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万维读者网 > 高山流水 > 帖子
【豫剧六大名旦各自斑斓人生】
送交者: yijuhua 2017年03月12日21:17:53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一)

豫剧四大名旦 五大名旦 六大名旦 众说不一

其实很简单

河南人评豫剧 最初 是省内 即  常 崔 马 阎

后来 不能不有  豫剧 大姐大  陈素贞(她 当时在 天津生活)成了五大名旦

还得加上 在河北省邯郸豫剧团的 桑振君,就是 六大名旦了,

最后 河南省和文化部确立为六大名旦。

(二)

六大名旦 都出身 苦人家

基本都是为了一口饭吃

唱戏的,戏子 在旧社会 是  下九流

新社会 下层人 成了主人 上人,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

(三)

六大名旦 基本都以 悲剧 苦剧  哭剧 为主

这与她们亲历深受 因故相连

经的真 受的切 唱的好

旧社会的剧组剧社 游走四方 演唱四方,居无定所

说是乞帮 过了, 道是吉普赛 倒也颇似。

崔兰田剧社大约是最早 落地生根 有自己永久驻地的剧团(安阳)

这得归功于 当时 安阳市委市府 懂艺术 有远见的老领导们

(四)

六人 都有非常丰富坎坷跌宕的人生经历

旧社会的不用提

在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近20年的生活中

她们都受到了各种各样 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诽谤

这些基本都是团里手下有的人从个人动机出发 丑恶人性的显露

她们的上级 基本都是保护她们的, 也因此被牵挂上“黑线人物”

六人都很坚强 豁达 挺过来了,没有短见轻生

我为这六位老人 赞!

(五)

在本短文中, 我特选了她们年轻时的照片,重温她们当年的粉彩

(六)

崔兰田 和 马金凤 都是 山东曹县人

不是近戚 必是远亲 (鹅雪地~)

(七)

六位名旦  五位已经谢世,仅剩马金凤老人硕果仅存 尚健在

 

 

崔兰田 (1926年-2003年),女,豫剧大师,生于山东省曹县,Yujucuilantian (in 1942).gif 18岁时

历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安阳市戏曲学校校长;政协河南省第五、第六届委员,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中国豫剧功勋杯奖获得者。

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东曹县,豫剧演员。 Related image

马金凤,6岁随父学河北梆子,7岁登台配戏,9岁改学豫剧。14岁正式登台担当剧目主演,早期艺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绰号“盖九州”,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有洛阳牡丹的美誉。 马金凤,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常香玉(1923年-2004年6月1日),河南省巩县人,原名张妙玲,Chang xiang yu.jpg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闫立品 (1922—1996年)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

豫剧经典《秦雪梅》即是她的代表作。

闫立品所创立的“闫”派在豫剧艺术中一直以细腻委婉见长,艺术上独树一帜,

是河南豫剧的六大名旦表演流派之一。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Image result for 豫剧 大师 陈素贞

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开封,曾居住于:陕西、湖北、甘肃、河北,而后定居于:天津市。 曾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文联委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顾问、天津市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荣誉职务。 她8岁拜师,10岁登台,成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她是戏曲教育家、豫剧改革家(将古典舞、哑剧融入豫剧)。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豫剧陈派艺术“,被观众和剧作家及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豫剧大王。 陈素真是豫剧六大名旦中年龄最大,从艺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剧大师,因豫剧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为主,而陈素真则是边打边唱、边唱边舞,唱、念、做、打、舞综合运用,因此为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一九三六年的晚春之际,百代公司在开封为十六岁的陈素真灌制了十张唱片,

给了两千元大洋做酬金。豫剧史上第一张唱片诞生了。

 

 

桑振君(1929年12月27日-2004年7月9日)河南省开封县人,Related image

是一位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也是豫剧改革家。她破除门户之见,以祥符调为基础,吸收豫东、豫西、沙河调和河南坠子唱腔,使其成为豫剧桑派艺术创始人。她曾是邯郸市人民政府艺术顾问、河北省文联荣誉委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艺术顾问,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的代表剧目有《泰雪梅观文》、《对绣鞋》。

 

 

闫立品 崔兰田 常香玉 陈素贞 马金凤

 

张新芳 曲剧皇后, 申凤梅 越调宗师 与 豫剧四大名旦

 

=========

 

豫剧名家闫立品,河南封丘县人。其父闫彩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予剧著名演员。闫立品从小随父学戏,专攻闺门旦。七十年代被评为豫剧六大名旦之一。(常香玉、崔兰田、陈素真、马金风,闫立品、桑振君)。她十六岁就当了领衔主演,唱红了中州大地。她的代表作有——秦雪梅藏舟投衙、闹书馆等。在豫剧界享有盛誉。

她的配角演员王喜魁,才艺兼备。共同的事业使他俩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恋,曾暗订终身,并许下了宏誓大愿:“不能同死,但必同穴”。为这桩婚事曾跪在闫老面前乞求成全,其父听后大发雷霆,回话说:等我死了可以成全你们!他认为少年联姻是奇耻大辱。当场还煽了他俩人几耳光。后来,此事曾经委托他人多次请求末果,最后王喜魁痛不欲生,自缢身亡在舞台上。由于封建思想的干涉,使这对恩爱伴侣绝望一生,故而闫立品终身未嫁。

一九九四年闫彩云病故郑州,他的弟子纷纷前往吊唁师父英灵。唯闫立品不去吊唁。她说当初是他逼死了王喜魁,使自己终身独守空房,“我恨她!我们不是父女”,闫立品这样说。

 

 

---------------

 

 陈素真以行走如飘的台风,美妙绝伦的辫子功所扮饰的耶律含嫣不知倾倒了多少观众。《梵王宫》、《宇宙锋》、《三上轿》使人常看常新,百听不厌,不愧为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

 

崔兰田的唱腔“气不暴,声不抢,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别有洞天,“三天不吃盐,也要看崔兰田”,其出演的《桃花庵》、《秦香莲》、《卖苗郎》、《三上轿》四大悲剧每每演出,泪眼朦胧中不知赚掉了观众多少眼泪,她结合自己悲苦身世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农村悲剧妇女的形象,把自己的艺术人生演绎到了极致。

 

马金凤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我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因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马金凤几十年如一日练功不辍,严格自律,其塑造的《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早已成为经典篇目,享誉中外。她不仅仅是洛阳牡丹,更是国资天香,自成马派。

 

阎立品主演的《碧玉簪》、《盘夫索夫》在梨园素有“精细”之称,刚走红就以“小闺女”的书卷清秀,思无邪的端正呈现风采,含蓄中自有芳华,恬淡中自有幽香,这样的豫剧伶优如清风,似明月,等到铅华尽却,云销雨霁终是粲然一笑唱彻古今。

 

桑振君以豫剧“三鼎甲”之一与常香玉、陈素真同台演出,显现出扎实功底,《打金枝》、《白莲花》、《对绣鞋》造就了桑振君豫剧名旦的形象。其精心创造的偷、闪、滑、抢的演唱技巧,被公认为豫剧唱法一绝,给人以委婉细腻、声情并茂的审美享受。

 

------------

陈素真

(1918年—1994年),祖籍陕西富平,生于河南开封,定居于天津。

1936年春,应上海百代公司之约灌制了《三上轿》等10张唱片。不久因嗓子不适,遂致力于“做功戏”的求索。1937年随樊粹庭去北京等地观摩学习京剧艺术,得名家指点,技艺更加精进。

抗日战争爆发,与樊粹庭合办狮吼剧团。几经周折后,于1940年秋率团赴西安演出。

1942年10月脱离狮吼到洛阳搭班,但不久即行隐居,直到1948年才又在开封和平剧院复出。

以后曾辗转于郑州、汉口、西安、宝鸡、徐州等地。

1953年在兰州创建“素真剧团”,任团长。

1956年加入河北省豫剧团,领衔主演。

1958年去邯郸戏校任教。

1961年调天津市豫剧团。十年“文革”饱经磨难。被打成“反动权威”。1970年,全家被吊销户口,赶出市内,领着四个儿子到天津东郊军粮城公社二村插队落户,长达九年零三个月。在天津东郊军粮城的一个菜园里,她用一个个小本记下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表演艺术,其中的前半部已于1991年收入河南文史资料,并出版发行,书名为《情系舞台——陈素真回忆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被安排到天津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并曾担任过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常委等职。

1991年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以《情系舞台》为书名出版了她的回忆录。

 

陈素真在与三个男人先后结婚前,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

1930年时年仅12岁的陈素真在开封同乐舞台演出《反长安》时唱砸了锅后,父母看她在开封唱不成戏了,就决定离开开封到杞县去搭野台班。  

杞县民风剽悍,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里横行着许多土匪亡命徒。其中有一个叫乔吉的,会武术,枪法好,手下还有一批喽啰,横行豫东几个县,打家劫舍,奸淫妇女,杀人无数,杞县老百姓提起他都恨得咬牙切齿,可又拿他没有办法。

杞县傅集有一个世家少年,名叫孔子平,从小练就一身好功夫,还不到20岁时,就伺机只身擒获了乔吉,送到县衙治了死罪,悬头示众。这么一个智勇双全的英俊少年,为乡里除了大害,杞县的老百姓提起他,没有不伸大拇指的。 1930年阴历八月十六,陈素真到吴庄搭班唱戏的第二天,班主吴本立、主演刘金亭等人,在乡绅杜雅臣家里为他们一家三口摆酒接风洗尘。

 

院子里进来孔子平,他穿蓝袍,长身玉立,玉面朱唇,朗眉星目,英挺潇洒,儒雅俊朗,犹如玉树临风一般。情窦初开的陈素真也对这位只身除暴的传奇英雄情愫暗生。 1932年夏天,陈素真虽然才14岁,却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杞县她技艺提高很快,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坤角。 一天中午,孔子平忽然到县城的城隍庙来找陈素真。演出间歇时,陈素真来到厢房,和妈妈一起陪孔子平说话。 等陈素真的母亲借故出去时,留下他们两个四目相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孔子平白净的脸上不时泛起阵阵红潮。冷坐了好大一会儿,孔子平起身看看外面四周无人,慌忙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陈素真,点头羞涩一笑,就匆忙离开。   陈素真接过纸片一看,脸腾地红了。她白玉般的手中,是孔子平的一张半身照片,英挺潇洒,和蔼可亲。 陈素真把这张照片当成了珍宝,藏在自己装宝石花的铁盒下面,每次演出前化妆时,总要悄悄拿出来偷看几眼。 孔子平自看陈素真的演出后,把一腔柔情都放在她的身上,曾多次求母亲向陈素真的父母提亲。但他那个读过几年书的乡绅父亲,怎能让自己的英雄儿子娶一个戏子呢?孔子平和母亲每次想提亲,每次都被他坚决拦下。

孔子平热恋陈素真的事,被乔吉的弟弟和喽啰打听到了。

1933年阴历七月的一天,他们买通傅集的人,谎称陈素真捎信让他去一躺,有话要说。孔子平喜不自胜,也来不及带随从,只身一人骑马赶往陈素真演戏的村庄,结果走到半路,被埋伏在青纱帐里匪徒截住,三十多人打他一个,孔子平寡不敌众,被暴打致死。   

1988年1月15日,已是70岁高龄的陈素真,在杞县政协和文化局的有关人员陪同下,到孔子平的老家过春节,并为孔子平拜祭上坟。

 

==========

 

 豫剧 有 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

豫剧的大融合,大革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流派。

当前河南豫剧界,以艺术家个人名字为标志的的豫剧流派主要有

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等

并称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和桑振君被称为豫剧的六大名旦,

可是1980年评选豫剧名旦时只有前五位,号称豫剧的五大名旦,

后来把人在河北邯郸的桑振君补上,才有了六大名旦之说。

 

2000年 河南和文化部 确立六大名旦。

 

豫剧六大名旦 :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这六大名旦中陈素真是年龄最大、从事豫剧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剧大师。

 

 

 

--------------

 

 

Image result for 崔兰田的丈夫

崔兰田 晚年 家院里

 

【崔老的女子是余下的同学好朋友,在其遭难的岁月里,去她家里玩耍,老人那时还不老,待人和气可亲,谈吐若家人,怀念和蔼豪爽的老人。】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那几年间,她成为大西北豫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形成了她艺术成就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安解放以后,崔兰田以兰字和丈夫姓名中的光字,建成了兰光剧社。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河南戏剧界邀请兰田到郑州演出,接着又应邀到开封、新乡、安阳演出。在安阳期间连演一个月,仍不能满足观众要求,当时安阳没有自己的豫剧演出团体,市政府办公室的陈主任三番五次动员劝说,希望兰田和剧社能留在安阳。思虑再三,兰田终被安阳人民的热情所打动,于当年底率团来到安阳,并将剧社改为人民剧社。

 

1951年,崔兰田率领兰光剧社来到了当时只有9万人口的安阳巡回演出,受到安阳人民和党政军各界领导的热烈欢迎。在安阳市的领导和群众真诚实意挽留下,兰光剧社落户安阳。1953年,改名为安阳市人民豫剧社,崔兰田任社长,从此,她的根就扎在了洹河岸边,崔派艺术就在这片殷商古都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1956年和1959年,崔兰田曾两度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秦香莲》、《三上轿》和《对花枪》,获演员一等奖和优秀演员奖。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一致认为,她的悲剧演得动人,称她的艺术是“哭的艺术”,同时她演的喜剧《对花枪》也别具特色,“含泪笑演”耐人寻味.继《对花枪》之后,1959年她又新排了一出古装戏《陈三两爬堂》,在这出戏中,她创造了许多悦耳动听的新腔,使她的唱腔艺术又得到新的升华。她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排演现代题材的剧目,在塑造现代人物形象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是心直口快大公无私的李双双,还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老人李奶奶、沙奶奶,她都刻划得有血有肉,十分感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给予她高度评价,认为她的表演艺术在豫剧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观众爱看崔派艺术,同行爱学崔派艺术,崔兰田成为戏迷和豫剧界青年演员崇拜的偶像。1958年夏,作为河南省演员代表她赴北京出席文化部召开的现代戏座谈会。1959年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兼一团团长,1960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1963年安阳市戏校成立,她兼任校长。1965年在中南区现代戏会演中,与唐喜成合演现代戏《一棵树苗》备受赞誉。

在“文化大革命”中,崔兰田被揪斗、戴高帽子游街、她个人的身体、精神思想和生活都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但是,她对党的信念,对戏剧事业的追求,始终坚贞不渝。粉碎“四人帮”后,崔兰田迎来了她人生旅途上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中共安阳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为她平反昭雪,恢复了她安阳市豫剧团一团团长、安阳市戏校校长职务,并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

“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我还是个穷要饭的,” 这是崔兰田经常讲的一句话。她非常珍惜新中国的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爱党,爱祖国,甘愿用自己的艺术才能为党,为社会服务一辈子。无论是在“抗美援朝”的年代,还是在“大跃进”的岁月里,她都积极主动地到部队慰问解放军,到炼钢炉前,到田间地头慰问工人、农民,表现了一位人民艺术家的赤胆忠心.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崔兰田的人生信条,她对待自己的师傅如同亲生爹娘。五十年代初,她落户安阳刚刚有了固定的家,就把已经70多岁孤苦伶仃一辈子的“奶师”贾锁接到自己身边奉养。贾师傅逝世后,崔兰田披麻戴孝,挑幡摔老盆为老人送终。她曾经声泪俱下地说:“没有师傅教我本事,我哪有今天。我生活好过了,不能不管师傅,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我是他的徒弟,我不管,谁管!”在她的带动下,师姐妹们齐集安阳,昔日的“豫剧十八兰”成了18个孝子,共同把师傅安葬在安阳。同时也把崔兰田尊师重教的品德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全省文艺界召开座谈会批判陈素真,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地举着胳膊高喊,“打倒”“批判”,惟有崔兰田仍旧一口一声 陈大姐。她还亲自把徒弟张宝英送到门庭冷落的陈素真家里,嘱咐张宝英“好好跟陈老师学习她的陈派艺术”。四十多年后,经过这场“运动”的老人,每次回忆起崔兰田的这种“为人”,无不感动地老泪纵横。
---------------

 

崔兰田  回忆  陈素贞
   1961年我带团到河北邯郸演出。这时陈大姐已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身处逆境,在邯郸东风戏校任教。 
   我的大徒弟张宝英此时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功底。常言说:纳百川才能成大海。
我想请陈大姐给她说说《宇宙锋》,点化点化她。乘剧团在邯郸演出之便,我把宝英送到了陈大姐的门下。 
   大姐一向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很乐意给我的学生说戏,但又为我担心:
“我现在是右派,在这里没有人敢主动找我学东西,你现在是党员,宝英是团员,不怕受连累?” 

   我忿忿不平地说:“我不管啥右派不右派,你是黑是白我心里清楚,我只求你把艺术传授给宝英,
在表演上我不如你,我希望宝英将来能超过我。至于别人说什么我一概不在乎。” 

   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上街买了两条高价鲜鱼让宝英给陈大姐送去。
她看到这两条鱼.那削瘦的脸庞上淌下两行热泪。她什么也没有说,宝英也不会说什么,她们一老一少,在大姐那间潮湿、阴暗的小屋里一个认真地教,一个用心地学,不到3天功夫,一出陈派名剧传授给了这个年仅20岁的崔门弟子。 

   宝英回到团里,我安排团里的主要演员给她配戏。我亲自坐阵指挥排练。
在河北峰峰矿区戏院首场演出十分成功。宝英这闺女还真行,不仅水袖舞得像样,唱的也满有陈派的味道。
我高兴地夸她是“化学脑子”学谁像谁。 

   剧团回到安阳向领导和观众汇报演出这出戏时,我特意交代剧场在海报上写上“陈素贞亲授”5个大字。
自57年陈大姐被打成右派分子后,在她演出的海报上从来不许写她的名子。
这5个宇若是放在今天写,十分平常。当年的海报上写上这5个宇,确实冒一定风险。
但是,这是我对陈大姐敬重、同情的自然流露。 

   十年浩劫后,在北京举行的田汉老的追悼会上,我与陈大姐劫后重逢。
这时我俩都已是容颜改、两鬓白、历经磨难、年愈半百的入了。在八宝山悼念大厅前,大姐紧紧抓住我的 
手,关切地问我:“兰田,你身体咋样?”姐妹亲情溢于言表。
她又关切地寻问:“宝英现在还演戏吗?她对你咋样?” 
     “宝英和我的师徒关系一直如母女一般,文革中为保我也受了不少罪,现在已经是团里的主要演员了。”
大姐听我说罢,又高兴,又激动,眼含热泪,握着我的手,什么也说不出来。

   1988年省文化厅和安阳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为我举行舞台生活50周年庆祝活动。
陈大姐当时正在山东一个县剧团力青年演员传艺未能亲临安阳。她特意给我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
她的得意高足吴碧波专程来安阳并在纪念演出中高歌吟唱。 

   这几年,我一直想抽空到天津去看望年迈的大姐,但因我一直有病,出不了远门。
去年4月初,我从《河南日报》上看到大姐不幸病逝的恶耗,心里万分悲痛,一连几天都 
沉浸在痛苦的恩念之中。大姐是我们豫剧界的一代宗师,是我的良师益友。
因我事先一点消息都不知道,大姐逝世后也没人通知我一下。
我为没能参加大姐的追悼会在她临走的时候见上最后一面而感到内疚。
后来听说省剧协的同志代我给大姐敬献了花圈,我心里才稍微有了一点宽慰。

 

 

1959


崔少奎 崔兰田 崔兰玉 姐弟三人
妹妹与姐姐
崔兰玉 崔兰田 常警惕 张宝英 相聚于西安

 

 

 马金凤 

父亲把她以35元卖了出去

马金凤这个名字,浓缩的是这位大师三次被卖的辛酸童年,及对马姓恩人的深深感恩。

马金凤原名崔金妮,自六岁起跟随父亲学习河北梆子,七岁时与父亲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等剧目,被戏迷叫做“七岁红”。而当时身为梆子艺人的父亲穷困潦倒,不巧的是金妮的奶奶又病倒了,无奈下,小金妮的母亲头插草标卖身为奴,换回大洋给家人救命。可后来因为请不起郎中,父亲只能将金妮以35元卖了出去,后来她又被以80元的价格转卖给一个戏院经理。戏院经理见她既不标致,又没好嗓子,又再次以130元转卖。后来,她的母亲找到戏院老板,希望将女儿赎回去。谁知戏院老板竟开出天价300元,马母只好又在大街上跪了整整三天三夜求情,忆当年时,马金凤称:“当年买回我母亲做佣人的一位姓马的先生,他又好心地出钱帮母亲赎回了我。母亲为了报恩,便让我改姓马。一辈子,我也没有改这个姓。

此后,马母发誓,要将闺女培养成名角,于是将她送进了正式的科班戏校。学戏时马金凤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嗓子”,马金凤每每提到这件事,都会说自己的好嗓子是母亲受苦受累用生命换来的。“老师说,喊嗓子不能见太阳,我妈就和我窝在草窝里。我靠在她身上,腿用破棉被盖着。因为害怕睡过了时辰,妈妈要不时地看天亮没有,她整整三年都没有脱下衣服睡过觉。”

刀马基本功成就帅气“穆桂英”

在那个年代,学戏还被称为打戏。马金凤说:“我那时候挨打,都不是拳打脚踢,而是拿棍子、扁担打,把我摔到院里,浑身上下都是伤。”回忆起挨打的时光,马金凤却并不计较。她说:“我能有今天,都是老师的功劳。她把武艺教给你,打你两下也是应该的。”

到了十五岁,马金凤学会了《洛阳桥》唱段,在戏中小姐梳妆时要有一面道具镜子,可当时一面镜子要卖一块多,家境贫寒的马金凤根本买不起,没镜子就没法登台演出。为了让小金凤能登上舞台,母亲到医院里给军人们整整洗了三天三夜的血衣,用赚到的一块多钱帮她买了块镜子。马金凤深感母亲的不易,从十五岁演戏起就一直用着这面镜子,看到这面镜子就像看到了母亲,直到现在也不舍得丢掉。

马金凤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新中国成立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传统戏《老征东》进行整理,创作了《穆桂英挂帅》。她所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为一炉,演活了气宇轩昂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并独创了符合人物需求的“帅旦”行当,令她在当地名噪一声,成为当红旦角。此后,年轻的马金凤带着洛阳豫剧团到上海第一次演出慰问解放军,她们的表演获得各界好评。而马金凤能以“穆桂英”一战成名,在于她小时候跟随父亲学男人戏,练就一身武功,所以在演绎穆桂英时,那种大气豪爽的英姿淋漓而出。

梅兰芳收其为女徒 亲自授戏、赠凤冠

也正是这次演出,令马金凤和大师梅兰芳结下了跨曲种师徒的特殊缘分。当年,梅兰芳在上海看到了《穆桂英挂帅》的戏报,便托秘书买了戏票,悄悄地进剧场连看了三天的戏。演完后,梅兰芳亲自跑到后台和马金凤见面,并邀请马金凤到自己上海的家中做客。马金凤哪敢想象京剧大师梅兰芳会亲自来看自己的戏:“所以当时说不出来有多高兴。”

此时的豫剧在服装化妆上并不讲究,而梅兰芳在初次见面后,便为马金凤在这些细节上做了不少指点,此后又特意捎信让马金凤到南京去看他的戏,并让她提前一个小时去看他化妆。要知道,梅兰芳轻易不让旁人看他化妆,连梅夫人都没能看过的“压箱底”功夫,却都向马金凤敞开。为进一步丰富马金凤的表演功力,梅兰芳还给马金凤买了由程砚秋演出的《荒山泪》的门票,让她去学习程先生的水袖,并帮她修改了《穆桂英挂帅》的剧本。

有大师指点,马金凤进步神速,到了1956年,梅兰芳去洛阳演出时还邀请马金凤看戏,并把他常用的凤冠赠给了她,正式收她为徒。马金凤的二女儿说,这个凤冠母亲十分珍惜,沿用到现在。“即便她演出的戏服在‘文革’时都被烧了,这顶凤冠还是被我母亲完好地保存起来,稍有破损便精心修复。”

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赞不绝口。该剧影响全国,盛演不衰。尤其那“五十三岁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马金凤练就和保护了一副“金嗓子”,再加上高亢、清脆、甜美、朴实等特色,形成赫赫有名的马派艺术。1956年以来,马金凤曾先后四次率领洛阳市豫剧团进京演出,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连老舍观后都为她题诗一首: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打朝嘲笑谑,挂帅夺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练材。长安春月夜,鼓板绽红梅。

马金凤唱出了《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 等百多部剧,而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后来都拍成了戏曲艺术片。每年演出200场,马金凤直到 80多岁仍“挂帅出征”。

每次演出 提前四小时化好妆

-------------------------

 

  桑振君

 

1929年出生在河南开封县,6岁学艺,9岁进戏班学豫剧,宗“祥符调”,工小旦,兼学青衣,14岁唱红成了主演。20岁出头时,与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了“东陈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势。她曾和常香玉同时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将士,曾率团赴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代表豫剧参加中南五省的地方戏汇演。
    
  1959年8月份,邯郸东风豫剧团成立,但表演水平一直上不去,让领导很揪心。这个时候桑振君在许昌豫剧团工作,邯郸的领导慕名去找桑振君表达了求学的意思,桑振君爽快地答应了。1961年,东风剧团把第一批演员送到了许昌,有二三十人。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回来后,汇报演出大家都觉得很满意。1962年,又派第二批演员去学习,并提出了希望桑振君能到邯郸来工作的意愿。


  1964年,桑振君已经调任郑州豫剧团主演和业务团长,邯郸方面又多次去请。几度交往,桑振君已经与邯郸的小演员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也看出这帮孩子很可造就,事业上正如日中天的她毅然决定,到邯郸去。就这样,35岁的桑振君告别了心爱的舞台,辞掉了主演和团长职位,谢绝了河南方面的再三挽留,来到邯郸东风剧团担任教师,开始了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

 

  大师风范,桃李遍地

 

  桑振君治学特别严格,她到东风豫剧团后,每天一上班,先给演员们上一个小时的唱腔课,上完唱腔课,演员们才各练各的功去。课上,从拼音的声母和韵母开始,一点一滴地教,使演员们进步很快。同时,桑振君还给剧团排演了十部现代戏,推向舞台后都很受欢迎。


  就在这个时候“文革”开始了,桑振君被打成“反动权威”、“黑线人物”,在揪斗中肋骨被打断,被迫离开了她所挚爱的豫剧舞台和教学讲台。“十年动乱”结束后,桑振君又重新焕发了青春,把艺术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并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豫剧新人,东风豫剧团的牛淑贤、胡小凤、苗文华、郭英丽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工作中,桑振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表现出高风亮节的大师风范。建国初期,国家给她定为文艺三级,大概相当于厅局级。她听说后坚持说级别太高,主动要求调低,最终降为四级才勉强接受。桑振君对学生特别亲,家里经常住着前来学戏的学生,一住几个月很正常,甚至有住好几年的,桑振君不但不收一分钱学费,都是管吃管住临走还送路费。那时候,普通人的工资都是几十元,就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桑振君的工资是二百多元,却每月都不够花,经常向儿女们要钱接济学生。


    桑振君的嗓音清脆、明亮、甜润、俏丽,演唱尤以“口齿伶俐、字乖韵巧”出名。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她创造了偷、闪、滑、抢的演唱技巧,被公认为豫剧唱腔的一绝。这种唱法给人以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的审美感受,既能保护自己的嗓子,还能让观众感觉好听。她的演唱绘形摹境,令人神往;跌宕错落,令人神怡;以情传声,令人神动;如珠落玉盘,清脆分明;似风拂春朵,摇曳多姿,形成了俏丽精巧、高雅优美的豫剧“桑派”艺术。

 

------------------

常香玉 大家都熟悉 已有专题奉献了,就不在这里再介绍了
可参见:

 Image result for 周总理 崔兰田

马琳 在朝阳沟里 饰演 二婶,她是省豫剧三团的,专门跑到安阳学崔

院里一位阿姨与马琳是干姐妹,长得也真像马琳


朝阳沟

银环 栓宝 等唱:

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一行行果树一道道堰  
那个梯田层层把山腰缠
劳动人民用双手把山河打扮
多少汗水浇在里边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往上看通到跌水岩    
十里大渠流清泉      
旧社会咱山区十年九旱
吃水更比吃油难
牛满坡羊满山像彩色照片
小杏儿像蒜辫把树枝压弯
解放前寸寸土地主霸占
解放后党领导才有今天
那架山为什么削掉一半
修水渠用石料叫它把家搬
在学校怎见这壮丽画面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王银环我成了公社社员
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 

另一版本: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这架山好象狮子滚绣球
那道岭丹凤朝阳两翅扇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往上看通到跌水岩
好象是珍珠倒卷帘    
满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
梯田层层把山腰缠    
            小野兔东奔西跑穿山跳岩            
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
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
         小牧童喊一声打了个响鞭          
           桃树梨树苹果树遮天盖地            
          花红梨果象蒜辫把树枝压弯          
油菜花随风摆蝴蝶飞舞
庄稼苗绿油油好象绒毡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微雨: 【山水天堂】 - 小楼作品 -
2016: 丁庄演唱【思乡】词:王忠永/ 曲:红卡
2015: 老地雷:送远足网友【边关有我】这算不
2015: 露露跟低音风,唱首《倾国倾城》
2014: 碗叮当 翻唱:【九月的高跟鞋】
2014: 寒烟部落阁:最伤感的组合(可选配乐朗
2013: 瑞来休斯顿追星记(附真人秀视频照片)
2013: 晚来风:甜蜜蜜
2012: 86:《月光下的吟唱》 再试试
2012: 《二月里来》- 时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