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亨利·鲁斯 (Henry Luce) 及其《美国世纪》和中国故乡
送交者: 渊明886 2020年06月05日02:56:50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亨利·鲁斯 (Henry Luce)

及其《美国世纪》和中国故乡

BY: 影子斜

 发表于:渊明/塔城 的 博客


image.png

 

1954年亨利·魯斯和妻子卡莱

引子

1941年12月7日,时代公司创立者和主编亨利·鲁斯在格林威治的家中的晚会上得知珍珠港事件。立即赶到时代公司总部,叫停正在付印的《时代周刊》,《生活周刊》,重新安排全面报道珍珠港事件。当晚晚些时候,他才有机会得以和在宾州退休居家的父亲,教士, 前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副校长通电话。两人对珍珠港事件都感到如释重负。“从现在起,我们看到了美国对中国的意义和中国对美国的意义。”挂上电话,老鲁斯告诉夫人,儿子的话让他多么踏实。随后,回到卧室平静与世长辞。老鲁斯等到了他期待的消息,儿子鲁斯后来告诉朋友:“他(父亲)活的足够长,看到美国和中国成为同盟,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亨利·鲁斯创办了《时代周刊》(1923年)、《财富》(1930年)与《生活》三大杂志(1936年),被称时代之父 ;

们都知道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亨利·鲁斯是《美国世纪》的发明者和最重要推手;

罗斯福,丘吉尔,墨索里尼各荣登《时代周刊》封面八次,希特勒七次, 然而,因亨利·,蒋介石有十次被放在封面上;

他在美国利用手中的杂志,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摇旗呐喊;

亨利。  斯是二十世美国全球主巨人,他的故在中国,然而有多少中国人个被丘吉最有影响力的七个人之一。

 

鲁斯的中国童年

image.png image.png


儿时鲁斯(左)                鲁斯(左二)与父亲,弟弟,妹妹合影

 

1897年亨利·鲁斯的父母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父亲亨利·温特斯·鲁斯是美北长老会传教士,后来先后出任齐鲁大学与燕京大学的副校长;母亲伊丽莎白。小鲁斯1898年4月3日出生于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他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一直是父母重点。父亲在齐鲁学院任教期间,力主学院由蓬莱搬往潍县(现属潍坊)。他有想法,他力主推动,主要负责筹款。1906年携小亨利及全家首次回美国到处筹款。在芝加哥停留期间他们结识了家族拥有一个农业机械公司的富婆内蒂·麦考密克(Nettie Mccormick) 此时,她孀居,企业由子女打理。她热衷支持教会活动和传教活动。她一眼看中小亨利,希望能领养,被亨利父母拒绝后,希望有机会对亨利成长提供长期支持。

十岁时鲁斯被送往中国内地会在山东省海滨城市烟台设立的寄宿学校芝罘学校。芝罘学校(英语:Chefoo School),又名中国内地会学校(英语:China Inland Mission School),是中国内地会在山东烟台创办的一组著名的传教士子弟寄宿学校,包括三所分别为男女青少年和幼儿设立的学校。芝罘学校是一所校风严谨的英国式学校,课本、教授全采用英制。该校设小学部与中学部,曾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

他最大的感受是孤独,不停写信给父母希望回家自学。1912年秋,他在青岛崂山度过欢快的三个月暑期,十四岁只身前往英国留学。期间遍游欧洲大陆。排遣孤独的唯一方式是和父亲通讯。亨利的父亲对山东大学的前身齐鲁学院来说也许是财神爷。但自己经济状况非常一般。圣诞前夕,亨利母亲给他的信中说:“自然,我希望有一套房子。这样我可以把你们都请回来,特别是圣诞节这样的时刻。但这样的念头得先放起来。我们没有这种承受力。”亨利大妹妹说:“我们看起来在那里都没归宿。在持续的不定中生活是我们的命运。”亨利一直希望能像父亲一样,到耶鲁大学受教。思想动摇时,这些传教士的力量,平静来自上帝。亨利母亲的信中说:我知道上帝会对我们展示他的关切的。如果我们内心的期望和上帝对我们的意愿是共鸣的,他会赐予我们所期的。”父亲也回应说:“我们生活的方向有些异常,但我觉得我们我们一直得到上帝的引导和祝福。”

1913年秋,十五岁的亨利进入耶鲁大学的预科学校霍奇基斯(Hotchkiss)就读。因为经济原因,他是得到奖学金后进入的。和不需要奖学金的富家子弟在学校地位大不相同。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钱的重要性。此外,这个学校的校训是:做一个绅士。很大程度是是培养所谓男子汉的地方。学校的明星都是有体育特长的人。而他像给父亲的信中说:“我到这里对橄榄球一窍不通。”“我只能希望他们会让我进他们那个场子。”。。。。。他在学校留的家庭通讯地址是:中国,山东,潍县。这种事也会被嘲笑。他对这些开始抱怨很多。很快就不再提起。他给也回到美国的妹妹写信说:霍奇基斯挺好。

 

美国成长和时代公司之父

霍奇基斯有两个著名的学生出版物。一个是文学(Lit),一个是纪实(Record)。纪实的名气要比文学大一些。鲁斯尽管努力写作,发了许多作品。但只能当名气小一些的文学编辑。鲁斯给母亲的信中说,另一个同学已经占着那个位子了。“一个叫哈登的男孩已经坐上那个位子了。”这阵子,他不知道这个叫哈登的男孩将是除父母外会对亨利人生影响最大的人物。

image.png

布里顿 哈登和亨利鲁斯(霍奇基斯)

 

霍奇基斯 毕业后, 鲁斯和布里顿 哈登一起进入耶鲁大学。进入耶鲁大学后,亨利的社交能力不足更加明显。他正式场合衣着不整,私下有时穿着从中国带来的长袍马褂。有些不入时。他不停勤奋努力,目的是向父亲,老师,同学证明自己。他在中国传教的父亲慢慢意识到与别人的合作不顺会影响人生目标。这个时候,借助于他父亲的筹款有方,山东大学的前身齐鲁大学有财力从潍坊迁往济南。他父亲希望担任校长的愿望被对手挫败。

他父亲因此只能做副校长。他反思说:我有时抱持着太过批评和对立的态度,这些真的没有必要。。。。。也可能感触太深许多时候,不应该。为他的有些过激的做法而对自己个人成就的影响基本没影响他推进自己理念的努力。但他预感到自己儿子会有同样问题。因此,他觉得有必要写信告诫儿子:对别人有吸引力的是那些和蔼并忘我的人。。。。。。人们喜欢同意自己观点的人。亨利对父亲遭遇很失望,但他未来的人生证明他没有接受父亲告诫。

鲁斯和 哈登的竞争关系到了耶鲁大学仍然没有结束。最激烈的事件是二人竞争学生刊物新闻(News)的组委会主席。二人处前茅,然而选举结果,亨利以一票劣势出局。表面上他很自然接受这一事实。告诉所有人布里顿是英明选择。愿意屈就担任责任编辑。然而,他给父母的信中说:“我大学期间最大的雄心破灭了。这是一剂难以下咽的苦药。也许你们会说这些事不过如此。但是一个人的心愿就是他的心愿。。。。。。”随后,在耶鲁大学的文学(Lit)执委会选举中,鲁斯再次遭遇挫折。尽管遇到挫折,这些事对亨利的自我判断影响不大。他知道尽管他有聪明才智,也有超群的写作,编辑能力,但他缺乏社交能力。相反,布里顿这些方面到了耶鲁大学照样出类拔萃。亨利知道这是事实。他选后谈到布里顿时说:“我对布里顿怀有极大的钦佩和很深情谊。。。。”二人尽管天天如影相随,但是一对怪异关系。“你永远搞不清他们会一致还是会争斗。”二人的组合大概是梦幻和极端矛盾综合体, 典型性群而不同组合:

鲁斯/哈登:道德/不羁,虔诚/世俗、受人尊敬/放荡不羁,资产阶级/我行我素,内向/外向、忧郁/随和、可靠/难以捉摸、缓慢/敏捷,狗/猫、温顺/狂野、高效/才华、正派/迷人、清教徒式/享乐、天真/世故。如果要说两人关系有任何程度的偏离平等关系,亨利的位置略低一些。

 

image.png

耶鲁大学时期的亨利鲁斯

 

毕业前夕,母亲写信希望他花钱谨慎,他有些委屈的顶撞了母亲。母亲回信说:“我有时也希望有钱,唯一的原因就是花在你身上。”亨利父亲写信告诉他:应该考虑学一个正经“职业”,当记者不靠谱。亨利自然不以为然。

鲁斯大学毕业后,在对其始终关心备至的麦考密克夫人赞助下,前往牛津游学, 随后加入了芝加哥每日新闻。这份工作不久就丢了。他开始对自己的际遇有些不满了。甚至自己觉得父亲放弃美国的大好前程去中国传教是一个错误决定。正在这时,他收到了布里顿的来信,邀请他一起加入巴尔的摩新闻(Baltimore News )报社。尽管这个报社的工作前景不错,但鲁斯和布里顿分析后决定不久将要开始“一个称为事实(Facts)的周刊。覆盖人们感兴趣的所有新闻。。。。。涉及政治,书籍,体育,传闻,科学,社会。”不过,他们的格式将是一个创新。不登殷长文章,“每篇文章不超过200字”,和微博差不多。鲁斯给女朋友的信中坦言:“这个事主要是布里顿的主意。但是,他说没有我,他干不了这种事。我自己觉得能跟他再次合作有些喜出望外般的幸运。”

布里顿和鲁斯初始给他们未来的刊物取的名字叫事实(Facts),后来总觉得不理想,试图改其它名字,都不满意。后来,鲁斯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公告牌写着:“Time for a Change(变化的时刻)。”觉得Time(时代)是个好名字。这个词很容易和起来词组合延伸出非常丰富的意境。他的想法立即得到布里顿的认可。杂志就正式取名Time(时代周刊)。  

image.png

时代周刊首发封面(1923年3月3日)

 

他们开办时代周刊的目标筹款目标是十万美元。 鲁斯很快就意识到筹款很难,“人们不愿意把辛苦挣来的钱交给几个年轻人。”走头无路的亨利写信给正在美国给他的传教事业到处募捐的父亲。希望父亲能把结识的慷慨有钱人介绍给自己,然而父亲置之不理。多年以后,亨利回忆说,筹款是他人生“经历中最艰难,最泄气的子。”“。。。。。。保持希望是我们的左右铭。”

到了七月,他们筹到的钱数是三万八千美元。距离他们希望的十万美元相差很远。布里顿和亨利有些一筹莫展,深夜中,他们开始担心这事可能没戏了。到了八月,机会来了。亨利根据一个朋友的建议,到耶鲁校友会去会见一个刚毕业的同学。希望能吸引五千美元的投资。出乎亨利的预料,同学母亲哈克内斯夫人决定出资两万美元。同时,再以儿子名义投资五千美元。随后,她有争取亲戚给亨利投资了一万美元。加上其它进展,他们筹款总数达到了七万五千美元。(他们希望到了十月底会实现筹款目标。然而,他们最终筹到的款项是八万七千美元。他们决定不再拖延,准备正式开始发起他们的周刊。1922年11月,他们觉得钱准备好了。开始认真考虑杂志的设计。他们的理想是希望时代周刊称为忙碌的人们的高效信息来源。经过反复调整,时代周刊在1923年2月27日发行(杂志上的正式出版日期是3月3日)。亨利和布里顿对第一期感觉不错,觉得他们也许会一夜成功。然而,发行量仅做到他们预期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亨利在三月写道:“我只能说,第一卷第四期会出版,第五期也许会也许不会面世。”亨利发现对时代周刊第一期的好评屈指可数。他给Lila写信说:“有许多读者觉得这是最差的杂志。”“我们还没有找到办这个杂志的灵感。”三月的总收入仅为七千多。四月升到一万七千。让亨利感到希望,然而五月又跌倒一万美元。亨利自我安慰说:“走运的话,也许有一天会赚五千美元。”1923年,严重亏损。随后他筹了五千美元应对困境。1923年是亨利困难重重的一年,从童年就给予他热切关怀的Nettie McCormick女士在亨利人生走向成功的转折点去世。1924年底,发行量上升到七万,全年首次盈利674美元。时代周刊初期带给亨利的困难是两方面的,除却杂志前途不定,他和女朋友莉拉的关系也随之不定,亨利提心吊胆的随时准备接受被踹。

1926年耶鲁大学给二十八岁的亨利鲁斯荣誉学位,而不是布里顿。亨利知道布里顿肯定感觉不好。没有告诉布里顿这个事。布里顿知道后更加不平。尽管亨利和布里顿的早期安排中,两人每年交换工作。时代周刊二人基本没严格这样做。早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布里顿负责编辑,亨利负责发行。1928年,两人正式交换了工作。多年后,亨利宣称,大概这个时间,布里顿“不仅对时代周刊失去兴趣。似乎所有事都对他没有吸引力。”亨利全神贯注投入编辑工作。他比布里顿更有效率和调理。布里顿对发行事物兴趣不大,亨利还得兼顾发行工作。布里顿对时代周刊的关切变少,工作之余变得疯狂,颓废,精力不够并开始有抑郁症状。1928年底,他告诉朋友:“我不行了。也不知那里出问题了。。。。。。没有任何希望,极度虚弱。” 1929年元月,极度虚弱的布里顿感冒发烧,当时没有抗生素等药物,健康状态继续恶化。2月27日,时代周刊首期出版六周年纪念日,布里顿去世。尽管亨利和布里顿有工作上分歧,亨利此时的感受是六神无主。

 image.pngimage.png

《财富》杂志的早期和近期封面

布里顿的死无疑是亨利人生中巨大的事件。他是除父母之外对亨利影响最大的人。他是亨利十五年之久的朋友和伙伴,布里顿的死带走了这一切。然而,鲁斯还是鲁斯,布里顿的死也同时带来了亨利人生的最大变化。正向他自己申明的那样:“商业,比任何其他职业更多,是持续不断的应对未来; 这是一种持续的计算,是一种先见之明的本能锻炼。”时代周刊是和布里顿合办的杂志,而且布里顿或多或少比亨利更接近主导地位。亨利也需要独自的成功来证明自己。亨利开始想给他的杂志取名:权势(Power)。后来决定选择:《财富》(Fortune)做为杂志名。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是他夫人莉拉的建议,第二,这个词含义丰富,不仅代表钱财,也包含“机会”,“运气”,“命运”。关于财富杂志,他的第一项决定是在设计上要把这个杂志办成一本“优美的杂志。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优美的杂志。”他的目标不是成为企业家的啦啦队,而是提升商业活动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逆潮流而动,别人在说企业是罪恶,他在替企业代言)。亨利认为:“准确,生动,坚实的描述现代商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记者使命。”当时的杂志价格5到10美分一期。亨利坚持给财富杂志的每期定价确定为一美元。他计划的发行日期选在1929年底。10月美国股市崩盘,美国经济进入史上最大危机。面对这个险境,他决定照计划行事,用他的话说,“我们不希望财富杂志是股市的应声虫。”美国著名女摄影家玛格丽特。布克-怀特就是亨利选中的人物。他让玛格丽特去美国各地采风时。自己在财富杂志写到:“财富杂志摄影家:玛格丽特。布克-怀特正在美国各地巡回。”让不明就里的读者以为自己孤陋寡闻不知道这个摄影师是某方大圣。实际只是当时的新秀,亨利在包装她,成为一代名师。有人认为财富杂志的编辑人员是史上最强阵容。亨利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想象力的人,他的用人之道也反映他自己的原则立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把诗人培养成记者,远比把出纳培养成作家容易。”这实际是许多高端地方的用人之道,看潜力,不看具体业务水平。有潜力的人,业务可以培养;没有潜力的人,专业再对口还是没有潜力。image.pngimage.png

《生活周刊》的第一期和最后一期封面

亨利1936年认识一个厉害女子叫卡莱尔,这个人很有才气。然后,亨利就费好大劲离婚,和这个女人结婚。后来这个《生活周刊》就是在这个女子建议下办的。这个人也是剧作家,当时非常有名。外人看来是有名有钱有势有才的美满绝配。二人当时是社会追捧的对象,风光无限。他们觉得生活周刊应该能成功。当时的设想是经过一年,发行量能达到25万。然后利用广告收入盈利。每期定价10美分。和成本比较略赔。但培育市场价格不能太高。结果第一期还没发行,预定的客户就达到23.5万。几乎已经达到他们一年的目标。第一期就脱销。最后销量五十万。仍然供不应求。到一年时发行量就突破150万。

这个增长速度太快,大大超出他们预计。但广告业务的培育需要时间,这样广告收益跟不少。发行量越大,赔钱越多。过了一年多,杂志办成功了,但公司多年积蓄全赔进去了。吸引别人做广告需要时间,这个过程中发行量大,但广告收入暂时没有。把亨利又亏成穷光蛋了。

他遇到这个问题。他想告诉客户,在生活杂志广告的价值比想象的大。证明这一点,他找了一个统计学家叫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对读者做分析。盖洛普(Gallup)的分析表明每本杂志平均传阅14个人。这个大大改变了杂志的市场价值。让他有理有节的提升了广告收费标准,也用此宣传他杂志的市场潜力。这个盖洛普也因为这个事,觉得分析民意,统计数字的切实意义,把这个也做大了。美国现在著名的盖洛普民意统计就因他而来。

巅峰时期的亨利·鲁斯

 

 

鲁斯的《美国世纪》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说过:“评价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我树下的敌人。” 可以肯定的是鲁斯是罗斯福巅峰时期的大敌之一。罗斯福意识到大多数出版商都反对他,于1943年颁布了一项法令,阻止所有出版商和媒体高管访问战区;他让乔治·马歇尔将军负责执法,其主要目标就是鲁斯。二人的对立,始于理念差异,最后发展到个人层面。鲁斯是一个有坚定宗教信仰的人,其最大特点就是原则性强。对于《时代》 立场,他非常坦率:“《时代》杂志是完全公正、无偏失和客观的吗?不是的。时代周刊是有偏见的。”推崇“个人自由”和美国全球领导地位。鲁斯曾经说过:“大众化的人物没有多少兴趣。只有个人能激发兴趣。”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八十多年后, 面对当下的世界此情此景,回顾鲁斯的理念和他的美国世纪是一件非常有感触的体验。 

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见过罗斯福后鲁斯离开时怀着极大热情告诉别人:“我的天啊,多么样一个人物。”到了1935年,他开始有了转变。那些对罗斯福新政充满热情的作家让他不安。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生意层面,他觉得如果财富杂志为新政唱赞歌,立场偏向社会主义有一个致命问题。你不能心安理得的让资本家给你付巨额广告费,而杂志的内容全是攻击商业圈。这是吃谁的饭砸谁的锅,这个行不通,因此,他决定杂志基调必须调整。此外,这个也是他理念使然。他希望自己刊物展示出的是“自由,无谓的记者。”同时,其基调是“倾向私营企业而不是国家控制。”“财富杂志带着惊觉的态度看待私营资本主义走弱,因为这会导致集体主义。” 鲁斯给财富杂志定的新方向不仅仅是他和作者们不合的结果,更主要的是他觉得这个杂志需要这个理念(“资媒姓资”)。他尽管对生意世界持有小小的怀疑态度,但总体上更多的是同情,认同。尽管他的许多编辑认为,财富杂志应该永远真诚的追求事实,而不应该有“一个预设的编辑理念。”然而,亨利选择的责任编辑(亨利永远是他所有刊物的主编,直到退休)同意鲁斯的理念,财富杂志有必要“确立一个商业人士认同的政策 他借助杂志重塑了美国企业文化,不是仅仅赚钱,是运作这个世界的精英。

鲁斯最终走向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对立面,因为新政对商业世界态度傲慢,排斥。鲁斯不喜欢罗斯福。不仅不喜欢他的政策,更不喜欢他这个人。罗斯福的新政带有他的个人特征,充满“人干预的感觉。”1935年鲁斯指派著名亲罗斯福的马克勒斯写了一篇文章“反对罗斯福的依据。”其中写道:“罗斯福打开一扇门,独裁者将会信步走过。 鲁斯随后声明说:“现在罗斯福有一个不能迟疑的职责,立即重建私立资本主义所需要的长久信心。

罗斯福签署法案 (1935年)

1941年2月,鲁斯经过长期思考,规划,在《生活周刊》上发表了和他名字永远相连,永载史册的恢弘论作《美国世纪》,详细阐述了美国现状,问题,挑战及辉煌前景。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些核心要点。首先在问题方面,他毫不掩饰的告诫美国人民他对政府和总统罗斯福不断扩张的权力的担忧。他写道:

“背负着巨大的政府债务,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整整一代年轻人所受的教育是政府为一切生命之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了这场战争。 在位的执政党是多年来对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和集体主义趋势最同情的一个政党。 美国总统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权力,他今天能连任原因是即将到来的战争。由于灾难性的环境而导致美国被推向国家社会主义,并且与美国人民的自由意志背道而驰,人们的恐惧是完全有原因的恐惧。”

鲁斯宣称二十世纪将是“美国世纪”。实现这一切的所有必要元素都在那里。但是为什么要有美国世纪呢?卢斯写道,毕竟,二十世纪是“令人困惑,困难,自相矛盾,具有革命性的”。鲁斯认为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有三个原因:首先,大概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我们有20亿人口的世界在历史上第一次是一个根本不可分割的世界。”其次,世界“讨厌战争,并且凭直觉感到,就其目前的规模和频率而言,甚至可能对其物种造成致命的伤害。” 第三,二十世纪的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能力,满足每个人的所有需求。每一个方面都反映了美国独特的国家经验和能力。

鲁斯写道,由于自由原则,满足人类的所有需求是美国人的承诺,同样,“我们必须坚持的是:丰富的生活取决于自由,基于自由而创造的可能性,基于自由原则的愿景 。 没有自由,就不会有充裕的生活。 有了自由,就有了。” 不是说美国需要从实际上去长期满足每个人的物质需要,而是要通过美国的影响,世界其它地区靠自己实现美国追求的世界“美国梦”。 这是建立在自由原则上的梦想。 通过自己的榜样和领导能力,美国可以影响世界其它国家以拥护这些自由原则。具体而言,就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个原则最后的样板就是二战后马歇尔计划。

但是,美国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步骤来实现露斯的目标?我们已经提到了步骤之一–它必须拥抱国际主义而不是孤立主义。具体步骤上:首先,美国必须与世界分享其《人权法案》,《独立宣言》和《宪法》。美国的自由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文件的尊重,尽管它们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民,但其他各国可以从中学习很多东西。但是,共享它们是不够的。美国人必须热情地追求那些作品中体现的伟大的美国理想,以使他们行之有效–他们必须致力于自由,机会均等以及自力更生,独立与合作的传统。通过向世界公民展示他们对文件中表达的同样理想的执着,美国人将树立榜样,以供其他民族效仿。

第二,美国必须愿意向世界提供其工业产品和技术知识。鲁斯写道,在许多方面,美国已经在这样做。 毕竟,它在国外销售其工业产品,其它国家的人民则是美国科学,艺术和知识生活产品的消费者。 但是美国必须愿意做更多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出口其创造的产品。 它还必须愿意为他人提供技能和培训,以创造出他们自己成功的艺术,智力和科学产品。 卢斯认为:这种培训将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受到欢迎。但前提是美国人有想像力看到这一点并怀有“创造20世纪世界的诚意和善意”。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问题,美国必须确保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观点占主导地位-如果没有这种经济秩序,美国的繁荣就可能停滞不前,而“美国世纪”的观念将应声落地。 为了确保其经济观念占主导地位(并保持!),美国必须愿意捍卫美国人长期以来所珍视的原则:海洋自由。 只有保证世界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这一设想才能实现。

第四,也是最后,美国人必须成为世界上的好撒玛利亚人,派出一支“人道主义大军”向世界提供所需的食物。 那么为什么不呢?鲁斯似乎认为,这种行动将在世界上最需要的国家中树立善意,鉴于美国的压倒性繁荣,这肯定是可能的。 养活世界也不只是美国应该考虑做的事情。 相反,这是美国的“光荣责任”,即“养活全世界所有人,因为饥饿和贫困是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崩溃的根源。”“在军备上花费每一美元,我们应该花费至少一角钱来用于粮食供养世界”。

 

美国外交关系中的里程碑

横贯其整个人生,鲁斯的最大特征一个是视野宽,他是一个辩论中相持正反两种观点的人。他是一个真正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人。在他的旅行中,他与总统,总理,教皇,枢机主教,大使,银行家,政治领袖,工业家,将军进行交谈。接替鲁斯 担任总编辑的赫德利·多诺万回忆说,他的上司“对新思想的热情非凡,不仅是新模式和新闻工具的灵感,也是新闻业的主题。”他第二个特点也许更重要。 因为他是真正的基督徒,原则性特别强。他的美国世纪总而言之有两点, 第一,美国要成为一个宽厚,仁慈,慷慨的世界领导者,第二,履行这个义务的同时一定要信守自己的两个原则,自由是一个原则,只能支持,扶持接受自由原则和理念的国家和人民;另一个是坚持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离开这个,美国理想不会实现。鲁斯理念对美国影响有多大。上边照片是美国国务院官方网站,美国对外关系里程碑中罗斯福政府时期的截屏。鲁斯从来没在政府部门任职,这个网站所列里程碑没有政府官员这一时期的理念,计划,甚至对罗斯福本人没有专门条目,但给鲁斯这个政治圈子外的人及其理念专门列了独立条目。关于鲁斯在其《美国世纪》中的原则,我们以后讨论当下世界合作困境时再结合问题展开。

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十年被称为鲁斯十年。

鲁斯的中国情结

1931年,鲁斯的时代公司占据克莱斯勒大厦整整两层,随后的几年扩展到八层,标志时代公司成为出版业的巨头。成功让人意气风发,然而并不能带来内心的满足。1932年初,鲁斯决定放下具体事务,通过三个月的旅行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给心灵的呼唤做出回应。不像前几次旅行,他选择欧洲,这次他决定前往久违的中国。他乘火车横贯美国,在西雅图和温哥华逗留两天后,乘船前往中国。锦衣还乡派头十足,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前来担任导游,全程陪伴。司徒雷登曾经是老鲁斯的跟班,途中二人一路彻夜长谈,小鲁斯的思绪被带回从前。在日本逗留后,中国海岸进入他视野的晚上,鲁斯夜不能寐。司徒雷登陪他参观老鲁斯曾任主管募捐副校长的燕京大学校园时,他没有多少感受。然而,在他童年度过的蓬莱,青岛一代看过人去楼空的景象,他感触很深。对这次访问的观感,他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在这里是难以言表的愉悦。山,岭,海,沙(真正丝一样的沙子),石头,树木,绿草,。。。。。。。我觉得永远不会有这样的地方。。。。。。知道我魂牵梦绕的深藏内心的感受不是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梦幻,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这一些带给我太多的满足。”亨利的故乡在中国,中国是他唯一的故乡。这次访问无疑激活了他深藏内心的中国情结。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左,1933年 ; 右1942年)

这次访问,他会见了时称中国的“JP Morgan”的宋子文,宋子文告诉鲁斯:和她妹妹结婚的蒋介石也已经转变为基督徒。同时,关于中国,内心对中国前途极度不安的宋子文给鲁斯画了一个饼。此时的鲁斯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让他内心翻腾起了完成自己崇敬的父亲的未竟目标的雄心壮志:推动中国称为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科学的基督徒国家。

1939年鲁斯动员当时的美国富翁阶层,提供私人捐款,为“中国平民和士兵提供救援”,最后建立联合救济中国(UCR)。为促进这个行动,1941年春天,鲁斯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正式邀请,访问重庆。从此,终其人生,对中国问题的狂热再也没有降温。这次访问,他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本人。他评价蒋是:“二百多年前的康熙皇帝后亚洲最伟大的统治者。”他见到宋美龄后评论说:“和所有的赞美相比,她本人更加让人备受鼓舞。”他和宋美龄交谈中,一扇门打开了,蒋介石静静地走进来加入他们的谈话。结束后,鲁斯写道:“。。。。这样一对男女。。。。会被一个又一个世纪的亿万人记着。” 时代周刊前五十年,罗斯福,丘吉尔,法兰克,墨索里尼各八次;希特勒七次;然而,因为对蒋介石的敬仰之情和对中国问题的关切,蒋介石先后十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鲁斯在西安逗留期间,写道:“让我吃惊的是这样一个内陆城市,已经这么现代化。。。。我看到美国和二十世纪的烙印到处都是。”他回到美国后四个月为中国筹集了四百万美元。

宋美龄在重庆陪同鲁斯夫妇出席慈善活动(前头是鲁斯夫人卡莱尔, 跟后边的是鲁斯, 1941年)

1941年12月7日,时代公司创立者和主编亨利·鲁斯在格林威治的家中的晚会上得知珍珠港事件。立即赶到时代公司总部,叫停正在付印的《时代周刊》,《生活周刊》,重新安排全面报道珍珠港事件。当晚晚些时候,他才有机会得以和在宾州退休居家的父亲, 老传教士, 前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副校长通电话。两人对珍珠港事件都感到如释重负。“从现在起,我们看到了美国对中国的意义和中国对美国的意义。”挂上电话,老鲁斯告诉夫人,儿子的话让他多么踏实。随后,回到卧室平静与世长辞。老鲁斯等到了他期待的消息,儿子鲁斯后来告诉朋友:“他(父亲)活的足够长,看到美国和中国成为同盟,这是多么美好的事。”随后,鲁斯给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短信,对过去的批评表示道歉。大概是想告诉后者,二人的目标在中国问题一致了,不用担心鲁斯没完没了的抨击。至少短期不会。

鲁斯对美国在日本使用原子弹非常恼火。他最主要的关起是整个人类的未来。此外,这个事影响了他对中美关系的期盼,他在未完成的备忘录中写道:“如果没投下原子弹,如果麦克阿瑟精心策划的介入计划得到实施,几乎可以肯定,。。。。将会有美国训练的中国军队发动重大攻势。。。。。将是成功的,。。。。蒋介石将会处于有机会把军队调入北平和满洲里。这样会给蒋介石的胜利创作机会。”

1945年10月,鲁斯时隔四年后再次访问中国。他不停奔波,把自己看到的各种自己认为的积极变化传回美国。他在此见到蒋介石夫妇后,大受鼓舞。鲁斯写道:“这一周,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是收复了华东,华南和华北。”我来中国的需要考虑的大问题是“有没有理由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乐观。眼下我看到一切确证了这个。”

重庆国共谈判期间,在毛泽东的欢迎宴会上,鲁斯见到毛泽东。后者对二人相遇有些吃惊,但总体而言,毛看鲁斯时态度是好奇,并没有不友好。随后,鲁斯和周恩来有简短“很好的交谈,非常坦率。”

马歇尔在中国调停国共冲突期间,鲁斯写信个他,表示支持并建议马歇尔选择司徒雷登做顾问。司徒雷登也积极活动担任了国民党收复大陆后的首任驻华大使。1946年秋,鲁斯再次访华。和马歇尔一起会见蒋介石夫妇并为蒋介石庆生。马歇尔认为中国危机的解决需要“中共和政府共处。”这次访华期间,鲁斯在南京和周恩来用英语有一个直接会谈。多年后,鲁斯回忆说:“我需要记录下来的是周恩来和我交谈时,尽管很幽默,但非常自信。他说的话不多,但我有一个冷飕飕的感觉,他预计很快统治全中国。”“这次访问结束时,我意识到他是对的。”马歇尔努力的失败,让鲁斯最终和他反目。鲁斯认为:“美国在中国,对中国的行为是战争开始以来,美国外交政策,最完全灾难性的失败。”国民党在中国的失败是鲁斯整个人生最失望的事!

英雄暮年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鲁斯夫人卡莱尔 (左)美国驻意大利和梵提冈大使卡莱尔和大使丈夫亨利鲁斯(右)

鲁斯对罗斯福,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政策都极度反感。随后就把力量用在对艾森豪威尔的支持上。艾森豪威尔恭维鲁斯说:“没有亨利(鲁斯)的鼓动,他都未必有参选的意愿。”不过,艾森豪威尔当选后,对鲁斯期望的扩大朝鲜战火到中国以及后来建议美国出兵越南,进而北上中国都置若罔闻。鲁斯慢慢意识到美国政治环境已经慢慢变了。艾森豪威尔作为姿态考虑过让鲁斯出任国务卿。艾森豪威尔曾邀请鲁斯担任大使,被其拒绝,在与朋友谈话中说:“我志愿当民主在中国恢复后的驻华大使”。 艾森豪威尔最后求其次,委任鲁斯夫人卡莱尔出任驻意大利大使,这个职位同时兼任驻梵提冈大使,这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应该是精神上非常满足的一件事。

肯尼迪在时代公司总部接受采访后,在鲁斯陪同下走出采访室

1960年7月15日晚上,肯尼迪在洛杉矶正式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正式提名。鲁斯呆在自己纽约的家中。肯尼迪父亲约瑟夫没看儿子提名演说,提前离开洛杉矶。他给亨利打电话,想见鲁斯。鲁斯和儿子汉克就在他在华尔道夫酒店的住处会见约瑟夫。鲁斯用龙虾晚餐招待约瑟夫,餐前喝咖啡时,两人就开始谈论鲁斯的杂志对肯尼迪的态度。亨利告诉约瑟夫:“杰克(肯尼迪)会被放在中心位置的。”这是民主党的期望,“我们不反对。”然后,进一步说,如果肯尼迪表现出“对反对共产主义诉求。。的任何软弱,对捍卫和推进自由世界诉求的任何软弱,我们会肯定反对他的。”约瑟夫答复说:“当然。你知道,这个不可能。”随后,两人一起通过电视观看了肯尼迪的提名演说。期间约瑟夫不停抱怨民主党内的大碗人物不愿支持自己儿子。让鲁斯对肯尼迪讲演没有多少印象。约瑟夫离开前说:”感谢你对杰克所做的一切。” 鲁斯一些纳闷,难道他做过头了。他没有公开支持肯尼迪啊。二人理解,从罗斯福起,几十年,亨利的期刊从来没支持民主党。鲁斯尽管没公开支持肯尼迪,但没反对已经是优待了。在这样一个宝贵时刻,约瑟夫亲自登门拜访,让鲁斯非常受用。他多年后回忆说:那是一个美好时刻。”慢慢的鲁斯自己开始说服自己,肯尼迪会成为对抗共产主义更可靠的领袖。最终,鲁斯觉得尼克松和肯尼迪都是自己可接受的下一代领袖,没有过多干涉其杂志对两个候选人的态度。选举结束后,他写信对尼克松表示惋惜。随后,写给肯尼迪的信中说:“关于当选总统,关于他的可敬可写的事我们不觉得找起来有特别困难。”肯尼迪就职仪式,鲁斯和夫人被邀请出席,坐总统包厢,出席私人晚餐。1940年肯尼迪父亲为培养儿子,走鲁斯后门,出版儿子模仿丘吉尔写的“为什么英格兰在昏睡”,亨利为书写了序。二十年后,这个书得了奖,作者登上总统大位。亨利不失时机的觉得有必要显示自己是伯乐,再版了书,重写了序。

鲁斯对共产主义理念的反对,是因为这种理念与他的哲学和信仰冲突。但他对麦卡锡不以为然,认为麦卡锡没有视野,揪着小事,影响了大事。他性格有深深的中国烙印。 他人生非常成功但非常痛苦。“他是一个矛盾的、奇妙的组合体。城府很深,又乡巴佬气十足;他汇集腼腆、倨傲自大于一身;周围幕僚云集,却又不可救药的孤独。他随时身处绝境之感,全然不觉得自己地位显赫、成就辉煌。”

美国发行的亨利鲁斯纪念邮票(左),台湾路思义教堂 (右)

童年的鲁斯目睹了上世纪初中国的贫穷和战乱,对中国既爱又恨。长大后,他又坚信只有依靠美国方式才能救中国。为此,他在美国利用手中的杂志,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摇旗呐喊。抗日战争初期,美国社会还深受“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鲁斯却对中国报以同情,他向中国前线派遣了十多名战地记者,率先在《时代》上大量报道中国抗战。不过,这些报道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目的性——在大量报道、抨击日军暴行的同时,他还竭力树立蒋介石中国战时领袖的形象,以此获取美国公众的同情和政府的援助。为此,蒋介石、宋美龄接二连三成为《时代》封面人物,两人甚至在1938年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中的“风云夫妻”。国民党将领陈诚也登上过杂志封面。

鲁斯(中)在登州(今山东蓬莱)

1967年2月28日,69岁的亨利鲁斯在美国凤凰城去世。鲁斯去世后,被他经常误导的美国发行邮票纪念他。 台湾东海大学校内有一个台湾地标建筑,路思义教堂。该教堂由华裔建筑师貝聿铭設計,纪念亨利鲁斯父亲老亨利鲁斯。 路思义 是鲁斯的另一种中文写法,是老鲁斯的中文名。鲁斯晚年曾感慨说:“我是在一个叫做登州(今山东蓬莱)的小城长大的,现在那地方已被共产党接管,我殷切地希望能在某一天回到那个地方,看着她再次成为自由之乡。” 本文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当年在登州的那个男孩,今天的中国还有几个人记得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9: 老凯揭秘索罗斯派了一百万人国际雇佣军
2019: K19,64后老子走了北京几个医院去找失
2018: 不怕六四不平反----关于六四几个方面的
2018: 哇,宝胜先生这下曝光了。又是吴胖子干
2017: 五四六四从火烧赵家楼到抱头鼠窜
2017: 其实信用卡比支付宝安全多了
2016: Karl Marx: Quotes, Theory...
2016: 秋念:64,别祥林嫂了,好吗?
2015: Joshua:船
2015: rope看看这个:郭沫若骂蒋投蒋始末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