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跟帖
ZT 杨叔子与他的“人文教育”
送交者: 5000 2009月02月01日19:24:04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老秃笔:钢筋和弹簧的差别---闲谈文理科老秃笔 于 2009-02-01 19:10:15
http://view.QQ.com   2006年07月11日13:00   本网综合

“文化教育”有双重释义——杨叔子院士谈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

■来源:文汇报

■文/陈永倩


杨叔子是中科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这位成就卓著的机械工程学家,多年来花了很大的精力放在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在他上世纪九十年代任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校长期间,规定全校学生每年都要考一次语文,不及格的不发学位证。从1998年起,他规定他所招收的博士研究生都要背《老子》,否则不给答辩资格,1999年又增加了背诵《论语》的要求。他先后应邀在清华大学等百余所单位举办人文讲座200余场,吸引了20多万人次的听众。


杨叔子的这些做法,一时引起了教育界、学术界的不少争论,有人喝彩,也有人批评他“不务正业”。对于这些赞扬、不同意见或者批评,杨叔子说表示感谢与理解。最近,他与两位教授写了一篇论文,其中谈到一些“文化教育”的新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学生陈永倩与杨叔子院士面对面进行了一次采访。


问:您为什么坚持认为人文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同样重要?


杨叔子:“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实际上,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还是不明白我们为什么把人文文化提到和科学文化一样的高度,坚持要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教育同时抓,而不是先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抓人文文化教育。近日看到《中国教育报》上一篇谈十年前“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文章,觉得现在仍有必要再谈人文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亦即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将来可能有16亿人口,人的素质提高了,人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如人的素质不好,那么就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人口包袱。


人是文化的动物。生物界靠基因遗传而存在,靠基因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靠文化承传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育是文化承传的主要方式。


问:请问什么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呢?


杨叔子:我们所讲的文化教育的文化,一般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方面。五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它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思维是关键,它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失去思维内涵的知识,是僵死的知识;方法是根本,只有经由方法,才可能将由思维激活了的知识付诸实践;原则是精髓,它贯穿并指导着知识、思维与方法。而精神最为重要,它融入了知识、思维、方法与原则,成为它们的灵魂。


问:如果社会只看重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杨叔子:目前,社会上很重视科学教育,甚至达到了一个极端,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文化教育要从文化这个整体来教育,不能只重视知识,甚至只重视所谓“有用”知识,而轻视所谓“无用”的知识;不能忽视思维,小视方法,漠视原则,无视精神,抛弃文化整体,这种违反教育本身的规律的教育必定是要出大问题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教育通过教化、熏陶、培养等方法来传播文化。只有把文化的内涵理解透彻了,教育就好谈了。


问:“精神”可以包容这么多东西吗,为什么?


杨叔子:哈哈,这里的“精神”是一种境界,是“德”,是一种追求,追求更真、更善、更美、更新。知识越高深、渊博,思维越精邃、巧妙;方法越可行、有效,原则越明确、坚定;而且当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时,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因此,由文化教育出的人才,其素质、层次就越高越优,其品味、格调越醇美、越高,其作用就越大、越好。相反,当精神越向下、越低劣时,文化就越落后、越腐朽了。而文化教育,需要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两个方面着手。


问:在您大力宣扬“人文精神”的岁月里,肯定也有不少阻力吧?


杨叔子:是啊。一些人就不理解,甚至认为我这个中科院院士这样做是不务正业。虽然如此,我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选择。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都认为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近600字的悼词中,只用了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它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由此可见,居里夫人更多是以她崇高的道德品质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问:为什么科学家们也会这样看重人文教育?难道这对他们研究科学有很大作用吗?


杨叔子:当然了。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现者、发明者、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人。所以人是最重要的,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对人的培养。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而人文教育就能很好地培养这种精神。我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属于文化教育,它们有各自的内涵,也有联系。


问:我们如何理解您提到的“精神”呢?


杨叔子: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物质是有限的,精神却是无止境的。精神统帅并融入了知识、思维、方法与原则,亦为它们所承载,成为它们的灵魂。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即在对现有文化的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反思、怀疑、批判、开拓、发展,以追求达到更深刻、更普遍、更永恒、更完美,亦即更创新。


问:请您讲一讲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各自的光芒所在,好吗?


杨叔子: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主观世界的,是内向地认识自己及生活的,是关于满足终极关怀的。人文文化的原则主要是求善,因此,人文知识不一定是一元的,往往是多元的;人文思维不一定是系统逻辑的,往往是形象、灵感、知觉、顿悟的;人文文化不一定是严格实证的,往往是体验的。人文文化是“以人为本”。


而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是外向的,是反映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是关于遵循客观世界规律的;因此,科学文化的原则主要是求真,从而科学知识是一元的,科学思维主要是系统逻辑的,科学方法主要是严格实证的。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


虽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知识、思维、方法和原则等方面存在不同,但“精神”不仅可作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桥梁,而且统帅和融入了这两种文化。


问: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杨叔子:科学文化同客观世界紧密相联,科学精神也紧密同客观世界相联,侧重于求真务实;而人文文化同精神世界紧密相联,人文精神就侧重于求真至善。


问:您认为大学生现在应如何学习文化知识呢?


杨叔子:我的建议是,基本知识是必须要学的,理科生要学些文科基本知识,文科生也要学些理科基本知识。就像概率论,学了之后我就不会因想获利而去买彩票了,因为那是小概率事件,中了是偶然,不中也很正常。这就是科学教我的。同时,知识不光是要学的,更重要的是领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原则,学会理解,否则只学知识就是学“死知识”,最后就变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相关:“永远的校长”杨叔子

来源:北京科技报



入小学时,许多诗词已烂熟于胸。


杨家家学甚渊。其父杨赓笙、义父李烈钧时称江西的“一文一武”。杨赓笙早年曾倾其家财资助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


幼年时,为躲避日军的战火,杨叔子跟随父亲四处避难,在逃难中,杨赓笙告诫全家,宁可“投河自杀”,也不做亡国奴。


从5岁起,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延续至今。


忆及父亲,杨叔子至今还念叨那首《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当他清瘦的身影飘在演讲台上,激动的人群总会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在一次面对学生的演讲中,杨叔子谈到了《老子》:“1999年2月,我看到报纸上登了一份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8年世界科学报告摘要———世界最权威的报告。上面讲,大爆炸之前世界上什么都没有,连空间和时间都没有,我看得掉眼泪!为什么?2500年前的老子,他所得的结论和2500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科学报告一模一样!”


他的演讲总是激情四溢,充满诗性,让你忘记他是年过七旬的科学家。“如果你不能为他的魅力所打动,那么你‘最需要恶补的’极有可能是‘博尔赫斯’。”一位网友说。


出任“华工”校长,力畅“人文素质教育”。


1993年杨叔子出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在他担任校长的4年里,“华工”掀起了“人文风暴”。


杨叔子说:“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他认为科学和人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创新。


直到今天,华中科技大学在教学上还深刻地烙着“杨叔子时代的痕迹”———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科),每年考一次中国语文,不及格的不发毕业证;在校生每年必须拿两个人文学科学分,否则不能毕业。


于是在武汉,理工科的学界出现了新的一幕: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在和外校学生交流时,说自己平时还学《老子》、《论语》,让其他学校的学生颇感讶异。


后来“华工”的做法被许多学校仿效。如,1997年,王兆鹏博士也在湖北大学兴办人文讲坛,听众云集,效果出乎意料。


相关专题:中国大学精神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我对西方文化还是持二元论的观点,
2008: 炉边闲话(1)
2007: 木头谈酒(15)-朗姆酒
2007: 司马非马:《最后的刺客》(6)
2006: 【惊悚小说】--- 网络幽魂(1)
2006: 给大家算笔账
2005: 汉武帝太子刘据的悲剧
2005: 谈汉武帝死后的重要人物“霍光”
2004: 随感(2004.1.31)
2004: 聪明才智是什么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