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中国高超声速武器内幕细节曝光 美反导报废[组图]
送交者: qwtie66 2014年05月16日13:25:43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航空装备瞄准高空高速,完全是国土防空作战“速度压迫”的局面使然。图为王飞绘制的CG作品《北京四号,发射!》。
  如果中美之间不能达成真正的战略互信,那么在美国军事装备日新月异发展的当口,中国的唯一选择只能是抢步跟进。

  中国高超试验震动世界

  中国军网报道,2014年1月15日,中国国防部公开发表声明,宣布中国在本国境内进行了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试验。而在此前,美国五角大楼已率先宣布,监测到中国进行了高超声速武器的飞行试验。所谓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指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的飞行器。美国国防部官员向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透露,中国此次试验的是一种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HGV),项目代号为WU-14。这种飞行器通过弹道导弹作为推进系统发射升空,在大约100千米临近空间高度与火箭分离,进行俯冲机动滑翔飞行,飞行速度最高达到10马赫,大约相当于每小时12359千米。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后来确认了这一说法,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我们对外国防务动向进行例行监视,我们注意到了此次试验”,海军陆战队发言人杰弗里中校说。

  中国军事专家把此次试验赞誉为重大突破。这次试验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测试以10倍以上声速飞行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国家。高超声速武器一直被国际防务界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因为它能在任何现有导弹防御系统作出有效反应之前命中并摧毁目标。一旦部署,它能够极大地推进中国战略和传统导弹实力。毫无疑问,在高超声速飞行技术领域,中国与美国的距离已经缩短。

  美国空军退役军官马克·斯托克斯认为中国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有两个计划,一个是本次试验所验证的利用弹道导弹作为投放手段的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与美国HTV-2计划类似;另一个则是利用轰炸机从高空投放,使用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与美国X-51相仿。无论两种路线进展如何,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总体技术方向与美国和俄罗斯都有很强的相似性。斯托克斯推测,中国可能将这样的高超声速武器投放技术作为洲际弹道导弹的末端攻击方式,他相信中国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最大速度可能达到12马赫,也就是每小时9127英里(14603千米),将对美国现有导弹防御系统构成很大的威胁。
吊挂在B-52轰炸机翼下的X-51A“驭波者”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

  美国防务界对中国高超声速技术进展的关注程度并不是在这次试验之后才迅速上升的。早在2012年5月,五角大楼发布的中国军力评估报告就曾提到,中国建造了代号JF-12的大型激波高超声速风洞,足以模拟飞行速度高达9~12马赫的高超声速飞行环境,堪称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高超声速风洞之一。报告中还提到,2013年12月和2013年4月中国发表的两篇技术论文表明,中国正在开发可能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精确制导系统,该系统通过卫星传输数据信号,能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精确引导和修正。其中第二篇论文明确指出,高超声速武器“构成了新的空天威胁”。据美方估计,中国有来自各研究所和大学的超过100个科研团队参与了高超声速技术项目。且不去深究美方“消息”的准确度,高超声速技术研究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之高是显而易见的。美国X-51B项目已经烧掉了3亿美元,迄今仍未完全达到试验要求。HTV-2也烧光了预算,试验目标尚未全面完成。

  对于中国这次高超声速飞行试验,美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尽管这种关注糅杂了不少做作姿态。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三位共和党委员在1月12日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表示对中国试验的关切,同时担心美国是否有能力在目前预算水平下继续保持该技术领域的先进性。他们在高调声明中宣称,在高超声速飞行技术领域,中国显然已经走在了美国前面,“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国防预算削减,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正在被削弱。与此同时,中国和其他竞争对手正积极推进军事技术发展,美国在包括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内的某些领域则显然已经落后。这种情况无助于支持太平洋地区各方力量的‘和平共存’。三十年来,我们一直犹豫不定,现在我们正在严重拖延军队所需的替换装备,仍然在依靠里根时代制造的武器装备”。分析一下议员们的话,不难看出他们是借热炒中国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造成让政府松弛军费预算的大势,毕竟国家安全是最大的战略攸关。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美国仍是领先者

  截至目前,关于中国此次试验披露的信息极少,几位议员据此就作出“中国高超声速武器技术超越美国”的结论显然武断,估计他们自己都未必全信。但信与不信并不重要,能以危言震动政府决策者才是真实目的,你们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虽然美国国防部在发言中隐晦地表示似乎掌握了更多细节,但就目前的现实技术情况看,要细致地监测一次在未知地域未知时间开展的高超声速飞行试验,能测试到大致飞行速度和高度已经十分难得,要掌握更多的细节即便不是Mission Impossible,也极为困难。美国国内一贯有不少防务人士消息甚为灵通,倘若美方真有具体试验细节,想必逃不过这些人士的打探,更逃不过新闻媒体的追逐。
美国航母战斗群是海空力量最重要的支撑,现有常规手段很难对其构成实质威胁,但高超声速武器可能是个例外。图为两架F/A-18E“超级大黄蜂”正飞掠“斯坦尼斯”号航母。

  事实显然更具说服力。过去数年间,美国高超声速武器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验。2010年4月22日,美国洛克希德HTV-2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由“弥诺陶”IV Lite火箭发射升空,开始首次飞行试验,但在试验进行到第9分钟时飞行器出现失稳,弹载安全系统对其实施指令降落坠海;2011年8月10日的第二次试验中,HTV-2再次在飞行到第9分钟时失稳坠海。HTV-2飞行试验失败后,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发表声明,认为失败的直接诱因是极高的飞行速度。极高的速度导致的气动载荷和热载荷让机体上的部分蒙皮脱落,在飞行器周围诱发了强烈的脉冲激波,导致飞行器突然滚转,扰动强度超出了HTV-2自行纠正能力。这些异常让飞行安全系统选择让飞行器受控下降,最终溅落海洋。评估认定,第二次飞行中产生的激波扰动,超出了设计承受能力的100倍。“我们正在加深对于高超声速飞行气动控制的理解”,DARPA执行主任加布里埃尔表示,“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研究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空气热力学结构有重要意义。只有实际飞行数据能为我们揭示真相”。虽然试验在“9分钟瓶颈”前频频失利,但HTV-2仍在飞行中实现了20马赫的高超声速飞行,展现出极富潜力的应用前景。

  美国另一种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波音X-51“驭波者”高超声速飞行器在2013年5月1日的试验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那次试验中,美国空军从一架B-52H“同温层堡垒”上投放的X-51在60 000英尺(18 288米)高度达到了5.1马赫的飞行速度。这次试验被美国空军称作“持续最长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也是X-51的第4次试验,也是为期9年耗资3亿美元的项目的最后一次试验。如今X-51项目预算告罄,美国空军正期望后续高超声速飞行器/导弹计划能获批准。美国空军明确表示,他们希望最早能在2015年前后部署无人驾驶的高超声速武器,而西方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完成高超声速武器的乐观进程将在2020年前后。

  基于以上事实,很容易做出更为合理的评判。在高超声速技术方面,美国仍是领先者,美国距离实用化的先进高超声速武器更近,尽管目前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在如此高的速度下实现精确的飞行控制,这直接关系到武器能否准确命中目标。此外,持续高超声速飞行带来的热量积累也要求人们开发更好的“超级材料”,以便能够耐受高超声速飞行时气动加热产生的可怕高温。

  美国、中国、印度和俄罗斯都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展开了研究。美国将这项技术作为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看来,中国、印度和俄罗斯除关心这一点外,还期望这项技术为突破美国构建的导弹防御系统提供可能。事实上,正如星爷电影《功夫》的经典台词“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极高的速度加上独特的弹道设计,的确让高超声速武器成为导弹防御系统面临的全新严峻挑战。诞生自冷战时代的导弹防御系统的针对目标是传统弹道导弹,而中国此次试验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却是由火箭发射至100千米高度,加速到极高速度后开始俯冲滑翔,依靠控制系统进行机动,飞向预定目标。这种高超声速飞行器并不像弹道导弹那样飞出大气层后弹头再入飞向目标,而是始终保持在大气层内(典型弹道导弹弹道高度一般为150~400千米),这就让原有导弹防御系统对此类目标的探测、跟踪和拦截都出现了困难。特别是拦截器在应对这类高超声速目标时显得力不从心。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重心分析人士瑞克·费舍尔接受华盛顿自由灯塔网访问时表示,“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HGV)的诱人之处在于它能以高超声速完成精确打击,同时保持较高的飞行高度和低平的弹道,这样导弹防御系统就很难对它作出有效打击”。对于中国国防部对于试验事实的确认,费舍尔认为这一举动“不同寻常”,但却是“积极的表现”,“美国官员对中国军事发展情况说得越多,就越能促使中国军事更加透明化”。
如果分析一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技术要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距离它其实幷不遥远。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制造成功了中程弹道导弹,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让中国对弹道导弹的弹头再入技术有了比较成熟的积累,而这一技术的核心便是高速条件下的气动热防护和控制技术。资料图:德国航空研究中心主导的SHEFEX II高速试验飞行器。

  美国军事的自信危机?

  作为反法西斯阵营和北约组织主要力量的美国,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胜利之后,军事技术长期雄踞全球之首,习惯了以俯视视角观察其他国家军备发展的美国,如今在快速进步的中国面前心理很难保持平衡。美国许多防务人士的逻辑是,美国确保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确保对中国的军事优势,或者干脆说能在冲突发生时确保完败对手,才是正确的逻辑。一旦这“逻辑”被削弱,他们就立即感到优势空间遭到挤压,进而把这种挤压演绎为美国战略空间遭到挤压。这种理解显然存在偏颇,中国的目的是在确保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不与美国这样的大国发生实质冲突,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必须在争取与美国建立互信机制的同时,构建起一套切实有效的非对称作战手段。这对于中国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中国的总体军事实力弱于美国,中国也无心与西方大国展开全面的军备竞争。这次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之后,西方一些防务人士想起了流传已久的中国所谓“撒手锏”工程,并将其翻译为assassin’s mace(杀手锏)。笔者始终认为这种翻译本身就带有蓄意渲染中国威胁的味道,因为“撒手锏”和“杀手锏”意义完全不同,后者有阴谋猎杀的含义,而前者则是在对手实力过于强大,难保胜算的情况下使用的自卫手段,其要旨并非一定置对手于死地,而在于通过展示强大的攻击力令对手退却,达到自保的目的。

  对于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西方不少媒体在报道中都提到中国准备用这一技术来提高中远程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增强战略弹头的打击效能。事实上,在现代国际环境下,在一场局部冲突中动用核力量的可能性已几乎降低到零。一些军事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对于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的研究,可能帮助中国传统弹道导弹实现角色转换,从绝对摧毁的核威慑华丽转身成为高效的常规威慑。在未来中国可能解决的国家统一或者海洋/陆地领土权益问题时,中国尽管没有与西方大国对抗的主观意愿,其客观可能也微乎其微,但中国不得不为这种微小可能做出预先准备。至少中国需要有能力拒止大国航母战斗群在西太平洋构成战略威慑。坊间流传的中国DF-21D反舰弹道导弹,便是这一理念的产物。DF-21D的基础技术对于美国而言绝不新鲜,它无非是一种中程弹道导弹的反舰改进型,唯一新鲜的地方是它对远程点状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要知道它装备的只是常规弹头,并非冷战时期中程弹道导弹的不二搭档——核弹头。据传DF-21D能够以10马赫的速度对航母战斗群这样的目标发动精确打击,有效射程1500千米,在西方被称作“航母杀手”。DF-21D这样的武器让西太平洋上的美国航母战斗群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航母战斗群所拥有的有限反导能力难以应对。如果中国利用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技术对DF-21D之类的弹道导弹进行改进,那么美国航母战斗群未来可能就要面对极难捉摸的对手——这种利用弹道导弹助推加速,从100千米高度大气层上缘开始滑翔俯冲,以每秒3400米甚至更高的速度进行机动飞行,且具备精密制导和控制系统的武器,显然将对美国的传统海空优势构成挑战。尽管中国目前距离实用型高超声速武器尚需不少时日,但美国人眼中的传统优势俨然将倾之大厦。
和美国一样,俄罗斯很早就筹划反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如今俄罗斯的反导武器系统主要由A-135导弹组成,负责防御首都地区免遭核打击。图为正在向发射井装填的A-135。高超声速武器的出现,可能彻底改变导弹攻防作战的面貌。

  早在数年前,印度海军参谋长维尔玛上将接受《印度快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反舰弹道导弹项目构并不构成严峻威胁。“在公海上对舰船进行瞄准和定位并不容易……这要受到海上侦察和远距离搜索能力的限制”,他还特别强调,考虑到舰艇本身的机动能力,使用常规导弹攻击这类运动目标尤为复杂。但印度媒体也认为,如果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中国完全可能解决这些技术问题,让DF-21D成为航母战斗群的真正威胁。

  《新闻周刊》援引美国退役海军少将、驻华武官埃里克·麦克维登的话,将中国反舰武器描述成“非常令人生畏(的武器)”。为了抗衡这些新武器,美国需要依靠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已经在该系统上投入巨额资金,但目前仍然处于建成初期,全面可靠性尚待检验。为了对抗DF-21D这类反舰弹道导弹和中国可能拥有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美国需要对现有导弹防御系统进行调整和升级。

  美国国防部前部长罗伯特·盖茨在2009年的一次讲话中曾明确指出:“在看待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时,我们不需要过于担心他们拥有对称挑战美军的实力——战斗机对战斗机或战舰对战舰,但需要关注他们拥有干扰我们行动自由或制约我们战略选择的能力。他们对……反舰武器和弹道导弹的投入可能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武力投送和援助盟友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我们的前方空军基地和航母打击群。”

  俄罗斯人的话可信程度可能更大。俄罗斯战略核火箭军前司令维克多·叶辛上将在莫斯科接受俄罗斯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中国在该领域武器技术方面的研究仍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中国目前刚刚完成了首次高超声速导弹试验,没有超过美国和俄罗斯。历史表明,在导弹系统研发方面没有奇迹。” 叶辛目前是俄罗斯领导人的重要顾问,在中国国防部正式承认此次试验前,他就表示如果中国确认,则表明中国早在本世纪初就着手发展这类导弹技术,与美国和俄罗斯基本一致。由于缺少关于试验具体细节的信息,叶辛无法对中国高超声速武器计划的详细进展进行评价。“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己经进行了一些高超声速导弹试验,但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问题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他推测中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央视截屏图:疑似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试射照片曝光。

  中国目标:消除速度压迫

  如果分析一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技术要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距离它其实并不遥远。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制造成功了中程弹道导弹,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让中国对弹道导弹的弹头再入技术有了比较成熟的积累,而这一技术的核心便是高速条件下的气动热防护和控制技术。诚然,大气层内的高超声速武器与传统弹道导弹有诸多不同,但这并不构成中国迈向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可逾越的障碍。在美国将未来军事技术发展焦点之一放在高超声速武器上时,中国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依靠自身力量积极发展成为唯一的应对手段。

  历史上,许多改变战争面貌的武器装备其实并未应用多少创新性技术,更多时候是多种既有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潜艇和飞机都是如此。能在一小时内对全球任何地点发动无障碍打击的高超声速武器,显然能极大提高一支军队的作战效能。西方军事学家认为,高超声速武器将成为未来军事大国的重要标志,美国准备将非核高超声速武器用于未来快速全球打击系统,俄罗斯也在开发高超声速武器系统。美国可能在2015年前完成高超声速的武器化研究工作,而俄罗斯希望在2018年前后完成这一目标。

  冷战时代,中国国土防空长期面临巨大压力。回放一下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最大平飞速度不到1500千米/小时的歼6开始研制时,中国航空工业就同期开始研制高空高速飞行器,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的“北京四号”——新中国第一架高空高速靶机,该机使用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飞行速度2.5马赫,从1958年到1960年总计进行了7次试验,虽然未能取得圆满成功,但为中国高空高速靶机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北京四号”诞生的当口,正是美国航空装备全面跨入2.0马赫时代:1958年服役的F-104“星”最大速度2.01马赫,同年服役的F-105“雷公”最大速度2.08马赫;1960年服役的海军F-4“鬼怪”最大速度达2.2马赫。中国急需通过研制高空高速靶机来研究应对这类目标的对策,这才是“北京四号”的历史背景。

  至今仍有人对1958~1961年中国东风113战斗机计划不断拔高的设计指标耿耿于怀,认为当时把设计指标定在“双二”(即最大平飞速度2马赫,升限20000米)不切实际,后来又提升到“双二五”(即最大平飞速度2.5马赫,升限25 000米)更是不可理喻。殊不知这种“不切实际”中的实际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非要说这些设计指标“不切实际”,那么至多是没有切合中国当时航空装备研发技术水平的实际,而非国际大环境的实际:这一时期中国周边出现的F-104、F-105都对中国国土防空形成了速度压迫,而美国同一时期开始装备的B-58超声速战略轰炸机更是严峻的速度挑战。东风113计划是应对这类威胁的合理举措,当时中国的确无法独力完成此类装备,但也正是在这段严峻的困难时期,中国从自身装备研发不断挫折与西方航空装备的速度压迫中清醒地认识到航空装备的速度与优势的辩证关系。并从更深层次认识到速度这一看似简单的性能要素对航空基础科研水平的严酷诉求。今天国家技术和经济实力已经显着提升,国产第三代主战航空装备大量装备,第四代主战装备呼之欲出,中国航空装备总体技术水平正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不可能容忍航空装备在飞行速度上与先进国家出现“新生代差”。
0%(0)
0%(0)
  又是给中国人准备的? 除了中国人没有福气消受?  /无内容 - J66 05/16/14 (161)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又有两艘台渔船被日扣押、越拦截 台应
2013: 万维博客服务请注意
2012: 汉和:中国巨浪导弹落后导致094设计落后
2012: 中俄放弃美元结算会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2011: 四大军兵种将领随行陈炳德 《歌唱祖国
2011: 美国轰炸朝鲜大使馆 考验中国的时刻到
2010: 张召忠:中国军队就是要时刻准备打仗
2010: 中印藏南之战,中国军队可能失败的五大
2009: 转一篇蒋委员长与抗日学生的趣闻
2009: "地道战"真相:被日军闷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