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中国观:费正清、基辛格,班农
送交者: 古林风 2018年07月12日17:33:02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中国观:费正清、基辛格,班农(ZT)



“你很难用善意或恶意去揣测那些观点,它们都是出于各自的价值、知识体系,并烙有强烈的历史当下性和国家利益诉求。”


  费正清:美国和中国的“刺激-反应”

1932年的费正清,时年25岁。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他乘汽轮到了上海吴淞口码头,谁知道一周后日本军队就攻陷了上海,他和妻子仓皇逃到北京。1948年,费正清出版《美国与中国》,这是第一本把这两个未来的超级大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学术专著。

跟所有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一样,费正清在东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对比中,去寻找答案。他提出了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即中国社会接受着来自西方政治经济变革模式的冲击,并且不断对此作出反应,以推动自身社会轮轴的运转,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一次长期响应。


在抗战的相当长时间里,费正清主持美国国务院的北京新闻处工作,向罗斯福总统汇报中国动态并提出建议。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费正清一直在梳理和迭代着自己对中国的观察。


开始,他认为中国是美国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冲突的战场,因而文化上的改造是最重要的课题。几年后,他意识到科学与民主的推广似乎更为迫切,当他接触到一些左翼人士后,他又认为那些能够解决土地和农民问题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才是中国未来的领导者。

费正清后来回到哈佛大学,创办东亚研究中心,主编《剑桥中国史》,终其一生,专注于中国问题,而中美比较一直是他学术创见的方法论。晚年的费正清坚信,“中国和美国可能处在两条终将相会的道路上,因为我们都在致力于各自的现代化。”不过,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又存有着历史学家的特有谨慎,在1987年出版的《观察中国》一书,他写道,“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到的更窄。”

费正清没有具体解释,他之所以说更“窄”,而不是说“更多”或“更广”,是基于怎样的可能性考量。

                  

   基辛格:中国道路的例外性


1972年,49岁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他的公文包里只带了一本书,就是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费正清曾回忆说,“1967年或1968年的某一天,我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东行列车上偶遇基辛格,我们谈论了如何恢复美中关系。”基辛格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

基辛格是一个苏秦、张仪式的人物,或者说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他看来,“国际环境之所以混乱无序,是因为不存在一个可以确保世界安全的世界政府”。据此,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论点:“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作为美国政治家,他对中国的友好及好奇,完全的出于美国称霸战略的思考。1972年的访华及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更多的出于遏制苏联的冷战需要,而之后的推动美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则是制造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他对中国式的统治的观察,与费正清十分相近,他写道,“中国以允许通商为诱饵,加上高超的政治手腕,笼络邻国人民遵守以中国为中心的准则,同时制造一种皇帝威严的印象,以抑制潜在的入侵者试探中国的实力。”


基辛格的最近一次访华是在2016年的12月,他已经94岁,是第八十四次踏足北京,这恐怕是一个很难被超越的记录了。

李克强在会面时讲的一段话,浓缩了过往数十年的中美交往:“基辛格博士45年前访华时,中美贸易几乎为零。45年后的今天,中美贸易额占全世界贸易总量的五分之一,中美经济总量之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的贸易和投资量如此之大,自然难免有分歧摩擦,但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误解和分歧。”

就在基辛格访华前,他出版于2011年的《论中国》中文版发行。在这部厚厚的著作中,基辛格对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进行了微妙的修正,他提出了“例外论”。


基辛格认为,中国是一个中央帝国,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来自中国文明,来自中国文明中心论,并且始终受其支配和型塑,从未断绝。因此在他看来,一百年前美国的崛起对于大英帝国而言,是一次例外,而本次的中国崛起,对于美国而言,也是一次例外。


事实上,这种新的“例外论”并不仅仅出现于政治家的观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也明确地认为,中国近数十年的经济崛起运动,超出了经典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是一次“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

例外,不仅意味着理论和价值观上的陌生,更带有强烈的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当这种“例外”催生出一个庞然大物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得出观察者们的不安。


在基辛格的著作中,读得出他既为自己的过往努力而骄傲,同时也有着美国式的深深担忧:“均势至少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某一大国的实力强大到足以称霸的水平;二是从前的二流国家想跻身列强行列,从而导致其他大国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直到达成新的平衡或爆发一场全面战争。”


    班农:与中国对抗

2017年8月,史蒂夫·班农离开白宫,辞掉了总统首席战略官的职务,他决定“回到民间”,继续支持特朗普的右翼强硬立场,推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运动。

在9月,他两次与基辛格单独交谈。在接受“新闻60分”采访时,他谈及了交流的细节,“我虽然敬重基辛格,并已阅读其所有著作,但仍倾向与中国对抗。”


1953年出生的班农来自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典型蓝领家庭,当过海军,读过哈佛大学的MBA,在高盛做过投资银行家,办过“布莱特巴特新闻网”。2016年,在特朗普选情最危急的时候,加入竞选团队,82天后助特朗普入主白宫。

作为电话接线员的儿子,班农从来认为自己是美国蓝领阶级的代言人,他甚至反感别人称他为“阁下”。他没有踏足过中国大陆——只在香港做过一次演讲,但他是当今美国最坚定的反华派政治领袖。

2017年12月17日,班农在日本东京发表了一次长篇演讲,主题就是中美关系以及他的战略对策。过往半年所发生的中美贸易战,可以说是这次演讲的现实演绎版。

他的核心观点有三个:

其一,这次民粹主义大规模的兴起发生在一个独特的全球阶段,就是中国的崛起;

其二,我们的精英们自从尼克松总统在七十年代与中国建交以来就一直相信一种错误的期望,认为一旦中国变得更加富足,经济得到发展后,就会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模样,而今我们却发现事实是相反的;

其三,中国摘走了民主自由市场系统的花朵,那就是我们的创新。特朗普总统的中心目标是重振美国,其中的重要策略是对中国的货币操纵、贸易不公平加以反制。

在演讲中,班农具体谈到了对中国进行经济遏制的五大战略性领域:“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5G、金融技术和人民币国际化。

与基辛格的石油、粮食和美元“三大件”相比,班农勾勒出了未来大国竞争的新战场。在他看来,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的能力已经构成对美国的致命性威胁,“一带一路”是“中国真正大胆的地缘政治扩张”,5G网络的新发布,将让中国再一次在科技上占主导地位。而金融技术的先进性,将可能使人民币成为汽油和所有石油产品的兑换货币,进而让美元失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班农说,“现在,这个世界正处于刀刃之上。”

             尾声:


从费正清、基辛格到班农,出版于1948年的《美国与中国》,仅仅完成了上卷,中卷到了动笔总结的时刻,而下卷才刚刚开篇。透过那几双美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眼睛,又可以从一个十分陌生的视角进行反馈式的思考。你很难用善意或恶意去揣测那些观点,它们都是出于各自的价值、知识体系,并烙有强烈的历史当下性和国家利益诉求。

    1973年,年轻历史学家麦克法夸尔完成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他把书稿在第一时间投寄给费正清,希望得到这位当世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的指教。在一次交流中,费正清谈到了很多年前他去黄河岸边时看到的景象:

“在中国的黄河上逆流行舟,你往往看到的是曲弯前行的船,而没有注意到那些在岸边拉纤的人们。”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印度与中国边境对峙背后:印度毫不犹豫
2017: 中国有实力领导世界吗?还不具备这三个
2016: 习主席要想用三相氢弹轰炸马尼拉请快点
2016: 弹劾日本人柳井俊二,成为联合国履职世
2015: 从毛泽东的曲折道路看领袖的意志品质
2015: 安倍回应参加中国抗战阅兵:既受邀就不
2014: 世界十大护卫舰排名:中国海军多艘战舰
2014: 马凯硕: 侵占伊拉克给美国的三个教训
2013: 分析认为中国军力同法国持平,但有争议
2013: 巴基斯坦歼-7坠毁场面惨烈,飞行员跳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