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蒋介石与1927年“四·一二”事变的发生及其背景 (4)
送交者: 是地 2007年01月26日09:46:5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用蒋介石的话来说:“我校长教学生还没教得这样子严重。乃在宴会场中几百人的中间,把我一个国民革命军的领袖,又是中国民党里面的一个领袖,来给他一个外国顾问苏俄代表当奴隶一样教训,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不止是欺负我个人,不止是压迫我一个人,你完全是欺负我们中国国民党,欺负我们中国人。我那里可以放过你!”[57](p.280)

  “三·二0”事件就是因为苏联军事总顾问季山嘉过于忽视了蒋的自尊心所引起,在蒋成功地通过这一事件打击了俄国人的威信,并限制了顾问们的权力之后,鲍罗廷却再蹈复辙,自己出面来向蒋的自尊心挑战,这多少让人有些难于理解。鲍罗廷这时的杀手锏,多半有三个,一是在武汉的财政部长宋子文掌握着蒋所需的大笔军费;二是留在南昌的其他中央执行委员,如谭延岂闿、何香凝等亦不愿随蒋破裂;三是唐生智等相当一批北伐将领已在武汉方面领导之下。而与此同时,鲍罗廷同样相信各地工农运动正在广泛兴起,它势必会对国民党及其北伐军形成强大的牵制作用,各地赞成迎汪的国民党人声势日渐浩大,必然会对蒋介石造成极大的压力。正因为如此,鲍罗廷虽然事后也曾一度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的做法过于唐兀和冒险,会太过损伤蒋的自尊心,事后暗托宋子文等对蒋表示歉意,甚至声言今后愿与蒋一同随军行动,“不问中央事”[58](卷六,1927年2月6日条),但他却并没有停止推动剥夺蒋党政权力的斗争。

  蒋介石刚一离开武汉,武汉地区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领袖就大张旗鼓地发起了恢复党权运动,不仅高唱“打倒张静江”,挤走同情蒋的十一军军长、武汉卫戍司令陈铭枢,推动蒋之行营主任、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以及孙科等人公开撰文,影射抨击蒋搞个人独裁,而且为根本消除蒋对党政的控制权,更决定抓住左派占优势的情势,于3月召开二届三中全会,重定党政军领导体制。他们显然没有想到,在中国,不仅政权要靠枪杆子来取得和维系,而且社会上的所谓阶级分化也远未达到他们所希望的那种程度。不要说中间阶层所占人口比例极大,就是共产党人最为重视的工人群众,政治上也与广州工人的情况不相上下,通常处于分散的甚至是分裂的状态,很多工人不仅不能为共产党人所掌握,甚至可能站到相反的立场上去。换句话来说,蒋介石未必会真的陷于孤立,其区别于共产党人的政策主张,这时不仅可以得到相当部分军人的支持,而且也同样会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足以与共产党人相抗衡。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蒋介石的军队所经过的江西、福建、安徽、浙江等省,社会中上阶层所表现出来的拥蒋热情。在这些地区,共产党人和左派国民党员通常都影响着相当一批工人群众,并掌握着省市一级的党部,但运动中出现的种种过激行为,却在倾向平和、渴望安定的社会中间阶层中间造成了很大的恐慌。蒋介石到来后,为抗拒共产党人和左派国民党人,往往会借助于本地倒戈的军事领袖,或选派政治上区别于激进派的亲信,另立党政机关,以控制地方。由于这些人明显地倾向于沿袭旧体制和旧秩序,因而自然会受到习惯于旧体制、旧秩序,而恐惧激进革命的社会中上阶层的欢迎。对于这些地方的工人、店员和农民群众,凡与共产党工会农会不合者,他们都会积极予以扶植。纵使找不到合适的扶植对象,他们也能够找到青红帮组织伪造工会团体与共产党人的工会组织相对抗。对此,蒋介石也并非一无所知。但已经习惯于用强力解决问题的他,也并不反对部下出于革命的目的而采取非常手段。结果,就出现了诸如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这时在蒋的总部中所看到的那些让他倍感吃惊的情景:蒋对其亲信支持指使拥蒋的工人、店员,甚至是青红帮分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冲击共产党人和左派分子领导的各地国民党党部、工会等机关团体,甚至大打出手,造成流血冲突等,常常是睁一眼闭一眼,时而默许,时而干脆就是变相鼓励。[59]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蒋介石开始不择手段地来与跨党分子争夺地方和群众,是与他所感受到的权力失落的威胁程度密切关系的。直到1927年3月之前,一直跟着蒋工作的郭沫若虽然对蒋在个别地方工人运动问题上的处置手法心存疑问,却并未发现蒋有明显异常的表现。但在3月上旬之后,当蒋被迫同意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鄂,紧接着武汉又召开了旨在削弱其权力的二届三中全会,郭沫若才意外地发现蒋介石开始大踏步地转向了极端。很明显,蒋因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鄂而产生的权力失落感和政治恐惧感实在是太大了。他深信,如果这个时候再不采取断然措施,他所占有的那些省区,转眼间就会落到武汉中央的手掌心去。而丢掉这些地区,他连讨价还价的资本可能都没有了。如果他最终不得不向武汉中央臣服,不要说前此的一切可能功亏一篑,就连自己的政治生命都可能因之而结束了。困兽犹斗,有过“三·二0”经验的蒋介石当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还在1927年2月下旬,即在蒋还没有下决心动手之前,他其实就已经不断地公开放话了。当时,他仅仅是受了鲍罗廷言语威胁的刺激。他公开警告说:不要试图让我走开,“总理在生的时候,我无论对那一个同志,或者有一句话与我不对,或者有一点得罪了我,我马上就要跑开。”“现在可不是了。如果我一走开的时候”,“中国革命根芽从此就要断绝了!”谁也不要想让我放弃责任,因为,“我只知道我是革命的,倘使有人要妨碍我的革命,反对我的革命,那我就要革他的命!”[60](p.124-125)注意到这种情况,武汉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坚持取消和限制蒋的权力,[21]其后果应当是可想而知的。

“四·一二”:血腥的开端

  蒋介石打算与共产党人翻脸,当始于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3月3日,即蒋在南昌召集中央政治会议,意外发现谭延闿、何香凝、陈公博等均已动摇,决心去武汉参加二届三中全会,即同意将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之际,蒋内心就已经充满了恐惧与恼怒。表面上,他只能表示同意多数人的意见,背后却忿忿然曰:“见人面目,受人气焰,羞辱情况,令人难堪!”[58](1927年3月3日条)一连数日,蒋心境恶劣异常,因而曾连电前敌总指挥何应钦:“谓共产派在武汉破坏军事更烈,非克复南京自立基础,决难立足。”[10](310-311)此电表明,蒋确是在过去所据以号令全党的二届广州中央及政府脱离其掌控之后,即开始暗中考虑与武汉分庭抗礼,另立中央的可能性的。

  另立中央,蒋必须握有足以号召全国的政治资本。在他看来,能否顺利拿下上海和南京这两大中心城市至为关键。因此,在上海、南京未夺取之前,蒋的态度仍旧犹豫不决,即使是对武汉中央的二届三中全会也没有敢于公开指责和否认。何应钦、蒋伯诚、顾祝同、潘宜之、杨虎等蒋之重要部属早就对共产党强烈不满,“以半年来之努力奋斗,其结果不过为造成共产党扰乱地方之基础”,谈起来“多激昂唏嘘”。但这时将领们多次对蒋提起此一不满,蒋却时而愤而应和,时而痛加训斥,让他们往往不知所措。何应钦就明确讲:对党务问题,非蒋自己拿定主张始有办法,他人都不敢十分表示自己的主张。因为蒋“屡次游移,且事后每由他人受过”。[10](p.310)但夺取南京刚有眉目,张静江就明白告诉邵元冲、蔡元培等人说:“介石对于与共产党分离事已具决心,南京定后,即当来宁共商应付”。[10](p.312)

  1927年3月24日,张静江、邵元冲、蔡元培、蒋梦麟、马叙伦等同车去上海,随即赴龙华前敌总指挥部与白崇禧、潘宜之、黄郛、吴稚晖、李石曾等见面,“共商应付党务事宜”。而就在张静江等从从杭州动身前往上海的当天,刚刚被占领的南京城就发生了有组织的排外抢劫事件。大批在江右军总指挥程潜率领下的国民革命军官兵,从上午8时开始,对城内各处外国领事馆、侨民住宅和外国教堂、商店、学校大肆抢掠,直至午后5时才逐渐停止。因各国驻在南京的海军官兵人数甚少,无法与抢劫者正面冲突,因此停在长江上的美、英军舰遂从下午3时左右开始炮击南京,直至抢劫行动被制止才罢休。蒋得到消息后,马上于25日中午从上海赶到南京,急匆匆部署追查之后,便于次日又赶回上海。虽然,在公开场合蒋并没有把南京事件归结为共产党人的阴谋,但其内心明显地怀疑有“奸党”在借故挑拨自己与列强政府的关系。[22][42](p.193,195,197)[58](卷六,1927年3月25,27日条)因此,回到上海的第二天,即27日,蒋就急忙将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蒋梦麟、邵元冲、马叙伦等一并邀入总部行营,秘密“开会讨论与共产党分裂之办法”,并显然倾向于吴稚晖的主张。吴的主张是:“由中央监察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员及跨党分子谋危本党,动摇后方及卖国之行为,其证据则根据数星期前陈独秀对稚晖之谈话,谓共产党二十年内必可实行共产,又去年双十节共产党在湖北秘发之传单阴谋破坏国民党者以为证,然后再由监察委员会召集中央执行委员之非附逆者开会商量以后办法,而开除及监视一切附逆及跨党之首要等,听候代表大会裁判云云。” [23][10](p.313-314)

  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与共产党确已形同水火,再难相容。这里面除了他相信武汉中央种种做法的背后其实都是鲍罗廷和共产党人在起作用以外,他更担心的,还是共产党人随时可能采取行动冲击租界,引发外国干涉。北伐公开宣示的政治目标是反帝,而反帝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取消列强各国在中国的特权并收回租界。1927年1月北伐军胜利夺取湖北和江西后,直接导致的一个群众性自发反帝的行动,就是攻击并占据了汉口和九江的英国租界。蒋介石本人在1926年双十节时也曾发表过一个《敬告全国民众》书,雄心勃勃地宣告:北伐之使命,就是要完成总理遗志,“对内扫荡反革命之恶势力,使人民得解放而谋自治,对外代表国家利益,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并取消租界,进而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61]来到上海后,对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陈兵列舰,耀武扬威,身为军人的他也十分厌恶。他到上海后曾多次对中外记者表示:“现在租界情况,实予人以难堪。”“外舰外兵一日不撤,中国人民的愤激就一日不能消灭。”[62](p.192,195,205)但是,蒋并不赞成武汉、九江夺取租界的做法。注意到汉浔事件后英、美、日、法各国政府全力保护其在上海利益的态度,把军事胜利视为一切之首的蒋介石,在对列强问题上不得不表现得格外小心谨慎,极力与列强各国政府的代表周旋应付,避免造成外力干涉的严重局面。而当他考虑到与武汉分庭抗礼和清除党内之共产党人之后,他就更是不能不关心失去苏援后,能否取得各国列强的同情与承认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蒋当然不能提出租界问题,甚至还要公开声明确保各国租界的安全,以取信于各国政府。[38](p.347-355)

  这时的上海,谣言蜂起。特别是各个外国租界里躲避着大量从武汉、九江以及其他国民革命军占领区逃亡避祸而来的外国侨民和中国人,他们对于两湖、江西等地激烈的工农运动充满恐惧,生怕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后会重现汉口、九江下层民众冲击租界的情景,因而更是人心惶惶。鉴于自己在上海工人中的号召力,和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提出的要超越民主革命界限的要求,在上海的中共领导人这时也显得相当振奋,反复强调:我们党“已到夺取领导权的时期”,因此力主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说“要在群众中宣传CP,或用公开代表形式,或指定同志在群众会议时故意问CP是什么,藉此宣传CP”。[63](p.338,348,369,374)既然要夺取领导权,上海共产党人自然要指挥总工会四处冲击国民党右派组织,并积极筹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结果,弄得“街市上共产党呼声很高”,人人都在打听CP,“很想晓得内幕”。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

3月22日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初到上海时,对共产党领导的总工会态度还好,还同意各工会的武装纠察队统归总工会管辖,对共产党推动组建的市政府也未加反对,但第二天听到各方反映之后,态度立即转了一百八十度,扬言“将设法根本消灭武汉风潮之再现于上海”。次日白“请市党部等吃饭,独不请CP”,且马上就有种种传说,称市政府为CP所组织,蒋介石亦坚决反对。[64](p.368-369,372,375,385)

  蒋介石、白崇禧等人的担心,并非全无根据。在准备夺取上海之初,中共上海区委没有马上收回租界的打算。它曾明令“罢工工人不准打外国人,不准捣毁机器”;并要求工人纠察队切实“维持一切治安,禁止流氓、土匪乘机骚扰与抢劫”。包括对店员问题,也曾再三强调“现在广州、汉口已经闹坏了,这个问题很复杂”,一定要与商人接洽,“注意条件,不要太高”,避免闹出乱子。上海总工会甚至有声明给英国巡捕房总巡先生,以安其心。[65](p.404)但3月24日以后,共产党方面的态度却有了明显的改变。当天,总工会下达了复工令,外资厂主却拒绝工人复工,租界巡捕因此武装阻止工人进入租界,致使一些想要复工的工人与巡捕房发生了对峙和冲突。一时间总工会将要攻击巡捕房,或工人纠察队将要猛扑租界的谣传四起。面对这种情况,基于武汉、九江的经验,上海中共领导人内部已经开始提出了尽快收回租界的设想。除少数人强调还要避免发生冲突以外,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是主张对外国资本家下最后通牒,对租界亦不能示弱,对方越界筑路,我可自由拆除铁丝网,准备做收回租界的总罢工。[64](p.386)

  工人方面的反应马上就引起了蒋介石一方的高度警觉。25日,当外国记者据此询问东路军前线总指挥白崇禧时,白公开强硬地表示,工人旦有扰乱,驻军必将负责缴械。他并且当即下令将与闸北上海总工会关系密切的闸北驻军薛岳部调开,而调刘峙部接防,以便对设在那里的上海总工会严加防备。这种情况又引起共产党方面的反弹。他们又是开群众大会,又是派人质问白崇禧,坚决反对调离薛岳。同时还通过市政府致函租界工部局,强硬提出限期三日内“正式表示不复阻止复工”,否则将再行总同盟罢工,此后发生一切问题概由工部局负责。[66](p.405)不仅如此,他们还严厉批评有同志怕被人说是CP,说这是纯粹软弱卖党的心理,要求所有党员必须公开宣传这次革命是在CP领导下,大开门户,吸收党员,三个月要征收5万党员,准备“公开取政”,“包办革命”。[67](p.398,400)

  中共中央显然支持态度强硬的对抗态度。陈独秀在上海特委会上直截了当地鼓动说:中国革命如不把代表资产阶级的武装打倒,中国就不要想革命。只有把此武装打倒,资产阶级才能服从革命的力量。现在上海的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已经与党军勾结在一起了,“我们如果情愿抛弃上海,就很容易,如果争斗,就要马上动作。”即“右派军队来缴械,我们就与之决斗,此决斗或许胜利,即失败则蒋介石的政治生命[也]完全断绝。”[64](p.389)

  这时上海总工会属下的工人纠察队其实只有两三千人,“党群众化五万”,受其影响组织的工人约25万,占上海工人总数之比并不大。但也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更高度重视这支武装。因为它是共产党人控制工人运动,进而控制上海的关键所在。上海区委明确讲:“上海工人[有]有力武装,上海工人的政治地位与一切行动都有保障,同时CP也跟随有力。如果工人武装被解除,则工人又将入于过去黑暗之域。因此,维持工人武装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68](p.397,399,401,406)26日,上海共产党人得到消息,江西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被军队所杀,南昌、九江国民党左派控制的市党部均被捣毁和解散,因而情绪更加激愤。上海区委正式决定:目前最主要策略就是:“反对反动的新军阀,积极响应宁案,举行反英大罢工,达到收回租界的目的。我们要随时随地准备武装与右派军队发生总决斗。”他们确信:“如果上海工人把右派打倒,租界收回,在革命的前途非常伟大。”[68](p.406-409)

  这边蒋介石磨刀霍霍,那边共产党血脉贲张,双方流血冲突已不可避免。然而,正在这时,中共上海区委收到了莫斯科27日的来电。来电提出:“我们认为,长时间地举行总罢工要求归还租界,在现阶段是有害的,因为这可能使上海工人处于孤立状态并便于当局对工人采取新的暴力。最好是组织示威性的罢工,抗议在南京的暴行,而租界问题要同国民政府商量。”中共中央复电申诉,联共(布)政治局28日又再度来电,强硬表示:“请你们务必严格遵循我们关于不准在现在举行要求归还租界的总罢工或起义的指示。请你们务必千方百计避免与上海国民党及其长官发生冲突。”[69](p.168-169)据此,陈独秀不得不稍加变通。在收到电报当天,他函告中共上海区委,要求他们“表面上要缓和反蒋反张,实际准备武装组织”,对总同盟罢工,也“要得民党及老蒋同意”。[70](p.428)有陈独秀的指示,中共上海区委决定于第二天,即29日召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举行临时市政府就职典礼时邀请蒋介石出席,以示缓和,并观察蒋之态度。

  29日,蒋介石没有出席这场典礼。他不仅不出席,而且致函临时市政府,要求其“暂缓办公,以待最后之决定”。[71](p.196)蒋公开否认已经得到武汉中央明令认可的上海临时市政府,不仅表明了决心与武汉中央抗衡的态度,而且预示着双方冲突已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因此再电莫斯科,强调准备抵抗的必要。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仍旧坚不同意。它一方面致电在武汉的鲍罗廷,要求他考虑“对蒋介石作出某些让步以保持统一和不让他完全倒向帝国主义者一边”的可能性;一方面电示上海中共中央称:“(1)在群众中展开反对政变的运动;(2)暂不进行公开作战;(3)不要交出武器,万不得已将武器藏起来;(4)揭露右派的政策,团结群众;(5)在军队中进行拥护国民政府和上海政府、反对个人独裁和与帝国主义者结盟的宣传”。[69](p.168-169)

  恰在这时,汪精卫意外地从国外回到上海,从而使得尚未下定最后决心的蒋介石一度放慢了与共产党破裂的脚步。据邵元冲日记:“此间日内正拟以断然手段处置者,乃不得不暂行延搁。”因“精卫以为武汉诸人,非不可理喻,故仍拟约彼等来宁,以会议方式解决之云。”[10](p.315)慑于汪精卫在党内的威望,蒋为表示不偏不倚,并为自己留有余地,于3日公开发表了一则通电。声称今后将“专心军旅,戮力北伐”,“所有军政、民政、财政、外交诸端,皆须在汪主席指挥之下,完全统一于中央。”[72](p.209)但就在第二天,他就直言不讳地告诉第一二师的同学们说:有人要我承认武汉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议案,我们身为党员,对于本党中央的决议案当然要承认,但也不能盲目。因为本党是有监察委员的,若监察出会议手续不合,或违反主义党纲,就可以宣告无效。“监察委员的特权,我们不能抹杀的。”[73](p.216)蒋的这番讲话当然是有备而发的。因为就在蒋介石发表通电的头一天晚上,吴稚晖等几位监察委员已经秘密开会,通过了弹劾共产党案,决定提请各军警机关将辖区内之共产党人“分别看管监视,免予活动”。[24]

  对于吴稚晖等人2日晚的秘密会议及议案,汪精卫并不知情。3日上午蒋介石、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邵元冲等人一同往孙中山故居与汪会晤。谈到清党问题时,吴稚晖直言相告:“此次监察委员会提出对共产党弹劾案,必将采断然之处置,故只系通知而非商榷。”汪听罢“怫然”,半晌不语。黄绍竑、李宗仁等急忙出面转圜,一致请汪提出解决良策。汪当即提出三项暂时应急之法,即“1、共同负责通告首领陈独秀,立即制止国民政府统治下之各地共产党员,应于开会讨论之前,暂时停止一切活动,听候开会解决。2、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迁鄂后,其命令如有妨碍党国前途者,于开会之前不必执行。3、各省党部、各执行机关如有捣乱分子在内阴谋破坏者,在汪所拟召集之会未能解决以前,应由各最高级长官饬属暂时制裁。”对此,蒋介石等人均认为可以接受,故“决定暂照此条件进行”。[37](1927年4月9日二版)[10](p.315-316)

  基于三项应急办法,汪精卫于会后马上找到了陈独秀,转达了蒋介石等人要求共产党员暂停一切活动的提议。陈独秀在百般解释之后,为澄清事实,力辟谣言,当即起草了一份声明书,并力劝汪精卫联名发表。这份由汪、陈合署的宣言4月5日即公开刊登在上海的报纸上。宣言声称,无论是共产党将组织工人政府、冲入租界、打倒国民党,还是国民党将驱逐共产党,压迫工会,解散工人纠察队,所有这类说法,都纯属谣传。国共两党将仍本孙总理的联共政策,亲密合作。[74]

汪精卫与陈独秀的联合宣言,并未达到劝说共产党人暂停一切活动的初衷,反而让蒋“不胜惊异”,因为汪陈宣言中不仅丝毫没有提到要共产党员暂停一切活动的问题,而且汪居然代表国民党保证没有制裁共产党的任何意图。这些无疑与蒋汪等3日商定的暂时应急办法三项大相迳庭。[58](卷六,1927年4月5日条)

  这时,武汉国民政府又有训令要蒋“克日离沪赴宁,专任筹划军事”,并威胁蒋若一意孤行,定将免职除名,决不姑息云云。注意到武汉中央公开宣布决定迁都南京,[13](p.908-910,925)蒋再也沉不住气了。因为,武汉中央如果真的迅速动身迁来南京,无论政治上还是军事上蒋都将陷入投鼠忌器的困境。甚至今天听命于蒋的各路将领,到时候也难免会首鼠两端。何况汪陈宣言已经证明汪的承诺绝不可靠。考虑到这一危险的后果,蒋自然不能照3日所定方针,等汪劝说武汉诸位来宁开会了。在发现汪不打招呼悄悄遁迹之后,蒋随即公开发表了与汪精卫的谈话要点,以防汪巧言惑众。之后,蒋于9日一早转赴南京,表面上是遵从武汉训令,实则双管齐下,准备照江西等地的办法用强力来夺取南京和上海的党政权力。

  9日中午,拥护武汉中央的江苏省党部和南京市党部相继被蒋派组织所捣毁,其工作人员非打即捉。[75]与此同时,蒋下令查封了直接受武汉邓演达领导的上海总政治部机关,指责其“假借名义,潜植反动势力,妨碍北伐进行,甚至嗾令党羽,引起暴乱,丧失本军之信用,阻碍北伐之大计”。[76](p.223)三天后,即4月12日,新成立的淞沪戒严司令部正副司令白崇禧、周凤岐,在蒋密令下,以制止械斗为名,再度成功利用青红帮做前锋,在一天之内顺利地缴了纠察队在各处的武装。等到次日总工会组织示威游行,罢工罢市时,白崇禧等干脆下令军队开枪。失去了武装工人凭籍的上海共产党人,已然成为蒋的俎上肉了。

  时至于此,蒋介石不能不公开打出反共的旗号了。4月15日,他正式发布了《清党布告》,宣布了与共产党决裂的决定。布告称:“照得此次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举发共产党连同国民党内跨党之共产党员等有谋叛证据,请求中央执行委员会各委员在所在各地将首要各人就近知照公安局或军警机关,暂时分别看管监视,免予活动,致酿成不及阻止之叛乱行为,仍须和平待遇,以候中央执行委员会开全体大会处分等因。”[42](p.225)蒋随即电令各军师长,立即拘捕“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及军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朱克靖、林祖涵、彭泽湘、廖乾五等以及在师团连各党代表及政治部指导员之跨党分子”。此后,被公开指名通缉的共产党人更达到近200人之多,鲍罗廷、陈独秀等首当其冲。[77]

  当然,这里的所说“和平待遇”,不过是对外的一种说辞而已。对强力政治之运用已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蒋介石,既然将共产党人目为“叛乱”分子,自然也就不会在意下面的人用什么方法去“待遇”了。当有部属来电说明“所拘叛徒此间同志多主严办”时,蒋一纸“叛徒严惩”的批复,便轻易地开启了对政治对手的血腥杀伐之门。[78]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