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针尖对麦芒-比较中日两军的穿插战术及展望未来
送交者: 滚石 2004年08月12日19:42:08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找不到关于穿插战术的起源的可靠资料,所以只能泛泛而谈。所谓穿插,无非就是从敌人防守的结合部间隙或者防守的空档插入,出奇兵隐蔽地将敌人分割包围,从而达到逐个歼灭的目的;或者达到吸引敌人主力,配合正面作战的效果。穿插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达到军团级或者师级规模,小的以班排规模穿插的也屡见不鲜。穿插还可以分为战役性和战术性两种。战役性的一般规模较大,其成败也对整个战役或者战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战术性的穿插规模可大可小,多以班排连级规模为主,很多时候这类穿插能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甚至也能影响到整个战役乃至战争的成败。执行穿插作战的部队,一般都是轻装,便于高度机动和隐蔽,并且部队在后勤供应方面非常有限。而这类作战,也要求部队作风顽强,纪律严明,以保证穿插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实行穿插作战的主要的战略战术上的背景思想,就是速战速决,这也反过来决定了穿插作战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里面,就有许多关于穿插战术的描述。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战例。一个是诸葛亮第一北伐,大将魏延在战争前向诸葛亮提出过一个很大胆的建议,自带5000精兵出斜谷直取长安,配合诸葛亮的正面进攻,可惜未被一生谨慎的诸葛亮采纳。关于这个建议,史学界一直争论不断,赞同和反对魏延的这个建议的人都不少。但是在我看来,即使以当时的蜀国的整体国力仍然不能彻底击败魏国,如果魏延的战术被采纳的话,诸葛亮的正面的魏军的部署一定会被打乱,第一次北伐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第二个战例,正是三国末期,魏国大将邓艾提议暗渡陈仓,以奇兵從阴平一條小路南下成都。邓艾并亲自率领所部,一击得手,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历史。

当年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就有另外一个著名的战例,就是《李朔雪夜袭蔡州〉。这也是个典型的穿插作战的范例,也是强调高度的机动性和隐蔽性,以较少兵力取得胜利。

到了近代及现代战争史上,由于军事技术的飞跃性的发展,穿插作战的模式被中外军队广范运用。并且随着运输工具的发展,穿插作战进一步从地面向水面和空中发展,形成三维一体的作战模式。二战时期,由于机械化部队逐渐走向成熟,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穿插作战的战例遍地皆是。在欧洲和亚洲战场,有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无论德国还是日本,由于本身的国情的限制,都希望速战速决,尽快解决各自战场上的对手。因此,虽然由于工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德日两国都尽可能地充分运用了穿插战术。在欧洲,突破马奇诺防线这一作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战争初期为高度机动的日军提供了良好的用武之地,日军大范围大纵深的穿插作战屡见不鲜,屡屡得手,也直接导致了日军内部过度乐观的“三月亡中国”的论调。到了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的长沙武汉会战,日军也是通过运用大单位的穿插,最终击败了国民党军队,攻取了这两个战略要地。而在敌后战区,日军在无数次扫荡作战中,依靠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较高的兵员素质,也经常使用这一战法,使得抗日根据地的中国军民伤亡巨大。不过中国方面往往将日军此一战法称为长途奔袭,以区别于共军的穿插战术。

日军的穿插作战特点鲜明,具体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大单位为主。在历次作战中,日军至少以大(联)队为单位,对中国军队的后方实施穿插。师团级的穿插也不少见,例如徐州,松沪,武汉和长沙会战,正是由于日军的担任穿插的各师团坚决地执行了作战命令,才使得整个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例如在徐州会战中,日军第9,13,14师团通过南北两个方向的迂回穿插,从战略态势上对徐州形成了合围的态势,迫使中国军队放弃了徐州;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日军便是通过大单位的迂回穿插,绕到国军设在岳麓山上的重炮阵地的背后攻击,导致长沙沦陷。

第二,穿插的目的在于对静止的防守的敌人形成包围以达到围歼的目的。日军的穿插虽然坚决有力,各部队之间协调得当,但是鲜有日军通过穿插将对手分割打乱,然后逐个歼灭的战例,而大多是日军通过穿插迂回,将对手合围起来并试图消灭之。因此虽然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大部分时间占有优势并赢得不少战役的胜利,日军却始终未能对当时的国军的主力予以歼灭性打击,而最终都让国军主力在包围圈形成之前走脱。因此,日军的穿插战术还是过于僵化和墨守成规。如同共军般在国共辽沈战役中和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的在运动中的水银泻地般的穿插分割作战这样的的佳作从未在日军身上上演过。

第三,在运动中对敌穿插歼敌的能力不强。在抗战中,相对中国军队的劣势装备和训练,日军的攻坚能力的确令人畏惧。但是从卢沟桥开始,松沪,徐州,武汉,长沙等会战,中国人坚决的抵抗的意志和与国土共存亡的决心自始至终地呈现在日军的眼前,日军却仍然依靠先进的武器和精良的兵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强攻严阵以待誓与国土共存亡的国军,徒然损耗自己有限的兵力。

第四,迂回穿插的战术没有变化,过于呆板。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抗战中日军正面的国军是战术也同样呆板。从战争开始,日军就一直上演老套路,正面强攻,两翼迂回穿插,形成合围,然后国军主力也是一次次地在合围形成之前逃出包围圈。然后在下一次会战中,日军故伎重演,国军也是老套路再次脱险。所以在整个战争中,国军主力也从未有被全歼的例子。虽然屡战屡败,丧城失地,但是国军要的就是以空间换时间,日军如此配合,最后迎来国军的大翻身,日本焉能不败?

反过来看看共军的穿插战术。共军的历史是一部以弱胜强的历史。从中央苏区反围剿开始,当年还是个娃娃的共军将领林彪便发展出了一套拥有自己特色的穿插战术,屡屡击败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国军,当年共军代表的是广大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贫苦农民这样的落后生产力。共军最初的穿插战术为的是贯彻太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方针,对敌布防的结合部进行穿插,将弱势之敌分割开并消灭之。这么干法倒也屡屡得手,直到代表了正规化的共产国际的代表接过兵权,搞起寸土必争的打法,结果让共军谱出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史诗。说起来,其实非想为,乃不得不为也!

共军的穿插战术历经沧桑,最后达到巅峰的是国共东北之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东北,共军将穿插和运动战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三三制战斗小组的威力,将国军的精锐尽括囊中,典型战例便是围歼廖耀湘兵团。此战将运动中的敌人通过迂回穿插分割包围,使敌人无法发挥火力优势,以小单位对敌全面发动攻击,在敌我交错的局面中将敌击溃歼灭。此战看得天下大小军事专家老少愤青目瞪口呆,热血沸腾。这样的仗大概只有当时的林总才打得出来。最令人称奇的是,共军要依靠两条腿在运动中消灭四个轮子的国军。

及至抗美援朝,首先出关的共军部队仍然是林彪的部队。第一次战役便打出了一个教科书战例,那便是云山之战。整个战役,共军充分发扬了大胆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拿手戏,演出这出戏的还是林彪的部队,前线总司令是彭德怀,而其实遥控指挥的是毛泽东,林彪的老师。毛泽东在一次战役发起前曾经发电报给彭德怀,这封电报完全可以作为对共军的穿插战术的特点的概括总结:

“你们三十日九时的部署是很好的。我方对敌人数量,位置,战斗力和士气等项均已明了,我军已全部到齐展开,士气高涨;而敌人对我方情况则至今不明了......所定歼敌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我三十八军全军及四十二军一个师,能确实切断敌人清川江后路,其它各军,师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敌人的侧后,实行分割敌人而各个歼灭之,则胜利必能取得。”。

可以说,共军的穿插战术与日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日军是利用和发挥其装备优势和机械化运输能力,对相对弱势的对手实行穿插迂回包围,却并不将对手分割开逐个歼灭,显然是对自己的装备优势有十足的信心;共军则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利用穿插迂回将敌人分割包围,削弱对手的装备优势特别是机械化优势,防止敌人逃窜,并发挥刺刀见红的传统,对敌实施歼灭战。

当年在朝鲜的美军尤为惧怕共军的穿插。四次战役后,共军劲旅王近山所部12军被调至东海岸整训,从美军的视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军惊慌失措,以为12军又从不知什么地方穿插进来了,遂派出大量特工侦查。以美军如此优势的装备还如此害怕共军的穿插,可见当年共军的穿插的水平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

共军的穿插作战在后来中国的历次边境作战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印反击战新疆军区的部队的穿插,对越反击战中的广州军区坦克分队的东溪穿插作战更是装甲部队在山地丛林地形实施穿插的典范。

作为中国人,我热切期盼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共军将其特长的穿插战术应用到解放台湾和进入日本的战争中去,更希望看到共军对台日实施空海地三维一体的穿插作战,重现当年太祖旗下雄师德风采!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最可爱的人
2003: 潜艇?航母?还是其它选择?
2002: 失衡的世界和中国的等效核威慑战略
2002: 外交上没有免费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