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万维读者网 > 高山流水 > 帖子
(ZT)“好不了,亡不了!”—— 谈京剧的现状和未来
送交者: jiazhouximi 2015年02月09日20:41:24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纽约堂叔一次要偶谈谈对京剧的看法,我区区一小戏迷有何资格发表对京剧的高见? 找了一篇文章凑数吧。


 想了想,虽没有高见,愚见还是有几点:


  1. 京剧艺术已成为一个稀有品种,现代人的责任是什么?那就是 “保种”。 京剧就像我们老祖宗留下的 “三黄鸡” ,这个土种鸡长得慢,下蛋少,留她干什么,让她灭了算了!非也!这个土种鸡味道鲜美,绝不是那些引进的外国速生鸡种所能及的。曾几何时,这个濒临灭绝的土鸡今天又得到人们的青睐?它的价格是引进品种的几十倍!

  2. 京剧要延续,是否一定得杂交? 非也!京剧就是京剧,和歌剧杂交,她就不再是 “三黄鸡” 了, 他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新物种。

  3. 京剧为什么不景气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能不能让她活的更好一点? 这就看那些达官贵人能否摇身一变成为新的 “梅党” 了。京剧的发展不是靠老百姓,而是靠精英,就像清廷和梅党。 只有一批不计较经济利益敢于做亏本买卖的精英,才会编出好的剧本,演出好的戏。京剧和其他产品不同,他是先有产品,再去寻找顾客。

  4. 京剧除了古装戏,能否演绎现代题材?一部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京剧作品能否成功?这得有人去做实验。这个实验可能还得海外华人来做,因为他们是精英,不会考虑这场戏能否赚到钱。


下文作者:闲谈戏曲


一、 时代变迁,京剧“走边”

1、传统艺术被冷落和边缘化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历史巨变的过程之中,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方面的变化是很难依靠人的主观意志去控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巨大生存压力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心态也打破了田园时代的平静,原有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或者消亡,或者被冷落和边缘化.


2、流行时尚文化迅速席卷全球

在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下,无论那个阶层的人们,都无法拒绝纯粹娱乐性的文化消费方式或艺术形式,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环境的紧张,使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去欣赏和品味那些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而且表现形式完美、雅致的传统的或古典的艺术。而那些情感表述直白、追求感官享受而且节奏鲜明快捷的流行时尚类的文化,则在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应运而生,并且随着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被纳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流行时尚文化迅速席卷全球。


3、中国也逐渐融人到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潮流之中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也逐渐融人到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潮流之中,流行音乐、商业电影、畅销小说、肥皂电视剧、卡通片的巨大发展和引人,对普通人的生活甚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必须承认的是,大众消费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已经成为最广大人群的文化生活主流,无视这一点是不行的,知识分子和高品位艺术的欣赏者的轻蔑与鄙视是阻挡不住整个社会的这个趋势的。因为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化的问题,而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文化的交流又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发展中国家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别人时兴什么,就跟什么。


4、西方消费文化强势入侵

 九十年代以来,西方消费文化强势入侵,全面覆盖了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泛滥的市民口味加剧了中国式的艳俗激情,斥巨资打造的“文化工程”显示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与肤浅,那些“前卫”、“后前卫”、“超前卫”的艺术品的市场迎合着人们的低俗口味,媒体和市场结合,与其说是打开了艺术的新天地,不如说是打开了金钱的新天地。


5、浮躁时期,在文化上“失去自我”

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出现过的浮躁时期,也是在文化上“失去自我”的肤浅时期,这个时期是不可避免的。


6、多元文化共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人类是内心情感最复杂的高级动物,不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欣赏口味是很难整齐划一的,多元文化共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其欣赏群体,而流行时尚艺术拥有自己最广泛的消费群体是不能改变的(尽管流行时尚艺术并非高雅也并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大众都不可能是经典艺术主流欣赏群体。


7、多元文化的趋势面前,京剧“走边”

从京剧艺术目前的处境来看,用一句京剧武生的表演程式的话语来概括——“走边”。即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趋势面前,京剧艺术不再占据演出市场的核心位置了,它不可避免地日渐边缘化了,京剧“走边”了。对于我们来说,面对京剧艺术的衰落怕只有“华山一条路”,即不能指望它重现昔日的辉煌,只有可能采用多种办法不断地传承与保护,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卸的文化责任。


 二、变迁绝不是丧失

1、优秀传统艺术陷人了尴尬的境地

这样浮躁的社会心理状态固然是社会转型时期难以避免的,但它确实使各民族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艺术陷人了尴尬的境地。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化确实有可能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文化生活单一化,极端的可能就是美国化。


2、全球化就意味着美国化

在当今美国作为惟一超极大国的现实面前,在美国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占据世界文化市场70%的份额的状况下,包括中国、欧盟(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以及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在承认并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主张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而保持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和前提,否则世界格局就意味着美国的单极化,全球化就意味着美国化。

3、变迁绝不是丧失

对于任何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传统文化发生变迁亦是正常的,但变迁绝不是丧失。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许多去过欧洲的中国人都惊奇地发现,现代化的欧洲各国并没有淹没在摩天大楼、豪华广场的“海洋”里,无论是在罗马或米兰、佛罗伦萨,还是在巴黎、伦敦、维也纳,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意大利仍然沉浸在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音乐和拿坡里情歌的旋律中,德国人民仍然在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交响世界中凝神沉思….。虽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但他们最共同的特征是一一没有在文化土壤上“乱砍乱伐”,因而保持了文化水土不致于发生大面积的流失现象,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实现了文化生态的基本平衡。


4、两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态度

 其实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古典艺术在当今欧洲的演出市场上也无法与流行时尚艺术相提并论,但欧洲的古典音乐深沉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艺术格调仍在欧洲人心目中保持着神圣的地位,就是那些追求流行时尚的欧洲青年群体,他们也仍然毫不犹豫地以本民族的古典音乐艺术而感到骄傲。这充分体现了欧洲人的民族自信心。


反观中国追求流行时尚的青年群体(并非全部)却把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艺术视为“过时的”、“落后的”或“不合时代的”东西而加以排斥或不屑一顾。


上述这两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态度决定了欧洲和中国的古典艺术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境地:前者虽非演出市场的主流但仍然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们深层的精神世界,因而永远不存在生存问题。而后者所独具的东方艺术神韵已被某些赶盯髦式的“现代观念”弄得支离破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无立足之地.因而其生存问题日渐凸显。


三、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

多年以来针对各民族文化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细究起来并不准确,至少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1、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

 渴望被别人承认为是“世界的”的心理是一种殖民地心态,是文化上的自卑心理,是缺乏民族自信的可怜心理,是文化上底气不足的表现。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并未因各自流派的古典音乐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形式而否认自己其他优秀的传统艺术品种,莫扎特的交响乐、歌剧,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早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经典,但奥地利人民并未因此而整天喊着要把维也纳乡村村民们欢快的民间歌舞变成“世界的”;意大利拿坡里民歌虽已被众多世界级大牌“美声”男高音歌唱家唱遍了全世界,但真正原汁原味的拿坡里风情的嗓音和唱法仍保留在当地那些民歌手最本真的演唱风格之中;苏格兰小镇中流传了数百年的纯朴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始终洋溢着它最美好真挚的民间情感;他们都没有为了成为“世界的”而大造声势,更没有为了成为“世界的”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乱“拆”乱“卸”或乱“砍”乱“伐”。


2、京剧艺本身仍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

而京剧艺术虽然经过梅兰芳以及后来许多艺术家介绍到了世界各国,并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但京剧艺本身仍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高度成熟的结晶,甚至是整个东方最完美的戏剧艺术形式。承认京剧是民族的没有什么不好,不是“世界的”就不好吗?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拥有这样伟大的艺术而自豪!我们最需要追求的不是使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事实上也变不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滋养和培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戏曲艺术得到最好的传承!


3、专门来看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举一个生动鲜活的小例子,《北京晚报》曾采访过有“当代祥子”之誉的三轮车夫魏振东,魏振东对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拉了一个外国大亨,这位一掷千金的大亨到燕沙、新东安市场后干脆不下车,连说NO! NO!魏振东试探着拉进了胡同,他立刻来了精神,在斑驳的油漆大门前,愣站了20多分钟,一脸的虔诚,那些残砖断瓦的老四合院跟吸铁石似的。魏振东明白了——人家千里迢迢不是来看西方的垃圾,而是专门来看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你眼里是破烂儿,不值钱,可在人家眼里就是中国的精髓,是中国的魂!当代的商业大厦、星级宾馆饭店、高档写字楼在全世界遍地都是,它们当然是世界的,而胡同与四合院却永远是民族的!是中国的!是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用不着变成世界的,而世界将给于胡同和四合院最崇高的敬意。


四、京剧没有跟不上时代吗?

1 不景气不等于没跟上时代

近几年来在京剧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京剧要“跟上时代”。其实这本不是问题, 因为京剧自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它始终是跟上了时代的,仅凭京剧在今天这个时代仍生存着这一事实,京剧就没有跟不上时代,如果它真的跟不上时代,它现在就已经消亡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论者提出“京剧要跟上时代”呢?他们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就是当今京剧艺术的不景气。而不景气不等于没跟上时代。


2、京剧作为一种古典艺术,在当今这个时代陷人不景气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京剧作为一种古典艺术,在当今这个时代陷人不景气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从艺术发展规律来讲,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或社会环境和氛围的产物,当它从原始草创阶段发展到精致形态以后,或者说当它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形态和完美的体系以后,它的风格就形成了,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种的个性就成熟了,它就作为“它”而呈现在世人面前了。而当社会环境和氛围发生变化以后,它当然就要陷人不景气的境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3、欧洲歌剧失去了它在当代演出市场中的主宰地位

以欧洲歌剧为例,自1594年意大利作曲家佩里在罗马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以后,歌剧艺术就开始了它长达四百多年的诞生、发展、普及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歌剧艺术传通了整个欧洲,除意大利歌剧以外,又先后诞生了法国、德国、俄罗斯等不同民族风格的歌剧艺术流派。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歌剧史上的两位巨匠,即意大利的威尔第和德国的瓦格纳出现了,他们堪称举世公认的古典歌剧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们的艺术成就使歌剧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而继威尔第之后的普契尼虽然已无力达到前者的高度,但他又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发挥了意大利歌剧旋律优美抒情的传统,因此普契尼被公认为是歌剧艺术的完成者。


普契尼之后,就再也没有产生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了,因为产生伟大歌剧作曲家的时代过去了。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人和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歌剧艺术作为古典艺术终于失去了它在当代演出市场中的主宰地位。但是它因此就没有“跟上时代”吗?不,它跟上时代了,它仍旧出现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的舞台上,只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不再一枝独秀了。


4、古典艺术不见得非要景气或者非要火爆


京剧的境况与欧洲歌剧类似,古典艺术不见得非要景气或者非要火爆,它作为艺术精品是会在保持其特有的“静气”的前提下跟上时代的。甚至可以说,京剧或歌剧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其生命力肯定要比流行时尚的东西更强。前些年有人对当代青年群体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知道港台歌星梅艳芳的人比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还多。但是可以预言: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以后,梅艳芳将湮没无闻,而梅兰芳先生所代表的京剧艺术仍将迈着稳健的步伐与时代同行。


5、“跟上时代”与“创新”


持“京剧要跟上时代”的论者有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即把“跟上时代”与“创新”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认为京剧要“跟上时代”,就必须为了使之适应现代人的口味而加以“包装”,于是追求表面化的豪华排场就成了时髦,并美其名曰“创新”。大制作、大布景以及高科技的声光电等手段泛滥成灾,严重破坏了京剧艺术独特的审美意境。依笔者之见,传统与现代是不能割裂的,保持某些传统艺术的完整性是人类的文化责任,这与现代化并不矛盾。故宫和天坛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如果在故宫或天坛内修建几个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能叫“创新”吗?传统艺术固然需要跟上时代,关键是看以什么方式跟上时代。把京剧改得不是京剧了,它还怎么跟上时代?


 6、跟上时代的最佳方式无疑是保持它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


 跟上时代的最佳方式无疑是保持它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而不是随意在京剧身上添加某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去迎合时代。


 7、艺术与科学之间是不能不加区别地划等号


 科学技术总是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否则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作为某一个艺术品种来说,它的诞生、发展、繁荣、成熟与衰老是有周期的,当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环境和氛围不存在了以后,这门艺术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艺术了,也就是说,它在达到它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后就基本定型了:以唐诗宋词为例,当它们达到最辉煌的顶点之后就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格律,已经不可能再在这套格律的基础上随意发挥了。


8、传统艺术品种用不着提倡创新


新兴的艺术品种不用提倡创新,因为它正处在创新的过程之中。传统艺术品种也不用不着提倡创新,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创新的过程而形成了完整规范的体系,它虽然在艺术市场上并非主流,但它的美是成熟的美,是不可更改的个性的美。


9、继承和保护才是真正的发展


艺术为什么一定要赶上时代的发展呢?对于艺术的历史沉浮来说,胜未必优,汰则未必劣”。(《京剧丛谈百年录》)。所谓古典艺术的发展不应该是普通意义上的“发展”,继承和保护才是真正的发展,这种尊重艺术规律的发展,才称得上是跟上了时代。


五、“咱们的京剧怎么啦?”

1、谭元寿拒称“表演艺术家”


 “谭派”掌门人谭元寿先生是当今公认的京剧文武须生第一人。在“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头衔满天飞的今天,给谭元寿带上这顶“桂冠”是没人敢说二话的。可是谭元寿本人不仅对此不屑一顾,而且还感到“汗颜无地”。他坦率地声明:“如果我成了‘表演艺术家’,我得问一句:咱们的京剧怎么啦?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是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是表演艺术家,我父亲(即谭富英先生)是表演艺术家,我只是个二三流的京剧演员!”谭元寿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说,“请你们以后介绍我的时候,去掉‘表演艺术家’的头衔。”

谭元寿先生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目前的京剧界没有能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的人物!


为什么说谭元寿先生此言不虚呢?据谭先生本人讲,他拿起来就能唱的戏约在一百五十出左右。而前辈艺术大师像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哪一位会戏都在二三百出以上。不仅会,而且精。由此可见,没有几百出戏的剧目积累、数千次的舞台实践,怎么可能练就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呢?又怎么可能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呢?


2、狼真的来啦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比较著名的中年京剧演员一般也就会唱四五十出戏,而正在走红的青年京剧演员(包括研究生班毕业的)也就会唱二十出戏左右。已故前辈戏曲专家朱家溍


老先生生前就坦言:“当年挑班的演员没有二百出戏是不敢挂牌的。我想从二百出到一百出,从一百出到五十出,再从五十出到二十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恐怕是再清楚不过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张关正教授更是深感忧虑地说:“我们这一代比起我们的前辈就是半瓶子醋,能学、能会五十出戏的人就算不错了,几年后我们都到了退休年龄,活跃在舞台上和课堂上的将是我们的学生辈,他们能学、能会二十出戏也就不简单了。而我们的前辈哪一位不会一百出戏以上呢?您说学了二十出戏就要教戏,这是多么可怕呀。我们总说狼来了,如今这狼可是真的来啦”。虽然现在出名的那些青年演员有几出拿手戏唱得也算不错,也很受观众欢迎,但仅凭这几出戏是成不了大气候的,一个京剧演员在其一生的艺术生涯中仅靠几出戏“包打天下”是长久不了的。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几个京剧演员艺术生命是否能持久的问题,而是整个京剧艺术生命力可能衰竭的问题。


3 即使梅兰芳在世,也难同当代流行歌星竞争


我们不能不悲观地感叹:即使梅兰芳这样伟大艺术家在世,也难同当代流行歌星去竞争了。我们对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许多传统艺术的继续存在毫不怀疑,但若想使其重现辉煌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代社会是最注重现实功利性的,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那些能够在短期内速成,且又能够迅速获得可观经济收益的流行时尚艺术领域太具诱惑力了,很难想象大批当代青年人(少数除外)再像前辈艺术家那样穷其毕生心血去刻苦钻研已经失去绝大市场份额的传统京剧艺术了这个时代是“生产”稍纵即逝的“艺术流星”的时代,而不是诞生艺术大师的时代,或许在未来新兴的艺术领域里可以产生新的艺术大师,但在传统京剧艺术领域,诞生大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4、“什么艺术大师呀,是艺术大失!”


著名京剧武生艺术家厉慧良先生在一次精彩的演出之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呼与赞扬,有记者当面称其为“艺术大师”,厉先生则自嘲地回答说:“什么艺术大师呀,是‘艺术大失!”以厉慧良超凡脱俗的艺术造诣来说,他绝对够得上是当代的京剧艺术大师,而他所说的“艺术大失”是指京剧艺术宝库中那么多优秀的剧目和绝活儿都已经失传了,有些则正濒于失传之中。其实关于抢救濒于失传的优秀传统剧目,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许多有识之士在不遗余力地呼吁,相关的的专家座谈会没少开,但总归是说得多、做得少,结果成效甚微。


 4 “绝活儿”几近失传


建国后党和政府有意识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五六十年代拍摄了《梅兰芳舞台艺术》《尚小云舞台艺术》《周信芳舞台艺术》《盖叫天舞台艺术》等等,其他京剧名家如程砚秋、侯喜瑞、姜妙香、肖长华、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孙毓堃、李少春、袁世海、张君秋、李多奎、高盛麟、言慧珠、孙盛武、艾世菊等也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电影资料。这些资料确实太珍贵了,但当时的这方面工作因收各个时期政治气候的影响而很不系统,不仅另有许许多多京剧艺术家没能留下影像资料,就是上述这些艺术家的更多的拿手杰作也未能保留下来。特别是经历了十年“文革”,许多杰出艺术家被迫害致死,损失相当惨重。虽然八十年代传统戏开禁以后,一些硕果尚存的老艺术家如张君秋、袁世海、李万春、高盛麟、王金璐、厉慧良等的演出通过录像保留下来了,但终因他们年事已高,只能演出自己拿手戏中的一小部分了,不仅无法与他们艺术生涯鼎盛时期相比,而且他们在更多的拿手好戏里创造的“绝活儿”也几近失传了。


 6、京剧艺术与话剧不同


京剧艺术与话剧不同,话剧的剧本是“一剧之本”,只要有了剧本,演员在导演指挥下,分派了角色,背会了台词就可以上台了。而京剧不同,京剧的剧本固然也需要演员背会台词和唱词,但一出戏里的唱腔儿的尺寸、韵味儿,做表舞打的技巧、劲头,不同流派的表现方法等等都“藏”在那些名角儿的身上,在剧本里是“找”不着的。这就需要名角儿给青年演员“说”戏,或者组织人力物力给老艺术家们录影像资料,使后学者有规矩可循。但在近二十多年来,这方面工作抓得还是不紧,致使“文革”后硕果尚存的一些老艺术家也带着他们的“绝活儿”走了,这实在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


7 “艺术大失”,也有其必然的一面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厉慧良先生所说的“艺术大失”,也有其必然的一面。京剧作为古典艺术产生于古代社会技术不发达的历史时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的京剧名角儿所创演的戏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失传,这也是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关于京剧剧目,历来有一种说法,即“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列国戏”。按照这个说法,仅描写店宋两朝故事的戏加起来就有三千八百出戏,而今天京剧舞台上翻来复去演出的也就那么几十出。欧洲的歌剧也一样,据史料记载,自歌剧诞生以来,历代作曲家共创作出了一万二千多部歌剧,而在今天欧美各大歌剧院经常演出的也不过就是二三十出。古典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经典,就在于它始终处于“有淘汰,有保留”的变化过程之中,保留下来的虽然是少数,但都是精品。


8、只要大量传统戏的基本功不失传,不了大师,也会出高水平的演员


但是在欧洲,歌剧或艺术歌曲中的大多数曲目虽然已不再出现于今天的歌剧演出或音乐会上,但这些曲目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都是他们练就扎实的歌唱技巧的基础,不管是否公开演唱都是作为一个歌唱演员必须学会的。京剧也应该是这样,许多传统剧目之所以要花大力气保留,其意义不在于它们是否还能恢复演出,而是这些剧目中保存着许多唱念做打舞的基本技巧,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如果不学会大量的这类传统戏,他就缺乏京剧表演艺术的根基,那些保留下来的能够经常演出的少数精品也会被这些没有扎实根基的演员唱歪了。只要大量传统戏的基本功不失传,京剧即使出不了大师,也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高水平的京剧演员的。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天驷呈祥】老猫嚎两嗓:《苏武牧羊》
2014: 【天驷呈祥】卡卡正版《卷珠帘》密名高
2013: 【金蛇狂舞】给大家拜年!一唱学唱《梦
2013: happy_singer:【把爱带回家】- 恭贺朋
2012: 《等待出航》--迩东,中国狼
2012: 亮歌:鼓励轻声唱法的【那就是我】
2011: 《晨雾 /丁庄填词 /尘埃里的花曲》
2011: 【分享:2011年中央电视台网络春晚】 (
2010: 雅歌作品【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2010: 学唱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