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光环”的背后
送交者: 幼河 2014年04月15日23:41:17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光环”的背后

万维网上看到年四旺的故事,说他现在在美国混日子。说起这位“毛主席的好战士”,五、六十岁都有印象,但现在的年轻人却不知所云。那我们还是把有关文章先看一遍吧。我们用不着了解得那么详细,摘编一下就可以了。

年四旺19436月出生,于196512月从安徽省怀远县陈集梅庄入伍。1966年--也就是“文革”开始的第一年--最后一天,年四旺在归营途中,突然发现铁轨上有一块大石头(后来称的重量是46.5公斤)。而正在此时,一列客车呼啸着飞驰而来,离石头只有二三十米远了。此时此刻年四旺以一种自觉与自发的勇敢冲了上去。就在搬开石头的那一瞬间,年四旺被火车强大的气浪击倒并昏死了过去,头部负了重伤。

等年四旺躺在医院里苏醒过来时,已经是1967年元旦下午五时。这个刚刚入伍一年,仅仅十八岁(作者计算错误,此时的年四旺该23岁)的少年士兵,很快就成为全国全军瞩目的英雄人物。宣传他的文字连篇累牍地出现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各大报刊上。他获得了许多荣誉:救列车的事迹上了全国亿万小学生阅读的语文课本;胸前戴上了一等功臣的勋章,十几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还被选为解放军总后党委委员、党的九大代表,九大主席团成员。

勇救火车的英雄士兵年四旺,后来经历了很多起伏曲折、悲欢离合。就在年四旺被一道道光环笼罩的时候,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了。一夜之间,年四旺从天上掉到地上,他被调到青海格尔木去修筑青藏公路。年四旺虽然想不通,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告别了妻子和孩子,只身去了青海。到格尔木不久,在北京的妻子便提出离婚。19811月,年四旺转业后被安排在北京东城区图书馆任副馆长。家庭虽团聚,然而妻子最终还是和他离婚,领着三个孩子走了。不久,年四旺又遭遇新的不幸。他骑着自行车去西单参加一个会议,途中被一辆电车撞倒在马路上,头部再一次受重伤,当时便失去了知觉,抢救了两天才转危为安。

当时《北京晚报》报道了年四旺生活的窘境以及遭遇车祸的情况,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心。北京的小学女教师马高明写来一封信,对年四旺的不幸深表同情,并鼓励他振作起来。书来信往,年四旺与马高明建立了恋爱关系。一位医生说,马高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其他疾病,过不了生孩子这一关,不宜结婚。但年四旺不在乎,两人于198351日结婚了。这年年四旺40岁。奇特的是,年四旺和马高明结婚后,马高明的疾病奇迹般自然而然地都消失了——怀孩子顺利,生孩子顺利,孩子成长也很顺利。

一家人和睦相亲,但日子却过得很艰难。年四旺一家三口住房只有23平方米,无厕所、无厨房的小平房。因为两次受伤,年四旺留下了后遗症,1991年他48岁便提前退休,每月领500多元的退休金。

19978月,他54岁的时候获准携妻儿去美国旧金山。他不懂英语,没特长,年龄又大,出发前他根本不相信在人才济济的美国能很快找到工作,所以他作了最坏的安排――用借来的几万块钱把往返的机票一起买了,如果找不到一份差事就返回北京。第一天,他按照地图从南到北,一条街一条街地逐家问人家要不要人做工,结果,他白跑了一天,一无所获。第二天,他又逐街问询,结果还是无任何收获。第三天中午时,终于有一家中国餐馆收留了他,老板见他没“绿卡”,就直截了当地说,那你只能打“黑工”,除了管吃管住以外,每月给你1000美元工资。下午,年四旺把回北京的机票卖了,就在这家中国餐馆干了起来。

年四旺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每月1000美元的工资,和国内比,钱是不少,但和当地人比,就是最低的了。一天十几个小时干下来也够累的,因为自己毕竟已是50多岁的人了,而且曾经负过重伤;但一想到要让家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让孩子以后上大学,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了。

有意思的是,这家餐馆的老板在看了年四旺的有关证件后,才知道这个貌不惊人、朴实厚道的年四旺曾是中国红极一时的英雄人物,立即打电话给当地的一家电视台。

年四旺的身世被新闻媒体曝光后,不仅给这家中国餐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给年四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实惠,老板很快给他涨了工资。接着,旧金山的有关部门也闻讯找到年四旺说:“我们查到了有关你的资料,你是英雄,了不起!”不到半年时间,年四旺就领到了“绿卡”,成了在美国居住的华侨。在美国,年四旺不抽烟,不喝酒,从不乱花一分钱。19985月,他把自己半年来积蓄的美元寄回家,让妻子还债。

在华人朋友的帮助下,年四旺一家三口得以定居美国。后来有位纽约记者采访年四旺:“如果你在美国的铁路上发现一块大石头,你还敢不敢不要命地冲上去搬掉?”年四旺肯定地回答:“只要我发现了,我还是会的。” 记者又问:“如果你在美国的大街上看见有人在行凶或者行窃,你敢不敢冲上去把那个行凶的人或者行窃的人抓住?”

“只要我碰见了,我会冲上去,但抓不抓得住没把握,因为我已经50多岁了,力气不如从前了。”

记者紧紧握着年四旺的手说:“你的谈话和你的为人一样实在,你的这种精神令我们美国人敬重。”

年四旺每年都会从美国回来一趟,但他不愿意见到熟人,尤其是当年的部队战友(著名作家二月河就是年四旺的战友),怕别人说三道四。

…………………………………………………………

中国大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是“英雄辈出”。其实很多当事人是被官方媒体极力“拔高”的,这实际上是谁都明白的事儿。拿年四旺冒险搬铁路上的石头来说,是否能造成火车颠覆可疑,以为车头前有安全挡板,与下面铁轨的间隙很小,石头大了就会被推出铁道。但不管怎么说,年四旺还是个老实人,他当时认为那石头会颠覆火车。

有关报道中对他第二个妻子马高明的介绍很含糊。我想大概1947年至1953年间出生的人。当时北京这六届的学生很多被“分配”去“上山下乡”。当时如果真的证明有重病,确实可以不用“上山下乡”;然而马高明是否有那么严重的病值得怀疑。不过即使马高明是装病,我也认为没什么,甚至觉得她真敢暗中对抗“上山下乡运动”。

后来在年四旺“54岁的时候获准携妻儿去美国旧金山”;那他是什么身份?我猜测,这是马高明家里在美国有亲戚,所以年四旺办了探亲。他是一个人去的美国,到了那儿就打黑工。50多岁的人了,还真敢闯。或许在国内生活也真困难。还好,后来他们全家都来了。

那家让年四旺打黑工的中国餐馆老板给他的工资不算少,毕竟管吃管住。我在1991年在中国餐馆打工时,餐馆老板家里也住着在餐馆打黑工的“老墨”,管吃管住,一个月工资是500美元。为什么会差这么远?一来我当时在美国中部地区,那儿生活费用低,而加州的生活费用是非常高的。第二,有个时间差,年四旺来的生活是1998年,7年间美国的生活费用又高了不少,工资当然也得提高。

1971年 ‘九一三’事件发生了。一夜之间,年四旺从天上掉到地上,他被调到青海格尔木去修筑青藏公路”。这句介绍真耐人寻味。年四旺怎么会因“林彪反党集团”受牵连了呢?搞不清楚,我也没兴趣了解。通过他的政海沉浮你能体会出中国大陆政治上的荒唐。我们现在不也知道很多“文革”中的风云人物,如毛远新、张铁生,还有更早的蒯大富等等他们个人生活的故事嘛?其中充满着啼笑皆非,然而当事人一丝一毫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年四旺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当年所在农场的一位“女英雄”。下面是我大约十年前写的有关那位“女英雄”的“事迹”。当时我写的时候用的是化名;她的真实姓名叫蒋美华。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恐怕涉及了蒋美华的私生活。本来我想去掉,但此举恐怕不能更客观地描述塑造这个“光环”的过程。姑且让我做个刻薄的人吧。在此郑重声明,我对蒋美华没有恶意,祝愿她让该结束的已往永远结束,让余生尽可能地过得好。

“爱情”

我去黑龙江一个农场“上山下乡”是1969年。那年上海青年也刚刚来。几个月后,一个分场的拖拉机棚失火,救火时出了意外,一位东北男青年不幸烧死,一位上海女青年烧成重伤。

那上海女青年当年二十出头,叫江梅清。一天夜里她所在连队的拖拉机修理棚突然失火。人们乱哄哄地跑去救火,江梅清夹在人群中并不知道害怕。房子就要烧塌了架,还有许多人往棚子里钻,胡乱抱着没什么价值的拖拉机链轨板出出进进。当外边的人跳着脚地疾呼“要塌架了,快往外跑”时,拖拉机棚里的人都连蹿带蹦地跑到外边,可江梅清却跟着个东北青年往里跑。谁也搞不清为什么这位东北小伙子,在房子塌架前的一刹那还要冲进去,而江梅清还跟着。他“壮烈牺牲”在里面,江梅清算幸运,没有“壮烈”,可头部、手严重烧伤。一年多以后她出了医院。头发没有了,美丽的脸蛋成了丑八怪;鼻子、下巴也是假的;手象鸡爪子伸不开。

不幸身亡的东北小伙子平日表现很不错,是个小干部。没的说,他被追认为共产党员、烈士。省报上组织文章大大地宣传了他。轰轰烈烈了一番,他是“烈火见真金的楷模”。但就是否树江梅清为活的救火英雄却出现了很大的争议。总场的头头们大部份不想树江梅清。他们有一大堆的理由。江梅清“出身”资本家,来农场后表现不好,干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团员都不是。同时,生活作风也有问题!两个上海男青年为了和她交朋友,争风吃醋,拳脚相加,你死我活了一番。这在很少打架的上海青年中很少见。你还真不能说那两个傻家伙色胆包天,主要是江梅清太骚!脚踩两只船。如果树江梅清为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怎么编她的先进事迹?总不能就救火一桩事吧?

然而省里执意要树江梅清为先进知青的典型,反对的人都没了话。宣传科忙着了一通,组织材料汇报给省里。很快人们在省报上见到了这位活着的“救火英雄”,而且是“身残志坚”的!谢尔华当是并不知道“上面”的内幕,看了报导只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江梅清激昂地喊着:‘革命知识青年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在拖拉机修理棚塌架的一刹那,用双手托起燃烧的房梁。让屋内救火的人们安全脱险。而她却倒在熊熊的烈火中……”

记者们对没影的事也不好完全地胡编乱造,着火前江梅清的事迹一笔带过,仅表明她是“一个坚决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洪流中的普通一员”。救火的“壮烈”之后是文章的重头戏--“党的各级领导”如何“关怀、教育江梅清,使她战胜伤痛,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请注意“党的各级领导”这种字眼。当初省报记者代表省革委会方面和农场党委会就此吵得一塌糊涂。农场方面认为,江梅清是在场党委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写江梅清也要表彰农场党委知青工作搞得好。而记者们不以为然,他们“奉旨”只写江梅清的事迹。不能认为某个农场出了“身残志坚的好青年”,就认为她是农场党委培养爱护的结果。要说“培养爱护”,省有关方面也高度重视了此事,特别是省委多次派人到医院看望。当然,他们最终会妥协的。

江梅清成了“知青”的先进典型。她迅速地入了党,当了农场团委副书记。那两年常到下边各连队来做报告。到六分场四连来做报告时,我站得远,看不太清,只觉得她的脸象橘子皮,光光的下巴和鼻子。一位当了干部的上海女“知青”,讲述了她去地区开会和江梅清同住一个房间的经历。她当时只想赶快散会回连队。因为“江梅清太难看了,到了夜里尤其难看。假鼻子、假下巴一拿下来太难看了,吓死人了”。

事情总要过去的。渐渐的没人再提江梅清,虽然她还是农场团委副书记。可在年初省知识青年工作会议上,江梅清又成新闻人物,有人向他求婚!简直该出号外。参加“知青”会议的一位总场中学老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大会进行先进青年讲用报告时,一位插队的北京青年代表,也曾是省里报导表彰过劳动模范,人称大江,突然打了个“炸雷”,惊得全场几百号人目瞪口呆。

“……这次我在会议上认识了江梅清同志。她的事迹早就深深地激动着我的心,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我们虽然仅仅在经验交流小组会上讨论过一个上午,但她高尚的情怀,美好的精神境界,真诚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我。我仰慕江梅清同志已久,这几天我总在扪心自问,久久地思索,现在我必须向同志们坦白,我爱江梅清同志!仅此机会,我宣布,我向江梅清同志求婚。”

冷场。几声稀稀落落的掌声。又冷场。接下来人们“嗡嗡”的议论。相貌堂堂的大江要和一个手烧成鸡爪子,脸象橘子皮,没头发,假鼻子、假下巴的丑八怪结婚。

台下的江梅清什么态度?一点儿精神准备也没有,几乎晕过去。她对大江没什么特别的印象,整个一个万万没想到。

她最初的反应是坚决反对。理由是很充份的,她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她虽然伤残,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话里有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我是这样一个人,叫我怎么能信任你这种‘伟大’的爱情?

大江并不放弃他的初衷。他找江梅清谈什么大家不得而知。在公共场合,他不放弃任何机会表明他对江梅清“纯洁的爱”。他要和江梅清这样“有着崇高美好心灵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生活在一起”。你会觉得大江真的爱“桔子皮”?他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呢?

多数人私下里窃笑,觉得大江出丑、犯疯。有人觉得他图谋不轨。有些好心人认为大江把事做得太绝,江梅清肯定不会跟着大江唱和,到时候看他怎么收场。可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江梅清竟答应了“求婚”。又是个炸雷。

大哗。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大江和江梅清,或是大惑不解,或是点头赞许,或是冷笑不已。就在这沸沸扬扬的时候,江梅清忽然被召回江峰农场。场党委决议,江梅清的婚姻问题将由组织解决。听说江梅清一听就在党委会上哭起来,“我江梅清为什么不能自己决定终身大事?你们用了我这么多年还没用够吗?!”

大胆!这哪象共产党员说的话?可党委会上大家竟哑口无言,面面相觑。大概是被江梅清震住了。

更神秘的小道消息说,场革委会主任私下里找江梅清谈,达成一条协议:江梅清不再声言和大江结婚,今年到选拔“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时,她就可以远走高飞。

我们这些性饥饿的“知青”们怎么说?嘎小子们起哄,“大江不怕江梅清丑!要是我,我也不怕,脸上盖块布就行,反正底下都一样,没烧坏,一样干。”

事情过去三十年了,现在有时想到这事仍要久久地深思。那是个病态的社会,一个戴假面具为时尚的社会,一切正常的思想、情感都被扭曲了。

……………………………………………………………………

下面则是多少年后有关蒋美华的报道。挺长的,我缩编一下吧。希望读者能看眼看,以对照我上面写的故事。我是仔细看了这篇报道的,我相信蒋美华“文革”以后的经历还是真实的。有关我写的蒋美华的故事不一定准确,毕竟有很多内容是听说的。但有一点我确信不疑,那就是当年对蒋美华进行的“高大全”的塑造,“光环”实际上是强加在这个弱女子身上的。

蒋美华是当年黑龙江省山河农场的救火女英雄;现在上海的下岗女职工。

假发和墨镜掩盖了她往日的伤痕,我握到她没有手指干枯冰冷的手掌,却感到她内心的火热。1970113,请病假的蒋美华听到修配厂着火的呼声便跑去救火。当她最后一次冲进修配厂时去时,她和大家一起正推最后的两台拖拉机。这时突然一声巨响,天棚坍了下来,整个厂房一片火海。“快出来!快向外面跑!”这时现场的领导干部发出了命令。蒋美华只要推掉身上着火棚楞,就可跑出。千钧一发之际,正有几个战友从她搭起的空隙下钻出,她一咬牙,挺起胸,用双手把熊熊燃烧的棚楞高高举起!

这场火灾使鸡西青年李国华壮烈牺牲,蒋美华和另外两个战友严重烧伤。她的烧伤面积达到35%,大部分是三度烧伤,而且都集中在头部、脸部和双手。在齐齐哈尔的医院经过五天的抢救, 她终于从昏迷中醒来。为了防止感染,医护人员为她摘去烧伤面的焦痂,再用盐水擦洗创面,还有贴上油纱布,第二天再把粘满浓血的纱布扯下来……每一次就承受一次“酷刑”,极痛苦时她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她大声地唱《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更难忍受的是植皮。在上海瑞金医院蒋美华又接受了16次植皮和整容手术,全身取皮30多处。同时医院还为她做了双手的截指手术。

为了能写字,蒋美华她做了一次手术,把没有手指的右掌的虎口处深割出一个豁口,正好能夹一支笔。她用自己的新手给山河农场党委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也许这些事对于关键时刻为大家的安危都可以把生死置于度外的蒋美华来说,并不难做到。难以做到的是,如何面对社会,有尊严地坦然地生活下去。烧伤的蒋美华出院了,她家所在虹口区里弄的邻居都挤到街上看她。她用没有手指的双手向大家招手。她心里明白,总有一天要以自己的“真实面貌”面对社会。

已经毁容的姑娘的婚姻问题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困难。然而,那是一个崇敬英雄的时代,蒋美华受伤之后,不乏追求者。一个插队的北京知青,给她写来充满深情的信。这时美华却犹豫了,其实她心里很自卑。

农场局的领导很想成全这对年轻人,他们对他进行了“政审”,然后马上否定他们的爱情——那小伙子的父亲有历史问题。。美华听从了领导的意见,本来她就很犹豫。然而那个知青很坚定,那时他已经考上了哈尔滨的一所大学,他利用假期跑到了上海,住在了蒋美华家里,他要说服她接受自己。蒋美华最后还是没有答应他。

19747月,她谢绝了上海的挽留和安置,又回到了朝思夜想的山河农场,她要用自己微弱的光和热为这片土地尽力,倾注自己的感恩之情。她被安排到宣传科搞通讯报道。一有时间她就下连队。为了生活能够自理,她又做了一次手术,把嘴割大。她学会了做饭、洗衣、打毛活、使用缝纫机、骑自行车,还学会了打乒乓球,打得还相当不错。

荣誉是英雄的影子。蒋美华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和上海的媒体,她被请到各单位作报告,她为保护国家财产舍身忘死和伤残后顽强乐观生活的事迹,曾感动了一代人。197371日,她入了党。后来当选为省劳动模范、省知青标兵,担任省妇联委员。荣誉也是沉重的压力,美华努力干得比别人更好。她当过图书馆的管理员,当过场团委副书记、场妇联副主任,样样都干得精彩,让人佩服。

19749月,农场推荐她上上海复旦大学。1977年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的蒋美华被分配到了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新的人生又开始了。蒋美华担任这个一千多人研究所的工会副主席。

所里的几个老大姐张罗着为她介绍对象。一个叫刘银宝的新疆返城老知青,被同事介绍给了美华。他1964年下乡,比美华大三岁,返城后在一家企业当警卫组长,现寄居在兄嫂家,困难很多。和银宝认识几个月后,正好赶上市里为美华解决了房子。他们结婚了。她和所有贤惠的妻子一样,尽最大的努力让丈夫在外面体面、在家里幸福。19827月,健康聪明的儿子降生了,她感到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幸福。他们以儿子为圆心,匆忙地旋转着,日子过得又快乐又充实。孩子逐渐大了,上学了,家里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了。

1993年,美华工作的情报资料室撤销了,她和室里的人都下了岗,当时她只有每月300元的收入。丈夫所在企业也不景气,他身体不好,经常住医院。她要供养儿子考重点高中,每年的补课费就要上千元。对于家庭她还要承担责任,作为家中的长女,母亲去世了,她还赡养着重病卧床的父亲。返城弟弟因精神病长期住院,她还要抚养因父母离异无人照顾的小侄儿,还有在上海借读的妹妹的孩子、丈夫兄弟的孩子也吃住在她家里,她还要管……

从自己热爱的岗位走下来,到社会上自己去寻找工作,对蒋美华来说是十分痛苦的,走出研究所大院子那天,她忍不住落泪了。美华找到一家经营窗帘的商店推荐自己,她说我能给你们加工窗帘和沙发套、钢琴套。老板娘看着她伤残的双手,不敢相信。美华说,我先给你们做几件看看。结果她的手工制品件件都精美得像艺术品一样,她使用缝纫机的工夫是一流的。从此她的家成了这家商店的加工厂,顾客需要什么她都加工,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来急活了,她觉都不睡了,一直干到天亮。天亮时分,他叫醒儿子去上学,然后自己给商店送货,她抬头看见那太阳是暖洋洋的。

一年半后,当年做过多次手术的眼睛又犯病了,什么也看不清了,美华只好放弃了这项生意。她看到附近的虬江市场十分红火,她又有了新的追求。每天早上5点起床,儿子到早市上抢摊,帮助她把货摆好,再去上学,放了学后再帮母亲收摊。在那几平方米的地界,她开始卖保暖鞋,从外地贩进800双长毛绒套鞋塞满了屋子,她每天早上和儿子从六楼把鞋箱子搬下来,再一箱箱地送到摊上,一双双卖出去,虽然赚头不多,但还是有了生计。

可惜整顿市容中她的摊被取消了。蒋美华租借铁皮房当商亭,卖纽扣和各种小百货,也卖过鲜花。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严寒,她总是早出摊晚收摊。冬天那铁皮房就像冰窖,她手上脸上的伤疤疼痛难忍;夏天那铁皮房又像蒸笼,移植手术后没有汗腺的脸上头上更是胀得难受,她只有忍耐,而且还要笑对每一个顾客。

在美华最困难的时候,许多人向她伸出了热情的手。街道办事处以最低的价格把房子租借给她,儿子学校的老师请她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他们把复习班安排在她家里,这样她儿子可以少交学费。许多当年的知青战友来看她,每次都给她留下三百五百的。一个姓卢的老太太是美华家的老邻居,当年她每次有病都是美华两口子伺候她。听说美华的儿子要上大学了,她送来三万元钱,她说:“如果我没病没灾,这钱就算我送你们了。如果我有病有灾,要用钱,你们再还我。”

蒋美华还保留着受伤前的照片。她当年是个很漂亮的姑娘。和伤后两张照片对比,每个人的心灵都在震颤。为了六台拖拉机和一千个零件,付出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和几个女孩子的美丽人生!只是蒋美华的治疗费用就大大超过了那些拖拉机和零件的价值。往事不堪回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大胖球:怀念一位老朋友(续8)
2013: Joshua:2013之故乡行(4)
2012: 多谢各位五味大佬喜欢,上几张那时的照
2012: 珍曼:我的移民故事
2011: pifu同学进来看:这就是老全的近照。很
2011: 美国单身妈妈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兼
2010: 自由、进化论、道德相对主义,都是人类
2010: ZT 现实是进化的独裁者 - 两性关系的健
2009: 我今天又去探究了一下牙买加蓝咖啡
2009: 问题多: 西西里乱游 (四)居无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