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節氣典故】大暑酷熱 古人消暑「涼」方多
送交者: 吹大风 2018年08月08日15:26:58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節氣典故】大暑酷熱 古人消暑「涼」方多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Fotolia)

今天是大暑,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今年大暑的交節時刻為7月23日05時。「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小暑」是炎熱開始的標誌,「大暑」則表示炎熱至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通緯‧孝經援神契》云:「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此時副熱帶高壓正處於鼎盛和異常活躍的時期,驕陽如火,風速小,濕度大,白天暑氣蒸騰,夜晚悶熱難寐。

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陸生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就像腐草變成了螢火蟲;二候時天氣變得悶熱,土地潮濕,蒸鬱之下濕度更高;三候時常出現大的雷雨,大雨使暑熱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古人認為,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按相生相剋規律,由秋到冬是「金生水」、由冬到春是「水生木」、由春到夏是「木生火」,都是相生的關係,唯有從夏到秋是相剋——「火剋金」。因此從夏到秋是一段艱難的歷程,秋被夏壓制著,要潛伏一段時間,這段一年中最熱的時間就稱為「伏」。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此時驕陽如火,風速小,濕度大,白天暑氣蒸騰。(Fotolia)

入伏後有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稱為「三伏天」,每伏10~20天,以節氣來說,約莫在小暑和處暑期間,這期間也有「伏夏」的說法,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今(2018)年,三伏天分別是:初伏在7月17日—7月26日;中伏7月27日—8月15日;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秋老虎的暑氣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今年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和三伏天有大部分的重疊。

雖然處暑已經屬於秋季,但是炎熱程度也不可小覷,俗話說:「處暑處暑,熱死老鼠。」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今年處暑後兩天便出伏了。

清代作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一歲難過之關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於此⋯⋯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則人之死必稀。」如此看來,進入伏日,便進入「苦(難)夏(季)」了。

7月7日小暑節氣正式登場,也啟動「三伏天」冬病夏治的關鍵時刻。心靜自然涼,溽暑裡更要神清氣和,心胸寬闊。(Fotolia)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度過苦夏的呢?白居易《消暑詩》曰:「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爲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俗話說「心靜自然涼」,除了精神層面的「降溫」外,古人也發明出了許多消暑妙招。

冰鑒與冰桶

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據《周禮》載,負責冬季採冰的叫「凌人」:「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採好的冰貯藏在地窖,稱為「凌室」,到了夏天再把冰拿出來用。君王會把冰賞賜給大臣,稱為「頒冰」或「賜冰」,這個制度一直保持到清代。

古代君王會把冰賞賜給大臣,稱為「頒冰」或「賜冰」。(Fotolia)

春秋戰國時期古人發明了「冰鑒」,這是用青銅鑄成的一個大型容器,內置雙層結構(或內外層,或上下層),上面有蓋。外層放冰,內層放果飲,既可以藉助金屬的傳導性滲透出冷氣,調節室內氣溫,還可以隨時打開蓋子取食裡面冰涼的水果和飲料。

到了清代,宮內改用「冰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斗狀,口大底小。蓋多採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摺5子行】祝梢耘欧湃诨谋M坝兴淖悖阆卵b有托,用來防潮。

《匋雅》載:「都下有玻璃窯……其尤為適用者,莫如冰桶,各色俱備,且甚美觀。冰桶制方,而蓋分兩半,各有錢竅五孔者二枝,木桶有銅箍兩道,瓷桶亦摹仿箍式,橫現凸文。」

「冰桶」不僅可以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還可以降低室內的溫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作用。

清涼殿與自雨亭

先秦時期,主要通過建造臺榭來避暑。「臺」就是高臺,「榭」則是建築在臺上的沒有牆壁的屋子,類似於亭子,四面通風,能夠起到消暑作用。《管子.法法》曰:「明君制宗廟,足以設賓祀,不求其美。為宮室臺榭,足以避燥溼寒暑,不求其大。」

先秦時期,主要通過建造臺榭來避暑。圖為臺榭示意圖(Fotolia)

漢代的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是避暑的宮殿。《三輔黃圖》記載,漢武帝的寵臣董偃常在延清室消暑納涼,「以畫石為床,文如館,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漢書》云:「清室則中夏含霜」,可見十分涼快。

到了唐代出現了含涼殿。《唐語林.卷四》記載:「 明皇起凉殿,拾遺陳知節上疏……時暑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知節至,賜坐石榻。陰霤沉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坐內含凍。」

宮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使滿室清涼,與此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霤),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

這種水冷建築不光皇帝用,大臣也有建造的,如《封氏見聞記》記載,天寶年間的奸臣王鉷便在家裡修了個「自雨亭」,水「從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除了水冷,古人還利用深井中的冰和涼氣來降溫。《鄴中記》中有「北則冰井臺,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雲仙雜記》記載唐代宦官霍仙鳴「別墅在龍門,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雕鏤木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瓷枕與竹夫人

為度過酷熱的長夜,古人發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風,四周能透氣,由於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很快成為古人夏季首選的寢具。

瓷枕出現在隋代,流行於宋代,宋代張耒《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曰:「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髮冷泥丸驚。」正是瓷枕消暑的真實寫照。

青磁鑲嵌牡丹雲鶴文頭枕。高麗13世紀,高12.7厘米,長23.3厘米。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高麗的文人李奎報在《東國李相國集》中寫道枕著青瓷枕頭睡覺可以做黃粱夢。(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另外,古人還發明了「竹夫人」。蘇東坡曾有一首詩《送竹几與謝秀才》說:「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竹夫人又稱竹几、竹夾膝,也是夏季納涼用的物品,它由竹篾編成,網狀圓筒形,可懷抱入睡,以此消暑度夏。

台灣桃園市長陳萬得、市長夫人呂玉玲體驗昔日客家八架床,手抱者為「竹夫人」它是暑夏季節入眠的「涼」伴。(徐乃義/大紀元)

看來,「苦夏」之於古人也並不如想像中那般難熬,聰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暑中作樂」,這些「設備」都是取自於大自然,實用又不污染環境,真是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責任編輯:古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大老山:美国退休后最大的开销-看病抓
2014: 在美国加州浪费水会被罚多少钱