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於梨華小說留下的境界
送交者: 古林風 2020年05月08日01:46:0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於梨華小說留下的境界




於梨華是先見其人,後讀作品。



80年代念研究生時,一天接到通知,參加美籍華人的座談會。到了會場才知道於梨華是主要客人,當時既不了解她的生平,也沒讀過她的作品,只好等她發言了。  


於進門時穿着鮮亮綠上衣白色褲服,和滿屋灰藍衣服的學生反差很大。她是爽朗性格,很快就打開話題。  兩個小時的座談她以提問題為主,同學自願回答。還記得我回答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國家幹部中走後門的問題,她問我們怎麼看。正好我們學校文革中有一個反對走後門的人物,我就介紹了一下。這位同學是軍隊幹部子弟,文革中先插隊,後當兵,然後又上大學,家庭背景都發揮了作用。在反走後門運動時,他宣布退學回部隊;因為他參軍也是開後門,決定退到底,回到插隊農村當知青,成為全國性的人物。於梨華聽了很有興趣,希望採訪這位學生。這位退學同學原是哲學系的,學校一直和他有聯繫,他一直插隊到文革後。


於還問國內青年對於外國文藝中感情描寫的看法,當時大家比較沉默,我就講了一些大道理,什麼國情不同,什麼審美選擇不同,云云。

 

座談的收穫,就是記得她是寫留學生的作家,當時她的作品在內地還找不到。到美國後才讀到她的小說,《又見棕櫚》是圖書館借的,記得頁面已發黃;《考驗》是在唐人街買了讀的,印象主義的封面設計還記得很清。另外有一本短篇小說選集,在圖書館裡的書架邊就看完了,看到裡面有一篇講少男少女的《十四歲》,想起當年在座談會的對談,啞然失笑。


於先生89歲走了,和她今生就是一面之緣。她的小說的人物和情節大都不記得了,但是留下的印象又不可磨滅。 想起《又見棕櫚》是一種感受,想起《考驗》是另一種思緒,依然動情。


文評家講有境界才有格調,於先生寫作當然有境界,她使讀者能不忘她的境界,就是作家的本分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西南王”李井泉其人其事
2018: 數據確鑿:我抓到了謀殺中興和華為的凶
2017: 2015韓國大罷工口號:只有毛澤東才能救
2017: 秦始皇的“萬世夢”與習近平的“中國夢
2016: 康熙導致大清王朝的滅亡
2016: 韓國大罷工口號:只有毛澤東才能救世界
2015: 王明控訴毛澤東:背後下毒手
2015: 揭成吉思汗臨幸西夏王妃時去世致死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