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在《道德经》中千万记住老子的“四不自”
送交者: 你跟二楞 2018年11月27日18:42:2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意思就是说,人不带偏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开彰大业;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

  这些都是老子“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很具体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学道理。细细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终生受用不尽。

 

  1

  不自见故明

  不自见,就是不带有任何偏见的看人看事。医生在做手术时,需要一样东西叫做无影灯,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圈灯。

  当灯从左上角打过来的时候,自然就会在右下角产生一个影子。但是如果在右上角还有一个灯,那这个影子就不存在了。如果它是一圈灯,自然从哪个角度都不会有影子了。

  《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有阴影的地方就叫无明。是什么东西障碍住了你的所见,让你产生了心理的阴影?

  那个障碍物是什么?那个障碍物就是你的偏见,就是我们看问题时角度不够多维。一个只有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人,很容易陷入简单的判断。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很可能对于有宽阔意识的人的视野来说,你还处在褊狭当中。而因为这种褊狭产生的骄傲、愤怒、怀疑、不满、妒嫉等情绪,都只是因为“无明”。

  你批评任何东西的时候,你是否会有一个暗暗的自我觉察:有没有可能我陷入的是一种意识宽度太狭窄而带来的偏见呢?我是否落入了单一的角度呢?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总把思维局限在自己所见的角度,才能看明真相。更多时候,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不妨试着站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对方的行为。

  那些总害怕别人对自己产生偏见的人,其实是自己对别人有偏见。一切你看不顺眼的人、看不顺眼的事、看不顺眼的情境,实际是你看不顺眼的心境。只有让这种心境消失,你才会释放心中的不快。

  世界是一面镜子,是你思维模式的镜子。当你的心情保持喜乐纯真的状态时,你的世界显露出来的样子,就是喜乐的事情源源不绝的发生。

  当然,对于我们常人来讲,是不可能消除全部的偏见,然而我们确实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改善偏见的心态,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胸怀。

  如果你发现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变得更加能够从多角度看一个问题,变得更加从容的话,那恭喜你,你离“明”更近了一步。

 

  2不自是故彰

  南怀瑾认为,“‘自是’是主动的认为我一定都对的,我的绝对没有错”,也就是自以为是的意思。

  人,既怕没有自信,又怕过于自信。如果一个人过分自信,就好像是铜墙铁壁铸成的思想城墙,油盐不进,水泼不进,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

  自以为是的人不仅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对的,并且喜欢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是对的。他们需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渺小、无知、完全无法和他们相比。

  这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这种人的确存在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朋友、父母、兄弟、爱人,甚至我们自己,其实都会有自以为是的时候。

  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自以为是的人连事情的症结所在都没搞清楚,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来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甚至会完全不顾别人的自尊,而最后甚至弄得那些已经受了委屈的人去承受了更大的委屈。

  往往就是因为自以为是,所以到最后弄出可怕的后果来,这种人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也断然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还要去怪怨别人。你若当面说出他的过错,他也不肯承认甚至朝你发脾气。

  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都必须紧跟变化,不断的学习研究,自我充电。所以,人必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对于一切有益的、先进的经验和知识,兼收并蓄,才是上策。

  再者,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强,最终也是有限的,而任众人之力与智,则无往而不胜。可以说,现在要干成任何有意义的事业,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独往独行。更多的是依靠团队的整体力量。

  而自以为是的习惯,堵住了自己与众人合作的路途,让别人不能成为你的团队伙伴。所以,自以为是的人,在家庭不能和睦,在单位不能和谐,在事业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要告诫我们“不自是故彰”。

 

  3

  不自伐故有功

  “自伐”,是自我表扬的代名辞。有了功劳的人爱表功,差不多是人们的常态。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小有所成时通常会有自大、自夸的表现,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实际上,离真正的成功,还差得远了。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意思是天地虽没有自己说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人们都看得见天地的高旷宽广,是他养育了万物生灵——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是不会到处炫耀自己的。

  《尚书》中有言:“满招损,谦受益”,爱好自我夸奖的人,必定会导致他人的恶感,暗中吃大亏而不自知。有矛头也有气魄,在特定的场所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伤害自己。

  隋朝开国功臣贺若弼就是这么一个人。贺若弼与另一位名将韩擒虎,都是隋朝灭陈的大功臣。贺若弼率部与陈军主力决战。趁着陈军主力尽出,宫中守备力量薄弱的绝佳机会,韩擒虎率部乘虚直进,俘虏陈后主,灭了陈国。

  贺若弼辛辛苦苦战了一场,结果却被韩擒虎乘虚摘了桃子,这令他感到很沮丧。生性好强的贺若弼从此一遇到韩擒虎,就要与他争功。

  一次,贺若弼在隋文帝面前振振有辞地说:“我与陈军主力决战,大败敌军,生擒敌军骁将。韩擒虎这厮没有像模像样地打过一仗,怎么能和我相提并论!”他极力贬低韩擒虎,将平陈的功劳全部揽到自己身上。

  隋文帝见贺若弼这副模样,知道他不堪大用,此后不再信任他,剥夺了他的军权。后来,支持韩擒虎的隋炀帝杨广即位,贺若弼也最终被隋炀帝诛杀。

  孔子在《礼记?表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意思是说,君子不自我夸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传自己的功劳,目的是保持自己谦虚的品行。

  在几千年前的的封建社会,我们的先贤都能正确对待荣誉,生活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的我们面对成功和荣誉却沉不住气,甚至为了标榜自己而贬低别人,实在是匪夷所思,实在是愧对先贤。

 

  4不自矜故长

  “自矜”,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尊心,说好听点叫自尊心,说不好听就叫做傲慢。王阳明曾说:“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

  翻译成白话就是,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屈服。所以,为子而傲,必然不是个孝顺父母的人;为弟而傲,必然不是个孝悌兄长的人;为臣而傲,必然不是个忠臣。

  苏轼就曾经在傲这个问题上栽过大跟头。明代《警世通言》记载,有次,他来拜访宰相王安石,不巧王安石刚好有事外出,苏轼便在书房等候。书房的案桌上摆着一首咏菊诗,墨迹未干,才写了个开头:“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苏轼心想,这菊花乃耐寒持久之物,即便干枯枝头,也不会随风凋落啊!这一定是王安石老眼昏花,糊里糊涂犯了个低级错误。苏轼竟自挥毫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苏轼留下的诗句,心想这后生太过狂妄,却也不声张,只是借故将其贬置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一年后逢重阳佳节苏轼在后院赏花,他却见到园中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却无花朵挂枝。此时的苏轼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鲁莽。

  王阳明认为,对待傲,谦字便是对症的良药。真正的谦逊不是名义的恭顺,外貌的卑逊,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

  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可以从他对自己的造诣所持的态度看出来的。因此,即使你的福气极好,也莫要得意忘形,积聚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吧。

  不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自谦不自卑、自信也不自大,脚踏实地走下去,树立好形象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但好形象如何树立,恰恰是越不自以为大,越是保持低调,虚心待人,踏实做事,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越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成为形象高大的人。

转自凯风网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曹興张c「樂從堂」
2017: 左宗棠与兰州
2016: 芹泥:亚瑟王和圆桌武士
2016: 蒋介石去世奇异天象 震惊蒋经国宋美龄
2015: “我不埋怨任何人,只是在反省我自己”
2015: 82.深信世尊
2014: 满洲人改造了汉语,把汉语发展到极致
2014: 我设计了一个女篱笆乳的整乳方案,正在
2013: 解放军与10万日军并肩作战的历史(图)
2013: 范儿405——教皇(方济各):恒心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