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回望两千年:闲话汉朝 (18)
送交者: 一叶扁舟 2007年11月09日10:30:06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贾谊做了三年郁闷的长沙王太傅,某天接到通知,皇帝要招他回长安.当时刘恒刚刚祭祀完天地,忽然对鬼神之事感到比较迷惘,贾谊来了,刘恒就单独向他请教。
  
  读书多的人就有这么个好处,你要聊什么他都懂。贾谊开始为刘恒解惑答疑,刘恒听得入神,一直听到大半夜,身体离开席位了都不知道(当时都是席地而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听完后刘恒大发感慨,几年不见贾生,本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差得远啊。没多久,刘恒下令调贾谊给梁王刘揖做太傅(老师),刘揖是刘恒的小儿子。虽然看起来是平调,但长沙王一点地位都没有,梁王是正宗的皇子,同为太傅,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太傅是个没权利的虚衔,贾谊仍旧积极参政,他又给刘恒上了一道奏疏,内容很长,基本上说了两个话题,一个是诸侯问题,一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诸侯国实力日渐膨胀,尤其吴国楚国齐国最强。这三个国虽然都姓刘,但是跟刘恒都不是至亲---即使至亲也不能保证什么,又有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造反的前车之鉴,贾谊就建议削藩,并且给出了具体方案,不是直接削掉,而是割成一块一块的小国。这样一来,如果某一个诸侯王死了并且没继承人,其领土可以名正言顺收归中央;如果某个诸侯王犯了法,也可以撤销其王权,即便心怀不满,也没有对抗中央政府的实力。简单讲,贾谊的想法是用啃大象的方式,将诸侯国一点点吃掉。
  
  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策略,投入最少,风险也最小,不足之处就是可能耗费时间长。刘恒照办,几年后,齐王(前齐王刘襄的一个儿子)死了,刘恒把齐国领土分割为六块,封给刘襄的的其他六个兄弟,计:济北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齐王;加上比较早分出来的城阳王刘章,一共七份。但是吴、楚两国他没敢动,主要是这两国实力太强,还有就是吴楚辈分比较高,一个和刘恒平辈的堂兄弟,一个是叔叔。
  
  许多年后吴楚两国给帝国带来一场大灾难,当然,这笔帐不能算到刘恒头上,也不该算到任何人头上。跟贾谊更是没关系,除了证明贾谊的深谋远虑。
  
  贾谊又认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至少被他说得很严重。大汉帝国沿袭了前秦的大部分法律制度及法制思想,法律既出,令行禁止,违令者处以重刑,就是一般说的霸道治国---这个跟所谓的无为而治没有矛盾;贾谊的想法是加强道德约束,大行礼制,所谓王道治国,用他自己的话讲,“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通俗地讲,王道治国是研究怎么让老百姓安定,霸道治国研究的是老百姓不安定后怎么办,前者的境界当然要高很多很多。这个话题早年贾谊在中央的时候就提过,刘恒没理睬,现在也是一样。就我个人的观点,王道治国只是一个美丽的设想,中国历史这么多年根本就没实现过,只不过读书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完美世界的梦。
  
  贾谊做梁王太傅没多久,梁王刘揖有次骑马,掉下来摔死了。贾谊立即上书刘恒,提了两件事,一是把代王刘武调任为新梁王,二是扩充梁国的实力。因为贾谊担心将来吴楚两国造反,而梁国是正好是扼制其北上的咽喉要道。刘武是刘恒和窦皇后生的嫡子,亲得不能再亲,绝对是自己人;扩充实力也是出于这个想法。刘恒批准,刘武继任梁王,并大幅度扩充梁国国土面积。
  
  后来的事又一次完全验证了贾谊的设想,说得夸张一点,贾谊以自己绝世的长远目光救了大汉帝国一命。
  
  但是刘揖的死让贾谊悲痛万分,觉得自己这个太傅没尽到责任,再加上三年长沙国经历导致的极度情绪低落,贾谊一病不起,一年多后死了,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那篇著名的政论文《过秦论》,我读中学时教科书里都有收录,不知道现在保留与否。不过现在读来,此文更多像一篇应景之作,其含金量远远比不上贾谊上的几道奏疏。苏东坡先生说贾谊此人,“志大才高量小”,贾谊被贬长沙国,呆了三年,郁闷了三年,差点追随屈原投江自尽,后来回归中原,自己的徒弟死了,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没人责怪他,但是他更加郁闷,三十三岁,大好年华,人生才刚刚开始,徒然枉送性命,说实话,没这个必要,苏东坡先生没有冤枉他。不过历史没有愧对贾谊,太史公给他做了大传,《汉书》更是单独为贾谊开了一章,一直到今天,贾谊的后人也是年年拜祭他们的先祖。贾谊的理想,后世不断有人努力替他实现,尽管一直没有真正实现---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公元前174年,刘恒继任皇帝的第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来一封信,说是致歉,内容大致如下:前段时间,贵国与我国和亲,双方甚欢。可是贵国边军侵略我国右贤王之领土,右贤王在未知会本单于的情况下,贸然进攻贵国,简直是离间两国兄弟之亲,是故本单于处罚右贤王,令其向西进攻月氏国(读“月之”),上天赐福,右贤王运气好,月氏国已被平定,楼兰、乌孙、呼揭以及邻近的二十六个国家,也已尽数归我匈奴,如今整个草原已经是一家。本国也不想打仗了,愿意休整士卒,多养养马,与贵国恢复之前的和亲之约,如果皇帝担心我国人民侵扰贵国,那我就下诏,让他们离边境远点……
  
  这哪儿是什么致歉信,摆明了示威。如果当时有新闻发言人,估计会这么说:这是对大汉帝国赤裸裸的威胁。一般情况下,跟在这句话后面的…不用多说了吧。
  
  不过刘恒还没来得及对匈奴提出严正交涉,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匈奴承担之前,冒顿死了,继任者是他的儿子稽粥,对外宣称老上单于。有什么爹就有什么儿子,谁也没指望老上单于会对大汉帝国少了觊觎之心,刘恒能做的只能是忍,只能继续和亲,又要有一个皇家宗室女子远嫁北方。有关部门指派了一个宦官随行照料公主,这个宦官叫中行乐(读“中航月“)。中行乐非常不乐意,因为去了就回不来了,要一直照料宗室女子到死。中行乐向有关部门交涉,说自己不想去,可是谁会理睬他一个宦官。中行乐愤怒了,临行前说了一句话,”你们一定让我去是吧?好,我到了就会掉头帮匈奴威胁你们!“,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以为不过是发发牢骚,还是让他去了。
  
  中行乐兑现了说过的话,到了后立即投降匈奴。中行乐这个人是很有些想法的,先前他就曾经向高层提议,说匈奴人很喜欢中原的衣服和食物,而匈奴之所以强,就是因为他们是草原民族,衣食住行与中原相异。他们现在改变习俗,喜欢中原之物,这是大好趋势,我们根本不用进攻匈奴,给他们送东西好了,他们人少,送不了多少东西,匈奴人也慢慢变成中原人了,到那时,匈奴人自己就会归顺大汉,还用的着担心吗?
  
  这话对错与否不好讨论,但是无论任何时代,有人敢说这种话,会被直接骂成是汉奸。中行乐也一样,没人听他的。他投降后,由于很有学识,匈奴人非常赏识他,老上单于把他留在身边做参谋,而他利用此契机,在匈奴大规模宣扬爱国主义教育,说不好听的叫煽动民族对抗情绪。中原送来的衣服、食品、用具,全部被他毁掉,草原人就该穿毛皮、喝羊奶。中行乐把管理学也带到匈奴,教给匈奴官员如何更有效管理百姓,饲养牲畜。匈奴人向大汉帝国发来的文牒,连称呼都变了,以前还会自谦一下,现在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不过中行乐在匈奴进行的爱国主义宣传,更像是一场运动,没多久就偃旗息鼓了,大汉帝国送来的东西依旧照单全收,不够了就张嘴要。大汉帝国派去送东西的使者,有时会和中行乐争论,说你堂堂大汉帝国子民,为什么要帮匈奴人。中行乐开始还反驳,后来干脆明言威胁,“你们这些人,不要那么多话,选最好的东西送来匈奴就是。不送的话,等到秋后,我们匈奴的铁骑只好去帮你们收割了。”
  
  刘恒还有大汉帝国继续忍。
  
  这对帝国来讲是一个很无奈的恶性循环,匈奴的胃口不可能得到满足,一次比一次要的多,再加上对大汉帝国很了解的中行乐从中撺掇,老上单于的野心不断膨胀。公元前166年,刘恒继任皇帝后14年,匈奴十四万骑兵越过边境,入侵帝国领土,一路抢夺物资和人民,势不可挡,很快先锋部队到达甘泉(陕西淳化县),长安都城已尽在咫尺。
  
  匈奴人打到眼皮底下,一贯谨慎行事的刘恒也憋不住这口气了,火冒三丈,下令集结军队,他要御驾亲征。下边的大臣赶紧劝,陛下不能打啊,匈奴实力太强,高皇帝当年都有白登之围,还是忍一忍吧,忍无可忍也要忍。刘恒满腔怒火,哪里听得进去,后来还是薄太后出面才劝住。刘恒强压怒火,一面加强兵力,一面和匈奴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具体内容不得而知,肯定又是送了不少东西,一个月后匈奴人退出边境,刘恒依旧不敢发兵去追。云中郡和匈奴接壤,郡守魏尚被他一怒之下削了职。
  
  刘恒非常之苦恼,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对付匈奴。有一次他路过郎署(皇帝办事员的办公室),跟郎署的长官聊天,这个郎署长叫冯唐。刘恒他老家是哪里人。冯唐说他祖父是赵国人,父亲时迁到代国。刘恒做过代王,一听是代国人,觉得很亲切,谈兴大发,“我在代国时,常听人说起赵将李齐是位贤才,当年打过巨鹿之战,勇猛异常,我现在连吃饭都想着巨鹿。你知道有这么个人吗?”
  
  “我知道。但是这人离廉颇、李牧还差得很远。”
  
  “是啊,我如果有廉颇李牧为将,还愁匈奴不灭吗!”
  
  “即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陛下你也不会用。”
  
  冯唐这话是当着郎署里众多官员说的,说得太冲了,刘恒当时脸上就挂不住,还敢有人这么跟皇帝说话,怒气上冲,回宫里了。不过很快他的火就消了,又把冯唐招进来问话。
  
  “你说你怎么当着那么多人让我难看,又不是不让你说,不能找个没人的地方吗?”
  
  “鄙人不知道忌讳。”
  
  刘恒表现得很够意思,没有继续追究,还是继续刚才的话题,为什么有了廉颇李牧我也不会用?
  
  冯唐讲了很长一番话,从当年廉颇李牧如何为将,到当年的赵王如何重用他们、如何废弃不用,最后才说出核心意思,皇帝对边军将领,罚得太重,赏得太少。并且冯唐顺道给云中郡守魏尚说情,说这个人很有廉颇李牧的风范,却被你撤了职,不应该。
  
  应该说刘恒听了这番话还是很有感触的,派冯唐持皇帝符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晋升冯唐为车骑都尉,具体负责战车部队。
  
  持节云中,何事遣冯唐。
  
  冯唐这种脾气的人是不大可能混得开的---至少在官场很难,后来他做过楚国丞相,没多久即被免职。再后来的皇帝举国求贤良,有人推荐冯唐,当时他九十多岁,已经没力气出来做官了。

  消除匈奴隐患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釜底抽薪,灭掉了事,不过就目前来讲还属于天方夜谭。刘恒能做的只有加强内功,积极防御。有一个叫晁错的官员提了几点意见,第一,要选拔优秀军官做边军将领;第二,士兵装备升级换代;第三,也是最具建设性的一条:向边境移民。
  
  晁错的想法是把北方边境打造成一个冒险者的乐园。在匈奴入侵中原的必经之路上,大规模移民,政府提供住房,提供生产用具,免税以及其他各种补贴等等。之所以这样,因为匈奴人在边境上主要以小规模骚扰的状态出现,等到军队开过去,人已经走了,做无用功。而如果移民的话,老百姓可以自行组织防御----当然这是在优厚的条件前提下。遇上大规模入侵谁也没有办法,算倒霉。
  
  刘恒采纳,而这个政策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别的不说,至少可以节省大笔军费。其他两条刘恒也接受,升级武器装备,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其中就包括周亚夫,周勃的儿子。
  
  周勃的绛侯封号是由周亚夫的大哥周胜之继承的,不过周胜之后来因为杀人,绛侯封号被废。正赶上刘恒选拔将领,周亚夫即被封为条侯,延续周家的贵族身份,当时周亚夫的职位是河内郡郡守。
  
  公元前158年,刘恒继任皇帝位后第22年,匈奴人六万骑兵再次入侵大汉帝国,规模太大,边民无法防御,情形同上次一样,大量物资和人口被掳走。这一次刘恒没有冲动到要御驾亲征,还是一面同匈奴谈判,一面增加防守军力,具体有五个重要据点:将军令勉,驻地飞狐(河北涞源县);将军苏意,驻地句注(山西代县);将军张武,驻地北地(甘肃宁县);将军周亚夫,驻地细柳(咸阳附近);将军刘礼,驻地棘门(咸阳附近)。同上次一样,一个月后,匈奴人退出边境,帝国军队不越境追击。
  
  距离长安最近的自然是细柳营和棘门营。刘恒有次视察这两座军营,到棘门营时,人还没到,军营大门洞开,所有将领都是骑马迎接,骑马送行,士兵全部下拜高呼万岁。而到细柳营时,刘恒的车子被拦住了。
  
  负责头前开道的官员对营门守卫说皇帝来了,快迎接。守卫的回答铿锵有力:将军有令,军中只奉将军令,不奉天子诏!
  
  等天子座驾开过来后,刘恒看到细柳营的士兵每个都是精神饱满,身披铠甲,手持兵刃,连弩弓都是拉满的状态,并且没有一个人向他看一眼。刘恒的车子也被拦住了,进不去门。
  
  刘恒派一个人持皇帝符节通告,说天子来劳军,请开营门。后方传来命令,开营门。同时守卫又毫不客气加了一句:将军有令,车辆进出军营必须慢行。刘恒没有生气,说按军令行事。
  
  周亚夫并未来营门口见驾。刘恒的车子到中军大帐时,才看到周亚夫持兵器站立迎接,静立如山岳,面色从容。
  
  周亚夫没有跪下,而是说了一句话,“甲胄之士不下拜,请以军礼相见!”

 周亚夫不是在示威作秀,没这个必要。不下拜自古来是军人应享有的权利,他这么做是尊重自己一个职业军人的身份,也是在尊重皇帝。不尊重自己的人不会成事。
  
  (甲胄之士不拜,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司马穰苴兵法》,“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轼,城上不趋,危事不齿”。此书现有残本,但有人怀疑是伪书---这个留给专业人士去研究吧。)
  
  刘恒本来有些疑惑,有些不快,现在看到周亚夫如此郑重,他也端正脸色,扶着车上的横木(轼车),向周亚夫致敬,让身边人非常郑重向周亚夫还礼并说道,“皇帝敬劳将军”,然后礼毕。即便是我们现在的阅兵式,检阅部队者也是如此的姿势,只不过坐的车和说的话不一样而已。
  
  刘恒的车子转了一圈,细柳营内依旧保持先前的安静和肃然。随行刘恒的众人感到震惊万分,周亚夫的胆子也太大了,出营门后还都在窃窃私语,只有刘恒一个人在感慨,“霸上和棘门两座军营,简直如儿戏,那样的将军被人俘虏了也不奇怪;可是周亚夫,谁敢进攻他的军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刘恒都是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不久后周亚夫被晋升为中尉,负责长安都城的安全。几年后周亚夫力挽狂澜,拯救大汉帝国于危难之际,后文很快提到。
  
  前边说到的那个官员晁错,也不是简单人物。晁错是颖川(河南许昌)人,年轻时拜师学习申不害和商鞅那一套所谓的法家理论,很有建树,后来有了名气,被推荐到中央做官,最早是一个叫太常掌故的职位---皇帝的顾问团中的一员,听上去很高级,实际上没任何地位。
  
  晁错不会也不想在这个职位上庸庸碌碌混下去----史书不会记载庸庸碌碌之辈,后来他得到两个大好机会。
  
  刘恒要搞精神文明建设,有点像文艺复兴,先人留下的典籍又被重视起来,比如《尚书》。可是由于当年秦始皇的一把火、一道命令,刘恒那个时代全中国几乎没人懂这个。济南(山东济南)有个姓伏的老先生懂,不过这位济南伏生已经九十多岁,路都走不动,不可能请来长安授业。有关部门就要选一个人去济南接受培训,晁错就被选中了,这是第一个机会。不单单是运气原因,晁错确实很有见解,大家都看在眼里。
  
  镀金回来后,晁错上了几封奏疏,刘恒很欣赏,下诏让他去给太子刘启做舍人,也就是幕僚班子一员,这是第二个机会。晁错很有辩才,更有文才,刘启对晁错非常倚重,很短时间内由舍人升为太子门大夫,又升级为太子家令---和太子太傅差不多,级别不低。太子如此,太子府的人更是对晁错奉若神明,还送了他一个外号,智囊。
  
  晁错有一点和贾谊非常像,就是坚持削藩。贾谊的建议是将诸侯耗死,应该说非常高明;晁错的想法跟这人的性格一样,直接削,管你什么王,找个理由就削地。削藩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是刘恒觉得时机还未到,他的性格也决定他不敢,他连自己非常欣赏的贾谊的意见几乎都是全盘否定,更不用提晁错了。刘恒对晁错的学识还是非常肯定的,可是对晁错的为人,从刘恒到底下所有人都是持保留态度的,当然太子刘启除外。晁错说话做事从不给别人留余地,不太会做人,他就像一把刀,非常锋利,见到哪里不对头上去就两刀,这两刀是否解决了问题另说,擦枪走火伤人流血是不可避免的,满朝文武都被他得罪光了---这也是个本事,秦桧都有三个好朋友。袁盎从吴国丞相任职上退下来后,回到中央继续做官,连他这么开脱的人都忍不下晁错,甚至从言语对抗上升到人体对抗---不是打架。无论什么场合,晁错在,袁盎就走;袁盎在,晁错就走。
  
  还是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晁错有治世之才,可是他后来死就死在这上面----后文说。

  以下几篇的内容,与匈奴入侵、诸侯造反等事相比,可谓无足轻重。不过即使一个游戏都有主线、支线任务之分,何况历史。历史的多姿多彩,都是人创造的,以下几篇且命名《众生相》,以后写到每一任皇帝都会有专门这么一篇。
  
  淳于父女
  
  淳于意,齐国太仓公,就是齐国国家粮仓主管。一个仓库管理员不可能被写进史书的,淳于意得以青史留名的,是他的兼职,医生。淳于意从小喜欢医术,吕后时期,他拜一位同乡阳庆正式学习医术。这个阳庆当时已经七十多岁,膝下无子,就把淳于意当亲儿子看待,将自己的毕生修为倾囊相授。淳于意不负所望,三年后艺成,而且青出于蓝。
  
  淳于意喜欢旅游,这也得以让他的医术扬名天下,各地的名门大户有人生了病都找他看。不过这人自恃专业,不喜欢处理医患关系。有些病人他觉得已经无药可医,干脆就不治,也不给人解释,转身走人。在他自己看来肯定理所当然,但是患者家属肯定不这么想了。一般情况下,别人知道他是名医,也不敢怎么样,但是长久下去,总有一天会得罪人,何况盛名之下,业内人士的打击也如影相随。刘恒即位第十三年,有人就上告中央,说淳于意怎样怎样。法律部门按相关规定,把淳于意抓长安来审问。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他被押走时,五个女儿都跟在后面哭。淳于意又急又气,破口骂人,“我怎么一个儿子都没生,一群丫头片子,出点事也帮不上忙!”最小的女儿淳于缇萦听了这话很伤心,就陪着淳于意一起押到长安。
  
  法律部门判定淳于意肉刑(脸上刺字、割鼻子或者砍脚趾等等),淳于缇萦上书求情,说自己父亲在齐国为官,一向有清名,如今摊上官司,我很伤心。死者不可复生,遭肉刑的人,跟死了也差不多少,永远都抹不去痕迹,即便想改过自新,别人看到都会知道他是罪犯,一辈子顶着恶名。我希望入宫终生做奴婢,赎回我父亲的罪名,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
  
  法律部门不好做决定,不过也没驳回,送到皇帝那里批示。刘恒读后对淳于缇萦的一片孝心很感动,也正好趁这个契机,干脆把肉刑废除了。淳于父女俩都相安无事。淳于意回齐国后低调了许多,后来刘恒还把他召来询问医学方面的问题。拜史书所赐,一直到今天还能读到淳于意当年治病的手法、原理、药方等等。
  
  李广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军人世家。祖上是秦始皇嬴政麾下战将李信,曾进攻楚国,灭掉燕国。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规模入侵汉帝国---就是刘恒要御驾亲征那一次,李广应征入伍,表现非常突出,和他的堂弟李蔡一起被推荐到长安城,做了一个小小的郎官,具体职位是皇帝的骑兵侍卫,出入随行。刘恒出行时,一旦遇到野兽之类,李广都是迅速冲向前去,将之格杀。刘恒有一次亲眼看到这种场面,极力称赞李广,“真是可惜,如果你早生几十年,跟着高皇帝打天下,封个万户侯绝不在话下!”
  
  这是李广的闪亮登场,他真正威震天下还在几十年后,到时再写。
  
  张释之
  
  张释之这辈子非常精准地诠释了什么叫抓住机会,什么叫近水楼台。
  
  张释之,帝国南阳郡人(河南南阳市一带),从小跟他哥住在一起。后来他哥出钱找关系,在长安城给他谋了一个郎官的职位,级别自然非常之低。张释之在这个郎官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年,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哥,工资太低,还要经常花老哥的钱,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就想辞职,回家干点实事。
  
  当时袁盎还在担任中郎将,知道这事后向高层推荐,给张释之升个官,留下来,这是个人才。张释之升职为谒者,尽管是个候补的。谒者也不是什么重要职位,可以理解为高级郎官,皇帝的秘书团成员。不过可以有机会接近能皇帝,张释之觉得终于来了机会,某次上朝要求主动发言。刘恒还是很乐意听的,不过提了点要求,别说空话,说现实,最好可以立即施行的。张释之耍了点小手段,没说实事,他不敢说,也轮不到他说,得罪人怎么办----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贾谊。他找了个刘恒非常感兴趣、说出来又肯定不会犯错误的话题,秦亡汉兴之论。这个当时整个社会都在讨论的大课题,人人会说,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当着皇帝面说。讲完之后,刘恒很赏识,马上将张释之提拔为谒者仆射(读“仆叶”),大秘书。
  
  前边说过,刘恒是很喜欢玩的,有次去上林苑看老虎,张释之随行。刘恒忽然对动物产生兴趣,问上林尉(皇家园林管理员),上林苑里都有什么动物啊,老虎有多少,鹿有多少,鹤有多少…等等,上林尉低着脑袋答不上来,急得目光左右扫,找人帮忙。他身边负责养老虎的啬夫(职位名)看到这是个大好机会,要好好表现一下,就代为回答,非常流利。刘恒把上林尉批了一顿,你这个上林尉就是这么当的?回去后,刘恒就要把啬夫招来升官,超迁为上林尉的上司。张释之马上出来反对,说绛侯周勃这样的人,都经常答不上来问题----这事前文提到过,没想到还能做正面教材----如今一个小小的啬夫,逞口舌之厉,陛下就要超迁,不合适吧?前秦就是任用刀笔吏,不听逆言,才亡国的啊。这要让天下人知道了,还不都去研究怎么说话讨陛下高兴。陛下的一举一动,全天下都会知道,陛下要谨慎啊。
  
  结果是啬夫还是啬夫,张释之晋升为公车令,这个差不多算办公厅主任了。
  
  刘恒的两个儿子,太子刘启、梁王刘武兄弟俩一起坐车进宫。按规定,除非特殊情况,所有车马到宫殿门口是要下来步行的,违令者罚款。这俩人没下车,守卫也不敢拦,张释之看到后拼命追上去,拦住马车,并且让这兄弟俩晒在那里,他直接去上奏刘恒,说太子和梁王有不敬之罪。刘恒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薄太后知道了,出来过问,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刘恒很不好意思,摘掉帽子谢罪,说我的错,教儿子不谨慎。然后薄太后写了一封非常正式的文件,赦免太子和梁王的不敬之罪,这两个孙子才规规矩矩进了宫殿。不过刘启从这时起对张释之有了看法,张释之也知道把这位未来的皇帝得罪了。
  
  但是刘恒不是跟他儿子一般想法,他觉得张释之敢说话,又依法办事,非常难得,下诏晋升张释之为中大夫---高级顾问。袁盎离职去陇西赴任,中郎将职位空缺,刘恒又立即晋升张释之补这个缺。

  刘恒出行去霸陵,登高远望,慎夫人陪在他身边。刘恒用手指着一条路说,这是去邯郸的道路---慎夫人是邯郸人。霸陵自然是座陵墓,这让刘恒忽然觉得人生短暂,感怀落泪,他让慎夫人鼓瑟伴奏,自己唱歌,唱完后感慨,说我死了后,用哪里哪里的石头做棺材,用哪里哪里的漆封起来,谁能动得了!左右的人都附和说陛下有眼光,唯有张释之站出来提意见,说有欲者,给他一座山做棺材,也闲不够;无欲者,没有棺材也不会伤心。
  
  张释之太了解刘恒的心理了,这人很欣赏胆子大的,无论贾谊、袁盎、冯唐、周亚夫,还是张释之自己,有意无意间都是借此上位,也就因为这一番话,张释之被晋升为廷尉,帝国大法官,列为九卿之一,地位显赫。
  
  张释之最大的优点是做事认真,有板有眼。升任廷尉不久后,又有一次陪刘恒出行,行到渭桥时,桥底下忽然跑出一个人,刘恒驾车的马被惊了一下,差点把他摔下来。刘恒很生气,让身边的骑兵把这人抓住,交给张释之问罪。张释之现场审问,这人说他是长安人,从这里路过,看到皇帝的车队过来,就躲到桥底下,本以为车队过去了,他就出来继续赶路,没想到车队还在桥上面,他一看害怕,一紧张就跑了。
  
  张释之按照相关条款,判此人罚款。刘恒更加生气,说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脾气好,如果换别的马,肯定伤我了,廷尉大人你就判个罚款了事?
  
  张释之正色回答,说法令既已制定,无论天子还是天下人,都应遵守。如今的法律已经够重,还要再无端加重,如何取信于民?刚才如果陛下把此人当场杀掉,我也无话可说;但既然陛下把此人交给我,我身为廷尉,天下的公平就在我手里,该什么罪,就什么罪,无论判轻了还是重了,天下人都会有想法,请陛下明察!
  
  刘恒想了很长一会儿,平息怒气后,说廷尉没有错。
  
  后来又有人偷了刘邦庙里的东西,被抓住。这事涉及到皇家威严,刘恒亲自过问,交给张释之审。张释之判决此人死刑。刘恒又是大怒,说这人道德沦丧到如此地步,先帝庙都敢偷,我把他交给你就是让你判他个夷三族,不是让你什么依法判决。我要的是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对先帝的敬重!
  
  张释之摘掉帽子,跪下回答,“依法律,判死刑已经够重。即便死刑也有轻重之分,有人偷先帝庙东西,就要灭三族,那将来如果有人偷了长陵(皇家陵墓)一捧土,还有更重的刑罚可以判吗?”
  
  刘恒认为有道理,但是此事涉及老爹的庙,他都不敢做决定,回去后跟薄太后商量,薄太后出面支持张释之,这事才算完结。
  
  张释之的一番言辞,震惊整个长安城,周亚夫以及其他不少帝国重臣都来主动和他交朋友。张释之由此名满天下,人人见了他的面,都尊称一声张廷尉。
  
  后来刘恒死了,刘启即位。由于得罪刘启在先,张释之很担心,请病假不上朝,后来想辞职算了,但是又不敢开口,很着急。
  
  刘启召集三公九卿开会,张释之不能不来。在座的除了这些帝国重臣,还有一位姓王的老书生,这是民间学者,来参政议政。会间王老先生忽然冲张释之喊,我袜子带开了,过来给我系上。张释之愣了一下,过去跪在地上系好。出席会议的人,包括皇帝刘启,都觉得这王老头倚老卖老,无聊至极;张释之屈尊给一个无官无职的老头系袜子带,尊老敬贤,君子风范。
  
  散会后有人问王老先生,说你老人家干吗当着那么多人跟张廷尉过不去?王老先生说,张廷尉天下名臣,我只不过是个没什么用的书生,我今天这么做,就是想让大家更加敬重张廷尉而已。
  
  后来这事被传开了,人人都说好,王老先生和张廷尉,都是贤人啊。
  
  不知道这俩人是不是事先商量好了演双簧……
  
  刘启也因为此事,不好意思对张释之怎么样,但是继续留在长安任职不可能了,一年多后调任,给淮南王刘向做丞相。数年后,张释之寿终正寝。

  赵佗
  
  赵佗还是前边那个南越王赵佗,这个人非常能活,熬过了刘邦加吕后,连刘恒都熬过了。虽然南越国已经宣布是大汉帝国的一部分,但完全是字面意义上的,南越国实际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帝国政府目前无心也无力去军事进攻。赵佗励精图治,南越国实力迅速增长,下一步不可避免要进行领土扩张。赵佗通过各种方式,文武并用,西到现在的越南,东到现在的福建,全部并为南越国领土。甚至他还向北进攻,打下了帝国的几个县,当时是吕后时期。吕后咽不下这口气,发兵进攻,但是战前准备太不充分,军队还没过五岭,由于气候不适,水土不服,传染病在士卒中间肆虐,最后这事不了了之。赵佗眼见帝国政府奈何他不得,野心大涨,宣布南越王国脱离帝国政府,升格为南越帝国,与大汉帝国是平等的邻国关系。
  
  赵佗本是赵国人,前文说过。刘恒即位后,一方面以极高的姿态,给赵佗老家的亲人加封官爵,赵佗家的祖坟由政府负责管理、拜祭;另一方面,又派陆贾出使南越,与赵佗谈判。
  
  赵佗知道陆贾十多年后第二次到来,和上次奉刘邦命来时不太一样。上次和谈的成分居大,甚至还有一点恳求的感觉;这次更多的则是警告了。赵佗对中原是没有太大兴趣的,之前的进攻只是示威。真有兴趣的话,诸侯灭秦时他就该来趟浑水了,何况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中原已今非昔比。
  
  赵佗不想和汉帝国决裂,对他一点益处都没有。陆贾来和谈,赵佗主动放下面子,给长安发了一封谢罪信,说上次北上进攻,是我听信了谗言,听说吕后把我在老家的亲人都杀了,掘了祖坟,我一怒之下犯了糊涂,不好意思哈----吕后已经死了,他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了----既然是误会,那就算了吧。我封自己的这个皇帝名号,其实是自娱自乐(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没别的意思,不敢和真正的天子比肩……
  
  赵佗去掉皇帝封号,宣布南越还是帝国之下的一个王国。陆贾回长安后,刘恒非常高兴,这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北边匈奴已经够让他愁的,再加上一个南越,愁疯了也正常。
  
  张苍、申屠嘉
  
  这两个人都是开国元勋。张苍当年曾随韩信进攻赵国,活捉主将陈余,建国后先后担任淮南王刘长的丞相、帝国御史大夫;申屠嘉(申屠是个姓)曾随军进攻项羽,后来镇压淮南王英布造反,表现突出,职位才慢慢升上来。刘恒时期这两个人当然都是老头子了。周勃退休后,灌婴接任丞相,灌婴死后,就是张苍。但是新一代政治人物的崛起,让张苍很不适应,这些人有皇帝支持,张苍无能为力,于是上书请辞,回家休养。
  
  张苍的退休生活可以说极度奢侈糜烂。他年纪大了,一口牙掉光,吃东西不方便,就喝奶,人奶,家里养了一群哺乳期的女人,专供他吃。张苍妻妾成群,真的是成群,数以百计,一个加强连。这人还有个毛病,她的这些女人们,只要怀了孕,他就再也不碰。张苍死的时候,已经一百多岁。
  
  申屠嘉先后担任淮阳郡守,御史大夫。张苍辞职后,刘恒本来想让窦皇后的弟弟窦少君接任,但是又不大敢,让自己小舅子做丞相,他怕别人说三道四,于是就选择了申屠嘉继任新丞相。这事让窦皇后很不满,不过她现在说话还不够分量。
  
  老人们已经死得差不多,申屠嘉也是最后一位担任高职的开国元勋。申屠嘉非常廉洁,家里从不接待任何同僚,有事去办公室说。前文提到过,刘恒有个男宠叫邓通。有次上朝,申屠嘉汇报工作,这个邓通站在皇帝身边,挤眉弄眼,不管申屠嘉在下边说着正事。申屠嘉当时火就上来了,汇报完毕后,当场向皇帝提建议,陛下喜欢谁,给他钱给他地位就行了;但是朝廷礼仪,不可以不严肃!
  
  刘恒知道申屠嘉说的是邓通,随口回了一句,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了。但是申屠嘉对此事非常认真,下朝后,下令邓通来丞相府见他,不来,杀。邓通吓得屁滚尿流去找刘恒,他知道申屠嘉是来真的。刘恒比较难做,让去,不舍得,申屠嘉一向严肃,说杀人真会下手;不让去,申屠嘉可是当着满朝文武说的,而且确实是邓通的错。最后刘恒说你不用害怕,去吧,他要杀你,我会出面的。
  
  邓通来到丞相府,老老实实,摘掉帽子,脱掉鞋袜,低着脑袋见申屠嘉,见了面就跪下咚咚磕头。申屠嘉坐正位不理他,过了好大一会儿才开口,朝廷,是高皇帝的朝廷,你小小一个邓通,大殿之上,视朝廷礼仪如无物,大不敬,论罪当斩!来人,把他拉出去,砍了!
  
  邓通吓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顾在那儿磕头,都磕出血来了。正好这时,刘恒的人来了,持皇帝符节,口传刘恒的话,说邓通是我的弄臣,丞相大人放了他吧。申屠嘉不敢抗令,放人。邓通回去对着刘恒一通大哭。
  
  刘恒比谁都清楚,邓通这个人除了一个男宠的身份外,什么都不是,所以邓通无意间成了刘恒和下边人搞好关系的一个道具,挨揍的是邓通,受益的刘恒,满意的是下边大臣,比如袁盎,比如申屠嘉。
  
  有一段时间,刘恒身体上长了一个疮,化脓了,邓通用嘴把脓吸出来。刘恒忽然想到了什么事,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邓通说,肯定是太子啦。
  
  太子刘启进来问候老爹,刘恒说,你,给我吸脓。刘启被吓了一跳,但是老爹有令,下嘴吧。脓什么味道可想而知,刘启一边吸,一边想吐,表情极其痛苦。刘恒很不喜欢,还最爱我,让你给亲爹吸个脓也这么费劲吗。
  
  后来刘启听说是邓通给老爹吸脓,老爹才搞了这么一出,刘启对邓通恨之入骨。他做皇帝后,找了个理由把邓通撤职查办,抄家。最后邓通身无分文,贫饿而死。
  
  刘启
  
  刘启跟大街上同龄的人们没什么区别,除了天生的地位。他这个太子做得很安稳,没人争没人抢。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启的性格比较冲动,跟他爹的谨慎不太一样。有一年,吴王刘濞的太子来长安朝拜,闲来就找刘启玩,都是年轻人嘛。有次俩人下棋,为一步棋争起来,先是口出不逊之言,进而发展到动手,刘启抄起棋案子照着吴太子的脑袋就是一下---太子家的棋案子至少是石头做的---吴太子当场倒下,再仔细一看,死了。
  
  刘启如五雷轰顶,跑去找皇帝老爹想办法。这种事谁有办法,刘恒能做的,就是把尸体收敛好,送回吴国,并给刘濞道歉。刘濞根本不领这个情,尸体送到时,送葬的人被他骂回去了。刘濞说,天下都姓刘,死在哪里就埋哪里,给我送回皇帝那里去!
  
  吴太子最终还是埋在了长安皇家陵墓里。
  
  刘启非常担心,他怕将来自己做了皇帝,如果吴王还没死,会不会拿这事找他麻烦,吴王是谁都惹不起的啊。
  
  他太应该担心了,担多大的心也不过分。

  太史公用了相当长的篇幅集中总结评介刘恒一生,这在整部史记中几乎也是独家,堂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也只得到几个字评语: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还包括一个好酒及色。刘恒得到的最高评价是这么一句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刘恒一共在位23年,这期间,没有进行任何宫殿的扩建以及其他类似的工程,有次刘恒想建一座高台,用来登高远望,有关部门报上工程预算,刘恒看后叹了一口气,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加一起也没这个台子值钱,我自己都常担心这点水平,有辱高皇帝留下的这座宫殿,还盖什么高台,算了算了。
  
  刘恒在全国倡导艰苦朴素,并以身作则。除了正式场合,刘恒的日常衣服都是普通布料做的,后宫的慎夫人,衣服从来不拖着地,蚊帐也是普通蚊帐,刘恒给自己的修的墓,建筑材料都是一般的瓦,没用任何金银铜铁锡,而且下令埋了后不要起坟头。
  
  还是那句话,无论这是真性情还是做秀,至少刘恒这么做了----我们哪一个不是天天要做秀。
  
  刘恒从老爹刘邦那里继承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性格,听得近话,再难听也听得近,他虽然没有魄力可言,但是有眼光。袁盎跟他说话从不客气,偶尔还有教训的语气,刘恒不放在心上;冯唐基本上就是对他开骂了,刘恒升他的职;周亚夫见了他都不拜,刘恒委以重任。
  
  刘恒从代国带过来的老臣张武,喜欢钱,贪污受贿被人举报,刘恒非但没处罚,还送给张武一大笔钱,张武非常惭愧,不再收受任何钱财。从法律角度看,刘恒这种行为非常不值得提倡,但是换来的,却是张武加倍的感激和忠诚。
  
  公元前157年六月,刘恒病死于未央宫,年四十七岁,葬于霸陵。谥号文,庙号太宗,后称孝文皇帝,汉文帝。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记录了中国人在日本的命运--为张丽玲喝
2006: “大跃进”时期的吹牛比赛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