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西石槽7号:又回中关村
送交者: 西石槽7号 2017年01月16日12:15:55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作于2006年) 

故地重游总是令人感慨的,更何况是三十八年后,又回到大学毕业走向人生和事业的起点----北京中关村地区,为实现自己从未放弃的梦想而“迈步从头越”。当年挥泪告别校园,义无反顾走向社会时,是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人生轨迹在满世界绕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出发地。大概是小时候生活过于平静舒适了,我年轻时候就向往到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磨练自己的性格,意志。受的教育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看到“庭院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这样的诗就会热血沸腾。大学毕业时我写下了:“安得江海迎风浪,万里狂涛驾轻舟”得诗句,决心在搏击人生激流中,开辟自己事业生活的未来。当我被打成反革命发配关外当苦力时,居然怀着兴奋的心情,立马跑到派出所去注销北京户口。当火车一声长鸣,驶出北京站时,心中竟有一丝“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到了我这个年龄,名利心早已尽随流水,事业和金钱,地位已经不属同一概念,奋斗的目的只是在寻找一种只有自己才能懂的感觉。而且,这几十年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我主要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在和知识,经历的增长,追求面对挑战的那种激情,和沉醉在自己能力被认可的得意之中,很少考虑结果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官运和财路。我做学问,做事业,就好像‘玩票’,玩出名堂,听到喝彩声,过足了瘾,就收手不玩了。在不明就理的人看来,我这个人在事业上频繁转行,毫无建树,年近一个甲子还居无定所,为生计漂泊。可他们那里知道我的感觉,“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古人早有话替我兜着了,呵呵。

 

我之所以回到中关村创业,除了考虑这里的人文气氛,社会环境外,就是为了追求那种感觉。当然,还有几分对故土乡音的留恋。三十八年年后重返故地,对贺之章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境界有了更深的感受。如今已近‘耳顺’之年,早就没有了年轻时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慷慨,也感觉不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那种气势千均的豪迈,有的只是历尽沧桑的感慨和游子漂泊的坎坷,还有那份对人生追求的执着。正因为有了不懈的追求,才有今日的重返中关村。

 

中关村原来是“中官坟”,中官就是太监,死了进不得祖坟,就埋在这里。如今的中关村早已不仅仅是个地名了,而是一个驰名中外的品牌,一个时代气息的象征。可是当年我离开大学的时候,中关村只是从平安里始发的31路车(现在的331)的终点站名,位于黄庄和北大南门之间,是中国科学院的所在地。那时的中关村大街只有很短的一段,南起黄庄,北到成府。虽然站名叫中关村,但站在马路上朝东望去却看不见什么村,连中科院的楼都看不到,路边就是农田和通往中科院的林荫道。路西有个中关村邮局,一排平房,前面到处都是农民取土挖的大坑。有一次我在黄庄下车去北大附中,一路是全是老玉米地,和几座农民的平房院落。白石桥路以西更是农村景象,西三环修到科学会堂就到了头,往西就是菜地了。再过去,就是长河,(并非今日的京密引水渠)堤岸上垂柳成行,完全是一片田园风光。

 

现在的中关村大街起于白石桥,桥下就是长河,北通颐和园,南与护城河水系,后海,什刹海,中南海相连接,是西太后去颐和园走的水路。 那时没有沥青水泥路面,龙车凤辇又没有充气轮胎,坐车去颐和园把老佛爷骨头颠散了架,那可是凌迟之罪。所以坐船去颐和园是最佳选择。白石桥旁边的紫竹院公园,那时没有围墙,也不收门票。里面有个活鱼食堂,牌匾还是郭沫若的手迹。1964年,来了一帮日本青年,在紫竹院种了一片中日友好林,40多年过去,那些白皮松都一抱粗了,中日还没友好起来。紫竹院湖北有座万寿寺,建于康熙年间,寺旁边建有行宫,有一片大松林,是皇上,太后去颐和园路上歇脚的地方,河上的青石码头六十年代依然基本维持原貌。这里六十年代是八一幼儿园,七十年代改为军营,现在是文学研究所。驻军家属在御花园违章搭建厨房做饭,1980年两次引起火灾,行宫,御花园和大松林化为灰烬,后来万寿寺归还北京文物局时,被焚毁的行宫遗址成了军方地产,建了总政排演场。

 

以前从白石桥往北,黄庄以南叫白石桥路,好象还叫过白颐路,没有下水道,路两边是明沟。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由很宽的绿化带分开,骑自行车走在绿荫掩映的路上根本不用担心汽车的威胁。不过那时候也没多少汽车,站在白石桥上一眼望到头也看不见几辆车,除了偶尔过来一辆32路公共汽车和稀稀拉拉的货运卡车,基本看不见么小轿车。那时只有部长级,大学的正院长才配有苏联产的吉姆牌专车。司局长外出,有辆伏尔加,华沙坐坐就很不错了。出租车是像甲壳虫一样的斯可达。文革中,出租车被称为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取消了,代之以货运三轮摩托,开起来震的骨头疼,就怕你坐着舒服变修了,但是便宜,一公里两毛。

 

现在的中关村地区是五十年中期代规划建设的科学文化区,到六十年代我进入大学时,已经基本成型。白石桥路西,有社会主义学院(现在被什么研究所占了),民族学院,外语学院,工业学院,人大,人大附中,西面苏州街还有中央团校和语言学院。东面有解放军艺术学院,农科院,北大附中,中科院。我所在的大学周围有三个小商业中心,苏州街,双榆树,为公村。(为公村原名魏公村,因这里为九千岁魏忠贤建生祠而得名。文革改为现名延用至今)不过为公村后面到外语学院之间依然是菜地。当中有个松柏环绕的湖南公墓,齐白石的坟就在那里。然而,为公村生产大队在墓傍边挖了个大粪坑,老远就闻着臭气熏天。随着西北三环的建成,苏州街,双榆树,这两个地名都消失了。为公村虽在,却已经是音同字异,此为公非彼魏公也。

 

如果是骑车去颐和园,就不必沿着32路车的线路路过中关村和北大南门,可以从黄庄斜穿过海淀三角地(非北大三角地),和海淀镇西大街,直奔北大西校门。铺着青石板的西大街不过百多米长,却是出了西直门外最繁华的商业区了,不少店铺还是那种青砖瓦顶的老房子,颇有现在的仿古商业街的风貌。街南口有一家鲁菜餐馆,算是海淀区唯一的风味饭店。当穷学生的时候没钱不敢进,名字都没记住。毕业离校前,几个同学用卖书和破烂的钱在那里狠狠撮了一顿,那时已经改名为长征食堂了。

 

当年骑车路过清华西门去体育学院,一路上看不尽的荷塘稻田风光,可路面窄的只够对面来车勉强错过,现在光公交车道就两条。以前,我从来没有到过上地创业园区,在我的印象里,那里不过是东北旺公社的上地村,连蔬菜都不种,全是稻田,只有去妙峰山进香的香客才会路过那里,城里人没人跑那么远去玩的。如今看到这里的一切,只用一句“旧貌换新颜” 是很难表现出这里的变化的。早期建成的创业园区已经是道路成网,绿树成荫了。信息路的每一段延伸,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新建的国际孵化园无论是设施,外观和档次上,都比初期的创业园高出许多。

 

今天的中关村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中科院那片地方,南起白石桥,北到西北旺,西到颐和园,都属中关村地区,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典范。因这里聚集了大批信息产业,有人称中关村为中国的硅谷,我却很不以为然,因为模仿是没有生命的,做的最好,不过就是硅谷,而且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硅谷,你永远都不能超越。而且,美国硅谷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关村可以学他的科技,却模仿不了他的文化。中关村不能一起步就定位在跟在别人后面学步,而是要创出自己的特色,敢于超过。科技和商务,全世界都有共同标准,到了一定水平,差距和区别就会越来越小,只有靠文化,才能显出自己的特色。然而,目前的发展政策似乎只在乎融资,融商,引进技术等硬指标,文化则一直停留在口头上。走在中关村,已经感觉不到和其他城市有任何区别。不是我危言耸听,如果现在忽视文化建设,等到觉得文化的重要时,我们可能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什么是了。

 

中关村的发展不过是20年前的事,先是四通率先开创中科院科研人员下海经商的先河,然后是中科院在路边办了些公司卖电子产品,成为‘电子一条街’,不过也有人叫‘骗子一条街’。接着北大也拆了南墙盖房子,办公司商店。现在中关村的一些名扬中外的精英企业巨头,应该都是那时候起步的。文革中,我在北大37斋和黄石头砌的南墙边留下了很多回忆,1995年我回北京,特意从中关村走到海淀,想看看那多年梦魂萦绕的旧日景色。但那园林风格的石头围墙已基本拆光了,沿街盖了好些小房子出租。不仅围墙荡然无存,连37斋三楼那修补过的窗口也被商店招牌挡住看不见了。最近听说,北大已经准备拆了店面恢复围墙的原有风貌,那我是一定要去怀怀旧的。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民进党优势冻蒜蒜,大陆人心里凉飕飕
2016: 最近迷上了佛教音乐,这首 大悲咒 简直
2015: 小屋看看,你们法国的言论自由在哪里?
2015: 如何应付:妻让丈夫晾衣 婆婆怒吼:我
2014: 学妹Oops揭示出个问题,就是医院医生水
2014: 老梦你以为现在中国医生的门诊费是多少
2013: 共党在中国的问题是什么
2013: 鉴于Jack胡搅蛮缠,我重申一下我对汉英
2012: 征下联:本来昨日睡太晚
2012: 狼和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