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现代文明为何没有诞生于聪明人遍地的中国?
送交者: 贾舟子 2018年07月25日17:54:24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现代文明为何没有诞生于

“聪明人遍地”的中国?



                                    ▍中国式智慧   ▍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甚至史籍中,被视为智者的人,是那些所谓“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军师或者国师,例如孙武、商鞅、诸葛亮、刘伯温、姚广孝……


商鞅和魏国打仗,邀请对方主帅公子卬和谈,在酒席上把老朋友绑架了,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径,却一直被奉为“大智慧”;宋襄公是个老实人,打仗讲规矩,不肯趁人之危,却被耻笑为愚蠢的仁义。


刘邦为了救回家人,和项羽约定平分天下,最后出尔反尔、赶尽杀绝;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却被批作“妇人之仁”。


诸葛亮借了荆州以各种理由拖延不还,却成了“足智多谋”的代名词;鲁肃一生都忠厚耿直,千百年来却被视为“颟顸愚钝”……

鲁迅评《三国演义》: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


这些实为阴谋诡计的“诈术”,为何一直被当作智慧?即便今天,充斥着诡诈权谋的宫斗剧,依旧火遍大街小巷;“三十六计”被搬上某某讲坛,最受国人推崇的“智慧结晶”,多是田忌赛马、《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国人不仅热衷于此,在权谋术上也的确遥遥领先,正如官场小说《二号首长》的作者黄晓阳说:“《纸牌屋》?太小儿科啦。”



现代文明为何发端于西方? ▍


与中国人追求“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实用形成对比,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那些被视为智者的,往往是一群“仰望星空的闲人”,他们是思考人类命运的大哲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大科学家,例如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罗素、爱因斯坦……


西方人眼中的“智者”,为何与国人差异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那些奠定了今天观念地基的巨人们


通常认为,西方人的思想有两个源头:


古希腊的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关于科学的智慧。


基督教的契约精神——关于道德的智慧。


自由、民主、文明等现代文明理念之所以能胜出,正是因为它们很好地统一了这两种智慧。


如果科学不符合道德,必然带来灾难——人类历史上诸多惨烈的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关于道德的智慧,远远比关于科学的智慧重要得多。


西方人最推崇的人文经典,都体现了对这两种智慧的追求:高斯的数学、康德的哲学、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还有关乎信仰的耶稣和《圣经》。

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紧握钱袋后仰的,是出卖耶稣的犹大(左四)


《圣经》是一部关于契约的书:旧约,即上帝与亚伯拉罕的约定;新约,即耶稣与世人的约定——在西方人眼中,遵守契约是关乎信仰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参阅《基督教与西方思想》)。


其实,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并不缺少道德信仰的契约精神。


在所谓“无义战”的先秦时代,仁义礼智信等贵族精神并没有沦为虚伪的道德说教。西周时的分封建制,本就是一种契约关系。春秋霸主的地位,通常是以“尊王攘夷”、“会盟诸侯”的形式,请周天子确认自己“道德领袖”的地位。各国间的争斗,至少还有底线和顾忌。战国四君子等贤人,言而有信、勇于担当的故事流传于世。


那么问题来了:以宪法契约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秩序,为什么发端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新加坡的成功源于英国人留下的法治,而不是什么儒家文化。——李光耀


                    ▍西方式愚笨:契约精神  ▍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贵族联军击败,被迫在《大宪章》上按下印章,承诺“国王不得向国民随意征税。”尽管国王事后以“城下之盟”的理由抵赖,但他和他的后代却始终不敢完全撕毁这份合约。800多年过去了,《大宪章》中的很多条款仍然有效。

英国人为什么这么“傻”?凭什么相信对方一定会信守承诺?为什么不干脆斩草除根?——根本原因就是契约精神。


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敬畏,共同的最低底线:这份合约是“以上帝的名义”缔结而成——否认上帝的至高权威、使用最厚黑的手段,或许可以获得眼前的好处,但是既违背内心的道德,也可能会危及子孙后代。

《大宪章》纪念碑亭,由美国律协捐建。

碑上铭文:纪念《大宪章》,自由受庇于法律的象征


《大宪章》开创了“王在法下”传统,启发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政治理念:财产权是个人(尤其是穷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神圣不可侵犯;在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律法才是国王;将权力关进制度和律法的笼子,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

人类之所以能够制定文明规则,恰恰就是因为他们跳出了丛林法则,构筑了共同的底线。正是这种共同的底线,建立起了惩恶扬善的有限政府,明确了个体之间的边界,使每个人都可以和谐相处。那些最弱小的人,也不至于像蝼蚁一样活着。


其次,稳固的产权和平等的交换,使得多次、重复的交易和博弈成为可能,于是背信弃义的人逐渐被淘汰——这直接推动了契约社会的成型。

自由市场是养成美德的最佳场所,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摘自茅老为《圆富》所作的序言


自由市场的人们,或早或晚都会明白一个道理:损人利己和舍己为人都是有悖人性的、不长久的,唯有为了利己而利他的合作共赢,才能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令亚当·斯密惊叹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强大得足以克服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孟德斯鸠则是直言不讳地说:有商业的地方就有自由、美德和法治。

                            ▍契约精神的大倒退   ▍


反观中国传统。自秦始皇以霸道开创君主专制,以“天下归于一统”绞杀了贵族精神和民间自由,中国人的诚信和仁义传统,就出现了大倒退。


中央集权一家独大,官家垄断一切资源,商业没有丝毫空间;底层不到绝路永远不敢、也无力反抗,上层不到绝路永远不屑、也不懂妥协,直到官逼民反、天下大乱——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无法建立共同的底线,只能在这种“治乱循环”中打转。



许倬云教授:中国古代所谓的“天命系统”,是儒生们吓唬皇帝,以及事后诸葛亮的说辞


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帝国官僚体制的成型,儒家伦理和科举制度逐渐沦为巩固皇权、愚弄百姓的工具,这片土地彻底沦为一滩死水:整个国家没有任何制度更新、自我纠错的可能。

人是会趋利避害的生物。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占据更多资源,人们只能依附于权力,而权力争夺具有不确定性,又增加了财产占有的不确定。米塞斯曾说:当破坏契约的成本低于(收益高于)遵守契约时,人们一定是趋向于破坏契约。


为什么遵守契约精神,竟然变成了国人眼中“愚蠢”的代名词?不是我们人种低劣,也不是我们没有这个传统,而是自秦始皇以来的制度安排——它遵循的是一种成王败寇的叙事逻辑,运行千年的是一套破坏契约精神的“逆淘汰”机制。(参阅吴思《潜规则》)

中国晚清思想家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去旁听英国法庭的审判,见原告、被告和法官都同坐一室,且有律师为双方辩护,全不似晚清衙门之野蛮与落后。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回国后他对朋友说:中国的衙门每天都在为官员谋私利、制造大量冤案,而英国的法庭每天都在为百姓寻求公道、维护公平正义,这样的国家如何不强?

*注:本文来自千字文华

文:千字君丨编:酷哥、白果


中外思想家的对比

’作者:冬蛰意
来源:知乎

中国的哲学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从四书五经到论语孟子到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本质上都属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理路完全是用语句的含意架构起来的,在相互作用的语句含意之上没有上层的架构。

所以中国的思想理论不能脱离原始文本,必须回到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学逻辑去分析。

而西方思想理论在语句的含意上面有整体的理论架构,所以是可以脱离原始文本的。这正是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二者各有利弊吧。

我另一个答案中的一段对此有更细的阐述:


比如说程朱理学的“理”与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这两个概念总被国人拿到一起比,认为性质是相似的。但黑格尔的体系,是定义、范畴、逻辑推理和论证建立起的森严大厦,而这些东西程朱理学一概没有。所谓的程朱理学,其实只是对四书五经的一段一段的注解,《大学》里的“先诚其意”是这个意思啊,《尚书大禹謨》里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该那么理解啊,等等等等,再就是程颐朱熹们和学生一段段谈话的记录,这个学生问人心和道心的关系是什么?朱熹说是这样这样的,那个学生又问了一遍人心和道心的关系是什么?朱熹说是那样那样的,两次说的好像是一个意思,又好像不是一个意思,说法更是根本不一样… 程朱理学,就是这么一个体系。黑格尔体系里的理论架构,在程朱体系里统统找不到,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比的国人们,总是在心里或服气或不服气地承认,黑格尔的哲学理论比程朱完善多了。


但实际上,程朱的体系根本就不是哲学体系,谈何作为哲学的程朱不如黑格尔完善呢?两个体系的架构方式本就完全不同,程朱理学,以及绝大部分其它的中国思想文化理论,本来就不是用西方理论体系的方式架构起来的,非要从里面找西方式的范畴、定义、逻辑、公理、命题…自然只能东拼西凑,强词夺理,漏洞百出。


中国理论的架构方式,就是语句之间的含意沟通与互动,也就是由这句话的这个意思说到那句话的那个意思,通过这句话和那句话相对应的含意将两句话联系起来,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说到“道心者天理也,人心者人欲也”再说到“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语句之间的推进方式其实和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推进到“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在这个语句含意的底层架构上面根本就没有完整逻辑体系、明确的定义、命题、论证等等上层架构。不同语句的含意甚至可能是矛盾的,比如朱熹就曾在一句话里说“人心惟危”里的人心就是人欲又在另一句话里说“人心惟危”的人心不等于人欲,两句话居然还在朱子语类的同一节里,几乎就是挨着的。到底哪句话是对的?只能各自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两句话都是朱熹思想的反映,都是对的。因为这两句话都仅仅是语句而已,而不是某个上层架构的组成部分——比如某个大命题下的两个小命题,所以也不存在理论架构出现自相矛盾的漏洞之类问题。你能说《出师表》里“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两句话体现《出师表》理论架构的自相矛盾与缺乏逻辑性么?钻牛角尖的话只能说明文学理解能力太差。


没错,我使用的是文学这个词。这种用而且仅仅用语句之间的含意互动来搭建文本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学方式。中国从来就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神学等等理论体系,在中国起到相似作用的是一篇篇议论性的散文(或者骈文)、对其它文本的批评、注解、重述、各种札记…它们都仅仅遵循着文学的逻辑,寻求的是说理的生动、透彻、完整、实用,甚至浪漫与华丽…但不会寻求在语句和文本之上建立一个独立于文本而存在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文化,都是以文学为载体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式,是文学的方式。正确性不是来自哲学中的逻辑体系和公理前提,更不是来自神学中的不可证实或证伪的信仰——比如上帝存在、三位一体、耶稣死后三日复活,而是取决于说理过程本身是否恰当有力,文本的含意能否与现实良好地互相印证。


换言之,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作为一个说理性的文学作品系统出现的。从《诗经》《尚书》《春秋》到《论语》《孟子》《庄子》到《论衡》到《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它们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寄寓于文本之中,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西方哲学的理解是否可以脱离哲学家们的原始文本,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但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理解是必须回到承载着这些思想文化的文本之中、以文学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的。


来源: CEO书院 2018.07.25

0%(0)
0%(0)
  中国主体民族被野蛮满清屠杀、奴役,痛失历史脉搏  /无内容 - achedanv2 07/26/18 (368)
  另外,关于哲学。。。。。 - 括号 07/26/18 (396)
    新约:耶稣基督弥赛亚来临。  /无内容 - _5000 07/26/18 (350)
      当然也有人说是: 亚伯拉罕之约 与 耶稣基督之新约。  /无内容 - _5000 07/26/18 (323)
  天朝人现在享受着西方文明,却大力诋毁西方文明。  /无内容 - 麻辣戈壁 07/26/18 (382)
      尤其是老红卫兵,策动周带鱼之类用仇恨煽动敌意,非常恶毒  /无内容 - _5000 07/26/18 (337)
  因果关系倒了。。。。 - 括号 07/25/18 (488)
      好,质疑的好! - 括号 07/26/18 (385)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红朝演义三七:共产会议一边倒同声谴
2017: 外公与潘朔端
2016: 李敦白:我是一个热爱中国的美国人
2016: 我们爱杨绛何妨爱鲁迅
2015: 关于何梅协定的历史真相
2015: 美国引诱中国对抗,想打垮中国经济
2014: 芹泥: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
2014: 腾讯图片:甲午战争——清帝国的溃败
2013: 生死疲劳
2013: 习近平夜探薄熙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