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為了趕工期,梁思成對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的意見被否決
送交者: 賈舟子 2018年06月12日15:22:3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本文原載於《百年潮》2014年第2期,作者蘇峰,原題《新中國的建築奇蹟》。此處略有刪節。


今天的人們或許很難相信,人民大會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會堂建築,從規劃、設計到施工,一共只用了1年零15天,其中,從選址到敲定設計圖紙,僅用了50天時間。10個月內建成的人民大會堂可以說是世界建築史的一個奇蹟。


“國慶十大工程”具體負責人萬里


1952年,36歲的萬里奉命進京,調入中央建築工程部任第一副部長。1958年,任城市建設部部長的萬里從中央調入北京市,任市委書記處書記,不久任北京市副市長,成為繼彭真、劉仁、鄭天翔之後,負責北京的全面基礎建設和城市建設的第四人,人民大會堂就是在萬里具體領導下完成的。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決定:為了迎接共和國的第十個國慶紀念日,要改建天安門廣場,並在北京建設一批公共建築工程。北京成立了劉仁、萬里等參加的“國慶工程”小組,在萬里的具體領導和負責下,北京的國慶工程便開始緊張而又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1958年9月初,剛走馬上任的北京市副市長萬里在市政府傳達中央關於籌備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通知——即建好萬人大會堂、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大劇院、軍事博物館、科技館、藝術展覽館、民族文化宮、農業展覽館,加上原有的工業展覽館(即北京展覽館)共十大公共建築。“十大建築”的概念因此產生。


在原有的公共建築計劃中,有的已經建成(蘇聯展覽館),有的推遲緩建(美術館),有的下馬未建(國家大劇院、科技館),有的雖為國慶工程卻未列入十大建築(釣魚臺國賓館),有的當時正在興建,後又列入國慶工程(北京火車站、華僑大廈、民族飯店、工人體育場),最後完成並確定為首都國慶十大工程的公共建築與原計劃有所不同,即萬人大禮堂(後稱“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華僑大廈、釣魚臺國賓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和北京工人體育場,總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簡稱“國慶十大工程”。


此時距1959年國慶節只剩下不到13個月,而且參與規劃的蘇聯專家也已經撤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建這麼一大批公共建築,任務的艱巨性可想而知。


北京市政府立刻以中國建築學會的名義向全國建築界發出邀請——短短3天之內,全國各地30多位頂級建築師雲集北京。大師們要做的,不只是“十大建築”的設計,還有天安門廣場的規劃。


改擴建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處於北京的心臟位置,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明、清兩代,天安門廣場是皇城的前院,呈狹長的“T”形,面積約11公頃,三端各有一門,是一個封閉的廣場,又名“天街”。廣場南端為中華門(此建築原在現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明代稱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中華民國稱中華門,故有“國門”之稱,1959年天安門廣場綠化時被拆除),門內東西兩側有長安左門、長安右門。1952年,東西兩門被拆去,僅留下門洞,俗稱三座門。


自五四運動以來,天安門一帶是許多政治運動的群眾活動中心。北京剛解放時,天安門年久失修,十分破舊,且廣場坑窪不平,周圍雜亂無章。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從此,天安門廣場成為重大節日慶典和群眾集會、遊行的政治性場所。歷年“五一”、“十一”都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活動。中央和北京市十分關注天安門廣場的改建,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和擴建。1949年開國大典前,整治天安門廣場,立國旗旗杆,移天安門門前的華表和石獅;1952年,拆除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將觀禮台改建為永久性建築;1955年天安門廣場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建,拆除了沿公安街和西皮市的東、西兩道宮牆,廣場面積擴展了近1公頃,天安門前的榆、槐樹換植油松,廣場鋪砌了混凝土方磚。


自1949年到1954年,北京市就天安門廣場的改建陸續做了15個方案,對天安門廣場的性質、規模,對古建築的處理以及廣場的尺度等都有很大爭論:


第一,廣場的性質。有人認為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徵,廣場周圍應以國家的主要領導機構為主,同時建立革命博物館,使之成為政治中心;有人認為天安門周圍,應成為以博物館、圖書館等建築為主的文化中心。


第二,廣場周圍建築物的規模。有人認為天安門廣場代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在它周圍甚至在它的前面或中間應有一定的高大雄偉的新建築,使之成為全市建築的中心和高峰;有人認為天安門和人民英雄紀念碑都不高,周圍的建築也不應超過它們。


第三,對古建築的處理。有人認為古建築(正陽門、中華門)和我們新時代的偉大建設比較起來是渺小的,必要時它們應當讓位給新的高大的足以代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新建築;有人認為古建築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應當保留。


第四,廣場的大小問題。有人認為天安門廣場是我國人民政治活動和群眾遊行、集會的中心廣場,應當比較大,比較開闊(三四十公頃左右);有人認為從建築的比例上看廣場不宜過大(20公頃至25公頃即可)。


1955年北京市都市規劃委員會成立,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北京市又編制了10個方案。與前面15個方案相比,注重新舊建築體量尺度的協調;廣場中的高大建築取消了,廣場中的建築高度一般不超過天安門;天安門和正陽門都保留了下來,大體保留了“T”形廣場的形式。


毛澤東結束了這一爭論。毛澤東對天安門的改建表態:改造天安門廣場要反映出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氣魄要大,要使它成為莊嚴宏偉、能容納100萬人集會的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向彭真指示,天安門廣場要從原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處一直向南拓展,直抵正陽門一線城牆。


廣場大小定了,哪些建築物會被安排在廣場之內?


“國慶十大工程”中,原計劃有四項,即萬人大會堂、國家大劇院、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安排在廣場內,但最後國家大劇院被移出天安門廣場,這是為什麼?


這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察。改建天安門廣場與“十大建築”關繫到展現新中國建國十年巨大成就、解決全國性大型會議場所、對人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北京市規劃局根據中央的精神,綜合各大建築師的設計,提出“十大建築”中的國家大劇院、歷史博物館、萬人大會堂和革命博物館都安排在天安門廣場內,兩兩相對,分立於人民英雄紀念碑東西兩側,國家大劇院恰好是大會堂的“對門”。方案向市委匯報時,時任市委秘書長的賈星五就明確表示:“國家大劇院不能對着大會堂,要拿出廣場。”很快,規劃局便接到正式通知,為突出天安門廣場的政治意義,國家大劇院要遷出廣場,移到大會堂西面。


大劇院的遷出,倒使廣場內的建築布局逐漸明朗:廣場正中是人民英雄紀念碑,西側為萬人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則合二為一,放在廣場東邊。廣場南面拆除了中華門。廣場由原來的21公頃擴大到44公頃,可容納40萬人聚會。在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南面,預留了另外兩座大型公共建築的位置。因為大劇院的遷出,天安門廣場才有了現在符合中國傳統“左祖右社”的建築布局。


195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開會討論國慶工程,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出席,周恩來親自介紹天安門廣場規劃設計。會議通過了綜合設計方案:天安門廣場是一個莊嚴雄偉的政治性廣場,保留正陽門和箭樓,拆除中華門,東西兩側分別為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其體形、體量和高度,既取決於建築物本身的需要,也要與廣場的整體性,乃至舊有的古建築相協調。廣場面積初定40公頃,略呈長方形。


天安門廣場的擴建工程從1959年3月開工至9月結束,僅用6個月時間。按照這一指示進行的天安門廣場改建,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60米,最終實現的面積達44公頃。廣場中心幹道長390米,寬80米,可同時通過150列縱隊遊行隊伍,廣場中部可容納40萬人遊行聚會。這就是當年“國慶十大工程”的核心——天安門廣場改建的最終格局,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安門廣場的基本格局。


集思廣益的人民大會堂規劃


在天安門廣場規劃方案中,工程規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是萬人大會堂,即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成為“國慶十大工程”的“重中之重”。


當年規劃人民大會堂時,曾有一個插曲。


北京的道路東西向幹道多,南北向幹道少。天安門廣場在規劃之初,曾想打通南池子和南長街的延長線,向南延伸與前三門大街連通,以避免改建後的天安門廣場變成市中心的交通樞紐。這兩條線打通後,大會堂和博物館背後就有了環繞的道路,遇到重大活動時也便於疏散人流。


不巧的是,1958年公安部的新辦公樓剛剛落成,這棟大樓正好“壓”在南池子的延長線上。9月底,萬里在一次理髮時遇到了時任公安部部長的羅瑞卿,也許是聽到了什麼“風聲”,還沒等萬里說出北京市的想法,羅瑞卿就“先發制人”笑着說:“你拆我的樓也可以,但是我有意見。”公安部的樓已經建成,南長街的延長線也就沒法打通。而廣場東側博物館的建設用地,就只能從公安部的西牆外開始划起。


廣場500米的寬度早在1955年就已確定,這樣一算,留給博物館的寬度就只剩下了140米,博物館的體型只能是南北長東西短了。為求對稱,西側的大會堂也照此辦理。兩棟建築就此確定了建設用地規模:140米×270米。在這37800平方米的土地上,參與大會堂設計的建築師們發揮了無窮的創意。


從初稿到定稿,大會堂的設計方案足足進行了七輪評比論證:開始只說做一個萬人大禮堂,第二輪就加入了5000人的大宴會廳,第三輪,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加了進來……建築師們精心設計的方案,往往第二天就被推翻。大會堂的功能被不斷擴充,7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卻不能相應增加。就算只做一個萬人大禮堂,平攤到每個座位也不過是7平方米的面積,還比不上每座13平方米的首都劇場,更何況還要建大宴會廳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


這種情況下出台的設計自然受到了外交部禮賓司的批評。因為面積所限,宴會廳安排在大會堂一層,貴賓進門之後沒有迴旋餘地,沒有休息場所,立刻“登堂入室”,顯得過於倉促寒酸。另外,從大會堂正門一進去就是萬人大禮堂,沒有鋪墊、沒有過渡,有失莊嚴隆重的氣氛。


大師們的方案紛紛落馬。到1958年國慶節,十年大慶進入一周年倒計時的時候,“十大建築”中最重要的萬人大會堂,依然沒有一個成形的設計。周總理指示:進一步解放思想,除老專家之外,發動青年同志參加國慶各大項目的設計。前幾輪中作為“審核機關”沒有參與具體設計的北京市規劃管理局,也正式加入大會堂的設計隊伍。


著名建築師趙冬日當時正擔任規劃局技術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樓的設計師,也因此得到市委第二書記劉仁的信任。規劃局從大會堂設計的“幕後”走到“台前”之後,劉仁親自到天安門廣場進行步測後,向趙冬日提出大膽設想:“7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不去考慮。140米×270米的規劃用地,也不去考慮。打破樊籬、另起爐灶,設計一座全新的萬人大會堂。”


按照這個思路,趙冬日、沈其和同事們作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大會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會廳、大禮堂和常委會辦公樓,三部分以中央大廳相連,宴會廳放到二樓,大禮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於立面方案,則沿用了前幾輪設計中曾獲得周總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結構。


規劃局的方案很好地解決了此前大會堂設計過於“小氣”的問題,只是支撐這恢弘氣勢的,是高達17萬平方米、超標兩倍有餘的建築面積。原來和博物館“配套”的用地規模也被大大突破——210米×340米,幾乎擴大了一倍。


這個方案能不能最終獲得通過?中央從沒表示過放寬7萬平方米的限制,眼看十年大慶一天天臨近,多建10萬平方米顯然又會延長工期。更關鍵的是,17萬平方米已經超過了故宮全部建築面積的總和,畫在圖紙上容易,真的能把它變成現實嗎?


對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方案,副市長萬里邀請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天津等省市的建築師、藝術家和教授,同時也有音響、燈光、電信等方面的專家,還舉行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設計競賽,短短1個多月,各方面就提出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北京市副市長萬里、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北京市城建委主任趙鵬飛三位同志從中精選出3個方案,分別推薦,並經劉仁批准上報。它們是清華大學方案、北京市建築設計院方案和北京市規劃局方案。


1958年10月14日,剛從外地返京的周恩來連夜審查了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和北京市規劃局提交的3個方案。經過仔細比較後,周恩來選定了北京市規劃局趙冬日、沈其的方案——採用歐洲古典立柱造型的方案。


人民大會堂的具體設計者是朱兆雪、張鎛。建築專家梁思成、張開濟、楊錫等人參加了方案的評議。對於周恩來選定的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梁思成認為不妥。他認為,藝術風格上的優劣順序應是:中而新、西而新、中而古、西而古。而中選的北京市規劃局的設計方案師法了文藝復興之古,屬於“西而古”,是最差的一種。梁思成認為中選方案的立面失去尺度感,類似聖彼得堡教堂在尺度上的失敗,為了追求偉大、莊嚴、隆重而在尺度上犯了簡單放大的錯誤,把開層、層高簡單放大了一倍,使人進去後似乎變小,有到巨人國的感覺。他稱這種辦法是“小孩放大”,重複了歷史上的錯誤。


中國建築學會根據梁思成的意見,對中選方案的建築藝術形式,開展學術性討論。與會人員一致同意“中而新”的提法,認為退一步可以把“中而古”排在第二,“西而古”不合國情、民情。會後,來自上海的吳景祥、馮紀忠、譚垣等6位專家聯名向周恩來送上一份書面報告,對500米寬的廣場表示擔心,唯恐出現曠、野與建築的比例失調,並認為中選方案的立面,類似當年在日內瓦國聯設計競賽時的中選方案,也是西洋古典的形式風格。


鑑於各方面對人民大會堂的設計還有不同意見,1959年1月20日,周恩來、彭真、萬里在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交際處召集在京建築、結構專家和美術家座談。會上,周恩來對梁思成提出的“新而古”問題作答:“現在問題不在於是古非古、是西非西,而在於一萬人開會,五千人會餐,八個月蓋完。這樣就得馬上定案,立即施工。如果兩三年完成,就可以更多地徵求些意見了。無論誰蓋房子,我們的方針都是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的美觀。如果有人認為這個建築物不好,將來可以搞更好的,事物的發展總是後來者居上。所以大家提意見,能採納的儘量採納,使建築搞得更完善。”


人民大會堂於1958年11月動工興建,占地15公頃,總建築面積達17多萬平方米,南北寬206米,中央最高部位距地面46.5米。比明、清兩代經營了數百年的皇宮總建築面積還大。人民大會堂的中部是這棟建築的心臟——萬人禮堂,禮堂寬76米,縱深60米,高32米,分上中下三層,可容納1萬人。禮堂頂部設計美麗獨特,它是根據周恩來“水天相連、渾然一體”的設計思想而設計的。北部是宴會廳,可容納5000人。南部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此外還有會議廳、休息廳、辦公室300多個。其中,以各省、市、自治區命名的會議廳各具特色,這些廳的布置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區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創造建造奇蹟的人民大會堂


為保證十年國慶重要獻禮工程——人民大會堂的順利完成,針對任務緊急、隊伍龐大、管理困難的情況,萬里迎難而上,從規劃設計到具體施工,都一絲不苟,要求高質量、高藝術水準、高速度地完成任務。同時,加強管理力度,要求大力克服人力、物力的浪費,不允許只追求工程進度而忽視工程質量。


萬里十分關心職工的生活,夏天工人能不能就近喝開水、工棚和食堂的衛生好不好,他都具體過問。他和工人直接交朋友,解決了放大樣技術問題的李瑞環、攻克了鋼架跨越難關的張百發就是其中兩位。


人民大會堂得到中央到北京市的高度重視,在萬里的具體領導下,加之與勘查、設計、施工、安裝等各有關部門的密切合作,人民大會堂工程進展非常順利,僅用10個月時間就竣工驗收,這是中國建築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堪稱奇蹟。其設計標準、建築藝術、施工質量都達到世界高水平。周總理在《偉大的十年》中說:“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這樣大的建築,只用了十個多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但遠遠超過我國原有同類建築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在人民大會堂即將竣工之時,1959年9月9日凌晨1時,毛澤東視察人民大會堂,並由毛澤東拍板,將萬人大會堂正式定名為人民大會堂,沿用至今。


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長安飯店(現民族飯店)、工人體育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華僑大廈、釣魚臺迎賓館十大建築於國慶十周年前夕如期建成。1959年9月11日,為慶祝國慶工程的勝利竣工,北京市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舉行了4萬多人參加的遊園晚會。

老衲秘史 2018.06.11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大爆炸宇宙學
2017: 關於“六四”的故事  -- 魏京生
2016: 戚本禹回憶錄13章:江青追問老舍是怎麼
2016: 真實的汪精衛(七)
2015: 從四名留守兒童喝農藥自殺看打工經濟與
2015: 和大家探討“性”的本質
2014: 揭開宋美齡不孕的不可告人之謎
2014: 張國燾下令逮捕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始末
2013: 葉挺如何當上紅軍首任總司令
2013: 楊尚昆為何成“文革”的第一個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