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马悲鸣: 大战方舟子
送交者: 马悲鸣 2012年02月06日08:14:3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大战方舟子

马悲鸣

~~~~~~~~~~~~~~~~~~~~~~~~~~~~~~~~~~~~~

【方舟子】∶汉奸低能学

自从几年前某历史学家写了篇《汉奸发生学》,借研究之名为汉奸辩护便成时髦,乃至愈演愈烈,终于演变成了对汉奸的公然颂扬。从古代已跟我们无切身关系的李 陵(这人大概是算不得汉奸的,因为并没有将屠刀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的族人。硬将他拉入汉奸队伍,不过是借以讨得读者对“汉奸”的同情)、秦桧、吴三桂,愈推 愈近到近代的周作人、汪精卫;从当初引经据典多少还带点学术研究性质的辩护,到现在根据道听途说、胡搅蛮缠的歌颂,越来越低能。朱海军之流的网上妄人的 “秦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的疯话,我们也应该以疯话视之;倒是最近在网上见到的《华夏文摘》主笔王伯庆和“旅美作家”赵无眠一唱一和的汉奸翻案戏, 还值得赏鉴一番。

王伯庆现在大概已经对父老乡亲们说腻了他在美国的幸福生活,要换换胃口改给乡亲们上历史、思想课了。在《三百年间同晓梦》一文中,王伯庆给我们算了一笔领 土账,算出了明朝只有可怜巴巴的3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此精确,根据何在?据说是“引自现在流行的一堆历史书”,那个“堆”字,真可以让人吓得连如何 数数都忘了。我是没有一“堆”历史书可查的,只能把大明的版图翻出来自己丈量了一番,却得出全盛时期(不计安南),也应大约在97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 版图还稍大一些。王伯庆除了那么一“堆”,并没说他怎么算的,不过倒是讨论了两个地方:西藏和东北。西藏(乌斯藏、朵甘都司)算不算明朝的版图?中外史家 分歧颇大,王伯庆愿意跟着西方汉学家将这一大片属大明都司(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管辖的领土割出去,好歹还算是有点根据。最奇的是他连东北(奴尔干都司) 也要给割出去。自从光绪年间永宁寺碑出土,奴尔干原属明朝领土,已成共识,连西方汉学家也很少有异议。王伯庆却说“越来越多的历史书把这种关系定义为一种 藩属关系,从明王朝来看也许就是如此”,不知女真在努尔哈赤称汗之前又有过什么样的“藩”王?王伯庆又读过了多少相关的历史书,前后做了怎样的统计,才能 得出“越来越多”的大趋势?“一堆历史书”也罢,“越来越多的历史书”也罢,其实都是为了能够挤出这么一个结论:“文明有价,人民有心。一个政府真正的功 德不是拓疆保土,而是善待百姓”,而这,正是历代汉奸割地弃土的借口。

其实,拿明朝的国土做文章为汉奸辩护,已是候补汉奸们的老套路了,去年我就已在这个问题上给马悲鸣上了一堂“民族自治区不是外国”的课。赵无眠倒是弄出了 点新意,他改点人头了。在《二十世纪的汉奸们》一文中,赵无眠不仅点出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溥仪、汪精卫、周作人是汉奸,连孙中山、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邓小平、鲁迅、郭沫若、张爱玲……二十世纪的中国名人无一不是汉奸,至于留学生们、移民们当然也都是汉奸,总之,二十世纪当汉 奸的多,不是汉奸的少,所以汉奸人人当得。王伯庆好歹还知道拿出“历史书”吓唬人,赵无眠则乾脆全是子虚乌有的道听途说。他的论证方法,则是用的株连法。 比如周作人为什么是汉奸呢?不是因为他当过日本人的教育督办,而是“因为鲁迅也是个汉奸”。鲁迅这个“民族魂”又怎么成了汉奸呢?理由如下:

  “鲁迅最好的朋友,是内山完造,这是个日本文化特务。鲁迅受其影响最深的老师,是日本的「藤野先生」,他写骂中国人的文章写乏了想偷偷懒,这家伙就黑 黑瘦瘦地出现了。近年已有一位很出名的海外学者指出,鲁迅谁都敢骂,唯独不骂日本人。连电影里放中国人被日本人砍头,他也只责怪中国人自己不争气,麻木, 冷漠。在他眼里,中国人的形像是阿Q;中国的历史只写著两个字:吃人;中国人像鸭子,被许多无形的手向上提著当看客。日本人呢?什么都比中国人好:「照住 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和顽 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这就是说如果你有日本老师、朋友,抑或赞扬过日本的长处,就都是汉奸了。赵无眠大概觉得这种低能的逻辑很幽默,就如同马悲鸣之论证日本侵略军不是强奸中国女人而是在做爱一般,都是将恶毒当有趣。有两点事实,却不能不澄清的:

一,鲁迅是不是谁都敢骂,唯独不骂日本人?不知发此奇谈怪论、被赵无眠引为金科玉律的“很出名的海外学者”是何许人,出名在何处。但他不出名在读鲁迅却是 显然的。鲁迅文章中骂日本人之处多得是,比如赵文提到的《藤野先生》就讥讽了日本的“爱国青年”。鲁迅晚年发表过不少抗日言论,例如:“因为现在中国最大 的问题,人人所共的问题,是民族生存的问题。所有一切生活(包括吃饭睡觉)都与这问题相关;例如吃饭可以和恋爱不相干,但目前中国人的吃饭和恋爱却都和日 本侵略者多少有些关系,这是看一看满洲和华北的情形就可以明白的。而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国一致对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 的文学运动》)以善待百姓为借口颂扬割地弃土的候补汉奸们以鲁迅为同道,乃是有眼无珠。

二,内山完造是不是日本文化特务?如果赵无眠所根据的,不过是从《鲁迅全集》中所看来的老谣言,则鲁迅早已怒斥过:“至于内山书店,三年以来,我确是常去 坐,检书谈话,比和上海的有些所谓文人相对还安心,因为我确信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却不做侦探;他卖书,是要赚钱的,却不卖人血:这一点,倒是凡自以为 人,二其实是狗也不如的文人们应该竭力学学的!”(《伪自由书·后记》)

鲁迅毕竟还是太过善良。他不知道,狗也不如的文人们是无论如何竭力,也是学不了如何做人的,候补汉奸们的低能表演即是明证。

2000.3.16

~~~~~~~~~~~~~~~~~~~~~~~~~~~~~~~~~~~~~

【赵无眠】∶致方舟子(一)

方舟子先生:

  你好!

  朋友转来你的大作《汉奸低能学》,其中对我进行了批评。对于任何批评,我向来持欢迎态度,也愿意与之对话。不过有一点,这种对话必须是心平气和的。如 果对骂,就不大好了。我不相信,骂人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我说的骂,是指人格的贬损。我写文章也有二十多年了,文革刚结束开始至今。为人为文,犯过的错误 大概不少,人说是少作无悔,但我想,总还是尽可能汲取教训,少犯错误为好。我的原则是,做人尽可以理直气壮,为文却不必那么咄咄逼人。天下之大,焉知真理 一定握在你的手中?就算是握在你的手中,又何必盛气凌人,居高临下。


  去年回国,我曾与一位朋友结伴到安徽去玩,碰巧说起,原来是你的同班同学。讲了些你当年的故事,听来十分温馨有趣,也很感人。当然不是“将恶毒当有 趣”,是友好的。联想到你在网上对别人口诛笔伐,怎么也不能将方舟子与方世民两个形像叠合起来。我写过小说,知道人是很复杂的,世间也很复杂。对人对事对 物,评价都不能一概而论。对方舟子也是如此。我一直认为,你是有才学的,有些文章也写得好。对你的同学,《书屋》的周实,还有一些你网上树的“敌人”,我 都这样说。当然,即使有一天你骂得我狗血淋头,我还会这么说。

  不过我想告诉你,这样骂人对你不好。我不是指人际关系上,而是指为文。你现在有一个网址,有论坛,骂谁都可以,任何言论都可以发表,这是好事。但如果 因此而不注意自持自律,逐渐养成语言霸权,终究会毁了你的才学。那样就太可惜了。不要以为别人不回你,就是怕你,或是讲不出道理来了。网上那些市井式的谩 骂,豺狼般的起哄,无论是捧你的,还是骂你的,或是与你无关的,你不要跟他们学。

  一般而言,我不愿在网上与人论争。舌战群儒,对方也必须是“儒”,总没听说过“舌战群众”。你怎么能辩得过“群众”?他们可以投票的方式定你的罪。而 且讲起来也太费力,很多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比方,有人居然引用了大量日本右翼学者的主要论点来批评我,你怎么跟他谈?我看他中文这么好,大概并不是日本 右翼,又不想给他扣帽子。只好算了。群众可以把我当对立面,但我绝不把群众当对立面。我绝不去骂人。

  《二十世纪的汉奸们》、《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都只是拙著《百年功罪》中的章节,出版社为了做宣传,放到网上;另一些人到处乱贴,你的《新语丝·新 到资料》中,就有《如果》一文的“选段”。人家要断章取义,我也百口莫辩。君不见网上几乎所有的带观点的文章、作者都有人骂?干嘛我一定要去应,我又应得 过来吗?反过来,骂者既然不缺,你方舟子何必去插一脚(不论是骂我还是骂别人)?

  你如果不给我扣帽子,我可以和你对谈,商榷,讨论。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这封信是写给你私人的,并不打算给其他任何人看。当然,如果你不在意,公开到网上也不是不可以。至少能向人们表示一下,我对讨论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真心希望你写出好文章来,继续写。

赵无眠 2000.3.17.

~~~~~~~~~~~~~~~~~~~~~~~~~~~~~~~~~~~~~

【马悲鸣】∶“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

方舟子在《汉奸低能学》开头第一段就漏窃,说什么:“从古代已跟我们无切身关系的李陵(这人大概是算不得汉奸的,因为并没有将屠刀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的族人。硬将他拉入汉奸队伍,不过是借以讨得读者对“汉奸”的同情)”

方舟子大概只知有明,不知有汉。李陵在“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之后,曾愤而“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什么叫“追”?必是对方被打 得落荒而逃。明末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说到此事时曾质问,李陵怨李绪不救而致败,但如何解释“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呢?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里借用冯唐的话代李陵回答:“圣朝法不明。赏太轻,罚太重”。汉家天子刻薄寡恩,屠戮功臣。陵祖广 “平生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李陵力尽被俘,武帝不但杀了李陵全家,还把替李陵说情的辩护律师司马迁也给施了宫刑。《史记·酷吏列传》所载十名酷吏,有九 名是武帝朝的。对待这等残暴不仁的天子没必要为其尽忠,就该“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后人有咏王昭君诗曰∶“汉自恩浅胡自深”,用到广陵祖孙也很贴 切。

大概方舟子战败被俘,国内非说他叛变,也让他的“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一起押到菜市口屠宰,方舟子也不肯“率美军十万,追汉军九日”。

方舟子自己从没上过战场,怎知将士的艰辛?当然了,方舟子还有一个老婆的指标没用。所以他至多只有“上念老母,临年被戮”,而不可能有“妻子无辜,并为鲸鲵”。所以他才这般站着说话不腰疼,

方舟子这位大师兄不回到县里去练义和拳,好与法轮功一较高下,却跑美国来抓汉奸,不但是天下第一伪君子,而且正好就是赵无眠文中所形容的二十世纪的汉奸。若是连这点道理都翻不清楚,方舟子正好是他自己所形容的那种低能的汉奸。 若不回国,方舟子最好还是先抓自己吧。


~~~~~~~~~~~~~~~~~~~~~~~~~~~~~~~~~~~~~

【方舟子】∶答赵无眠、马悲鸣(一)

我在《汉奸低能学》一文中,指出了赵无眠在《二十世纪的汉奸们》一文中有关鲁迅的两条事实错误,因此,赵无眠将鲁迅归为汉奸,不管是恶意还是“幽默”,都 是毫无根据的。赵无眠不跟我辩事实,却只跟我谈如何写文章,说我骂人,贬损了其人格。但我究竟是怎么骂的,他又语焉不详。我看来看去,拙文中跟他有关、能 跟骂人沾边的,大概有

三条:

一,“狗也不如的文人们”,这是鲁迅的原话,并非我的发明。

二,“低能”。这是对一个人的学识、思维能力的判断,也跟人格无关。你考试得了零分,总不能怪老师贬损你的人格吧?

三,“汉奸”。这倒是常见的骂人话,不过,按赵无眠的说法,中华伟人、爱国志士都是汉奸,连鲁迅都不例外,那么,假如他被说成了汉奸,那也跟说他是伟人、爱国志士差不多了,又怎么能算是骂人?

至于赵无眠教训我说:“但如果因此而不注意自持自律,逐渐养成语言霸权,终究会毁了你的才学。那样就太可惜了。不要以为别人不回你,就是怕你,或是讲不出 道理来了。”这种教训,我已听了好几年了,大概也还会一直听下去。鄙人的“才学”的结局如何,那是我自己的事,实在搞不明白那些被我批评到的人总要对着我 痛心疾首,比我的父母还关心我的前途。别人回不回我,因为什么原因不回我,那是别人的事,跟我又有什么相干?“道理”是要靠“讲”讲出来的,不是藏在心中 靠恫吓吓出来的。我也不象赵无眠那样以“儒”自居,蔑视“群众”。何必那么自命清高?怕什么“他们可以投票的方式定你的罪”?谁有这样的权力?

跟我打过几次交道的马悲鸣就学乖了点,知道跟我讲什么风度、文风纯属浪费口舌,所以要跟我讲事实了。在《“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一文的开头,他就劈头说我露窃:

“近读方舟子的《汉奸低能学》。开头第一段便漏窃,说是甚么:“从古代已跟我们无切身关系的李陵(这人大概是算不得汉奸的,因为并没有将屠刀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的族人。硬将他拉入汉奸队伍,不过是借以讨得读者对“汉奸”的同情)”

“方舟子大概只知有明,不知有汉。李陵的“老母妻子,并为鲸鲵”之后,曾愤而“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打得汉军落荒而逃。明末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说到此事时曾质问,李陵怨李绪不救而致败,但如何解释“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呢?”

汉朝的事我知道得不多,但《史记》、《汉书》好歹还是翻过的,在李陵本传中,并无李陵“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调转屠刀的记载。李零教授在《汉奸发生 学》一文中,提到李陵为什么被称为“汉奸”时,也只说“因为他毕竟娶了匈奴公主作了匈奴王,毕竟死在胡地没回来。”并没说他调转屠刀跟汉军作战。所以,恕 我孤陋寡闻,“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这话是马悲鸣从哪里看来的,可靠性如何,他未注明,我也不知道。听马悲鸣的口气,好象是从王船山那里看来的,但王 船山想必不至于无知到连《汉书》都未读过,而说出“李陵怨李绪不救而致败”这种真正露窃的话。不救李陵的是李广利,不是李绪。李陵怨李绪乃至派人去刺杀 他,另有原因。《汉书》本传:

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谁露窃,一对可知。与其夸夸其谈“风度”,不如互揭“硬伤”更能服人。如果李陵真的“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那么我可以删掉那条小注,收回李陵“大概不能算是汉奸”的话。

2000.3.17.

~~~~~~~~~~~~~~~~~~~~~~~~~~~~~~~~~~~~~

【赵无眠】∶致方舟子(二)

  李陵领兵击汉,有正史可查。

  《汉书·匈奴传》:

  “御史大夫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奴甚众。”

  《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看来至少在这一史实上,马悲鸣不是骗子。你凭此指人家是“信口胡说”,该不该道歉?

  其实,翻书翻不到也没关系,老老实实问一问嘛。不是有一种说法,知识有四种吗?“知道谁知道”也算。《李陵传》里面没记载的事,就敢断言没有,就敢断言人家没读过《李陵传》,太霸道了吧。顺便问一句,难道你写袁崇焕,竟只读《明史·袁崇焕传》么?

  “豺狼般的起哄”,是套用鲁迅形容看客的话,并无恶意。

  再劝:就事论事,不要伤及他人人格。听不听由你。

赵无眠 3.18.

~~~~~~~~~~~~~~~~~~~~~~~~~~~~~~~~~~~~~

【方舟子】∶答赵无眠、马悲鸣(二)

《汉书》李陵本传并无李陵参加匈奴的军事行动的记载,《匈奴传》中倒是有一条:

御史大夫军至追邪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军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阵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这跟马悲鸣所说,相差甚远。第一,是汉军找不到匈奴,撤军时匈奴自己追上来决战的,而不是马悲鸣说的汉军被打得落荒而逃匈奴乘胜追击。第二,率军的主将是 匈奴大将军,而不是李陵。第三,打败的是匈奴,而不是汉军。所以,对李陵是出于什么动机(是被动的随军行动,还是马悲鸣所描绘的为报仇主动出征?),在其 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仍然不知道。反正匈奴打了败仗,李陵即使不是身在胡营心在汉从中作梗,至少也没有为匈奴立功。

方舟子

~~~~~~~~~~~~~~~~~~~~~~~~~~~~~~~~~~~~~

【不知名】∶人民有没有必要忠于暴政

我觉得史料是次要问题,问题是如果如此,李陵有没有权力对汉武帝报复。要谈原则问题,人民有没有必要忠于暴政,爱国主义是否高于一切等等。去年我同方辩论,他后来也只好在原则上承认:奴隶不是自由人,不是公民,也就无所谓爱不爱国。

~~~~~~~~~~~~~~~~~~~~~~~~~~~~~~~~~~~~~

【方舟子】∶马悲鸣的确是没读过《汉书》

马悲鸣的确是没读过《汉书》李陵本传就瞎掰。他看到一句“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就想当然以为是因为“李绪不救”,呵呵。

方舟子

 听马悲鸣的口气,好象是从王船山那里看来的,但王船山想必不至于无知到连《汉书》都未读过,而说出“李陵怨李绪不救而致败”这种真正露窃的话。不救李陵的是李广利,不是李绪。李陵怨李绪乃至派人去刺杀他,另有原因。

~~~~~~~~~~~~~~~~~~~~~~~~~~~~~~~~~~~~~

【庾荷芝】∶转录《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 卷三 武帝 三零

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 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後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馀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於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 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 而恶足信哉?

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馀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 反面事仇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缺]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

【马悲鸣】∶方舟子的确是汉奸的严密证明

方舟子在网上抓汉奸也抓了好多年了,挺无聊的。不料他近日越抓越上瘾。咱们大家也帮他一起抓。这第一名该抓的汉奸就是方舟子自己。

根据方舟子自定的汉奸标准是,凡替汉奸说话的都是汉奸。物以类聚嘛。怎么别人都不替汉奸申冤,偏你说话?比如近替汪精卫、周作人,远替秦桧、吴三桂说话的 就都算汉奸。既然一千年前的秦桧算汉奸,那么两千年前战败降敌的李陵更算汉奸。而且是货真价实,定义严格的汉奸。因为李陵不但是「汉族之奸」,而且更是 「汉朝之奸」;可以算作汉奸鼻祖了。说不定能考证出来,汉奸这个词当初就是专为说李陵而现造的生词呢。

方舟子在《汉奸低能学》开头第一段便态度明确地替汉奸鼻祖李陵辩护∶“李陵(这人大概是算不得汉奸的,因为并没有将屠刀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的族人。硬将他拉入汉奸队伍,不过是借以讨得读者对“汉奸”的同情)”

我当即指出方舟子漏怯,因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过,李陵曾“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确实是汉奸。没想到我随便这么句话,一石激起千重浪。正在大 抓汉奸的方舟子立刻感到自己也有当汉奸的危险,这下可吓傻了,不但赶紧说松话,声明∶“如果李陵真的‘率匈奴十万,追汉军九日’,那么我可以删掉那条小 注,收回李陵‘大概不能算是汉奸’的话。”而网上诸君子都知道,方舟子是从来不认错的。

认了松,方舟子赶紧回家去翻书。还真让他给找到李陵确曾率匈奴三万,追汉军九日的历史记载。

王船山的书我是在「评法批儒」时读的。因王夫之被内定为法家,所以他的书可以在文革中出版。但毕竟由于年代太久远,又手头无书,我的记忆有误。比如把三万 匈奴军错记做十万,把不救李陵而致其败绩的李广利误记成李绪。但这都只是枝节问题。在李陵确曾率领匈奴军「追汉军九日」的原则问题上,我并没有错。

方舟子说李陵“并没有将屠刀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的族人”是原则性错误,也即大方向有问题,属于包庇汉奸。按照方舟子自定的规矩,方舟子自己也是汉奸。

当年司马迁因为替汉奸李陵说情,便被判为同党而施了宫刑。方舟子和司马迁的罪行一样,怕也被援例上了宫刑,所以在查出李陵确曾“将屠刀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的 族人”,“率匈奴三万,追汉军九日”之后不但不履行他自己的承诺,声明收回“李陵‘大概不能算是汉奸’”的话,反而继续替李陵辩护,非说∶“率军的主将是 匈奴大将军,而不是李陵。”…“对李陵是出于什么动机(是被动的随军行动,还是马悲鸣所描绘的为报仇主动出征?),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仍然不知 道。反正匈奴打了败仗,李陵即使不是身在胡营心在汉从中作梗,至少也没有为匈奴立功。”

方舟子替李陵的辩护和司马迁一模一样。多亏有网友将王夫之的原文贴了出来∶“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

这话翻译成白话文,正可以用来驳斥方舟子的狡辩∶如果说李陵身在胡营心在汉,从中作梗的话,单于怎么可能信任李陵而委以重兵去和汉将对峙呢?

王夫之又说∶“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不但完全一样的说词,而且针对的就是同一个人物李陵,司马迁死后两千年,中国又出了个为李陵的汉奸行为辩护,“文过若不及”的方舟子。方之文,岂不也“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


既然方舟子与司马迁同罪,按汉武帝的刑法,同罪同罚,也该进蚕室。要么方舟子为什么如此醉心于翻史书呢?大概也想效法司马迁,写本《史记》以流传千古吧。

其实汪精卫从来不曾“率皇军三万,追国军九日”。日方想让汪精卫派兵协同日军作战,被他一口回绝。汪声称,若调他的部队去作战,必阵前倒戈,掉转枪口打皇 军。日方才不得已而作罢。可按方舟子的逻辑,“率匈奴三万,追汉军九日”的李陵不能算汉奸;而明确拒绝“率皇军三万,追国军九日”的汪精卫倒算汉奸。这么 一来,方舟子不是故意鼓励国人“率匈奴三万,追汉军九日”吗?

替汉奸说话的是汉奸。鼓励国人“率匈奴三万,追汉军九日”者更是汉奸。特别是提倡效法汉奸鼻祖的更是大汉奸、老汉奸。所以方舟子的的确确是汉奸。证毕。

我们这个汉奸团伙正在招人。我辈的行为特征是替秦桧以降的汉奸说话,并且都不打算回国,就此当蛮夷了。

考方舟子不但和我辈一样想叛国投敌,永居国外,而且超过我辈,将这种打算写成大块文章发表了出来,以影响更多人效法他以便赖掉中国政府替代支的学费,拒绝回国做贡献。在替汉奸辩护的问题上,方舟子也同样超过了我辈,替的是自古以来最大的汉奸鼻祖李陵辩护。

方舟子的汉奸功力远在我辈之上,所以特邀请方舟子出任这个汉奸团伙的掌门人。汉奸山寨里的头把交椅非方舟子莫属。我辈拱手让贤,就此下山了也。

~~~~~~~~~~~~~~~~~~~~~~~~~~~~~~~~~~~~~

【方舟子】∶马悲鸣不打自招

马悲鸣不打自招,承认自己是汉奸团伙的成员了,以后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称他为汉奸,而不必小心地加上“候补”两字了。至于方某人是不是汉奸,却不是马悲鸣能够决定的。他只能招认他自己是不是汉奸。

马汉奸用的其实还是汉奸低能学,胡搅蛮缠把别人都污指为汉奸,自己当起汉奸来就心安理得了。李陵是不是汉奸,因为史料太少,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汉朝的人多不认为李陵是汉奸,汉昭帝还曾派人偷偷去请李陵归汉,许以高官厚禄。

但是我跟马汉奸的基本分歧在于:我对李陵是否汉奸,持存疑态度,乃是由于史料的缺乏,而不是出于宣传汉奸有理的价值观。马汉奸认为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李 陵就应该当汉奸,还幻想出他把杀得汉军“落荒而逃”,下意识里嫌李陵还不如他那么汉奸,个人、家族利益高于民族利益,这正是马汉奸的汉奸心理的写照。

方舟子

~~~~~~~~~~~~~~~~~~~~~~~~~~~~~~~~~~~~~

【马悲鸣】∶方舟子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汉奸

拙作《方舟子的确是汉奸的严密证明》贴出去以后,方舟子立刻回了一个帖子,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他自己是汉奸。

方舟子仍是拒不认错,在这个新帖子里又替汉奸鼻祖李陵狡辩,胡说什么∶“李陵是不是汉奸,因为史料太少,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汉朝的人多不认为李陵是汉奸,汉昭帝还曾派人偷偷去请李陵归汉,许以高官厚禄。”

李广、李陵祖孙是中国文人说了两千多年的话题。不但司马迁作《李将军列传》,王夫之论「通鉴」,辛弃疾还在所制之词“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和“将军百战身名裂”里两度说到过李将军祖孙。方舟子为了掩盖李陵的汉奸行为,不惜睁眼说瞎话,愣说“史料太少”。

方舟子胡说∶“我对李陵是否汉奸,持存疑态度,乃是由于史料的缺乏,而不是出于宣传汉奸有理的价值观。马汉奸认为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李陵就应该当汉奸”。

汉朝人并非不认为李陵是汉奸,而是觉得李陵之败在武帝的舅子(李夫人之弟),作为中军主将的李广利坐视不救,而其当汉奸是因武帝不反思自己用人唯亲,反杀 李陵全家给逼出来的,所以颇值得同情。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汉朝人认为李陵当汉奸有理!而这正与方舟子的观点相左,却和我的观点一致。我认为李陵是情理所 至,就该当的真汉奸。方舟子却替李陵开脱汉奸行为。

不但汪精卫,连周作人都不曾“率皇军三万,追国军九日”。秦桧不曾“率金兵三万,追宋军九日”。甚至吴三桂也没有“率清兵三万,追明军九日”。他率的是本部换穿清兵军服的明军,追的是闯贼。如果这些人都被方舟子定为汉奸,李陵当然更是确凿无疑的汉奸。

“汉昭帝还曾派人偷偷去请李陵归汉,许以高官厚禄。”也不难理解。毕竟汉武帝亏待了李陵,才把他逼走。所以昭帝想以实际行动赔偿李陵,以树样板,收人心。 这是当皇帝的惯技,并被李陵断然拒绝。只有方舟子这种低能汉奸才拿这种下三滥的权术来证明李陵不是汉奸。不知方舟子又要如何替李陵断然拒绝回国的行为狡 辩。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得很清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馀无可浣也。”方舟子至今还在为李陵浣两千年已缁之素,岂非证明方舟子的汉奸立场坚定不移吗?

方舟子给我栽赃,说我是“个人、家族利益高于民族利益”。而其实我说的是“个人、家族的满门性命高于皇亲国戚的面子”。先逼死李广,再袭杀广子敢(李陵叔父)的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而卫青是武帝的舅子(卫子夫之弟),致败李陵的李广利又是李夫人之弟。都是皇亲国戚。

方舟子其实还是个低能的汉奸,胡搅蛮缠把别人都污指为汉奸,自己当起汉奸来就心安理得了。比如他打算永居国外,好赖掉中国政府代付的学费,所以才到处抓汉奸。

方舟子若想以实际行动否认自己是汉奸,只有一条路,就是回国做贡献去。

证毕。

【附录】~~~~~~~~~~~~~~~~~~~~~~~~~~~


李凌诗与辛弃疾词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贺新郎 . 辛弃疾 . 别茂嘉十二弟,鹈[鸟决]、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鸟是][鸟决]。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李陵与苏武诗

(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忄良)(忄良)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

马悲鸣不受欢迎

xys-friends is not a free forum and Ma Beiming is not welcome in the list.

【说不过了就封名,这是新语丝的最后一招】
0%(0)
0%(0)
  一旦叛变,前功尽弃  /无内容 - km 03/06/12 (238)
  流落异乡混吃等死,就不要互相掐了。  /无内容 - 毛的幽灵 02/21/12 (352)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1: 埃及简史及思考
2011: 老华侨谈中共出兵朝鲜的惊人内幕
2010: 邓79年对越作战为什么不选粟裕
2010: 中国历史上十四次人口大灭杀
2009: 蒋介石的暗杀名单
2009: 刘少奇主持的朱德批判会惊人内幕
2008: 武器的證明(原創)
2008: 毛泽东的芒果和耶稣的五饼二鱼
2007: 1985年后的中国步兵师属坦克(装甲)团
2007: 罗马的体制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