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歷代反腐,難解興亡怪圈(zt)
送交者: 芨芨草 2018年05月22日18:29:4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歷代反腐,難解興亡怪圈(zt)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簡單說即台諫制度。為御史台,為諫官。御史監察行政官僚及軍事將領,諫官規勸、監督君主。

在戰國時期,掌管文獻史籍的御史就已有了明顯的監察職能。秦代更是形成制度,設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貳丞相,掌天下文書和監察。之後成為一項歷朝歷代都採用的重要政治制度。漢承秦制,在監察制度上較秦更密。中央仍設御史大夫,武帝時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即州部,各設刺史一人。東漢後期,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改稱州牧,成為行政軍事大權集一身的割據勢力,地方監察制度土崩瓦解。隋唐一體,唐代更進一步擴大了監察機構的權力。御史台享有部分司法權,有權監察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在地方上,全國分為十個監察區,即十道(後增為十五道),每道設監察御史一人巡迴按察州縣。及至後來,在地方上觀察使(職同監察御史)事事干預,權力逐凌駕到州縣地方官之上,成為地方行政的最高之一級,有如漢代刺史。觀察使巡按邊遠省份者,稱節度使。

古代監察制度的黃金時代,當屬宋朝。宋代官制大體延續唐代,在監察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經濟審計工作較唐代有進一步發展。三司(指鹽鐵、度支、戶部)主管經濟事務,是北宋最高財政機構,號稱計省,取代了尚書省諸多職務,是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系統。每司都對應設置有勾院,是對各司進行經濟審計專門機構。如果說唐代的經濟審計工作還是在每一機構內部由副職官員分管的話,宋代則建立起了獨立審計機構。

對於地方勢力的監察力度也逐步加強。唐代的是朝廷定期或不定期派遣的單一監察體制,而宋代級監察不僅有了固定機構,而且由轉運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等多部構成。嚴密的監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官僚腐化、地方分裂的趨勢,但是又束縛了地方自主性。有宋之弱,不是因為兵不多、將不廣,或財稅不豐,而是因為各級各部門受到體制性束縛;對外則表現為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

君權制約方面,宋代不少君主對貞觀之治中的做法全面繼承,並且在兩宋具有連續性和習慣性。宋太宗建立起比唐代更為分工明確的專職封駁機構,規定所有君主的一切詔書都要經過通進、印台、封駁司審核。

宋皇祐二年(1050年),仁宗擢升張堯佐為三司使,輿情大嘩;知諫院諸員聯合上書,彈劾張堯佐:乃凡庸之人,只因寵私,驟居要職。張堯佐何許人?《宋史》載:溫成皇後之伯父,舉進士。任地方推官時,轄內有道士與商人夜飲,商人暴卒,道士逃,為巡邏者獲,牽連百餘人。堯佐覆審,明其冤。後知諸縣,因地少人多,田訟頻繁,張堯佐為正其疆界,制訂條款,教育百姓。張堯佐出身寒士,早年考取進士,處世謹慎,熟悉法律。但毫無疑問,他的被重用與其外戚身份直接相關。

在台諫系統與君主經過數月博弈之後,仁宗最終罷免了張堯佐的三司使之職,但改授他為宣徽南院使、淮康節度使、景靈宮使、郡牧制置使四要職。群臣不作任何讓步,再次諫仁宗。包拯越階趨前,責仁宗重用張堯佐是失道敗德,言辭激憤,以致唾沫濺到仁宗臉上。是年,宋仁宗迫於壓力與宰相文彥博將決定公布於眾:免除張堯佐宣徽南院使和景靈宮使兩職,同時規定外戚不得任宰相、參知政事、樞密使等要職。

但到第二年八月,宋仁宗又改任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兼任河陽三鎮節度使。御史中丞王舉正立即上書,宣稱如仁宗固執己見,將辭職。殿中侍御史李兌,及知諫院官員相繼上書必賜施行,一個字,迫使宗仁宗最終下詔:自今張堯佐別有遷改。

宋代是古代監察制度的黃金時期,雖在南宋後期成為宰相擴張權力的工具,但總體而言,它對監察臣權、平衡君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此後歷朝歷代卻更多繼承了宋代監察制度的弊端,更加傾向於君主專制,對君權的制約因素逐步消失殆盡。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大一統王朝中,宋代內廷力量是最為衰弱的,也就是說,在正常官僚體制之外,沒有出現強大的皇權衍生勢力。

明清兩代官制,由於剔出了宰相這一唯一有可能相對有力地制約君權的機構,雖然監察名目繁多,以致疊床架屋,但實際上只是在用一個官員制約另一個官員用一派官員制約另一派官員,本質上已經淪為人盯人最低端的監察方式。至明代,開國君主雖無學養,卻尤為重視歷代興亡經驗。表面上看,明太祖和繼承者都極力恢復唐宋官制,以示正統,實際上卻是棄其精華,揚其糟粕。

廢除丞相之後,隨着君主專制的加強,內部監察制度更加嚴密、機構更加繁複,而獨立性更加削弱,明太祖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以糾劾百官,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成為全國最高監察機關,從而完成台諫合一,一般都察御史之上又增設總督和巡撫總攬地方監督;都察院外又設監督六部活動的六科給事中。甚至在此之外又設廠衛制度,是為君權完全控制下的特務監察機構,共同構成一張明暗結合的多維監察網。

在歷史上,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反腐敗手腕最狠的一個皇帝。

登上大寶的第二年,朱元璋龍椅還沒有坐熱,就對手下的大臣說了一番動感情的話,大致意思是:從前我當老百姓的時候,見到貪官污吏對民間疾苦絲毫不理會,心裡恨透了他們。今後要立法嚴禁,遇到貪官污吏危害百姓的,絕不姑息。朱元璋說到做到。他頒布了有史以來可謂最嚴厲的肅貪法令,規定但凡有官員貪污60兩以上銀子者,立殺!這個政策一出台,他的老部下,一個叫朱亮祖的便享受到了這一待遇。當時這個朱亮祖是赫赫有名的開國大將,鎮守廣東,當地的一些土豪劣紳便拉攏朱亮祖為他們謀取利益。這個朱亮祖頭腦一熱,便收了土豪劣紳的一些好處,充當起了他們的保護傘。這事被朱元璋知道後,立馬派人抓捕了朱亮祖和他的兒子。見到昔日的老部下,朱元璋一點都不客氣,親自動手用鞭子抽打朱亮祖。結果這個開國功臣活活被鞭死。

在朱元璋親自審辦的貪污案里,有這樣一些贓物:收受衣服一件、靴二雙圓領衣服一件書四本,網巾一個,襪一雙,官員犯了別的錯誤尚可饒恕,唯有貪污,絕不放過。在反貪運動開始時,只要稍有貪污嫌疑的,就被剝皮楦草,擺在衙門前示眾,數目稍大的一些官員,不是被凌遲、閹割,就是被剁手、挑筋。比如凌遲這種酷刑,就是把貪污者綁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如果行刑的人手藝好,那受刑者就要受苦了,據說最高紀錄是割了三千多刀,把肉都割完了人還沒有死,還有諸多漢代即遭廢除的肉刑被再次起用。這一層是刑罰之,而刑罰之也相當駭人,凡有賄案發生,必定順藤摸瓜、斬盡殺絕:不避皇親國戚,凡皇族貪贓,量刑尤重。

朱元璋還創造了以往統治者都不敢想像的政策,即規定普通百姓只要發現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們綁起來,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種檢查站必須放行。如果有人膽敢阻擋,不但要處死,還要株連九族!但朱元璋手狠心毒,見貪就殺,可是殺完一批,又來一批。朱元璋急眼了,他不明白,這些飽讀詩書的官吏們,以所謂朝聞道,夕死可也為人生信條,卻在當官之後成了朝獲派,夕腐敗的反面典型。朱元璋就納悶了:我想殺貪官污吏,沒想到早上殺,晚上你們又犯,那就不要怪我了,今後貪污受賄的,不必以60兩為限,全部殺掉!儘管朱元璋下猛藥、出重拳,但腐敗並沒有被完全杜絕,效果並不好。仔細分析,是某些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出了問題。很多時候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玩老鼠逗貓的遊戲。還有朱元璋過分看重了刑法的力量,而沒有從各方面加強制度上的完善,一味猛殺猛打,雖然他統治時期,貪污腐敗現象很少,但他死後,明朝的貪污卻十分嚴重。

朱元璋的台諫合一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更加職能不清、君權制約因素進一步削弱的表現,明代御史職權過大,其職能被明文定為代天子巡狩,每至府縣,官吏跪拜,為御史濫用權力、索賄貪腐大開方便之門。天啟年間,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京察大計之爭,舉國官員悉數捲入。監察官員的介入更擴大了黨爭規模和殘忍程度。

重典吏下明刑弼教這些法家思想成為明代監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一手段不但不能發揮實質作用,反而淪為當權者反監察的工具。例如明代嚴嵩父子當朝時期,竊政二十年,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為奸臣。但凡彈劾嚴嵩的,不是被殺就是杖責流放,監察官員雖前赴後繼卻不能改變既有政治格局。嘉靖三年,因諫諍大禮事件,廷杖大臣134人,被廷杖死者多達16人。

明代監察法規雖非常發達,但由於東西廠、錦衣衛等特別監察機構超越既有司法、行政秩序,直接對君主負責,更加重了明代官場的血腥程度和腐朽速度。君權高於一切、對君權制約因素的空白造成了明代制度的致命缺陷,使得監察制度在實際操作中舉步維艱。明王朝幾乎比任何一個王朝都更迅速地迎來行政、軍事官僚的整體腐化。總體看來,明代監察制度教訓要大大多於經驗,整個明朝可謂是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

觀中國歷代監察之得失,雖然兩千多年的體制被整個冠以封建制度,但比較不同朝代,還是有諸多區別甚至相去甚遠的之處。然而,以下兩個問題卻是歷代都沒有也不能解決的困境:其一是監察悖論,即誰來監察監察者;其二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兩個難題伴隨中國兩千年極權體制始終。也正是由於這兩個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才創造出了一個個王朝興也勃,亡也忽的歷史循環。

極權體制下監察制度的最大弊病是一切監察權力來源於君主,君主才是最高的監察者,無論多麼龐大的監察體系對君權及君權衍生物都是無能為力的。只有做到臣權制約君權制約相輔相成,政體才能實現動態穩定。君主制大框架下,君憲體制是迄今唯一有效的辦法,近代西方君主國家在艱難中完成該轉型。在大清王朝的最後幾年裡,最高統治者也發現了這一萬世一系,永永尊戴的秘訣,但為時已晚。

對於第一個難題,即誰來監察監察者,宋代進行了有益嘗試,取得了有限經驗,但由於無法走出極權窠臼,對地方監察控制過嚴,以致犧牲了地方的發展積極性,不能形成帝國有效合力,正所謂強幹弱枝,兩宋在艱難延續320年後走入歷史。

至於一放就亂,極好理解,漢、唐兩個最為燦爛的王朝即亡於此,原來的監察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蛻變為行政官員之後,則意味着監察力量的徹底消亡,不可逆轉的地方離心力就會蜂擁展現。一抓就死則集中表現為監察機構層出不窮被設置,而後迭次實效,不僅基本的肅貪功能無法實現,監察官員更有可能淪落政治鬥爭的工具,整個官僚體制滑入准死亡的腐爛階段。

中國古代君權是不能分割的,也沒有任何第二股力量對其進行有效制衡。在此格局下,單靠監察制度是無法完成約束權力、提高行政效率任務的。哪怕諫者如何忠君愛國,以致死諫、尸諫、碎首諫,如果缺乏分權制約和正當程序的原則作保證,沒有真正的無差別法治為監察制度保駕護航,無論多嚴密的監察工作也只能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甚至是加速腐敗的權宜手段,所謂的監察體系和官僚體系也就沒有本質區別。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歷代反腐難解興亡怪圈,可對照當今中國特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回歸與空靈之美—盛唐山水詩賞析
2017: 楊舒平事件:中國人不是天生愛專制,環
2016: 全文:中共關於文革的決定(十六條)
2016: 《往事》:漢地紀實(20)農業學大寨
2015: 成吉思汗把美麗老婆送給大臣享用的隱情
2015: 是真珠,就不會被埋沒──解密真實的王
2014: 背靠俄國,抵抗美國,警惕印度
2014: 高瑜:虛假的歷史是對民族文化的巨大破
2013: 東方日報:無蓋沙井頻殺人,執政良心在
2013: 鄧小平“接班”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