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歐洲已死,死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前夕
送交者: 嵐少爺 2017年03月17日23:20:2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摘要]在可預見的將來的將來,整個歐洲會像一個多米諾骨牌陣,一個又一個國家倒下,從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這些豬國,再到英法,最後是德國。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觀歷史規律。


達沃斯論壇又開了,據說這次的主要議題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但在我看來,此議題選在歐洲開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如果說有那個地方是絕逼不可能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我絕對先投歐洲一票。當前全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是哪個?是美國嗎?是德國嗎?是日本嗎?是俄羅斯嗎?不,不用到處找了,答案是你腳下站着的這個國家,中國。


我知道,國內很多人對歐洲,或者說德國製造崇拜得五體投地,一會說百年傳承,一會說精密無比,我也承認在目前某些領域那些經過長時間積累的歐洲產品確實比我們要好用不少,但如果只看到這些,那麼,我只能說,那些盲目崇拜的國人連工業化最本質的東西都沒搞懂。工業化是什麼?本質上,工業化是用機器造機器,那問題來了,那些製造機器的機器,是誰來設計的?又是誰來建造的?甚至最終是誰來操作的?


大歷史的尺度


當你以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時間去看待整個工業化時代,你就會明白,決定一個工業化社會未來的最終還是人,是工業化人口。不管是在美蘇,還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業社會裡,工業人口數量不僅直接決定了工業經濟的規模,也和工業體系的複雜程度,或者說先進程度。因為現代工業的發展趨勢是分工越來越細,產品越來越複雜,基本配件越來越多。要保證工業的正常運轉,把工藝鎖在圖書館裡,指望用到的時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還有個熟能生巧的問題,更不可能有進步——沒有人能基於不懂的知識進行二次開發。


所以在工業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個基本配件要至少對應一個專職人員來儲備並改進生產工藝。隨着工業化的發展,核心產業所占用的工業人口和工業技術的複雜性,以及基本配件數量在同比例增長。但是核心產業並不能自己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還需要消費品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商業、服務業、行政、軍事、社會保障等第三產業,以及採礦、農業等初級產業部門的勞動力來配合。這些人配齊了,整個工業體系才能順暢地運轉,同時每個社會成員才能擁有相對輕鬆而豐富的生活。再加上這些勞動力撫養的子女和老人,大致可以估算出一個獨立工業體系所需的人口大約是基本配件數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於5倍。


19世紀中後期,工業體系只有蒸汽機這一種動力,當時最複雜的工業品無非是鐵甲艦,一條鐵甲艦有幾十萬種零部件,所以當時的一個工業國需要近百萬人來滿足核心產業,最小的工業國比利時也有400萬人口。



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增加了電器和化工兩個大門類,工業體系的基本零部件種類也隨之翻了幾倍,已經要近千萬核心產業勞動力才能維持工業體系完整了。此時列強中已經不再包括比利時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國是4000萬人,而且法國的工業體系也不完備,被6000多萬人的德國打上門來就必須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戰。


到“二戰”期間,基本部件增加到幾百萬種,對應的是6500萬人的德國可以發動戰爭,法國則在開戰後一個月出局。但德國也必須放棄研製生產諸如戰略轟炸機、航空母艦和原子彈這樣的超級武器,人口規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海上地面兩邊都行的只有人口上億的美國一家。蘇聯在海軍技術上缺乏儲備,不過造坦克、大炮、火箭炮總能壓德國一頭。



等到世界進入核時代,一套完整工業體系需要由上千萬種工業基本配件構成,這決定了只有人口上億的工業國,也就是美蘇才有資格成為世界一級,其他工業國只能做附庸。這段時間儘管英法同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戰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對江河日下的命運。


到了冷戰中後期,工業配件數量進一步增加到3000萬種以上,美蘇各2億左右的人口被各種工業部門完全占滿,很難再往更複雜的工業社會發展了。但是美蘇雙方都絕不甘心維持這種兩極世界的局面,都希望繼續擴大工業力量,研製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長產業鏈,繼續提高自己的工業複雜程度,在技術上壓倒對方,即把更多的工業人口納入自己的冷戰對抗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把民用產業向國外轉移,同時用金融手段繼續占有這些工廠的產品,養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蘇聯搞軍備競賽。這相當於在不引進移民、不增加農業和社會福利壓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國工業人口。通過這種方式,日本、德國還有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都為美國貢獻了冷戰所需的工業勞動力,增加了美國一方的工業複雜度,促進了美國的高技術升級。


而蘇聯一方的人口只有自己的兩億多加上東歐幾千萬,要和美國控制下的全球體系競爭,只能延續二戰前那種更適合於進行戰備的科技產業體系,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在應用技術方面獲得高效率,從而使自己的工業體系喪失了自我升級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口缺乏也使蘇聯不得不把有數的人口都集中到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上,到蘇聯解體的時候,蘇聯總人口只有2.8億,卻有7000萬產業工人,平均4個蘇聯人就有1個產業工人,其中絕大多數都在軍事和重工業部門。這直接導致了蘇聯民用工業的長期萎縮,最終崩潰。


江河日下的帝國們


從上面的角度來看,歐洲最終走向一體化進程不是因為歐盟想,而是如果不統合歐洲這二十幾個國家的工業人口和製造能力形成一個數億人口規模的實體,歐洲根本撐不下去。但按照目前歐盟的出生率和人口規模,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它的極限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整個產業鏈條複雜程度的要求和產業工人數目的要求,都是歐盟承擔不起的。


不信?看代表一個國家高端工業體系的戰鬥機,目前能夠達到第四代戰鬥機標準的只有兩個國家,中國,美國。俄國那個由Su27拍扁而成的T50不算。歐洲呢,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立承擔得起第四代戰鬥機的研發,三帶半的颱風戰機,是整個歐洲的力量加起來所能達到的頂峰了,第四代戰鬥機F35,只能是聯合美國一起開發。但是即使是歐美聯合上一堆傀儡國家例如日韓,整個開發過程都已疲態盡顯。


F-35的開發過程遇到一大堆問題,其中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是飛控軟件的設計,現代飛機幾乎就是一個飛行電腦,幾乎一切功能都要通過計算機軟硬件完成。“摩爾定律”不單止對硬件適用,對軟件技術發展一樣適用,因為芯片的容量差不多每18~24個月會增加一倍,帶來的運算能力也會支持軟件的大小跟着增加一倍。2002年服役的F-22的機載計算機軟件包括400萬行源代碼,眼下剛剛投入試生產的F-35的軟件則有1900萬行,雖然略低於每年翻番,不過大體符合這個規律。



軟件是人寫出來的,當初編寫F-22的軟件時美國人還使用了專門軍用的Ada高級語言,可是源代碼翻了幾倍之後,就再也湊不出那麼多懂Ada的程序員了,只好改為民用的C語言,不過連C語言的軍方程序員都湊不出那麼多,戰鬥機的軟件又不能隨便外包出去,F-35的軟件開發進度只好一拖再拖,成本也隨着人吃馬餵節節攀升。


當初美國人提出研發這種輕型四代戰機是因為F-22價格過於昂貴,需要一種廉價飛機彌補其數量不足。在當時的計劃中,這種戰機的各項性能差不多相當於F-22的一半,造價只有其1/3。不過到現在,F-35還沒正式大批量生產,造價就已經快超過了F-22。


集美歐之力,造一款第四代戰機尚且舉步維艱,你還覺得歐盟能獨力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幾率有多大?


工業革命是一個由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過程。每次工業革命之後,新的技術手段會讓製造精度大幅度提高。一旦機器的精度提高,接下來帶來的變化就是可以製造更複雜產品的機器。而越是複雜的產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這些零件都需要有人製造出來,所以一個工業體系有多少種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術人員掌握製造工藝。


說到底,一個國家要維持工業體系持續升級,必須要有足夠的工業人口。每當一種更複雜的機器出現,只有能招募到足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產業升級才能進行下去。在一次又一次產業升級中只有人口足夠多的國家才能甩掉所有對手。


反之,如果產業鏈已經拉長到把人口基數用光了,那就只能拆舊的補新的。每個國家都會把用來保命的軍事工業留在手裡,拆出去的工業首先是能賺錢,能滾動發展的民用工業,等民用工業拆得差不多了,機床、工業設備製造行業也會追着民用工業這個大客戶而去,只留下軍事工業。雖然軍事工業往往代表着一個國家最高的技術水平,但軍工造出的槍炮都不能再用來造別的機器,一旦本國沒有了民用工業,軍事工業也不能把軍用先進技術轉移到其他產業。再也沒辦法實現用機器造機器,用老式機器造更先進的機器這種工業化循環。只要別人的工業化循環一運轉起來,積累出新一代技術,那些昔日的帝國很快就什麼也不是了。在可預見的將來的將來,整個歐洲會像一個多米諾骨牌陣,一個又一個國家倒下,從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這些豬國,再到英法,最後是德國。如果說有什麼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觀歷史規律,這就是。


後記


如果很快有第四代工業革命,那麼我個人猜想很有可能會是以核聚變,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這三大標誌性事物宣告一個時代的來臨。而其中最基礎的一定是對於能源來源方式的革命。在聚變能這個領域,目前能夠確定擁有集反場箍縮磁約束,超導托卡馬克,非超導托卡馬克這三種裝置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另一個,可能是美國。


至於歐洲,歐洲建造的巨型強子對撞機裡面的核心部件,你猜是made in 哪個國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俄軍撤離敘利亞開赴中朝邊境 普京出牌
2016: 美韓軍演能不能擦槍走火演習變實戰?
2015: 台電影《決不投降》試映,兩幕讓台灣觀
2015: 中泰鐵路協議簽署 中方負責全部高技術
2014: 南海大搜救折射中美軍力發展
2014: 從對台軍售到國艦被迫自造 空殼化的台
2013: 釣島驚人言論!全國政協委員一語激怒14
2013: 中國拿下蘇35內幕:俄羅斯出手狠狠擺了
2012: 溫總理這一句警告有效果,把印度高層嚇
2012: 誰說中國空軍不可以“密集”編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