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老作家黎錦揚
送交者: 幼河 2018年02月08日22:54:29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老作家黎錦揚

  1915年底,黎錦揚老先生出生於湖南書香大家黎氏家族,父親黎松安一生有八個兒子,皆為影響一時的當世才俊,被稱為“黎氏八駿”,個個可謂人中豪傑。老大黎錦熙很早就投身“新文化運動”,與文化名人錢玄同等一起推廣白話文和普通話。後來出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出版了多部語言文字著作。老二黎錦暉是著名音樂家、兒童文學家,我國兒童音樂鼻祖,流行歌曲之父。黎錦暉創作的許多流行歌曲,如《桃花江》、《特別快車》、《毛毛雨》、《妹妹我愛你》等久唱不衰。老三黎錦耀是礦冶學家。老四黎錦紓曾與鄧小平一起在歐洲留學。回國後,黎錦紓成為教育家和出版家。老五黎錦炯是鐵道橋梁專家。老六黎錦明是上世紀30年代文壇左派作家,著有小說《塵影》等。魯迅稱他為“湘中作家”。老七黎錦光,是老上海流行音樂家,有“歌王”之稱,一生寫了120多首流行歌曲,最著名的有《夜來香》、《美麗的香格里拉》等。
  黎錦揚六歲那年,在北師大文學院當院長的大哥黎錦熙把他接到京城上學。黎錦揚是和兩個比他大的侄女和侄子一起長大的。
  在京城的一所教會學堂匯文中學裡,黎錦揚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我那時年輕,只知道追求一些皮毛的東西,大家都學摩登,說幾句英文,抱着個吉它彈一彈,用今天的話來說,以為自己這樣很酷。”黎錦揚以自嘲的口吻說。“書不好好讀。期末一考試,好幾門沒通過,其中一門就是英文。”但命運偏偏卻讓他後來靠賣英文為生。
  當日本侵華的戰火向內地延伸時,他被聘到雲南邊境為一位少數民族土司的姨太太當英文翻譯,用他的洋涇邦英語小試牛刀。當大哥在重慶見到毛躁的小弟後,便果斷地當掉了黎錦揚的那把破吉它和土司送的兩套新西服,將他送上去美國的郵船。“我就這麼胡裡胡塗地來了。”黎錦揚進了入哥倫比亞大學的比較文學系時,他的夢想還不過是將來回國,在大學裡混個教職,步他崇拜的大哥的後塵。那時,一個在中國一家電影廠當廠長的親戚來美國訪問,順道看望了黎錦揚。“你應該去學劇作,將來到我那兒工作,”親戚說。黎錦揚覺得戲劇是個頗具誘惑的行業,於是離開哥大,轉學到全美最好的﹑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劇作系。
  一九四七年,三十多歲的黎錦揚從耶魯畢業了,他的簽證也失效了。正當他打點背囊準備“海歸”時,有個朋友叫他別忙,最好等移民局來趕,因為那種情況下,移民局會提供路費。這時黎錦揚已把出國時的美金花得差不多了;他覺得這主意好,於是去找了份工作糊口,然後坐等移民局請他上路。
  由於一時找不到工作,他囊中羞澀,每天只能靠吃25美分一碗的麵條度日。一日早上,他正在飯館享用陽春麵,華文《世界日報》的一則徵文啟事跳入他的眼帘:該報欲開英文專欄,征英文稿,一經採用,每篇5美元。
  他回家奮筆疾書,兩篇英文稿告成,寄去即被採用,並收到主編來信,除附一張10美元支票,還約他每周寫5篇。他掐指一算,每月收入可買麵條400碗!他樂壞啦,高興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把主編的信端在手上,大聲朗讀了三遍,才長長舒了一大口氣,倒在了床上……
  一天下午,他剛寫完當天的稿子,正想睡覺,突然電話響了。打電話的人嗓音低沉,一字一板,把他的來龍去脈、家庭、住址等所有情況問了個底朝天。他心裡嘣嘣亂跳:“壞了,這人是移民官,我沒合法身份,在美國的末日到了。”
  “不必再問了,警官先生。”他打斷對方那無休止的提問,“我正是你們要找的那個黎錦揚。我的行李隨時可以打包。你說一聲驅逐出境,我這就跟你走。”
  這回是對方感到莫名其妙了。原來,打電話的是《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的編輯,正要通知他,他得了當年短篇小說一等獎,獎金750美元。之所以問那麼多問題,只為在寄支票之前確認他是不是他們要找的那個黎錦揚。
  為了不再受到驚嚇,在收到獲獎證書和750美元的獎金後,他趕快來到移民局。捧着獲獎證書,他力陳自己是特殊人才,搖筆桿子繁榮美國文化,並無與美國人爭飯碗之嫌。移民局的官員想想也是,就給他辦了綠卡。
  此前他還在加州的一所陸軍語言學校教中文,那裡的張大哥傳授給他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包括怎樣追女孩子,什麼樣的女孩子可以追,什麼樣的女孩子不可以追。他後來把這段經歷添油加醋地寫進了《花鼓歌》。
  此後他又到舊金山中國城給一家中文報館寫八卦專欄。這是一張專給老年人看的大字體報,由此他認識了一些對中國傳統的文化念念不忘的老華僑們。他租住在一家菲律賓酒吧樓上的一間陋室里,開始醞釀起一個長篇英文小說《花鼓歌》。完稿後的小說大意如下:

  從國籍來說,王戚揚是一個美國人,但是他從內到外都散發着中國味道。雖然年輕的時候從戰亂的中國移民到了美國,但他不願意入鄉隨俗:不願意穿西服、不願意兒子跟外國女人交往、不願意看西醫,不願意跟銀行打交道。他從內至外都在刻意排斥着美國。甚至活動範圍也僅限於唐人街的那短短幾百米,久而久之,他跟兩個兒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父子之間因理念之差變得形同陌路。
  他的大兒子王大正值而立之年,風華正茂,學識淵博,是政治學博士,但是感情方面因為美籍華人婦女嚴重稀缺,父親又不同意跟外國女人交往而長期單身;工作方面也因父親反對他做體力勞動而無所事事,只能永無止境地待在學校里。看到周圍的同伴都找到了外國女友,找到了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他自卑之餘對父親的痛恨也逐漸加深。
  小兒子王山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從小就在美國長大,已經完全適應了美國化的環境和生活,他痛恨中餐,喜歡漢堡;痛恨《四書》,酷愛橄欖球。而這些卻恰恰是父親完全接受不了的因素,父子倆的關係劍拔弩張。
    
  1956年,這部名為《花鼓歌》的小說脫稿了,然而,它的問世卻經過一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周折。《花鼓歌》題材獨特,人物描寫細膩傳神。以一個美籍華人的家庭生活為主線,將兩種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摩擦體現出來,表現了美國華人在兩種文化交匯中的艱辛和迷茫。小說深刻描繪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新舊兩代的衝突,人物個性鮮活。女經紀人Ann Elmo自告奮勇推銷他的小說。然而費了一年也沒能推銷出去,最後只好對他說“這樣吧,我再試最後一次,再不成,你就改行做別的吧”。這一次Ann索性把小說送給一家很有名望的﹑而且十分挑剔的出版商。
  這家出版社每天都接到大量的投稿,編輯們沒法親自閱讀所有的來稿,因此雇來人們專門讀稿,進行第一輪篩選。《花鼓歌》被送到一位臥病在床的八十二歲老學究手上,這是老人一生中閱讀的最後一篇文字。他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讀完稿子後實在沒有力氣書寫三頁紙的書評,僅憑着最後一口氣地在書稿上寫下兩個字:讀它(Read this)!過後便與世長辭了。去世老人的臨終留言驅使編輯去拾起這部書稿。一讀果然是好作品。小說的出版使黎錦揚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亞裔暢銷書作者。以英語為寫作工具,題材寫中國人的事情,成功打入歐美文藝市場,黎錦揚是一位“急先鋒”式的先驅人物。《花鼓歌》很快爬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這是黎錦揚認為的他一生中第一個好運。
  緊接着,不少人來探詢改編版權。Ann幫他鎖定兩個目標:一個是獨立電影製片商的五萬美元買斷電影版權;另一個是百老匯的劇作家兼製作人Joseph Fields的三千元買劇本改編權。
  黎錦揚想當然地決定接受第一個offer。在當時5萬美元可不是小數目,他可以到歐洲玩一圈,然後帶着錢回老家光宗耀祖。他特意買了啤酒慶祝即將到手的五萬美金。他沒有喝酒的習慣,兩瓶啤酒下肚後已不省人事。第二天中午酒醒後,經紀人打來的電話,祝賀他做了個正確的選擇,說她自己已經和Joseph簽完了約。黎錦揚迷迷糊糊地問:“我什麼時候說要和 Joseph 簽約的?”“昨天晚上,你不記得了嗎?”
  他竟然在酒醉中沒選擇5萬美元的第一個offer!他安慰自己:3000塊雖然少,版權還是自己的。可這前景難料,誰知道書會被他們改編成啥樣?或者演砸了咋辦?黎錦揚有點後悔。然而,後來的好運卻讓他慶幸不已。歌舞劇《花鼓歌》在百老匯上演大獲成功,多年久演不衰。他的小說還被改編成電影,廣播電視也紛紛來買播放權。
  啊哈,黎錦揚在酒醉後陰差陽錯的選擇太對啦!因為 Joseph請到百老匯音樂劇最傑出的搭檔為《花鼓歌》作詞作曲,他們是Rogers和Hammerstein;他們的經典作品就是家喻戶曉的《音樂之聲》。黎錦揚做夢都沒有想到過有一天會和這兩個天才合作;這是他認為的一生中第二個好運。1957年,《花鼓歌》被改編為舞台劇在百老匯上演,前後演出達600場。其實不管是歌舞劇還是電影《花鼓戲》,故事想必已被那些單憑想象的外國人改得面目全非。但該片曾獲第34屆(奧斯卡)學院獎藝術指導、攝影、服裝設計、編曲(音樂劇類)、錄音5項提名,成為當年全美十大最賣座電影之一。
  改編為同名百老匯歌舞劇後,成為百老匯最著名的十大歌舞劇之一。該劇女主角曾榮登《時代》雜誌1958年12月22日的封面。後來,《花鼓歌》又從美國演到倫敦,從倫敦演遍全世界。每次演出都盛況空前。下面就是那個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歌舞劇《花鼓歌》的梗概;不過其中心意思還是小說的原意;這點極其重要。
  首演的《花鼓歌》描寫了一位香港父親帶着自己會唱花鼓歌的女兒美麗,為了越洋相親而偷渡來到美國舊金山,卻發現準新郎愛上了美國化的華裔夜總會歌女羅小姐。後來,另一位保守的華人青年對美麗情有獨鍾。整個歌舞劇以尷尬開始,以喜劇結束,通過矛盾衝突體現美國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之間對自由觀念的不同詮釋。
  那一年,又有一件幸運的事降臨到黎錦揚身上。《花鼓歌》出版的前後,黎錦揚和當時好萊塢著名的華裔攝影師黃宗沾交往密切,黃宗沾的太太是個文學愛好者,經常組織作品朗誦會。這天,她邀請黎錦揚帶新作來參加聚會。黎錦揚怕自己英文口音重,就請別人代讀。一位金髮碧眼的漂亮小姐自告奮勇站起來。她叫喬伊斯,後來成了黎錦揚的太太,和他相依為命度過四十個年頭,並育有一女一兒。黎錦揚認為那是命運賜給他的第三個好運。
  繼《花鼓歌》後,黎錦揚在幸福的婚姻生活中一鼓作氣寫了數部英文小說,都在美國出版,有的還上了暢銷書榜,有的被譯成中文。黎錦揚用他哥哥黎錦暉和黎錦光的音樂為背景寫了一部歌舞劇。他說要一直寫下去。作為作家,《花鼓歌》的巨大成功帶給黎錦揚的,不是沾沾自喜,更不是一勞永逸。他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創作了《花鼓歌》、《天之一角》等十多部英文小說和《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每本書都具善於描繪人情的特點,寫作題材也全是以中國人為主。他說,自己是華裔,要寫西洋情景和心態,總寫不過西洋人;同樣的,西洋人寫的中國,總不比中國人筆下的中國來得深刻。
  黎錦揚是以英文寫作為業的,一直被視為華人作家打下美國市場的破冰之旅。作品有“情人角”、“處女市”、“金山姑娘”、“憤怒之門”、“太平天國”以及“中國外傳”等。1984年他又開始用中文書寫。1985年九歌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以中文書寫的小說“旗袍姑娘”,他形容自己到了六十多歲才重拾中文寫作“感覺好像在拔牙似的”。黎錦揚的小說取材多半是移民美國的華人在當地經驗,文風氣質輕鬆詼諧,許多異文化清情節在他的處理下,都顯得極為生動有趣。
  2004年出版一本題為《躍登百老匯》的自傳作品,回憶他在美國以英文寫作,作品被兩度搬上百老匯舞台的歷程。難能可貴的是,在寫作這部自傳的同時,年屆88歲的黎錦揚,同時還在寫作三個劇本。《中國媽媽》,《番擔王》,《美國夢》。《美國夢》劇本辛酸中不失幽默,還放入了黎錦揚哥哥黎錦輝膾炙人口的《桃花江》以及黎錦光的《夜來香》等音樂作品。三個劇本都被劇院或劇團選中,並被搬上舞台。
  《花鼓歌》在百老匯再次上演,小說《花鼓歌》重新出版發行之際,文學界開始重新認識黎錦揚在美國亞裔文學史上的作用。

…………………………………………………………
  黎錦揚老先生仍健在!他老人家已滿102歲(1915年12月27日-)!下面有他前些日子生日慶祝的照片。說實話,這篇摘編帖子我寫了有年頭了。趕緊貼出來。

黎錦揚 (1).jpg

黎錦揚 (2).jpg

黎錦揚3 .jpg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墨西哥總統迎接第一批被美國遣返的老墨
2017: 胡騎來:美國在南極洲藏了什麼?
2016: 貼一張圖:年夜飯
2016: 和黑人一起過春節,三鮮餡餃子
2015: 俺改密碼的事從法律角度上講如果說有問
2015: 老Q啊,阿潤改密碼的方法是對的。因為
2014: 今天在火車上,對面坐着一個外國小伙
2014: 慌慌幫俺看看這段翻得行不行
2013: 雪妮:漫談行善
2013: 提上來頂一哈匹夫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