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徐焰)看中国如何用"硬"实力发展改变国际地位
送交者: 三把刀 2015年02月20日18:28:20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过来人形容现在的经济数据,是“放在十年前是大话,二十年前是梦话,六十年前是神话”。尽管国内现存矛盾还很多,但国家实力的飞速发展的确已为实现民族腾飞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曾说过,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但是对付帝国主义不能不讲实力。一个国家的实力既包括奋斗精神、民族凝聚力、创新能力等“软”实力,也表现为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硬”实力。


全国解放初期,我国军民的战斗精神确实震慑了帝国主义者,不过那时的“硬”实力,如武器和众多工业品主要还要靠苏联供应。中苏关系破裂加上“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两次折腾,再一次拉大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出国时,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穷”字。


那时我们参加国际会议时总要讲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费不足”,总希望别国出旅费。近几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人出国旅游时往往被目的地商家视为富豪。而“G2”、中美国的论调也一度盛行,此说在10年前甚至都是不可想象的。以上局面的出现恰恰与我国“硬”实力发展分不开。


从徒有大国之名,发展到具备大国实力


近代中国的一个最大困窘,便是有大国之名,却无相应的实力,反而成了其他大国甚至中等国家的刀俎之肉。多年来,我国在纪念抗战时侧重于强调胜利的辉煌,而实际上因实力不济也留下无数屈辱。抗战期间半个中国被日本占领,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拉住中国,将中国与美苏英并列为反法西斯“四强之一”,但并未给予中国平等地位。


“四强之一”的帽子刚给中国戴上,其他三大强国便在雅尔塔会议上瓜分了中国权益,确定外蒙古独立。对日战争结束后,美国、苏联还分别在中国占有军事基地,英国则恢复了在香港的统治,此时的中国哪还有大国、战胜国的样子?


旧中国受人欺凌,关键在于经济落后及由此导致的军力衰弱。20世纪40年代时,我国工业产值竟不如葡萄牙这样的蕞尔小邦,还落后于印度。


1949年新中国与苏联结盟,其原因也脱离不开向苏寻求工业援助和军事支持。之后,中国通过抗美援朝奠定了军事强国的地位,不过按周恩来的讲法,还未摆脱“软骨动物”地位,因为当时对美作战的装备主要靠苏联提供,不要说飞机、坦克和重炮等不能生产,连汽车都要进口。另外,从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层次来讲,这一仗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苏联的核保护伞,只是对外不说而已。


笔者为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曾大量查阅毛泽东、周恩来当年发往苏联的电报,发现其中多数内容都是希望苏联提供这样或那样的武器或支前工具,甚至连手枪这类轻武器都要列上。提出要求后,若对方没有及时供应,中国领导人往往要一提再提并阐述志愿军作战条件如何艰苦,可见求人之难!


抗美援朝后,中国得到了苏联的“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工业项目援助,再加上靠举国体制、“统购统销”,得以在短期内打下了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国又搞成了“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在联合国的席位得以恢复,成为美苏之间一个举足轻重的独立力量。


中国当时已有了大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影响力依然很小。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在世界第8至第11位上徘徊,而人均GDP还列在世界倒数几十位,与非洲多数穷国并列。


直到90年代初,国内在搞大的经济建设项目时仍需要争取外国投资,甚至连拍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也要日本佳能公司提供资金。由于经济实力的不对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才敢于在1989年对华实施制裁,国内不少项目也因此停滞下来。


90年代的中国“韬光养晦”,埋头搞建设,争取到了20余年宝贵的战略机遇期。1990年至2013年间,我国GDP由3878亿美元上升到9.4万亿美元,虽然美元也在贬值,但按购买力计算仍增长了不下10倍,而我国的影响力也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近现代历史上,考量一个国家的实力,首要是看其经济总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暴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这些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是正确的。回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整天喊“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也说这不过是“放空炮”,语言上的强势并不能改变力量对比。现在的中国对外不喊什么口号,但中国的崛起都举世瞩目。


现代科学强调定量分析,讲实力要用数据说话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首要指标。前些年有人按西方一些人编造出来的数据,说什么清朝GDP占世界三分之一,意在贬低中国现代的经济进步。而实际上,从明清到民国之前,政府只有财政收入统计,而没有GDP的计算(那时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也无法进行统计)。鸦片战争前,仅英国一国的财政收入,按英镑与白银的汇率计算,就达到中国的4倍,旧中国的状态一直是极度贫穷、“一穷二白”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国家发展较快,50年代也一直公布经济发展指标。自1960年因“大跃进”造成经济大幅下滑,“文革”又令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后,至1978年以前,主要经济数据我国都未公布。那时我们在广播报刊中听到、看到的都是“大好形势”、某些“大增产”,但又语焉不祥,且无量化分析。


改革开放后,国家每年都公布国民经济的详细统计数据,起初虽让人看到了差距,却也打破了封闭的自我陶醉,从而奋起追赶。综合这些年来发表的经济数据,可以清晰看出60多年来,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并追上了当时先后位居世界第二的苏联(后继国是俄罗斯)和日本,发展速度也远快于印度。


在改革开放前即1979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速虽快于美国、苏联,却低于日本和中国台湾,而进入90年代后,中国经济才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在增速上把日本和台湾省远远甩在了后面。


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封闭状态,中国认识到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性。90年代以前,中国是纯外资引进国,还要从发达的小国,如新加坡等国,争取投资。靠着国人奋斗和充分利用国际环境,中国的实力终于与年俱增。至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3000亿美元,对比今昔,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颇为轻视,甚至预计中国很快会像苏联那样分崩离析,然而事实却相反,至1999年,美国国会公布的《考克斯报告》认定中国已成为其主要对手之一。进入21世纪后,西欧各国开始更新对华观。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国际对中国的观感又为之一变。2013年,中国GDP达到9.4万亿美元,达到美国的60%,超过第三的日本近一倍,国际话语权也与过去大不相同。


政治影响力,从根本上看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这在两岸关系上体现得很充分。台湾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又赶上了“国际列车”,实现了“经济起飞”,人均GDP曾达到大陆的10倍以上。岛内鼓吹“拒统”和“台独”的人,都拿大陆的“穷”说事,不少台湾民众也认为两岸不能统一。


近十几年来,大陆经济发展很快,而台湾经济却近乎停滞,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北、上、广的经济水平都超过了台湾,“台独”分子也就失去了底气,现在岛内的人纷纷说大陆人有钱。仅2013年,赴台旅游的“陆客”就达280万人,占岛上外来访客的一半以上。


我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曾多次同台湾的学者及退役将官们会面、交流,他们过去也害怕大陆的军力,不过自恃生活水平优越还是表现出一股傲气。而近些年来,能明显感到台湾人士对大陆越来越有羡慕感。有了经济基础,我们谈统一时腰杆子也硬了许多,也越发感到邓小平的一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以薄弱的工业基础发展成“世界工厂”,只是档次还不够高


中国是极为落后的农业国,按陈毅1945年在延安为党的七大起草的建军报告所言,比西方要“落后百年至百五十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钢年产量不过15万吨,为全国做钉子都不够,那时国人都把铁钉称为“洋钉”。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钢铁年产量便超过8000万吨,苏联1950年的钢产量也超过2500万吨。中国决心把发展重工业放在强国的第一位,在农村实行“统购统销”,挤出粮食出口来换机器,这在当时也可以说是解决建设资金的唯一选择。


在抗美援朝后,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了基础工业,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如毛泽东在出兵朝鲜前所说的,“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抗美援朝造成了62亿元人民币的战费消耗和30亿元的对苏武器借款(这在“三年困难”前已经还清,而且只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1.5%),但获得了难以用金钱计算的为国家工业化奠基的条件,至于后来有些人为“反修”编造出所谓的“为抗美援朝还债”导致“挨饿”之类的传言,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建成了水平落后但配置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从低端的锹镐到高端的卫星都能生产。当年国内放弃了许多短期赢利产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今天看来,当年建设的指导方针确有弊病。但这一过程成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把握发展时机,发挥劳动力市场优势的前提,从而把全球相当多的基础工业投资引入中国。


自20世纪80年代后,因劳动力价格提高,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项目失去竞争优势,而中国则大显身手。过去虽“以钢为纲”,但实际钢产量提升有限。1957年中国钢产量为535万吨,到1978年才超过3000万吨。


改革开放后,中国冶金业按市场规律发展,钢产量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史的纪录。1996年,中国钢产量超过1亿吨,超过日、美居世界第一。到2013年,中国钢产量超过7亿吨,占全球炼钢量一半。同年,中国的造船总吨位也超过4000万吨,占全球份额的42%,煤炭产量也达到全球的40%。


相比之下,印度在独立时钢产量比中国多一倍,却因未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到如今钢产量只达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印度人虽自诩本国是“世界办公室”,其国内却连步枪、轻型火炮都要进口,其工业基础和投资环境已难望中国项背。


仅以发电量为例,它是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极为重要的标准之一。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工业化水平低得可怜,发电量仅为46亿度,甚至低于朝鲜。纵观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年发电量到2012年已上升至49377亿度,虽然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增速放缓,但总体增长是惊人的。


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真正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不是日本(其起点很高),而是中国和韩国。在1950年之后的60年里,韩国电力增长了742倍,中国增长了913倍。同期,日本增长了22倍,美国增长了10倍。


2011年,中国总发电量达47000亿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21.3%,超过美国的43080亿度,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工业“大跃进”。


我们的进步是巨大的,但经济实力的全面考量还要看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水平。目前美国在航空航天、互联网、芯片设计、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方面仍占鳌头,在信息产业和服务业方面的产值还远超中国。而中国的多数产品还存在数量虽大却档次低、高耗能等弱点。


追求GDP意义仍重大,有经济实力才能加强国防


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问题,于是有人质疑追求GDP的意义。我们在正视问题的同时,也必须承认,GDP增长才奠定了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而民生改善、国防力量增强和科研能力提升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2014年,中国GDP已超过6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0.2万亿美元,已经达到美国(17.4万亿美元)的60%,并同日本(4.8万亿美元)拉开了一倍以上的差距。


中国GDP虽然总量可观,但人均GDP仍排在全世界80名左右。2011年,世界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几个最富裕的小国卢森堡、卡塔尔、瑞士、挪威的人均GDP都在8万美元以上,美、日、法、德这些大国人均GDP也达到5万美元。此外,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也不乐观。而在人均收入上,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恐怕还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GDP也直接关系国防开支。经济实力是国防能力提升的基础。根据公开数据,2013年,中国军费开支为1143亿美元,占GDP比例为1.3%,而美国为6460亿美元,占GDP的4.2%。


国际舆论家认为,中国公布的军费开支过少,因为其中不包括国防科研经费和一些临时拨款,美国一些军事评论家认为中国军费实际数据要比公开的高20%左右。其实美国也有“隐性国防费”,如研制核武器的一些费用便算在核工业支出中。


现在按国际权威军事机构公布的数据,中国近两年下水的舰艇数量、所产坦克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作战飞机产量则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目前中国能够同时启动航空母舰、第四代战斗机、新型核潜艇和登月计划等耗资巨大的工程,这都是以充足的资金投入为保障的。


同时,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也不容忽视。从外部条件看,中国现居“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和军事开支已引起美国警觉,并引发许多国家猜忌;从内部条件看。国内目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在继续加大,腐败之风严重导致社会不公加深,民众不平衡心理加剧,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引发政治风波。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下大力反腐败整顿党风、军风和社会风气,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这也是下一步实现“中国梦”的保证。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很大程度是理性化,而不是情绪化。如今国人在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应该全面综合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既不要妄自菲薄,又不要妄自尊大,冷静客观地认清问题并明确奋斗方向。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担心,经济落后会有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地球村”中进步惊人的成员。如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期,到建党和建国这两个100周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硬”实力应该能跃居世界最前列,我们的“软”实力也就会大不一样,到那时再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会让世界更信服。总之,现在的形势是建设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全状态原型机歼20高滑测试 服役时间或
2014: 美太平洋舰队副参谋长:中国正演练如何
2013: 中国海军向海监部门输送大批退役军舰
2013: 美国枪民3D打印AR -15来复枪(图)
2012: 震惊:中国第六代战机开始研制
2012: 日本测量船在钓鱼岛海域活动遭我海监船
2011: 细柳营,中东革命和对中国的影响
2011: 漏斗子:我与阿拉伯人接触,反美的感觉
2010: ZT: 中国人为何为朝鲜战争感到自豪
2010: 国共相争的实质:东斯拉夫的特工技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