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从天地到英雄谈电影人物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11月24日19:58:25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黄沙大漠中的孤城,刀光剑影,遍地尸横。大唐通辑的犯人李校尉(姜文)与前来捉拿他的日本谴唐使(中井贵一),为了保护带有珍贵宝物的驼队安全到达长安,暂时放下自己的使命,联手为驼队护航,在古丝绸之路上与前来截货的响马和突厥部队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校尉手持双刀杀入敌丛,视死如归,以一当十,直到耗尽最后一丝气力......

既然是谈电影人物,我就不想赘述故事情节。走出影院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另一部国产大片,去年张艺谋的。两部影片孰优孰劣,观众和评论家们仁智互见,而其中对於英雄的描绘,在我看来,却无甚差异。这种传统观念上的英雄让我回到自己十三岁时敬仰的、人物,对君忠,对友义,对弱者仁,对敌人勇。

去年这个时候,我曾写过一片文章,预测不能获得奥斯卡奖,后因电脑出现故障,未及完成,就看到网上报纸上对其铺天盖地的声讨文章,自觉不愿再落井下石,反而对於中国一流导演开始探索商业化有些欣然,便将文章搁置一旁了。今年听说又有决心竞争奥奖,趁回国之际赶紧一睹为乐,观后却感觉有什么东西堵在心口,不吐不快。其实,既然是作为商业片拍摄的电影,就没必要打破脑袋往奥斯卡那里挤,不见近几年来,奥斯卡已经越来越被艺术片所占领?

对於电影的其他要素,摄影、音乐、特技、节奏、后期处理等,我在此不想多做评论,只想就电影的故事和角色刻划,谈一谈我的观点,看看中国电影与奥斯卡奖到底距离多远。(斗胆预测,与去年的一样,铩羽而归。)

对於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来说,没有人以电影的制作成本和其他技术上的效果去裁判谁来摘得桂冠,因为非美国本土的影片,再大的制作也不能与好莱坞影片相媲美。评委们更看中的是电影故事,是体现在故事人物身上的复杂人性。

电影首先要叙述故事,故事的发展通过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一系列冲突而展开,角色的性格也就在这些冲突中体现出来。故事往往是这样开始的,主人公要完成一项任务,来自各种各样的阻力试图阻止他实现自己的使命,经过与这些阻力的节节交锋,故事推展到高潮,主人公或成功或失败,从而使其对某一种价值观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看似就这么简单,但成功的剧本和成功的角色刻划不同于众的地方,正是在於他们探讨人性深度和人类面对的冲突层次的深度。角色的丰满程度是通过他们面临的压力来体现出的,压力(对抗)越强大,人物的本性揭示得越深入。

美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Robert McKee在他的经典著作“Story”一书中有过精彩的论述,这本书已成为今天美国电影电视编剧们的Bible,McKee自己也被拍进了电影,成为去年奥斯卡提名影片“Adaptation”里的角色。

McKee分析人类面临的冲突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人与环境的矛盾。地震、雪崩、飞机失事、恐怖分子袭击,均属于天灾人祸,在这类事件中,人们所体现的各种精神是最易于表现的,揭示这类事件所引发的斗争往往结束于正义战胜邪恶、人定胜天或人不可与天斗这个结论中,易于表现,易于引起共鸣。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这类题材的影片最多,也最浅显。

第二层:人与周边人的矛盾。父子、母女、情人、爱人、仇人,包括上级、朋友、江湖上的纷争或侠骨丹心,都在这一层次。绝大多数电影,包括涉及第一层矛盾的,都会反映到第二层的矛盾。这一层矛盾揭示得好的,就已经能够引起许多观众的共鸣。绝大多数好莱坞影片和中国影片就停留在这一层,许多涉及到第一层的故事也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这一层。揭示这一层冲突最典型的艺术形式是肥皂剧,没完没了的你争我斗把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折腾个底儿露。

第三层:人与自我的矛盾。这是最难把握,但给予观众最多回味的一层。这一层区分了好故事与经典故事,好电影与完美电影。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观众和评论界越来越青睐这一类影片。以众口皆碑的为例,从第一集到第三集,从老教父到新教父,影片的主人公无不处在自我矛盾之中。老教父为了不受黑社会的欺压,拉出了自己的队伍,显赫的威望和富足的家业掩盖不住江湖上连年不断的纷争,试图为自己为子女带来平稳安逸生活,却最终使自己及家人无时无刻不处於生命受到威胁的状态中,多年积攒下的派系恩怨使自己深陷其中欲拔不能。老三早年是最不愿介入家庭生意的人,父亲的去世,长兄的被害,二哥的无能,将他推到继承家业位子,他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家人,却在临近解甲归田之际,爱女为掩护他而被射死,Al Pacino在剧院的台阶前,怀里抱着死去的女儿,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镜头,成为经典。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所做出的一切却使得亲人得不到根本的保护,人物自身矛盾的焦点。

再来看颇为西方观众看好,而被华人观众不解的>之所以有别于传统武侠片,在人物刻划上的原因。主人公李慕百年轻时追求江湖上的自由,中年之后领悟到即使人在江湖,却仍是身不由己,江湖有江湖的规矩。爱上的女人是师兄的女人,在爱与义之间做出决断,该牺牲的是什么呢?即使一朝挂剑而去,对世间的明争暗斗无动于衷,却有违江湖上行侠仗义的原则,在明哲保身与伸张正义之间做出选择,那身后的评说又该如何交与后人呢?一个人一生的追求在最后发现自己陷于不能两全,也许只有一死,方能解脱。行为的目的与结果常常相违,成功的时刻就是发现自己毁灭自己之时,或自己将自己毁灭才能达到舍身成仁的意境。

无论是还是,都缺少这一层次上的冲突。

西方的观众喜欢看到的是人,与自己一样的充满自身矛盾的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是如此吗?你的工作是向全世界兜售天下大一统的麦当劳汉堡包,而你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家庭餐馆特色风味的汉堡,你公司的节节扩张,挤垮了一个又一个你家街角的、每次进门都能叫出你名字的、知道你口味喜好的家庭快餐店,这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或者,你出国多年,却时刻想着海龟,父母已近晚年,不适应美国生活,子女正直成长,对你生长的文化缺乏认同,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价值被放在天平上,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呢?

传统的剧本写作中,主人公就象我前面所说的,都身负某种使命,使命的完成过程中,交织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近年,西方艺术影片在人物刻划中,都不约而同地加进了主人公潜意识中的另外一个Desire,这个潜在的欲和自己的使命之间存在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埋伏下了,只是自己并不清楚。在故事推展的进程中,主人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true self,越来越认清真实的自我与自己希望达到的(或是别人眼中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从而在Climax时做出自己清醒的选择。这样的影片例子有很多,我想起来再做补充吧。

总之,西方社会对人本的关心远大於对人的社会责任感或是群体责任感的关心,这在西方文学里已近表现的很清楚了。深谙此道的哈金在中讲述了一个个体的困境,等待的结果并非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也许主人公迟迟等待多年而没有完成等待的过程本身,才是他潜意识中理想的状态,一个贤惠持家的老婆和一个爱着自己的情人同时存在,各自完成各自的角色,一旦角色发生变化,理想状态就消失了,留下的还是无奈和怅然。

余华的中,主人公没有潜意识,他的使命就是活着,simply that。没有内心的自我挣扎,就不能实现自我更新,自我突破,自始至终处於一个状态中,在人物结构上与平面英雄差不多。

扯远了,打住。

由此来说,的结局也许可以是这样:李连杰大堂上刺杀皇帝成功,暴君终於殓尸龙案旁,普天欢呼。但是,继之而来的是群雄并起,中原再逐鹿,百姓重陷水火,民不聊生。“英雄”见此情景,方知“安定团结”是百年大计之首,悔于自己年轻不谙世故,为哥们儿义气而起杀机,或为了地方军阀的余党而耽误了党国“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这都什么焊什么呀),终於自觉无颜面对百姓,拔剑自刎以谢天下,不失为知错认错的好汉。怎能让老秦几句话,就把几十年的信念给摧毁了呢?

WELL,历史不是那样发生的?历史也不是电影里那样发生的,是吗?

越扯越远了,都扯到秦朝去啦。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回国南下记-跨越海峡
2002: 那个年代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