道歉,哽咽不止;八五事件中另一位主要受害者、终生须穿钢背心的胡志涛校长的女儿,以两个身份讲话:先说母亲生前对打人学生多次表达过宽容,然後口气一转,几乎是严厉地质问那些八五施暴者:你们在夜深人静时,是否曾扪心自问?一位不善言谈的数学老师说,他四十几岁的女儿不知文革,二十几岁的外孙不知文革,不应该啊!会开到最後,两位老学生主动站起来,一位讲了自己目睹八五打人现场时的想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矫枉必须过正;另一位说,当年她曾带头批斗班主任,这次会後要登门向老师道歉。

第二天我在电邮中写下感想:会场充满正能量,是我们这个戾气无处不在的社会久违的。我们能不能做一回不可悔改的理想主义者知其不可而为之?有意识地提倡在正视,求实,反思基础上的社会和解。这次曼德拉死了才知道,其实南非并没有达到种族和解,它只是一个理想目标,但有这个目标和没这个目标大不一样。老师们的宽容精神让我们感到他们在继续教育我们

会上说要给班主任道歉的年近70岁的学生很快就上门拜访年逾九旬的老师,老人非常高兴。

一位没参会的同学称赞会上道歉的两位当年学生负责人:有勇气这样面对历史的大考

另一位女附中学生写来一封长长的电邮,详细回顾了八五那天她目睹的批斗现场,然後写道,我们那一代学生从未接受过宪法,人权,民主和自由为何物的教育,习惯于上面说什么就是什么。对那么多人被打倒,挨整,即使有点疑问,也不敢说出来,甚至自己都不敢多思多想……我们一定要让未经过文革的年轻一代了解文革,决不能让文革的大悲剧在中国重演

鼓励支持我们的,不但有女附中同学,还有许多别的朋友。一位在重庆的文革资深研究者由衷地高兴:这是新年里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好消息。就是应该这样。

四中那位老友发来祝贺:你们的辛苦付出终于开花结果,为女附中的朋友浮一大白!在紧接着的一封电邮中又说,希望借此时机,促进北京其他中学的道歉与反思。他想到的第一所学校是女三中,校长沙坪是继卞校长之後死得极惨的另一位北京中学校长。正在这个时候,一位女三中教师的两个女儿主动与我们联系,她们的母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姐姐建议和我们共同建立一个慰籍网站,让新入学的孩子知道自己学校曾经的历史,也可以在网上为死难者献花。与此同时,女附中师生在商议可否将85号定为校耻日,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很多事情似乎都能做了,也早就该做了!

陈小鲁回到北京马上给宋彬彬打电话,彬彬说,我很感动!小鲁建议彬彬接受媒体采访。

其实那天会议一结束,就有媒体人坐着不走,拉住我们采访,几个女附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明情况。结果第二天见报时,标题里突出的是开国上将宋任穷之女宋彬彬。我116号返回美国,发现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美国媒体也对道歉会做了报道,主角也是宋彬彬。

二十几位女附中老师不见了,三十几位女附中学生也不见了,一场严肃、认真、感人至深、意义重要的会议,就这样被带点消费味道地介绍给世人。看来无论中外,人们都爱听故事,主角是不能换的。

当然也有严肃的媒体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央视某栏目的两位朋友,他们带着录像机,以个人名义参会。希望有朝一日人们能够看到会议的全程录像,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两位见多识广的资深媒体人,一个一进会场就感到一种令她震撼气场,会议过程中从头哭到尾;另一个在镜头里捕捉到一位女老师面颊上的泪珠,而当听到一位当过兵的男老师曾专程来给卞校长铜像敬礼时,这个四十几岁的汉子就再也扛不住了,一面录像一面落泪。

会後这两位朋友继续采访与会女附中师生,深入收集材料,并希望他们所在栏目能够支持他们做的事。未获同意。

会後若干天国内外媒体纷至沓来,有的做了很仔细的案头准备,虽然有些问题提得幼稚,明显对文革无知,但年轻人愿意知道就好,在京的同学们认真地接待了好几家。

(三)我觉得当靶子也是贡献

这些媒体是顶着压力来的。很快我们就听说,上面有精神,不让报道。想起小鲁说过,八中开道歉会後,有关部门打了招呼不要报道。同时,宋彬彬再次成了一些人拍砖的对象。宋彬彬不是陈小鲁,难以继续接受媒体采访,但她表示,我从没说过退出战斗,也没退缩摇摆。

针对宋彬彬再次被人抓住不放,重庆的朋友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作为西南地区文革研究者,他提起1968年的一件武斗血案,因为某人出身不好,就把责任栽到他头上,後来证明他是无辜的,却长期无法翻身。这位朋友写道,×××是因为出身太,宋彬彬则是因为太,都成了同样的政治意识形态需要的替罪羊

小鲁也写了一封长信:我觉得当靶子也是贡献,不论是支持的批判的,总是看了我的博文吧,总是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吧?总比一天到晚风花雪月好吧?当然这可能有点阿Q精神。可是你想想,那么多八九十岁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你们的会难道不是最值得的吗?他们对你们的理解和支持难道不是最珍贵的吗?凡事要从不同角度想想,才能保持内心的强大我们道歉不是为了博得喝彩,是为了直面历史,拒绝遗忘,宽容和解,你们提的多好呀!中国人缺乏的正是这种精神,你们的道歉会载入历史……。千万不要沮丧。气可鼓,不可泄,凤凰涅磐,要经受火的考验!

几天之後小鲁又来了一封电邮,建议我们认真梳理文革前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看它如何排斥宪法和法律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实际上到今天为止,仍然忽视这一点,我想你们对此可以写文章。

那位四中老友也反复讲要对17年教育好好反思。最近女附中同学出了一套百年校庆丛书,里面包括大量与“17年教育有关的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女附中人就是在做这件事。

风向变化很快,进入二月份,来自社会(主要是网络)的负面反应已占上风,用一位朋友话说,你们(女附中团队)挨了一顿铜头皮带。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什么是铜头皮带。成为靶子的,不光是宋彬彬,而是女附中团队

老师对我们的支持一如既往。快人快语的J老师让人捎话:咱们办了会,是胜利。别人拍砖要挺住。爱谁谁!心里无愧。

一位朋友引莎士比亚剧中台词:命该我们遇到这样的时代,让我们迎头以对。

除了攻讦和责难,网络上也有严肃认真的质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和答复的问题。这段时间我想得很多。因为社会占主流的反响和12号会议现场反差太大,我一时难以接受,同时意识到,这次汹涌而来网络舆论告诉我们,八五事件已经成为一件公共历史事件,我们做的事也成为公共事务,比八中更引人注目和更具争议性,用陈小鲁在2月初给我们的一份邮件中的话:越来越觉得女附中文革案例太典型了,48年了仍在争论发酵

大环境对我们不利,我多少有些悲壮感,在给重庆那位朋友的信里说,在国家不接着的情况下,不承担最高层责任的情况下,公众的情绪需要出口我们做了,踩了地雷,有点被炸得血肉模糊、面目皆非,又说,但不管怎样,这件事帮助激活了中国人的文革记忆。

我想写一篇回应社会质疑的文章,也算履行我们的公共责任。就在这时,小鲁和那位四中老友几乎同时说,你们该写。小鲁为此一连写了两封电邮,建议我们不要囿于八五事件的事实认定和具体责任,而要对八五事件的研究拓展开来,从一天到48年,从历史到现实,从感情到理性,从事实到理论,从局部到全局,从道歉到研究,从表象到内涵。四中老友说,他是我们的後援。在我们身後站着的所有朋友中,小鲁和四中老友是对我们最有助益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我写文章时,心里想着他俩的嘱托。

在北京的女附中同学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策划出书(《远去的女附中》);并帮助《南方周末》一位严肃认真的年轻记者写有关女附中文革的文章。在她们的帮助下,这位记者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章;同时,一位文革初期挨整的同学在网上一篇篇地写她的文革纪事,有大量读者。

我的文章在《记忆》分两期发表(第112期、113期),题目是《活在今天的历史---48年後看女附中八五事件》,回应了社会上提出的质疑和热点问题,因为是学历史的,也对当代人做当代史等问题写了想法。

我当时想得最多的、直到今天还在想的,是在历史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历史积怨。我们开会的初衷是希望达到宽容和解,但结果似乎事与愿违。当时有学者说,中国社会还不具备宽容和解的条件。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我说,中国社会这个在往哪转,没人知道,也许现在还不是寻求转型正义的时候

但我们不悔。12号会後当晚,我的一位忘年交小友来电话,说你们做得好,这是你们这代人的责任。我知道,小鲁和那么多朋友支持我们,正是因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也许,当中国社会具备宽容和解条件的那一天,人们可以来看看我们的故事,里面或许包含着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故事的主角有八中人,有女附中人,和许多其他朋友,陈小鲁在我们中间,我们曾经共同做过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谨以此文祭奠陈小鲁,并向所有的我们致以战友的敬礼。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台湾政治庇护资格,张向忠不符今离境
2017: 巴山老狼《丑陋的中国皇帝》系列之三九
2016: 直到现也没搞清,四人帮到底犯了什么罪
2016: 润涛阎胡扯什么毛岸英非毛泽东亲子(组
2015: 人民日报,你闭嘴
2015: 德法英三国的民族性格,古已有之?
2014: 嘉庆皇帝让我们联想起今天的谁?
2014: 曾国藩“王牌”水师惨败之谜
2013: 抗战期间蒋介石给了中共多少军饷(组图)
2013: 比较政策:英勇悲壮的喀琅施塔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