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中共歷史上的十一次大“政變”!
送交者: 巴山老狼 2018年07月19日10:04:0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作者:巴山老狼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共歷史上有三種政變:四人幫華國鋒趙紫陽是典型》。

對這篇文章老狼有另外的看法。一、華國鋒逮捕“四人幫”是上級對下級的非正常處置。如果這也算“政變”的話,那中共歷史上這樣的政變有多次。例如毛澤東非法處置劉少奇、林彪。二、鄧小平幾個老人開個會就罷黜了總書記胡耀邦,這算不算“政變”?可能也該算吧?三、鄧小平以軍委主席身份罷黜胡耀邦,趙紫陽兩位同級的黨總書記,是典型的“槍指揮黨”式的“政變”。四、中共歷史上還有多次是下級非法罷黜上級。這更應該納入“政變”之列。

所謂“政變”就是中共最高層人事沒有經過正常的程序就出現大的變動。如果以此定義“政變”,那麼中共歷史上至少有十一次大的“政變”。

下面老狼就向讀者介紹中共歷史上十一次大的、非正常的人事變動。也就是中共歷史上的十一次大“政變”。

第一次政變:中共“八七會議”。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中共部分中央委員在武漢開會一天,作出了罷免陳獨秀總書記職務和在全國開展武裝鬥爭的決定。因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不到全部的中央委員半數,所以這次會議即不是中央全會,也不是代表大會。少數的中央委員開個會議就將總書記罷免了。並決定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這是“非法集會”做出的“非法決定”。算是中共黨史上第一次大的“政變”。因毛澤東參加了這一會議,所以後來中共黨史上對這一次會議評價是正面的。

第二次“政變”:中共的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三人在會議上向當時中共負責人博古、周恩來、李德上發難,成功地將博古等三人趕下台。會議決定張聞天擔任總書記,毛澤東負責軍事。

第三次“政變”:長征路上,一、四方面軍會師後,毛澤東怕張國燾以八萬四方面軍部隊為後盾,奪取中央領導權。毛澤東在率領右路軍過了草地後,悄悄帶着親信林彪、彭德懷的部隊和中央機關向北逃跑。隨後反給張國燾扣個“右傾逃跑主義”的大帽子並抓捕張國燾大批部將。隨後將張國燾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職務罷黜。

第四次“政變”:張國燾在毛澤東私自率領中央北上後,於一九三五年十月五日,在理潘縣的卓木碉開會另立中央。張國燾任中央主席。對毛澤東、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發出通緝令。

第五次“政變”:毛澤東在延安發起“整風運動”打擊政敵,罷黜了“開明君主”張聞天,將其降為政治局修補委員。毛澤東廢掉“總書記”職位,自封“黨主席”。

第六次“政變”:毛澤東發動文革,非法打倒劉少奇並將其關押至死!

第七次“政變”:毛澤東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搞個突然襲擊,一下子就將開國的最大功臣林彪一家子搞死了。

第八次“政變”:毛澤東死後華國鋒與汪東興、葉劍英密謀抓捕“四人幫”。

第九次“政變”: 一九八○年,鄧小平等人以召開生活會為名批鬥華國鋒,逼其認錯並下台。

第十次“政變”:一九八七年一月,鄧小平幾個老人開會,逼總書記胡耀邦辭職。

第十一次“政變”:一九八九年六月,鄧小平廢掉接班人趙紫陽。提拔名不見經傳的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當總書記。

中共建黨近百年,總共經歷了十一次大的“政變”,而不僅僅是三次“政變”。

  •                                              

  • 中共作為一個獨裁專制的政黨,如果領導人按黨章、法律行事,他一般是坐不穩江山的。例如:陳獨秀、張聞天、張國燾、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等人。如果領導人“無法無天”,擅長搞陰謀詭計,他的天下將是長久的。例如毛澤東、鄧小平。二人到死才失去了權力。

    最近有傳言習近平大位不穩。老狼的看法是:如果習精於權術、善搞陰謀,那麼任何人都奈他不何。就算元老們集體反對也沒事。反之則有大位不保的可能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悲慘中國繼續瘋狂躍進 五千萬農民化骷
2017: 撫養毛之子的“紅牧師”厄運纏身
2016: 朴槿惠取消中韓首腦會談 不惜與中國決
2016: 遼寧團火燒車26死 陸國台辦:啟動涉台
2015: 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10個名人。
2015: 中國民間商人的血淚史——抗美援朝時期
2014: 大饑荒研究中的統計:正常與非正常死亡(
2014: 偉大先知李揚預測,伊拉克和利比亞有內
2013: 獨家揭密:薄熙來被扳倒的經過
2013: 中國特色三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