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多来蜜:话说同窗(1)
送交者: 多来蜜 2014年11月16日21:09:43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同窗,同在一个教室听课的同学之谓也。我在“发蒙”(家乡早年对开始上学的叫法)的时候,还没有学前班这一事物,所以我的同窗应该从小学起计。小学曾转过学,休过学,故有三个班的同窗。中学也转过两次学,初高中共有四个班的同窗。大学上了一年多时,因“革命”的需要,重编过一次班,就有两班朋友。读研究生时一个班。这样算起来,前后共有十个小班的人可以称为是有“同窗情谊”的学友。班大的有五十多人,小的二十余人,而且是个变数。譬如,刚上高中时,我班有近六十名学生,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又时值人祸遍地,饥寒难度,三年间参军的,休学的,退学的合起来竟过三分之一,到照毕业合影时只有三十几名。每班平均以三十人计算,则我可以粗略地估计:我有三百个同窗。考虑到大学,研究生时期很多课是大班合上的,还有工作时期的外语提高班,这样那样的培训班,那么广义的同窗就更多了。下文的“同窗”,仅指同一个小班内,学习,劳动,政治学习与开会讨论,搞运动(后三项在当年从中学到大学阶段占相当多时间,是演绎同学之间关系的活剧场)都日日共处,相互了解较深的情形。以下的议论及故事,既有空泛的概括,也有令我难以忘怀的一些他人遭遇。
我刚读初等小学(一至四年级,简称初小)时,农民刚好“翻了身”,都想“当家做主人”,“在万恶的旧社会读不起书”(这三个短语与我同时代上学的人每人听过看过成千上万遍)的都将子女送来上学,因而有不少大龄的小学生。我因环境的关系入学较早,论个儿与大多数相比实在差距太大,常受欺负不说,共同语言也不多。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个学期,我们那里叫“读五册”),我还不满七岁,而我们的女班长,已经合乎刚颁布的新婚姻法的条件,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有的男同学可能将她叫成妹。但是这些大同学都没有读多久就回家了,年纪次大的继续坚持。直到几年后,我在县城小学念高小六年级时,还有调皮的男生以本班同学的姓名作歌曰:“蒋x环,刘x英,两个大女人;李x才,唐x庆,两个大男人”。在他们眼里,这些学生早已经是成年人了。
同窗之间,常年学习生活在一起,事久见人心。且人数多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小社会,自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读书常跑图书馆的,爱好文艺喜歌舞演出的,家庭成分好是“依靠对象”的,“积极要求进步靠拢组织”(那年月,每学期每年,及毕业前就业前工作调动前......的群众评定与组织鉴定中,对相应的人都写入此说法作为褒奖)的......各种群落也就日渐形成了。每个人的定位可能只在某一群落,也有的结交较广,有些人则与所有的其他人保持不即不离。个别的因告密,小偷小摸等原因为众人所排斥。
同学之间的交情,层次各有不同。大多数是一般的朋友关系。成为至交密友,无话不谈的很少。一是相处的时间不是太长,来不及形成“铁哥们”就各奔前程,二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政治运动中被朋友“检举揭发”告密出卖而倒霉的例子时有所闻,所以大家心里怎么想的,与口中说出来的,往往不是一回事。如此,真正的知心朋友很少,刚毕业时友情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渐渐地联系就少了乃至没有了讯息。不过也有例外。我们初中的两个同学,高中时又同在另一班,交情甚深。后来一个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外省工作数年后才调回老家,另一个是先务农后长期担任小学民办教师,除书信往来之外,一连十几年他们俩每年春节后必定互访,有时还邀父辈访问小住,竟成世交。
同学之间,有时因某些事情意见不合,或因某些利益造成矛盾,结下梁子。有些矛盾在其他人调停之下可以和解,有时一些隔阂激化,也会动起手来。小学生之间打架乃是家常便饭,我自己也往往不自量力,和人较量过,但打完后不计前嫌。中学时好像同学之间有吵的,但没有打过。倒是读大学期间,我班出了两次单挑事件。一年级时一个年级团总支干部D,与另一个同学T因开玩笑到小打,最后翻了脸真的打,打不过就抓人要害,吃亏者告状告到年级辅导员那里,最后也没有摆平。五年级快毕业时,已经历了文革暴风骤雨的两年历练,都不是那么“温良恭谦让”了。还是那个D,与另一同学Z在走廊上先是大吵,引来一群人围观。然后就开打。D先虚晃一脚,再狠狠一脚直踢对方要害。不想对手早有防备,一闪身抱住腿欲掀翻来犯者。D用近身搏斗术,抱住对方,一口咬中其左耳。其他人好不容易将二人拉开时,Z的耳朵虽未被扯下,却已被咬穿一孔。一观者悄悄对我道:恶斗到如此程度,还是第一次见到!
每个班上有男有女,日复一日朝夕相处,冬去春来容易过,天长地久就难免生出有关爱情的传说和故事來。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有人恶搞,说某某男生跟某某女生是一对,某人“想”(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爱上了”)某人之类,大多数人都涉案。当然,没有一件是真的。到初中后期,一些较大的男生似已情窦初开,常在背后议论女生的长短,在劳动时喜欢跟心仪的女同学接近,主动帮助做些费力的活。有一个三年前休学去参军,复员后插班到我们班的男生,给一个女生写了张纸条,不知怎么传出去了,弄得他非常狼狈。进入高中阶段,又长大了几岁,这类事情多了起来。且不去说先后有两个男生在家庭的压力和安排下结了婚(那时好像中学生结了婚则考大学就没戏),光是班内年龄较大的男女生之间眉来眼去,暗送秋波的事多得是,单相思的也有好几个。有些情投意合的继续发展,上升为恋爱关系的也有两三对,但最后都没终成眷属。有一个男生W,暗恋一个从初中就同班的女同学C。从旁观者角度看来,他论模样,学习成绩,人品,家境,没有一样配得上她。但W并不气馁,坚持他的追求。时值饥荒,人人吃不饱。W家地处山区,各家自产杂粮较多,每星期回家一次,挑来一大口袋红薯,送给C及其朋友们,想以此赢得C的芳心。但不久以后形势好转,红薯不再吃香,W再也没了筹码,他的这段“剃头挑子一头热”,都付予同学的笑谈中。班上另有一个爱情故事,其结果令人扼腕长叹,后面再作叙述。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同窗共读再久,终有分别的一天。各奔前程之后,命运相差悬殊。 一些同窗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就过早辞世:小学时,就有同班同学病死。六零年大饥荒有人没熬过来。离开中学或大学进入社会以后,事故,疾病,因政治上经济上的巨大压力造成的早衰,陆陆续续夺去了一些年轻的生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每次回国,都会听到有同学离去的消息。不由感叹: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在人生大舞台上事业上的成就,亦有天渊之别。有发号施令叱咤风云者,也有仰人鼻息匍匐于地者。初小同窗的一大半,甚至少数高中同窗,务农终身,他们的子女大多也都在沿海打工,位于社会的最底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中期某年春节期间,我回家乡省亲。大年初一刚天亮,到一小镇的汽车站送客。却见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高中同学已经挑着一担甘蔗站立在行人稀少的十字路口。从他家步行到这里得近两个小时!不是生活十分窘迫,谁愿意在这样的日子不与家人团聚而天不亮就起床,在泥泞路上负重奔波十几里,然后再在寒风中叫卖!而经过层层筛选的大学或研究生同学,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基本都已有相当好的生活条件,且荫及子女。事业有成者,最高的做到大学校长,院士。
下面数说的是一些同窗的故事。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伟大的比尔盖茨和摸琳达盖茨
2013: 对华人进一步抗议ABC辱华事件的看法...
2012: 十八大会议的开支谁买单?全民买单,但
2012: 荷塘晓月不要把中共党代会比作美国国会
2011: 铁狮子:菊黄蟹肥秋正浓(组图)
2011: 今天早晨送儿子上学。。。。。
2010: 和pzzdm.com 谈谈黑洞内的问题
2010: 基本常识兄:大爆炸的模型应该是认为
2009: 提上来给youjia: 我所知道的真实一例
2009: 西岸:一个日本男人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