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63式水陸坦克研製記:中國人第一種世界第一的武器
送交者: 三把刀 2019年10月21日23:00:0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利劍出鞘誰與爭鋒 中國第一輛水陸坦克誕生記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 Today


點擊藍字,關注中國兵器官方微信

近日,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台刊登《利劍出鞘誰與爭鋒 中國第一輛水陸坦克誕生記》,講述我國第一輛水陸坦克誕生背後的兵工故事,全文如下——



1963年9月25日,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覆“同意211A水陸坦克設計定型”,宣告了我國第一輛被譽為“陸地猛虎、水中蛟龍”的水陸坦克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615廠,現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動力研究院陝西北方動力有限責任公司誕生了。這標誌着我國技術創新的又一進步,中國擁有了第一種自行設計、獨立研製的兩棲戰鬥車輛,且其火力、陸上及水上機動性能均優於當時蘇聯的PT-76水陸坦克。這意味着我國國防實力和對外威懾力進一步增強,該坦克的設計定型滿足了當時福建前線軍事鬥爭的需要,為國家安全增添了一根堅固的“大國頂梁柱”。




1959年試製成功的211A水陸坦克


初心為向 創新驅動



1958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部和第二機械工業部六局共同下達了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研製代號為“211”水陸坦克。1958年11月,召開了水陸坦克的方案評審會議,會議決定成立統一的設計組,初步確定以哈軍工四系的方案為基礎,開展進一步的設計工作,並確定由兵器615廠負責樣車試製。

1958年11月下旬,615廠接到研製水陸坦克的任務後,全體職工非常激動,但大家也明白這是一場硬仗,因為時間緊、任務重,上級要求必須在1959年3月製造出兩輛樣品車,8月份完成20輛,參加國慶十周年檢閱。怎麼辦?615廠全體幹部職工深知鑄造強大的“國之重器”,是大家的初心和使命,更是國家利益所系和國家安全所在,面對困難,只能進、不能退,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成就事業需要持久的激情、沖天的幹勁,更需要先進的方法和科學的管理。面對重託,615廠實行全廠總動員,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通過創新推動任務高效完成。
一是探索管理創新。在生產管理中採取超常規圖紙審批法和邊設計邊試製的平行交叉作業法。即以設計人員相互交換校對圖紙,全設計組或領導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審查總圖;在技術準備工作中,對複雜生產周期長的重點零件,在出圖前提前投入毛坯準備,在設計產品的同時,也進行刀具的設計和毛坯準備,去贏得時間。經過不懈努力,1959年2月底,全部設計按要求完成。
二是推進工藝創新。水上推進器葉輪鑄造難度大,工藝人員採取了多澆口鑄造,泥芯出氣、增大冒氣等方法,保證了產品質量,隨後又試驗成功了泥模鑄造,一模多鑄,提高了生產效率。
三是加強技術攻關。在當時條件十分落後的情況下,技術人員爭分奪秒,晝夜奮戰,克服了一個個技術問題,尤其是面對發動機水上過熱問題,615廠首次採用了水道夾層冷卻裝置新技術,通過海水進出冷卻發動機,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這一獨創性的技術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獲得了中央軍委及兵總部頒發的國家級“科學發明獎”,並給參加設計的各單位發放了7000元獎金,估算相當於現在的1000多萬元,獎金拿回後,參與科研人員一致表示不要,最終將這筆獎金全部用於研發。





211A水陸坦克裝配小組人員



使命為盾 闖關奪隘



面對產品試製遇到的困難,全廠職工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人民兵工精神,光榮地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當時615廠試製條件不具備,缺少大型設備鍛造炮塔,技術人員與工人結合,苦戰20天,製成了一台30噸夾板錘,與油壓機配合完成了炮塔壓型工序;加工炮塔齒圈缺少大型設備,就自製了2400mm落地簡易車床,保證了全廠生產任務的需要;沒有大型插齒設備,就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用一台插床,一台滾齒機合併起來加工齒形,利用滾齒機分度進刀,利用插床插齒,攻克了這一關鍵問題。



試製過程中,615廠實行幹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模式,開展攻關突擊。隨着研發進程推進,科研問題也一個個凸顯了出來,水上航行螺旋槳斷裂便是第一個問題,水上航行是靠發動機帶動螺旋槳來傳動的,但水底水草很多,螺旋槳很容易被纏住發生斷裂故障,致使水中航行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為了攻破這一關鍵性技術,領導幹部、設計人員和工人結合,沒日沒夜調試裝置,遇到問題現場立即討論,困了就輪流打個盹,基本都處於淺睡眠狀態,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技術改進,終於通過從車底左右各開一個洞,用一個彎管鏈接,把螺旋槳藏在裡面,以此來除掉水道進口格柵上的水草與雜物,防止堵塞,以實現噴水推進,這一改進不僅提高了安全性能,還確保了項目進度。



在一次葉傳動推力數據測驗中,研發人員周福生上陣與操作人員一同在工廠的水池裡進行測試,他們將磅秤一頭掛在岸邊,一頭掛在車上,操作人員在前面開,周福生在後面推,產生的大浪一次次將他們打翻在水中,兩個人也很快變成了泥人,他們顧不上深秋季節濕衣沾身的寒冷,就這樣來回推了半個小時,終於得到了葉片推力準確的數據,兩個“泥人”相擁在一起笑了。
經過同志們的不懈努力,1959年3月底,第一台樣機按計劃下線。加油起動,問題來了,只能直線行駛,不能左右轉向,部里迅速派駐部蘇聯專家前來協助分析,經與蘇方專家一起討論,最終結論是:傳動系統雖採用雙功率流傳動先進理念,但弄巧成拙了,經研發團隊討論一致建議改變原設計,把傳動作為重點將變速箱由三層軸結構改為兩層軸結構,把雙功率流傳動換成左右離合器傳動,用側離合器完成轉向動能,經過改裝不僅降低了傳動箱的高度,也實現了體積減少了三分之一,重量減輕了四分之一,功率增大,故障率降低,可靠性提高的目的,蘇聯專家也對這項改進讚不絕口;1959年6月,不到三個月時間,經過反覆查閱資料、構思方案、計算數據、設計圖紙、安裝調試,全廠日夜苦幹,研究解決技術問題,吃住都在現場,經過不懈努力,第二台樣機總裝完畢,轉向正常,運往北京。時任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及國防科委、一機部、裝司、海司、工司等首長觀看了試車。





朱德、賀龍、陳毅、羅榮桓、聶榮臻接見坦克試車人員



奮鬥為梯 拾級而上



產品試製後,現場試車就是實打實的檢驗。測試人員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有些驚心動魄的場面和遇到的困難可能只有在電視劇中看到,但這些都是真實的。
1960年,在鳳翔水庫進行測試,車輛入水不久就“扎頭”,整車下沉入水,當時正值深秋,水溫冰涼,駕駛員在車內無法游出,生命危在旦夕,615廠試車組成員李泰年、呂學章、李萬、黃寶章情急之下,用猛喝白酒暖身的方法輪流潛入水中施救,因施救及時,駕駛員和車體安全脫險。回廠找准“扎頭”原因,終於發現原來是浮心的位置有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發項目組最終通過201所拖模試驗,在車頭上加裝防浪板,對整體布置作了調整後這一問題得以攻破,總體設計的改變不僅保證了性能,更擴大了操作與維修空間,水上航行的速度也由原來8km/m提升到了12km/m。但再次試驗時,選誰當駕駛員成了難題,大家對上次險些喪命的經歷還心有餘悸,正當大家猶豫不決時,李泰年、呂學章站了出來,“還是我們去吧!”堅定的語氣表明了他們的無畏和決心,在他們的感召下,其他幾名試驗人員也先後響應,二次試車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進行第三次海邊灘頭登陸測試,試車人員住在老鄉家裡,住宿條件十分簡陋,四面漏風,夜裡睡覺雪花都能飄到臉上,有時早上睡醒都能看到同伴的頭髮已被雪花染成了“花白”,手腳凍瘡一個比一個嚴重,晚上睡覺大家就裹着被子抱團取暖,大家苦中作樂說“白天作測試,晚上當團長”。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吃糧非常困難,發的糧票吃不飽,每人每天每頓都是一碗豆渣,想多吃一碗還被拒絕了,晚上餓得人睡不着。有人打聽說:“有賣兔子肉的,一盤一塊錢,不收糧票。”幾個年輕人便每天買一盤,填飽肚子,睡個好覺。此次試驗危險性極大,不僅需要進行海上測試,還需要在山上開展坡度、傾斜度試驗。為了保障測試順利進行,他們每次測試前,都要跑步熱身,斜坡測試時,他們將自己“五花大綁”固定在坦克駕駛室座椅上,以防被撞在車體上,一場測試下來,常常全身發紫、四肢動彈不得。在長江進行抗風浪測試,李泰年負責駕駛,下午5點從蘇州進太湖,行駛一夜開到無錫,又從陸地開到江陰,休整一天后,再從江陰向北橫渡長江。開到江中時,風大浪起,車體在江中搖擺起來,坦克團的駕駛員連忙喊道:“趕緊轉動方向盤,迎着風浪開!”李泰年立即調整方向盤,迎浪而上,與風浪兜圈子,躲過一劫險情,半個多小時,開到長江北岸,正是有了這股“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的精神,測試得以順利推進。





1959年廠領導與211A水陸坦克設計、試車組人員合影



事業為基 青春無悔



回首過往,一起奮鬥過的日子歷歷在目。1959年,懷揣滿腔報國熱情的一對伉儷周福生、葉連桐,從北京理工大學坦克設計專業畢業,本計劃留校繼續深造,因接到國家委派的任務,便義無反顧投身兵器事業,來到陝西寶雞615廠。自從進入615廠工作,他們是並肩作戰的“兄弟戰友”,他們是無話不說的“親密愛人”,他們將最美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火熱的兵工事業,工作中他們攻堅克難,共同奮鬥,生活中他們互相陪伴,攜手前行,始終信念堅定,初心不改。
從學生步入社會,且不說身份的轉變,全新的工作內容就讓初入社會的他們吃不消。第一輛水陸兩棲坦克的設計研發工作,需求急迫,形勢緊張,作為技術人員,面對挑戰,他們迎難而上,和工友們一起奮戰在生產線,中午顧不上吃飯,一個干饅頭就着白開水也吃得津津有味,晚上戰鬥至深夜,有時甚至是徹夜不眠,好不容易回到宿舍休息,剛剛進入睡眠狀態,白天幹過的工作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不停旋轉、回放,這份圖紙符合工藝要求嗎?這篇資料查看校對了嗎?這顆螺絲釘達到標準了嗎?立馬驚醒,趕緊起床到辦公室去查看,一干又是大半夜,這樣的工作模式在研發過程中都已是家常便飯。
時光流逝,時代變遷,從1959年到1963年坦克設計定型,周福生和葉連桐這對從大學校園裡走出來的情侶已經到了29歲,這在當時可是妥妥的大齡青年了,這對情侶為了兵工事業把婚期一拖再拖,他們顧不上家人的催促,朋友的期盼,他們犧牲了無數休息、談戀愛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坦克中。圓滿完成祖國交代的任務,是他們唯一的心願,五年時間,他們用自身的智慧完成了一系列的技術攻關、方案論證等工作,他們將自己的青春無悔地獻給了兵工事業。





定型證書



兵器為根 鐵甲錚錚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1962年7月,211A產品樣車完成了水上基本參數、性能試驗和陸上連續行駛100公里通行性能測定及起伏行車等項目試驗;1963年9月,211A水陸坦克通過了設計定型,正式定名為“63式水陸坦克”;1964年6月,五機部給615廠發來授獎通知書和賀信,211A水陸坦克在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會上被國家計委、經貿委和科委評為“國家二等獎”,獲獎金2000元;1978年8月全國科學大會對615廠在211A水陸坦克研製工作中取得的優異成果頒發了獎狀。


當時,中國共生產了1500多輛63式水陸坦克,部分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1979至1980年63式水陸坦克進行了較大改進,63A式水陸坦克是63式水陸坦克的一個大幅改進型號,63A式水陸坦克裝備中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約幾百輛。



筆者在採訪李泰年、周福生時,一直被他們的敘述所感染,採訪結束時問了一句“在當時那麼艱苦和簡陋的條件下,是什麼支撐了你們一路走來,不拋棄、不放棄”?他們說“黨中央的領導是我們最可靠的支撐,黨中央交給我們的任務是我們最強大的動力,同志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是最有力的保障,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敢嘗試、大膽創新,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關”。


是啊!這番話也應該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現實註解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中國夢和夫妻論
2018: 買百棟房包養百名正妹女星-不殺,行嗎
2017: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提醒習: 既然在權力
2017: 龔忠武:歷史的毛澤東、現實的毛澤東、
2016: 比利時瓦隆大區否決了歐盟與加拿大的自
2016: 中國對一名涉毒日本人執行死刑
2015: 美軍逼近南海島礁大陸會怎麼辦?
2015: 離岸高強度消耗戰--美軍對華新戰術驚天
2014: 北美崔哥:又逆天了!美國抑鬱症,到中
2014: 運-20重型軍用運輸機或兩年內服役 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