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猫眼看人| 一位神秘老者谈各色人物
送交者: 贾舟子 2018年05月31日08:56:3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按:原题《听一位长者谈各色人物》,曾分两期首发在《华商汇》。这位长者是谁,真的不知道。。。转发此文,不代表完全认同其中的观点,仅供参考。

这位神秘长者,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批研究生。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此后便在一家农场度过了他一生最宝贵的二十年 ……

谈胡适



如果胡适留在了大陆,五七年的整知识分子,当会拿胡适开刀的。章伯钧、罗隆基等不够格。

1954年批俞平伯,批胡适,其实许多人都是受了蒙蔽的。人们把握不住胡适,也不清楚为什么批胡适。到1957年反"右派"时,一切都明白了。

其实,而今看来,胡适并没有被批倒。发起者批胡适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胡适的儿子胡思杜死得太悲惨,太可惜。胡思杜当年太年轻。年轻人难免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谈李大钊

  

李大钊与胡适一样,都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不同的是,胡适倾心欧美,李大钊仿效苏俄。

李大钊认为,只要能拯救中华民族,走什么样的路并不重要。但在当时,他认为苏俄的道路不错。


谈蒋经国


蒋经国目睹并亲历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对独裁统治的弊端及危害知之甚深。所以他决定放弃这种统治。

改变一种体制,是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蒋经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改制的过程中,没有引发大的动乱。这是很不容易的。


谈鲁迅



鲁迅

鲁迅总是纵观上下几代人,特别是下一代;而当今的人们,只关注自己和儿子。

十九世纪的俄国知识分子,清楚自己在整个历史的进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所谓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一群历史的殉道者,人群的素质由此提高。

中国知识分子在十九世纪几无所为,二十世纪初只有鲁迅苦思冥想,寻求拯救中国民众于水火的最佳方案,只有鲁迅才是在历史大进步中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人而已,而且是闪电式地消失了。

追随鲁迅的,大多是学其皮毛而已,只有胡风得其真传。


谈冰心


冰心一生都在倡导一个"爱"字。

她的爱,是博大的,也是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政治的,她本人也是这样。在她的一生中,各个政府,都很尊重她,都没有难为她。在人们的心目中,冰心是个好人,难为了她,便是和一个好人过不去,便是容不得一个好人。似乎是谁都不愿担这个名声。


谈萧红


萧红的《呼兰河传》,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中国农村,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中国农民。当时的中国农民麻木、愚昧、贫穷,这些人,是承受不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的。

萧红是个人物,值得研究。她的命运,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命运。随着时光的流逝,萧红的形象将会越来越突出,而她身边的那些男人,将会越来越黯淡。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实,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不过是生与死的演练场。


谈王实味



王实味


王实味终究活得不明白。他有理想主义色彩。

王实味作为个案,并不值得研究。之所以有人研究他,其着眼点也并不是这个人本身。

谈胡风


胡风太天真,太善良,太富理想主义色彩。


谈舒芜


舒芜大节有亏。

1955年,舒芜把胡风写给他的私人信件,交上去了。紧接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整胡风运动就开始了。致使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令舒芜感到痛心的是,并不是他把信交上去了害了那么多人,而是他没有因此而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舒芜是2009年去世的,活了87岁。真不容易啊!

谈郭沫若



郭沫若


不想谈这个人,只说他几件小事吧。 

1958年,他出了本诗集——《百花齐放》,一种花一首诗,以配合党中央提出的"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有位学生读罢给他写信说:"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

他读后,感到"后生可爱",遂答道:"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老少齐努力,学习毛主席!"

他有一首献给毛泽东的诗——《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其中写道:"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还有一首《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不过,他也够可怜的,两个儿子都惨死了。面对儿子的死,竟不能施于援手。在晚年,他用毛笔,一遍一遍地抄他儿子的日记,其情可哀、可悯!


谈陈寅恪


一般人遇到问题,尤其是历史问题,轻易不敢开口。害怕说错,害怕出丑,害怕徒留笑柄。陈寅恪则不同。

陈寅恪随便怎么说都不会错,还总是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因为他对历史很通透。这也是人们钦佩他的原因之一。


谈张中行


张中行晚年风行一时。

张中行的《负暄琐话》也风行一时。其后他又有了《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张中行自己称他的《负暄三话》是不三不四。不过,这几本书依次读来,是有点"一蟹不如一蟹"。

有人称,张中行的"行文特点"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该说的话,戛然而止,不说了。

张中行那些"没用的"话,絮絮叨叨,但读来并不觉得烦,而那些"有用的"话,到到了嘴边,偏又不说了,但读者也已"心知肚明"了。这就是高手作文,或者说是"高手作文"的手法之一。


谈梁思成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看到北京城被大片大片地拆掉了,不禁失声痛哭。

在梁思成的构想里,是在老北京之外,再建一个新的北京。一老一新,状似扁担,"日月同辉"。但他的构想被否定了。

谈老舍



老舍


老舍这人,很正直,也很正派。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底层,对底层的人很了解,所以能写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优秀作品。

老舍有点曹雪芹的流风遗韵。


谈俞平伯




俞平伯的文字,明白如话,却经得住反复咀嚼。

1954年对俞平伯的批判,声势浩大,当时好多人都不明就里,也跟着一起痛批,但随着历史迷雾的逐渐淡去,人们方有些如梦初醒,原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批"俞"是假,批胡适才是真。

谈吴晗


吴晗


吴晗的最终命运,自然很悲惨,但他得势时、在位时,整起人来却是一点都不手软,非常狠,几近疯狂。

吴晗的死,自是悲剧,但也符合因果。吴晗的写作,"意向"太明显,明眼人谁都清楚。

本来是"遵命"之作,或说是"逢迎"之作,连他本人也没有想到,他会因此获罪。

谈曹禺



曹禺


多次见过曹禺,矮矮胖胖的,感觉不大像个作家,更像个商人。

曹禺的戏剧,最好的也就是《雷雨》,那是他厚积而薄发的东西,其余的就乏善可陈了。而《雷雨》,似有剽窃之嫌。它脱胎于戏剧大师易卜生的名剧《群鬼》。

曹禺写《雷雨》时,只有22岁,其天赋自然是有的。

曹禺和老舍一样,建国后,也积极地投身建设,体验生活,其结果则是,"收获甚多,头绪全无。"

周恩来让他写"民族大团结",他便写了《王昭君》,但《王昭君》实属下品;周恩来让他写"巴黎公社",他先是欣欣然地接受了,而后来痛苦万分,无从下笔,最终竟交了白卷!


谈巴金


对巴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本不该忏悔的人,却在一个劲儿地忏悔;而最该忏悔的那些人,则总是装聋作哑。

这,或可称作是"巴金现象"。

巴金原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因为他思来想去,委实找不出哪个"政府"是好的,也不知道哪种类型的政府是好的。1921年春,巴金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妨碍人民自由就是‘政府’。自从有了政府后,我们的自由全然失去,一举一动都要受政府的干涉。"英国哲学家戈德尔曾写过另外一句话:"无论如何,政府本身就是邪恶,越少越好。"平心而论,这些话虽多少有些道理,却也不乏偏激。

巴金晚年因为写了《随想录》,而使他的整个人生升华了。

谈韦君宜


韦君宜的《思痛录》,很有价值。比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深刻。


谈孙犁

 

孙犁晚年的短文很好。尤其是一些怀人之作,融进了他自己对尘世对人生的诸多感慨。


谈流沙河



流沙河


流沙河不错。人、文都不错。

他所反思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民族的兴亡。

流沙河的文字,往往从那些碎的捡不起来的小事写起,读的时候,也觉得那事儿是你不曾在意的。然而,读着读着,便恍然意识到,他写得其实并不是小事。

这一点和沙叶新恰恰相反。沙叶新往往着眼于大事。但这两个人,殊途同归。


谈张贤亮

  

在张贤亮的作品中,虚构了一个世界,但那个世界,非常肮脏。张贤亮无论是为人还是经商,所缺乏的,都是诚信。

张贤亮与"中国第一美妇"宫雪花的交往,则是真实的他。 


谈曲波

  

曲波从不炫耀自己。

曲波的《林海雪原》,写了能写的,隐去了许多不能写的,这和《红岩》类似。《红岩》里,只有甫志高一个叛徒,且地位极低,无足轻重,其实这与史实是不符的。

曲波个头不高,身体瘦削,腿有残疾(是战争时负伤所致),走路一拐一拐的。见到曲波的人都很纳闷: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是如何在深山老林里剿匪的呢?

谈浩然


浩然的一生,其实是场悲剧。

浩然晚年对此也有所悟,但他不愿承认也不敢承认。承认了,太痛苦,可是不承认,同样痛苦。

浩然晚年称:"我还从未为以前的作品《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后悔;相反,我为之骄傲。"其实这样的话,听来令人不由地想起某个死刑犯临刑时说的一句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是真潇洒还是故作潇洒?是真愚昧,还是真汉子?

唯有他自己清楚,外人难以置喙。


谈王蒙


就个人而言,不喜欢王蒙。

王蒙谈《红楼梦》的文字,没有扎实的考证,学术价值不高,王蒙算不得学者。王蒙的人品也差些,不如从维熙,不如邓友梅,甚至还不如张贤亮。

王蒙的经历,成就了他的文学。他的小说政治气味很浓。读王蒙的文字,确实能感觉到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谈黄永玉



黄永玉


黄永玉聪明,但多是小聪明,他笔下的许多文字、故事,多是从古代笔记小说里脱胎出来的,稍加留意,便能看出出处来。

沈从文落难时,黄永玉并没有看望过沈先生,也不对谁说沈先生是他的表叔。但沈从文的声名得到普遍认可后,他便一有机会,便称沈先生是他的表叔,仿佛他是沈先生唯一的、最近的亲人。

谈黄苗子


黄苗子的字很好,很有特色。

至于他的"人品",不便多说什么。在当时那种大的形势下,他可能也有着他的无奈,具体情况不清楚,很难置喙。


谈徐悲鸿


中央美术学院是徐悲鸿亲手建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院的许多领导,都是从延安来的。

延安来的人,对所谓沦陷区的旧人,很是不屑,也不尊重,即便对徐悲鸿也如此。

谈张光年



张光年

  

张光年(笔名"光未然")等人,是从解放区(延安)出来的,终日都是一副救世主的神色。

1984年,几个中国作家随张光年先生出访日本。当游览到日本箱根的地下温泉时,面对冒着热气、翻着浪花的温泉,张光年突然对从维熙耳语说:"维熙,这就是你,还有王蒙、刘绍棠……终于从地层下边,涌动到地面上来了。"

从维熙回忆说:"难以想象,张光年会在这儿突发这种奇想,把我们五七年蒙难的一代作家,比作为奔涌而出的地泉。"


谈吴冠中


吴冠中总是说:"笔墨等于零。"可是,如果没有笔墨,吴冠中的所有画作,不都等于零了。吴冠中的笔墨,其实很到位,也十分讲究。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吴冠中的画,都是些小品,将他奉为大师,难以服众。从美术史的角度看,也很难说他有什么值得记住的作品。吴冠中原是搞油画的,没搞出名堂,就改画国画了。

吴冠中的一些小文章,写得确实不错。


谈华君武


华君武太滑。


顾准




顾准非常了不起。他把人们在地上建天堂的思想,彻底地颠覆了,或者说,从根本上给扭过来了。

可惜他活的时间太短。假如能多活二十年,哪怕十年,其影响可能会更大。这一点,顾准本人更清楚,他在临终时说:感觉眼前,全是金灿灿的麦子,等着收割呢,只是没机会了。

谈资中筠

资中筠是从根本上关心我们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未来。


来源:猫眼看人
读史明智5 2018.05.26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王岐山与和坤何其相似!
2017: 《中國最具爭議的人溫家寶全傳》(22)
2016: 六四是一场国内革命战争zt
2016: K777的真理之言,从那里跌倒就从那里爬
2015: 忽必烈进攻日本,目的是消耗掉南宋的俘
2015: 讲点共济会几大长老的内幕,不信勿骂
2014: 震惊:1979年邓小平访美遇刺内幕
2014: 咸丰帝选妃遭少女当众辱骂内幕
2013: 东方日报:卖儿鬻女何时了,儿童悲歌知
2013: 新型领导性国家--美国--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